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新冠疫情下的世界体系划分 -- 范进中举

共:💬254 🌺2765 🌵6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7
下页 末页
            • 家园 可是出海收益也大呀

              美洲新大陆那么多真金白银,又尽是膏腴之地,不香么……

            • 家园 好像传尔丹应该是傅尔丹
              • 家园 策妄阿拉布坦和康熙合作击败噶尔丹后

                策妄阿拉布坦派台吉大策凌敦多布从伊犁河谷出发,攻占拉萨,杀拉藏汗,在卫藏建立统治。诗人达赖也因此自戕在青海湖畔。这时候的康熙才起了清缴亏空的事由,但是那时候为时已晚。

            • 家园 自高宗朝始,唐朝最大的外敌是吐蕃。

              高宗朝大非川之战,吐蕃“战神”论钦陵大败薛仁贵,吐蕃就成了唐朝最大的外敌。由于吐蕃占据青藏高原,对唐朝的核心地带关中平原有高屋建瓴之势,唐朝为此不得已放弃了对千辛万苦打下来的高句丽旧地的经营,把主要军力用于应对吐蕃的挑战。之后的汉族王朝,都没有特别好的经营朝鲜的机会。这在后世看来最可惜的地方,不然现在哪来的半岛问题。

              吐蕃的衰落主要是由于内部的宗教之争(苯教 vs 佛教),赞普被刺,没有明确的继承人,造成各部相互征伐;南诏和大唐乘机数度大破吐蕃。

              然而南诏的崛起又给唐朝带来新的问题。黄巢起义的先声——庞勋之乱,就是因为南诏攻陷安南,唐朝派徐州的戍兵防守桂林, 三年又三年,士兵不得归,愤而起义,硬是一路杀回徐州。《新唐书》中总结唐朝灭亡的教训,有一句评价:“唐亡于黄巢,而祸基于桂林。“说的就是这个。

              通宝推:心有戚戚,
          • 二,
            家园 二,附录部分

            二,附录部分

            1) 这一篇是明中晚期的插话。

            中国历史上最后的两个汉族封建王朝在转折点都有个相似的地方,皇帝绝嗣以宗室入大宝。继任者为对抗试图就此抑制皇权,新皇帝引入权臣打破政治平衡。新皇之后,权臣层出不穷乃至政治衰败。这衰败都是从国家财政出现征兆的。这里不说宋,这个后面有机会就插话叙一下没时间就两说。

            同样作为宗室被大臣们捧上皇帝位置的嘉靖皇帝的是罕见的聪明皇帝,他的聪明不只是在坐稳了几十年的皇帝位置还在于他稳住了朝政。不过他聪明归聪明,从小没有受过皇帝训练的他,终究不能从容应对抗命的大臣与百官,因此太开创了所谓神隐的策略应对。同时,重用权臣严嵩遥控百官。这为后来从徐阶高拱到张居正成就了内阁首辅的显赫声明,要知道此前不到四十年成化帝治下所谓内阁不过纸糊三阁老行走一时。话说徐阶下野那会,家有25万亩良田,其家所得是大奸臣严嵩倒台那会抄家所得的15倍。这是闲话,放下不说。

            前面说过,宣德十年大治理下即使大尺度免除江南赋税为前提也获得了年增加10%的财政收入。这不仅有前永乐皇帝抑制外患尤其是北方边疆战乱威胁在朱瞻基时代收到全功。同时,在海外贸易上屡屡有所建树,中国历史有几个公认的治世,国无外患而内有风调雨顺的宣德年间无疑居其一。不过到了,万历那会明朝经济与社会全面发展近百年财政收入却只有宣德鼎盛时期的三分之一,却又为何。

            首先吃掉万历年财政过半的是宗室,到命中晚期宗室屡占民间田亩天下苦不堪言久矣。其次,即使明宗室侵夺天下田亩近半,奈何宗室繁衍速度远超他们劫掠国家财政的速度因此在万历年间已经发生不少宗室旁支子弟苦求脱离宗籍自谋生路,也是因为生活困境所迫。但是当张居正改革到清理宗室田亩这一步,宗室扣阙叠加万历和生母因为福王就藩问题闹矛盾,于是张居正就成了万历在政治上牺牲品。这里吐槽下福王就藩问题,张居正励精图治十年,明朝财政岁入从万历初期的850万两提高到万历十年的1150万年左右。仅仅福王就藩的反复,一次修藩邸用银350万两,因为孝定太后不满意废止,最后移动封再修藩邸用银850万两为皇帝与大臣所迫最后才移藩。明晚期之乱可见一斑。

            不过这里说的重点是其下这条的官员投现与走私。所谓投现就是,地方官绅为免税赋依附士大夫群体把自己田产挂靠在士大夫家族名下的现象。张居正改革的成功,动的就是这一块蛋糕。但是,这还不能触动士大夫阶层的根基,尤其是江南士大夫群里的根基。话说,高拱改革失败后,下野前和百官约定的条件就一条,其他改革措施都可以放弃但是必须重开杭州泉州与广州三大市舶司以海外贸易补贴国家财政。到最后,在吃尽海外贸易大头的江南士大夫的阻挠下,三大全开最后成了杭州一家,还是受到严格贸易额度限制的月开。不过是给朝廷和高拱一点象征性的面子罢了。这一点,即使是张居正改革,也不敢轻易挑战而宁可挑战醉生梦地的宗室最终碰的头破血流。话说,这江南海商利益集团说几件小事串一串各位细品

            一件事,从嘉靖晚期到万历中期,江南首富一度为无锡华家,华太师因曾经为严嵩政敌,为避免严嵩打击华家,华家主动清退田亩与惹眼的固定资产到严嵩倒台后华家资产缩水到白银以千万两计。而华家的女婿是苏州人申时行,华家的媳妇是当时江南数一数二的大富之家太仓王家。王家的女儿嫁了华家不说。江南士人领袖叫王世贞,申时行之后内阁首辅叫王锡爵。另一件事,话说从明太祖那会就有对江南打压的国策,即使宣德年间有所放松,但是为了避免掌握财政的江南士大夫把握国家政治即使到万历年也是不曾松懈的。万历在张居正之后一度想重用的是晋商出身的张四维。张四维继承的是晋商拥戴的杨傅衣钵。这杨傅不简单,当年严世蕃权倾一时那会说天下就三个聪明人,他本人第一张居正第三,这杨傅排第二。可见其能,可见即使权臣也对江南利益集团的忌惮。下面转帖张四维的结局

            万历十一年(1583年),其父嵋川公亡,张四维将归里服丧,辞朝廷于文华殿,劝神宗以法祖、孝亲、讲学、勤政、清心、寡欲、惜财、爱民,保终如始。张四维带病匍匐奔丧,日夜兼程,废寝忘食,道病几殆。刚至家,后母胡夫人亦亡,两弟又亡,悲痛交集,带病致哀服丧。万历十三年(1585年)十月,张四维服丧将满,病殁于家。神宗闻卒震悼,辍一日视朝,遣官治葬事,赠太师,谥文毅。

            那之后申时行十年,王锡爵五年,再之后是福建人叶向高为明最后的挣扎。就是九千岁他们为大明续命了,到崇祯连公公也无能为力了。此时,晋商出走关外。不仅一举稳定了皇太极在努尔哈赤骤然陨落给后金政权带来的全面危机,也成就了有清一代晋商两年的传奇与神话

            话说在崇祯末年,岁入不过500万两,此时连支撑九边的军费开支所需一半还不足。在明朝最后一支机动兵力力量孙传庭部被李自成全歼后。此时大明已经没有了剿灭十八路反王的洪承畴也没有了试图独立擎天卢象升。到清军入关,仅黄河以北满清对汉族士绅一体交税加上没有明朝那些王子王孙的磕磕绊绊,一年所得近2350万两为后来多铎南征打下坚实的财政基础。接下来满清的事情,后面会说不过在本篇那都是后话了。

            通宝推:倒海翻江卷巨澜,梓童,newbird,领班军机,范进中举,桥上,心有戚戚,
            • 家园 抓个小虫,严世蕃说的天下三个人我记得是还有一个是陆炳

              明朝唯一一个三公三孤拿齐的。

              张居正这时候还没后来那么有名。

              明朝末年真是拆蓟镇,宣大的西墙补辽东的东墙,结果满清几次入口都没从山海关走,从别的地方绕路就能很轻松地进关了。

              通宝推:吴用,
              • 家园 多谢

                文字里的张居正缺为陆炳之误,为他可惜。他在的时候,对文官多有保全,但是他死后无人为他保全子弟。不由想起成化年也有道士方术为皇帝倚重,也曾经因此照顾过相托的官员,到成化时代结束一样被清算。这明代文官集团独大后形成的政治正确,在明中晚期不管其内部政治斗争到什么地步,乃至内部分化为多少个利益集团,就其自身痼疾对明王朝而言已经无解了。

            • 家园 江南利益集团比魏忠贤厉害吗?

              江南利益集团,后来被满清犁庭扫穴了。动一个利益集团跟杀一个人不同,需要做预案,杀魏忠贤没有做预案,后来就亡国了。美国的华尔街利益集团也一样,但是现在看来它已经是帝国的核心了。

          • 二,
            家园 以下是我的理解:

            -------------------假装心得的分割线------------------------

            写在前面的话:

            这篇是整理有关初稿,加上在本周末和朋友临时碰头后的讨论内容。

            初稿中,我试图从写出历史比较中对比的平衡感,但中国历代财税我资料积累多,取材也因为新冠带来的时代拐点,有了更多感触。因此能写的地方可大可小,可宏观可细。

            但是到罗马财政这块,不要说挂一漏万,就是能与我在中国部分所选择材料与打磨的心得相比较,两者对抗中的平衡都无从谈起。希望以后的琢磨中能填补这个遗憾。

            还是引用一个已经吵翻了朋友的观点来开篇。他的观点是:观念史观决定观念,观念决定史观而史观决定你对材料的取舍。因此,任何一部历史书,都是价值观取舍的产物,不存在主观上的中立。

            说到经济,实际是一个近现代观念。而在今天通行的古代史观中,近现代的经济范畴中的核心——比如成本利润及其相关——并不存在于古代世界大多数时间。

            但是,从顾准的希腊罗马史观影响下的中国学人观点,我们说的古希腊罗马,尤其是本段落提及的经济范畴下的罗马商品经济范畴,请关注本系列的河友从从到尾都不要忽视。

            我无论说秦汉或者希罗,都是从秦汉现代性与希罗现代性的角度出发,来阐述这样的观点——新技术时代下,尤其是信息技术蓬勃发展中,体现旺盛生命力的当前时代,秦汉时代构建的郡县制与希腊罗马体系延伸出的现代条约国家体系为什么必然终结。

            秦汉的现代性,恰好因为一个朋友从事秦汉竹简整理过程中的阐述不久后。福山的新书,也直接导出这个观点。

            接下来的叙述中,我将从现代经济观点去构架一部中国秦汉以来财政史梗概,个中错漏还请谅解。

            承接第一篇的哲学时代视角,中国文明的早熟,在我眼里基于维持大一统的郡县机制。从郡县机制延伸出的,围绕中央集权体制下的财税变迁。

            这里先要补充的部分是,承接商鞅变法以降,所确立的耕战国家治理核心理念,到中国古代扩张第一波扩张周期结束之前,所谓财政变迁,无不围绕足兵足食展开。

            看到这里,还请在后面的文字中,不断比照前面观念部分中,秦汉的现代性与古代史观,而非现代经济特性的部分来切入。

            我这里将作为财政史观切分的两个拐点,简述如下。

            中晚唐时期的裴炎两税制与千年之后的雍正财税改革。(梗概写于正文,细节叙述在篇后,因为涉及内容极多,写在正文容易跑题)

            从大结构叙事中,稍微在秦汉之前的财税内容可以延伸的是:春秋战国时代形成了围绕贵族与王族共治前提下的军事分封等级制度。既,封建采邑制度中,经济利益与军事动员能力的挂钩。

            秦汉的郡县制,终结的是秦朝之前的贵族分封制度下,围绕封建皇权集中的,不只是军事动员的能力,还有相关支撑军事动员下的财税再分配能力。

            其实到杨炎两税制改革之前,无论军政财税怎么调整机制,基本围绕着全国户籍制度体现的生产能力来完成再分配。大白话就是,按照人头与挂钩人头的土地产出,来安排赋税兵役与徭役。

            而导致裴炎的两税制改革,这里简述为安史之乱后全国人口迁徙下,捆绑户籍的府兵制彻底瓦解。

            由于大量逃籍人口的存在,两税制改革开始,在此后千年,走向根据预估郡县安排下的各行政单位配置财税再分配。

            这里插一个话题,并在后面附篇部分将要从细节展开的部分。

            有明一代,从朱元璋开国到朱棣调整,延续元代开始的对江南经济发达地区的打压。

            尽管在朱瞻基时代,基于缓和帝国内部矛盾的需要,把江南各省税收从帝国税收总比例的40%降到25%。即使如此受益于工商业与对外贸易的扩张时期,宣德时代十年间每年财税能保持10%的递增速度,不要说在中国财政历史罕见,在古代世界财政历史上也不多见。

            要知道伊丽莎白时代之后,英国财政百年间增速也不过维持在1%与2之间。这里举明朝的例子,就是在说裴炎两税制的特点。

            到清代中期,基于此前历史积累的财税,经历代博弈早已问题重重。加上到雍正时期,围绕中国国防动员的需求。雍正改革的核心之一“摊丁入亩,官绅一体交纳税负”,就是在两税制基础上加征人头税。

            这个机制,延续至今直到本届政府重启两税制再分配安排。对应的是信息时代下人口迁徙中,原有基于固定户籍的财税安排,已经不适应新时期发展的需要。

            当下又恰逢新冠冲击下加速了世界再分配格局的进程。围绕财税核心的再分配改革,正在当下。

            ----------------------我是头大的分割线-------------------------

            看到红字部分,我就看不懂了。只好手动理解一遍。

            点看全图

          • 二,
            家园 税制改革目前在澳大利亚也在热烈讨论。目前的情况是:

            作为一个联邦制国家,澳洲联邦政府征收的是收入所得税(个人和公司),GST(消费税)以及其他关税等等。而地方州政府的主要财政收入大头是印花税(stamp duty),是以房产交易价格为基数按一定税率征收的,是一次性的交易税。印花税无论交易双方的贫富,统一由买家支付。一直以来,不少人都希望废除一次性的印花税,改为按业主名下的土地价值每年征收一定的土地税。但是,争议很大,既得利益集团势力也很强大,尤其是政客和大地主。拭目以待。

            • 家园 澳洲从来都有土地税好吧

              你可能不是相关行业的吧, 澳洲不单止对土地持有者每年征收land tax, 还对国外持有者额外征收surcharge, 你如果没有被征收到是因为你的房产是主要居住屋宇, 所以你的房产的土地税是豁免的, 不是不征收, 还有每年土地税每个州都有征收下限.

              土地印花税只是这几年澳洲地产立国搞到老百姓看媒体宣传以为土地的印花税是地方政府的主要来源.

              就我在的新州, 最大的地方财政单一来源是: 工资税. 印花税只占州财政的23.5%, 这还是地产兴旺的前提下, 反而土地税加上赌税就已经基本和印花税持平.

              土澳想搞的税制改革是废除房地产的资本利得税折扣和废除股利退税, 这个才是阻力巨大, 特别是资本利得税, 那是动了多少华人的利益.

              • 家园 你说的land tax确实是目前land tax征收情况

                但是,你没可能没看清我说的意思。目前印花税改革是要把印花税改成“新的”land tax,每年征收,已经不再是你理解的land tax概念了。至于,capital gain tax, negative gearing,之前一直讨论,这不是我要讨论的范围。还有你说的payroll tax, 到底和印花税谁占比更多点,不重要,这2项收入估计Top 2的关系,更何况payroll tax也是改革的范围。印花税的改革,打个不恰当的比方,有点类似于中国清代的摊丁入亩,把一次性的交易税摊入土地,按持有土地的数量或者价值征税。我的理解是,劫富济贫,扩大税源和收入。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