西西河

主题:谈谈习近平和文革 -- llama

共:💬212 🌺1488 🌵77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15
下页 末页
  • 家园 谈谈习近平和文革

    从习主席身上,我们就能看到文革给中国人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我们先从正面的角度谈。中国的高级知识分子,有很多缺点,比如,胆小怕事。文革过后,一个个跟打了鸡血一样,再也不怕洋人了。如果换高知当领袖,看到美国人都吓得直哆嗦。习总就不一样,美国人算个屁,上来就是干。美国人彻底傻眼,和平演变得百年大计功亏一篑。现在看趋势,是彻底黄了。

    文革得负面作用也很明显。就是过于强调斗争。从小带着聂卫平打群架,学习都给耽误了。很大年纪上工农兵大学。什么都不懂。稍微有点文化水平的人,会有一点基本判断力。他跑到法国去,底下人给他拟了一个稿子,说他读了几百本法国名著。居然不加怀疑逐字照读。说明四点。(1)地下有文人故意想整习,让习丢脸。(2)底下人知道习没文化。(3)习自己确实没文化。(4)习是一个胸襟开阔得领导人。

    其实仔细想来,领导人有那么多文化有什么用。领导人靠得是胆识。刘邦朱元璋都是文盲。知识水平高得谋士不是识相的就是被咔嚓。这么看,文革虽然破坏了中国科技进步,但把人的软骨病给治好了。虽然瘦的皮包骨头,但肉可以再长骨头歪了就难办了。

    台湾前段时间选“总统”。苏起就说,学问太多不适合当领导,因为自己很牛逼,听不进幕僚意见。这一点说的很有道理。文化水平高的人,容易刚愎自用。没文化的领导人,心里知道自己的斤两,能够真诚的听取幕僚意见。据我观察,博士硕士当领导都是自以为是的书呆子,干不过本科生领导。

    我认为中国应该立法,禁止博士硕士学位的人当领导。规定学位太高的人只能担任技术幕僚和事务官。让教育能够更加有序均衡发展。也断了高知当官的念想,老老实实做学问搞研究,不要老想着搞政治。

    ********************

    后记

    发帖之后,一大帮子人又来批评我,说我不承认文革时期科技大跃进。

    我会不厌其烦的阐述这一事实,文革对科学教育造成了严重破坏。关闭学校,不让科学家搞科研。是一种反智主义思想。习近平主席就是吃了这个大亏。好在这不影响当政治家。

    文革是一场政治运动。就像吃砒霜治白血病。不代表砒霜没有毒。有一位网友ccceee表扬我,说我开始学习毛泽东思想了,有进步要送我一个杯子。我表示感谢。我从来都是实事求是的认识毛泽东思想,就像我实事求是认识秦始皇一样。功劳和错误都要实事求是的指出来。

    还有一位网友acxp批评很多网友像宗教狂徒。我表示赞同。很多人反对是以宗教狂热的形式歪曲历史。就像基督徒把希腊神庙里的人脸都给敲掉。是非常愚昧的行为。

    通宝推:GWA,
    • 家园 对历史大事件的评价不能脱离当时的国际环境形势

      我80年代初中毕业时随父母回四川农村老家,在表兄家破落的一面土墙上看到写满了规整的英语句子,令我这个当时的初中绝对学霸非常惊叹,水平不比我差,为什么会写在这么穷的表兄家墙上。表姐骄傲地告诉我,是表兄1963年上初中时写的(表兄和我父亲年龄相当)。但表兄后来也就是在农村供销社做了个最基层的员工,加上表婶厉害,一辈子穷困窝囊。

      那么也就是说在1963年四川农村乡一级的初中已经开始相对很正规的英语教育了。但是,他们学出来却没有任何用处。真正英语能用得上,几乎要20年后。

      可以理解为早在60年代初,国家高层就开始为后来的对西方开放做准备了。但真正实现中国与西方的关系正常化并开始改革开放,是20年以后了。这20年对我表兄个人是耽误了,但对国家而言,却不是轻言可以直接跨越的,当年的国际形势环境形势摆在那里。

    • 家园 贴张图

      原视频我在楼里发了链接,已经被404了

      点看全图

      • 家园 真是造谣不脸红

        你拿着这些不知道什么统计方法的搞出来的数字到处宣传文革科技教育大跃进,这跟日本人整天核算南京大屠杀死了多少人有什么区别?颠倒是非黑白。

        我父母文革期间,还在上中学,被下放到农村种地。还上个屁的高中。大学中学全部停课搞政治运动。学校关门,哪来的教育科技大跃进。

        我妈走一天一夜从农村走回家,发现外公外婆也全部被下放,大门紧缩,一个人又哭哭啼啼走回去。所有中学全部关门。学生大部分下放种地,少数留在工厂。

        我妈一辈子最大的梦想就是上学念书。经常晚上梦到回到学校,醒来发现是做梦就坐在床上哭。

        你们一帮毛粉为了一己之私,颠倒是非黑白。拿着一个破图表到处造谣。学都没得上,哪来的高中毕业?

        通宝推匿名:1
        • 家园 别嚎了

          我再发两张破图给你看看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国家统计局网站自己去一年年查,什么叫官方的数据不支持官方的结论啊?(ಡωಡ)

          高中毕业生数 1978

          我父亲1950年出生,属于老三届,初中毕业就参加运动了,确实没有上高中。1953年后出生的那一辈,我的长辈里面基本都读到了高中以上,我的老丈人在来宾市忻城县一个山沟沟里的村里,早几年才的通水泥路,都上了高中。那时只要初中毕业成绩正常,都可以上高中,反而到了我们那会高中不好考,分数不够还要花高价读异价,很多人就不读了或者上职高,那还是在城里,农村可想而知。

          恼火了?

          • 家园 所谓老三届 -- 有补充

            就是文革前三年,停课闹革命,没有上高中的、没有考大学的三年初中和高中生。

            1968年初,各地中小学就复课闹革命了。

            1977年,各地都普及高中教育,齐步走上高中。

            大学后来就是推荐上,而不是考试上,直到1977年恢复高考。

            可以说,文革十年,大学的高等教育(或者说精英教育)改的比较多,而初等教育(或者说全民教育)发展的比较快。

            各个时期,国家工业化对国民的教育重点不一样。

            目前,当年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找对象时被比喻为永久牌)已经成为白菜了,国家对大学生的政策已经从从安排工作转换为提高就业率了。

            除了三年停课,文革十年间的普及教育是十分进步的,只要愿意,就能高中毕业。而且,普及高中教育是人民公社主办的,交不起学费(很少)的人家,大队贫协开具家庭困难证明,就可以免除学费。

            推荐上大学的工农兵大学生是历史上精英教育的新尝试,是否可取?待历史结论,现在还不好下结论。

            当年的赤脚医生政策可以被联合国认可的。

            通宝推:起于青萍之末,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普及高中教育 -- 补充帖

            是1978/1979年的事情,不是说文革开始、或者1976年以前就普及了。但是,是文革十年打下的基础。其实,1979年普及也是突击普及。当然,普及高中教育一定会影响大学教育,因为政府的经费就那么多。

          • 见前补充 4919684
            • 家园 文革时我老家农村高中完全没有普及

              我老家在浙江省温州地区永嘉县的农村,整个温州地区的情况类似。文革时我们那里只有县辖区才有高中,区下面的各公社只有农中,农中只提供两年制的初中教育。永嘉县当时下辖有罗浮区,永临区,岩头区,岩坦区,沙头区,碧莲区和四川区,除了县中学就只有这几个区的中学有高中部,每个高中部一般也不超过两个班。所以普及高中完全不可能。顺便提一下,当年的中学纷纷改名,比如罗浮区改名劳武区,其中学也改名劳武中学。

              其实我们那里在一直到文革结束,还有很多贫困孩子完全没有上学,尤其是女孩,比如我大伯家的三个女儿和二姑家的两个女儿。我母亲原来是小学教师,2005年退休后教了十多年的扫盲班,班级里清一色的中年妇女,都是我堂姐和表姐那年纪的。

              但是市区或市区的郊区的情况要好很多,我的大姑和小姑嫁到温州市郊区,她们的孩子都上学,个别的确实在文革后期或70年代末上了高中,但是普及高中也说不上。

              通宝推:黄粱梦,
              • 家园 你说的更符合历史逻辑

                如果贫下中农普及了高中教育,就不会有大学停止招生。后者和前者有因果联系 - 当时大学如果招生,不得不以地富反坏右为主要培养对象。

                • 家园 大学应该从来没有停止过招生吧?只是从以考试成绩录取改变为推荐

                  在推荐上大学的那些年,不要说我们生产队,就连整个大队都没有出过一个大学生,我不知道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占整个工农兵大学生多大比例,大家手里可有这方面的数据?

                  事实上在恢复高考的第二年,我们大队就出了十几甚至可能是几十年来的第一个中专生,我们学校是大队小学,但有初中部,他是从初中直接考上中专的,我和他妹妹是同班同学,一时之间连他妹妹都成为全班同学的偶像。

                  他的中专成了整个大队的轰动事件,当时的农村有有线广播,大队书记请他父亲到广播站讲话,有一天中午在放学的路上,从大队高音喇叭里传来他父亲的声音,感谢英明领袖华主席,泥腿子也跳过了龙门。

                  那个时候也是我们学校最高光的时刻。

                  就我个人感受,在恢复高考之后,200X年之前,相对于城市学生,农村学生的劣势最小,一方面高中招生按照整个地区录取,只要成绩足够好,就可以考上地区最好的高中,另一方面城市家长的经济条件还不足以给小孩上辅导班或一对一补课。但是农村学生进城读高中一般都要住校,因此也有部分优秀农村学生因为家庭经济条件不得不放弃。

                  我的高中是地区一中,全省十四所重点高中之一,一共6个班,按照英语成绩分为快班和慢班,各3个班,慢班的学生绝大部分都来自农村,城市和农村学生比例基本上1:1,从城市农村总人口比例来说,农村学生占比依然很低,但已经是很不错的结果了。

                  我85年读大一,同宿舍8个同学,有3个来自农村,这在推荐上大学的年代里是不可想象的。

                  通宝推:黄粱梦,
                  • 家园 文革初期确实大学停招了

                    文革开始后大学停招了,一直到70年才开始恢复招工农兵大学生。

                    至于工农兵大学生招生,农村推荐的确实很多人是下乡知青,不过也有一些真正的农民。前段时间和我父亲聊天,他说隔壁村的一个同姓的当年就推荐到杭州大学,他后来就很自豪地宣布他是浙大毕业,比较杭大并入浙大了。

                    看来你们大队比较大,我们的大队只有小学,公司有农中和广播站。直接从初中考上的是初中专,考上后就转户口了,在70,80年代是大事。

                    我92年考大学的,我们全班60人,农村出身的大概有20多人,包括上海,浙江,湖南,湖北,江西,黑龙江,辽宁,江苏,河南,福建,广东。

                    你们那边的中考比我们那里公平。浙江温州地区当时只有三所省级重点中学,温州中学和温州二中以及瑞安中学。温州二中只在市区招生,瑞安中学只在当时的瑞安县招生。温州中学90%的名额在市区招生,只开了一个班在温州全市招生,鉴于温州人口众多(一直到前年都是浙江人口第一大市),分到每个县的名额5个左右,比考重点大学难。所以我后来进的是县中学,当时县中学生农村户口的至少占80%以上,当然我们县当时城镇户口人口肯定低于10%。

                    通宝推:黄粱梦,
                    • 家园 以前还真不知道大学停招过

                      我们大队有17个生产队,我们生产队有30几户,整个大队应该超过500户,大队小学从一年级到初二,每个年级两个班。

                      教初中的老师是从县高中调来的特级教师,当时的县教育局领导是我们村的,目的是为了保护这些这些老师免受文革运动冲击,同时也为了给孩子们找个好老师,算是为乡亲们做点力所能及的好事。

                      我上初中是改开之后,这些老师已经调回县高中,九十年代因为计划生育学生数量锐减,初中部停办。几年前回过一次老家,小学仍然还在,硬件设施和城市学校相比毫不逊色。

                      我父亲是50年代中专生,毕业分配去了甘肃,其实他的成绩读大学绰绰有余,但受家庭经济条件所限最后报考了中专,我在老家读到初二上学期。受益于当时的知识分子政策,我父亲成为改开后第一批工程师,也因此拿到全家农转非资格,我的初二下学期直到高考是在甘肃读完的。

                      甘肃教育看来确实更公平一些,昨晚找到一张我曾就读的一中2013年高一三班住校生名单,其中有27人来自下面各县(每个班级中考录取50人),超过学生总数一半。

            • 家园 最起码农村不是这样

              我老家河南中部,我姐79年初中毕业,从她们这一届开始高中按照考试成绩录取,在此之前由大队推荐。

              我姐刚上初中时,家里很担心没有资格上高中,我奶奶找了我的一个表叔希望能帮忙,表叔是邻县一家集体企业的厂长,有些人脉资源,这个表叔一口回绝,说按照我家的成份没有可能。

              所幸从我姐这一届开始高中按照成绩录取,印象中我们生产队那年只有3个考上了高中。我们生产队有个比我姐高两届的男孩,成绩非常好,因为没有关系无缘高中。

              我们公社有一所高中,也是唯一一所高中,是县四中,不是公社办的。

              -----------------------------------------

              除了三年停课,文革十年间的普及教育是十分进步的,只要愿意,就能高中毕业。而且,普及高中教育是人民公社主办的,交不起学费(很少)的人家,大队贫协开具家庭困难证明,就可以免除学费。

            • 家园 不停转进就没啥意思了

              知青下乡,就是因为我国当时面对美苏强大的军事压力,经济必须向工业、军事偏斜,必须提高剪刀差,所以要下乡支援农村建设,我父亲下乡劳动七年,种田、开荒、修水利几乎一天不得歇,全国几万个小水利大多是那时修建的,改开后就再也没有修缮过。到你这里反而成了农村人口暴增造成失业问题,简直自相矛盾。

              至于那时的高中,我母亲毕业去了银行做会计,我老丈人参军做了汽车兵,我大表哥毕业劳动一年后考上了大学,我没觉得哪里不正规了,你非要说他们天赋异禀我也没辙。

              其实正是基础教育的大规模普及,成为了后来开放的基础之一,转一段旅居新加坡的学者董玉振在《巨人的背影》里的一段话

              1975年学龄儿童入学率更达到96.8%的历史最高点,毛逝世后却连年停顿在这一水平线以下,一直到1987年,才恢复到97.2%;初中毕业升学率在1975年为60.4%,从此至2000年再没有达到过这一数据, 1998年为过去二十多年的最高点,才达到50.7% (笔者家乡就是个证明, 1976年高中毕业生每年有十几位,后来再没出现过这种情况,高中生起来越少);在校学生数占总人口的比例, 1976年为22.4%,1977年为历史最高点达22.7%,后来再没达到这一比例, 1998年为后来的最高点,才达到17.3%,和“文革"爆发的1966年相差无几(15.7%)。在校中学生数, 1977年为历史最高点,达6779.9万;小学在校学生数的历史最高点为1976年,达1.5005亿,后来的中、小学在校学生数从来没有达到过上述数据,因学费负担而辍学的问题,自改革开放后一直没有很好解决过。毛译东时代的升学率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是最高的,这也表明了毛泽东对提高中国人民的整体素质所做的贡献和中国社会的高度平民化色彩,这和今天“贵族”式教育相比,具有更高的道德层次;当考虑到经济发展的不同程度,这种对比变得更加鲜明。改革开放之初,海外和香港商人对在中国投资普遍的担忧是:在大陆是否能招到接受良好教育的劳动力(他们以为大陆像菲律宾和印尼)。各级官员和学者也在胡说八道什么“劳动力素质是制约中国吸引外资的障碍",但令最初试探性投资的外商惊奇的是拥有高中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到处都是,这在其它发展中国家是不可想像的。

              我也来一句车轱辘话,毛黑为了黑毛把这些数据怎么解释都可以。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1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