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农业文明的几个问题 -- ziyun2015

共:💬236 🌺1173 🌵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16
上页 下页 末页
                                • 家园 按日常理解 -- 补充帖

                                  上面只说了门徒,没说普通人。其实按照日常理解也毫无问题。关键在于心是用来判断的,用来选择的,而不是用来(凭空)“生成”知识的。也就是说这话、做这事之前,先问问自己的良心。义成有待,物感心动。如果没有什么东西触及「心」是不可能有什么答案的,也就没有所谓的「知」。想来也没几个人敢把自己等同于良心。

                                • 家园 这里的关键是“超验”。 -- 补充帖

                                  可以比较孟子或者康德。因为首要前提是反对社会性、经验性。可以说孟子的说法是心学的基础。孟子对性的定义也是导致各种理解误区的原因。用现代的话,就是强调这两者属于建构,所以要反对[1]。但也不是本质主义[2]。并不仅仅局限于「知」。

                                  可以说心是知的基础,但知并不是心。而一般而言的问自己,实际上问的是「知」。

                                  [1]但并不反对经验作为表现形式。

                                  [2]这会牵扯出另一个前提,也就是人心不仅仅是自我的,还是是内在共通而且互相反应的。之前常说这个,比如时空观的帖子里。不过暂时无力讨论。

                                • 家园 多谢任兄。月兄挂出免讨论牌,愚弟正有些‘彷徨寂寞“

                                  首先要请教任兄的,还是那个已经提出两遍的问题:任兄说的“明末一大帮人“平时袖手谈心性”到头却不能“临危一死报君王””,这中间有哪几个是心学门下人物?愚弟于此孤陋寡闻,请任兄列举几个具体人物。先谢。

                                  再就是愚弟此前最后一问:教员青年是不是唯心主义者?教员的辩证法思想于中华传统思想流派,来自哪个? 教员的认识论,是否就是明确表述的语言——“知来自行”?

                                  好,下面就可以进入比较切题的部分:对于已经作古的先哲,无论是教员马列,还是王阳明,还是孔孟,

                                  一、针对他们有语言表述的文字,我们与其说“他的意思不是这个”,不如说“我认为他的意思是...”;能佐证“我认为他的意思是”什么的,是他们的行动,而不是“说文解字”式的从形而上方面、从名相方面找根据。

                                  二、针对他们没有文字流传下来的,我们与其说“他们没说,就是他们不同意”,不如讨论“如果他们从当时的社会条件、进入到我们现在的社会条件,他们会怎么说”;

                                  这两点,想听任兄意见。先谢。

                                  • 家园 太祖大约到长征之后才唯物辨证法大成

                                    明末心学的问题论述很多,入门的文章可看这篇 王阳明的心学是不是亡国之学

                                    太祖年轻时不是唯心主义者,但也不是纯粹的唯物主义者。和现在大多数青年一样,太祖有一部分唯物主义,也有一部分唯心主义。太祖早期的思想其实是“实学”。主张经世致用。太祖接触到共产主义思潮后开始向辩证唯物主义者转变。这个转变的完成以太祖写出《矛盾论》《实践论》为标志。大力推荐一下这两篇著作。这是太祖的学习笔记和学习总结。其中又加入了太祖自己的理解。

                                    《实践论》讲求理论联系实际。粗看貌似和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类似,实际讲的却是:

                                    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问题,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傲,决定地需要的倒是其反面——诚实和谦逊的态度。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组织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论和方法,你就得参加革命。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但人不能事事直接经验,事实上多数的知识都是间接经验的东西,这就是一切古代的和外域的知识。这些知识在古人在外人是直接经验的东西,如果在古人外人直接经验时是符合于列宁所说的条件“科学的抽象”,是科学地反映了客观的事物,那末这些知识是可靠的,否则就是不可靠的。所以,一个人的知识,不外直接经验的和间接经验的两部分。而且在我为间接经验者,在人则仍为直接经验。因此,就知识的总体说来,无论何种知识都是不能离开直接经验的。任何知识的来源,在于人的肉体感官对客观外界的感觉,否认了这个感觉,否认了直接经验,否认亲自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他就不是唯物论者。“知识里手”之所以可笑,原因就是在这个地方。中国人有一句老话:“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句话对于人们的实践是真理,对于认识论也是真理。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

                                    认识的过程,第一步,是开始接触外界事情,属于感觉的阶段。第二步,是综合感觉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于实际(不是错觉),才能根据这样的材料造出正确的概念和论理来。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的问题。如果以为理性认识可以不从感性认识得来,他就是一个唯心论者。哲学史上有所谓“唯理论”一派,就是只承认理性的实在性,不承认经验的实在性,以为只有理性靠得住,而感觉的经验是靠不住的,这一派的错误在于颠倒了事实。理性的东西所以靠得住,正是由于它来源于感性,否则理性的东西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只是主观自生的靠不住的东西了。从认识过程的秩序说来,感觉经验是第一的东西,我们强调社会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意义,就在于只有社会实践才能使人的认识开始发生,开始从客观外界得到感觉经验。一个闭目塞听、同客观外界根本绝缘的人,是无所谓认识的。认识开始于经验——这就是认识论的唯物论。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

                                    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这些其实都是批判心学的“心外无理”的。

                                    王阳明的心学在当时有一定的进步作用。盖其否定外部的“天理”而认为人内心自有“至善”,人可以通过行动来“致良知”。这其实类似于西方的宗教改革主张人人都可以直接和上帝沟通,不必通过教士阶层中转。但从本质来说,实际上是释放了个人的欲望。盖什么才是”本心“,什么才是”良知“,如果标准只是存在于人的内心,那么每个人的标准都不会相同。

                                    后世对王的"知行合一"往往望文生义,从朱熹的格物角度来理解,结果和王的本意南辕北辙。虽然从这个角度来说,"知行合一"约等同于“理论联系实际”,但毕竟不是王的本意。以这个误解再去解读陆王心学,未免削足适履了。

                                    • 家园 再问任兄一遍:明末哪个空谈心性的具体人是心学派中人? -- 有补充

                                      月兄举不出具体人、具体事,任兄也举不出具体人、具体事吗?

                                      又或者,任兄可以举果党/胡适们骂TG的话为证据、证明TG如何如何吗?

                                      《西行漫记》中教员对斯诺讲:“我印象最深的教员是杨昌济,他是从英国回来的留学生,后来我同他的生活有密切的关系。他教授伦理学,是一个唯心主义者,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他对自己的伦理学有强烈信仰,努力鼓励学生立志做有益于社会的正大光明的人。我在他的影响之下,读了蔡元培翻译的一本伦理学的书。我受到这本书的启发,写了一篇题为《心之力》的文章。那时我是一个唯心主义者,杨昌济老师从他的唯心主义观点出发,高度赞赏我的那篇文章。他给了我一百分。“

                                      任兄是没有读过这本书吗?

                                      “类似于西方的宗教改革主张人人都可以直接和上帝沟通,不必通过教士阶层中转。”——我也是觉得可以用王阳明和马丁路德对比——更巧的是他们几乎是同时代的人,王阳明完成立德立公立言的同时,路德发表了95条。讲孔子时,也多会谈到孔子与苏格拉底几乎是同时出现在东方和西方,所谓“枢轴期”。时间上的巧合这会使青少年更感兴趣。

                                      读过《实践论》的都可以明白,教员在此文中讲的是认识论。这与后来整风时期的“理论联系实际”比较,多了强调作风的意思。

                                      要避免“望文生义”,办法一是如果说话的人还活着,可以去当面向他请教;二是如果不在一个时代,就得看说话人的“行”、以及说话时的社会环境。非如此,则批“望文生义”者往往自己就是“望文生义”。

                                      说到整风,批留苏的教条主义者,批王明。也请任兄注意“具体的人”:28个半,我叫不出具体每个人的名字,但是为首者王明、博古、张闻天、王稼祥、沈泽民、凯丰几个,都是苏浙徽赣几百年理学最盛的地区。28个半的教条主义和程朱理学的历史遗传有没有关系?值得研究研究。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修改: -- 补充帖

                                      读过《实践论》的都可以明白,教员在此文中讲的是认识论。后来整风时期的“理论联系实际”等几篇,多了强调作风的意思。

                                      • 家园 那么是谁望文生义呢?

                                        要避免“望文生义”,办法一是如果说话的人还活着,可以去当面向他请教;二是如果不在一个时代,就得看说话人的“行”、以及说话时的社会环境。非如此,则批“望文生义”者往往自己就是“望文生义”。

                                        呵呵,你对我望文生义否?如果没有,我的意思很明白,太祖不是完全的唯心主义,也不是完全的唯物主义。他对斯诺说的那段话无非是说自己以前比较偏向唯心主义罢了。但他当时的真实思想可以看他在这个时期写的文章。网上就有。

                                        毛泽东早期文稿其中就收录了太祖对《伦理学原理》的批注。你可以看看,太祖当时到底有多少唯心主义多少唯物主义。

                                        至于心学后期败坏及代表人物,论述极多。你可以看这篇入门的知乎帖子。三小时读懂王阳明心学。重点在 第八节:阳明心学为何会衰落?

                                        • 家园 看来任兄和月兄一样,举不出明末究竟

                                          有哪个心学派具体人物,有什么空谈的具体事,只能找些网文(如任兄两次给出的链接),而这些网文也不过是重复些当时程朱理学派对心学的“罗织”罪名而已。

                                          张居正作为心学派的政治人物,被死后清算:抄家、逼其子自杀。实际上此后朝廷中就没有什么心学派能做到高官。现在任兄、月兄以及这些网文,要不在其位的心学派和垄断了明末官场的程朱理学派,一起负担起“平时空谈人性、临难不能一死报君王”,过分了吧?!

                                          无论任兄、月兄,建议不要用对罗织李贽罪名的告状文,来证明李贽“败坏”。关于李贽的“放浪”,连涉及的梅家都没说什么,张问达的罗织告状实际没有被司法部门采纳。却仍在今天被传说成为心学派“败坏”的证据。无论做学问、讨论问题,这样都不好。

                                          至于任兄给出的教员关于伦理学的批注,任兄难道是要拿这些批注当作教员的“行”?

                                          教员说自己青年时代是唯心主义者,任兄说不是,要以此证明兄自己不是“望文生义”。愚弟也只能笑笑了。

                                          • 家园 难道要把《明儒学案》抄给你?

                                            既然你认为网文不给力,那么直接看《明儒学案》吧。各代表人物,学说和言论都在里面。

                                            随便举个例子,《卷十五 浙中王门学案五》

                                            先生之学,多得之龙溪、念菴、绪山、荆川,而究竟于禅学。其时东南讲会甚盛,先生不喜干与,以为「此辈未曾发心为道,不过依傍门户,虽终日与之言,徒费精神,彼此何益?譬砺石之齿顽铁,纵使稍有渐磨,自家所损亦多矣。」

                                            或问「易简超脱」。先生曰:「性命玄妙,更无可拟议,易简超脱,只在妙悟。如欲易简超脱,便不易简超脱也。盖悟入即其碍处,便是超脱。今之超脱,便是滞碍。此即谓之玄关。若于方寸不超脱处,不要放过,极精研思,不随人语言文字作解,自然有个悟入处,则脱洒滞碍自不相妨也。即此滞碍处,便是格,便是玄关,便是参性命之要,无出于此。」

                                            这算不算玄谈?

                                            另外,张居正可不算啥心学代表人物。相反,打击学术异己倒是简单粗暴。而且,张居正“夺情”一案,算做到“知行合一”?明显是表里不一的伪君子嘛。这么明显的例子,你视而不见?

                                            再如徐阶,《明儒学案》中记载他的言论:

                                            人须自做得主起,方不为物所夺。今人富便骄,贫便谄者,只为自做主不起。

                                            那么他依附严嵩多年算怎么回事?

                                            徐阶又说:

                                            凡为善,畏人非笑而止者,只是为善之心未诚,若诚,自止不得。且如世间贪财好色之徒,不独不畏非笑,直至冒刑辟而为之,此其故何哉?只为于贪财好色上诚耳。吾辈为善,须有此样心,乃能日进也。

                                            徐阶贪污腐败,松江占田地连州县,还放纵子孙横行乡里,致使告他的状纸堆积如山。海瑞要办他,徐阶有本事把海瑞罢官。当时人称:“家居之罢相,能逐朝廷之风宪”。

                                            这种人是“知行合一”?

                                            再如刘宗周,明末大儒,崇祯召见他

                                            上问人才、粮饷、流寇三事,对曰:「天下原未尝乏才,止因皇上求治太急,进退天下士太轻,所以有人而无人之用。加派重而参罚严,吏治日壤,民生不得其所,胥化为盗贼,饷无从出矣。流寇本朝廷赤子,抚之有道,寇还为吾民也。」上又问兵事,对曰:「臣闻御外亦以治内为本,此于羽所以格有苗也。皇上亦法尧、舜而已矣。」上顾温体仁曰:「迂哉!刘某之言也。」

                                            皇帝问的是怎样才能招揽人才、消灭流寇、获得财源给手下发工资。结果这位大儒说的全是大道理,满嘴空话而没有实际措施。

                                            皇帝后来又问他具体措施。结果他说:

                                            乃以近日弊政,反覆言之。谓:「皇上但下一尺之诏,痛言前日所以致贼之由,与今日不忍轻弃斯民之意,遣廷臣赉内帑,巡行郡国,为招抚使,以招其无罪而流亡者,陈师险隘,听其穷而自解归来,诛渠之外,犹可不杀一人,而毕此役也。」

                                            也就是说,只要皇帝下“罪己诏”,开内库自掏腰包招抚流寇,然后派兵守住险要,任凭流寇自己投降,除了罪魁祸首还可不杀一人就能毕其功于一役。

                                            迂腐如此,何堪大用。明朝怎能不亡?

                                            至于太祖的批注,这就是他的思想反映啊。难道你研究太祖不看他的文章?咱们说白了吧,太祖或许佩服过王阳明,但太祖真的从来都不是“心学”传人。你硬要把太祖弄成“心学”传人,未免一厢情愿。

                                            当然,你知见障已成,咱们多说无益。你尽可多发文章说太祖是“心学”传人。这类似于罗马人把希腊神都说成是自己的,也类似于《封神演义》把西方佛祖菩萨都说成是中国上古神仙皈依的。

                                            愚兄也只能笑笑了。

                                            • 家园 谢谢任兄,促俺一大早补课,

                                              《明儒学案》看也只是几章/大略,不过还是很有收获的。虽然任兄拒绝愚弟的建议,还坚持拿这种东林党黄宗羲诋毁心学的文章当作证据——好比拿果党诋毁TG的文章证明TG如何如何。唉,算了,随兄吧。

                                              匆匆补课,恐不免挂一漏万,望任兄月兄及其它河友指正:

                                              首先呢,印证了我对钱穆先生的印象,还是大致不错的:虽然迂腐,虽然基本是程朱理学派,但还是有点儿良心的。他中年以后就不再认可黄宗羲这个《明儒学案》,认为充满了‘学派’偏见。

                                              其次呢,已知现在人们对东林党大儒钱谦益的评价:“论不要脸,如果钱谦益自认第二,就没有人敢称第一”。匆匆补了一下《明儒学案》《明夷待访录》后,读后觉得钱谦益也就是第二,真正的“伪君子”状元则非黄宗羲莫属。

                                              黄宗羲和朱舜水都是余姚人,年纪相差十岁,算是姚江老乡。众所周知,黄是东林党,朱是心学派;明亡后,朱流亡日本,讲传心学,德川家与之友善——幕末维新志士多为阳明信徒,大约与朱舜水的努力分不离开。黄宗羲在鲁王幕下时,据说也去过日本。但是现在看不到任何黄、朱交往的信息,太奇怪了吧?!这其中的缘由,恐怕只能是彼此极度不和。

                                              和河友网友请教、交流:《明儒学案》被选入乾隆皇帝的《四库全书》,而《明夷待访录》据说是”中国民主人权第一书“——就问一句:目前能找到的《明夷待访录》最早版本是什么时候的?顾炎武到底看的是什么版本?有伪造谭嗣同绝笔诗前科的梁启超盛赞的此书是哪个版本?——类似的问题就如同美第奇家族翻译的阿拉伯原本的《理想国》在哪里?

                                              除了“人权先驱”,据说黄宗羲上知天文历法演算、下知诸子百家。然而,在黄的各种大作里,谁见到他提过《天工开物》?其它的如《本草纲目》《农政全书》《物理小识》《算法统宗》《瘟疫论》《徐霞客游记》,黄及其弟子有提及吗?说他们这派东林党复社“君子”们搞“实学”?他们究竟在搞什么、搞出了什么?

                                              说黄宗羲会“推演”出武王伐纣和孔子诞生的日期?有当代天文学专家对他评价吗?

                                              位列满清‘政治正确’的《四库全书》的《明儒学案》,其中居然没有张居正和李卓吾的章节?难怪宾四先生最终也不得不说此书根本不像黄及其弟子标榜自夸的“客观公正”。

                                              补课之下,看到明万历中至永历年间,与心学派有瓜葛的高官有二:一是徐光启,二是刘宗周。

                                              徐光启于心学比较明确:徐的恩师是焦竑,焦竑“笃信卓吾之学”。卓吾被焚讲学之所、被锦衣卫捉拿、自刎。在东林党程朱理学残酷迫害的社会环境下,徐光启改信利玛窦所传之教,有避祸的动机与功效,所致力于“实学”,仅《几何原本》《农政全书》,即可证明徐“知行合一”。

                                              至于刘宗周,顾诚先生的《南明史》并不认为他是什么“心学”,而是东林党/程朱理学。任兄骂刘宗周的话,我都同意,不过刘是东林党是程朱理学,他没有一点点心学的“知行合一”。窃以为顾诚先生活着,会用“zhuangbility”评价刘宗周二十三天的绝食。

                                              程朱理学派,拿程朱理学的夺情作为“道德正确”标准来“证明”张居正是个“伪君子”,完全不顾心学在王阳明之后、王学各派虽有侧重,但是在以“利民”为道德最高标准方面则是一致的。论语中记载的孔子言论,也没有把夺情当作绝对标准,拿夺情当作政治正确道德正确绝对标准的是程朱理学。现在,美国整天拿着他们的标准量中国,任兄以为对吗?

                                              至于徐阶,忍辱负重保住了张居正、保住了戚继光,还保住了海瑞,于社稷于百姓,功莫大焉。任兄也准备如河里对袁隆平挑骨头那样挑徐阶的辫子,也只能随兄好了。

                                              接下来,愚弟准备补一补章太炎先生对黄状元的嬉笑怒骂,再与任兄及其它河友交流。

                                              最后轻问:任兄在哪里看到/谁说教员是“心学传人”?任兄正确理解了“知行合一”之后、如何给自家孩子讲解“辨证唯物主义”?效果如何?

                                              • 家园 所以说你知见障已成

                                                凡研究心学,《明儒学案》是基础读物。如果没有黄宗羲整理,明朝的学术史的脉络要比现在难理清十倍。

                                                《明儒学案》本身只是罗列各家的人物小传,主要观点,并没有篡改其学术观点。研究者主要看的也是这些东西。你的这个“东林党黄宗羲诋毁心学”的逻辑,和明粉说满清如出一辙。凡是不合你观点的作者,都是作者在抹黑你的偶像。那还讨论什么?

                                                张居正夺情一案正是因为没有“知行合一”。如果你还记得王阳明的这段话:

                                                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个孝的理?
                                                也就是说,王阳明认为“孝顺”是天性,是不需要去外求的。那么作为儒家,“丁忧”是的基本道德要求。这可不是什么程朱理学的标准,而是直接出自孔子: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张居正丁忧又不是地球离了他不转。他明明知道要守丧三年,却不按儒家的道德标准做,不是表里不一是啥呢?

                                                徐阶也好,张居正也好,贪赃枉法,收受贿赂,鱼肉乡里都少不了。这是致良知?不要求他们作道德完人,但起码的清廉都做不到,谈什么“知行合一”呢?

                                                刘宗周是不是心学,很抱歉,你说的不算。刘宗周一般都认为是心学传承。盖其师承于许孚远(敬庵,1535—1604),而许孚远则师承于湛若水(甘泉,1466—1560)之弟子唐枢。刘宗周对王阳明的学说当然不是照搬,而是进行了修正。所以后人评论

                                                “明儒虽众,必推王、刘为一代程、朱。王近明道,刘近晦庵,而功勋节义过之。朱、王 之学,得 刘而流弊始清,精 微乃见。”,“初读《传习录》无所得,既读刘宗周《人谱 》,曰: 吾 知 王 氏 学 所 始 事矣。”

                                                好了,言尽于此,下面你爱骂黄宗羲尽管骂去,恕不奉陪了。

                                                • 家园 能碰上任兄、月兄这样完全站在程朱理学“知见”上的讨论对象

                                                  确实很有助于我们加深对程朱理学、士大夫思想意识、东林党的认识。

                                                  过去我们只知道伯恩斯坦什么的,现在知道中华早就有个黄宗羲,这也可以拿来做东西思想史方面的比较,类似之前说的拿王阳明和马丁路德比较。

                                                  王阳明创心学,打土匪打叛王打土番;唐顺之学心学、点拨戚继光创鸳鸯阵“粉碎倭寇无数;张居正学心学,搞出中国大一统农业文明的财政改革一条鞭法;徐光启、宋应星受心学影响,致力于科学技术;朱舜水传播的“心学”,作用于日本明治维新,使日本变法成功崛起于东亚;凯申公学‘修正’心学,也能扫平群雄,北伐中原;教员青年时代的《心之力》,岂可排除没有心学影响?教员领导中国革命,事迹如日方中。所以,是否学到心学的真谛,在于能否做出有利于人民大众之事。

                                                  以此标准量程朱,他们有做过什么有益于社会大众之“立功”事?

                                                  刘宗周、黄宗羲“修正”后的王学,被满清收入符合其政治正确的《四库全书》,然后心学就消失了,只能等着“出口转内销”。这正类似伯恩斯坦“修正”马克思之后,德国社会党后来的历史。

                                                  关于丁忧/夺情,任兄在哪里看到过王阳明说过:思念父亲只有丁忧一种方式?为国家改革大事而夺情就是不思念父亲?不”知行合一“?把程朱理学和东林党(创始三元老邹元标)的“儒家”标准,拿来量“心学”派张居正,其实就是当今拿米国”民主自由“标准来量中国。要不要拿教员父亲去世、教员没有“丁忧”,说/证明教员不遵守“中华传统道德”、所以他(领导的革命)割裂了中华文化传统?

                                                  “张居正...又不是地球离了他不转。”——估计借任兄俩胆儿,也不敢把主语换成教员、稻公和现在的老大。

                                                  “刘宗周一般都认为是心学传承”——看来任兄也不肯去看顾诚先生的《南明史》,只拿黄状元的《明儒学案》当作“真实”证据。那我就好奇:如果任兄月兄这么肯定刘宗周是心学派,为什么我连问三次都不肯点刘宗周的名?

                                                  黄状元除了搞《明儒学案》,还搞过《宋元学案》,是模仿朱熹《伊洛渊源录》。朱熹那篇文章本来就是极其过分的:王安石、三苏等都摒弃在宋代学术思想历史之外不谈,且多主观臆断、歪曲。黄状元学朱熹学得很到位,也将张居正、李贽从王阳明心学流派中“黑掉”。所以仅从《明儒学案》,黄状元就是个假心学、真程朱+东林党。

                                                  通宝推:俺是老胡,
                                                  • 家园 张居正是心学中人

                                                    谁说的,何以知之。

                                                    心学是认识世界的方法。比理学还唯心。任何做实事的人都不可能运用心学。王阳明本人,他自己的处事学问也不可能从心中来,而是从书本和实践中来。

                                                    • 家园 “任何做实事的人都不可能运用心学”,

                                                      这恐怕是对心学不了解了。不能做实事的人就必然不是心学实践者,说明他对心学没有入门。这是心学知行合一的基本内容。

                                                    • 家园 下面的“八次谈到知行合一思想”,望燕兄及河友核实

                                                      第1次 兴致勃勃地来到学生自发组织的以“知行合一、报效祖国”为主题的理论研讨会会场,与大学生们进行交流和探讨。——2009年3月31日至4月3日河南调研。

                                                      第2次 以知促行、以行促知、知行合一。——2013年7月11日至12日在河北省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强调。

                                                      第3次 知是基础、是前提,行是重点、是关键,必须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知行合一。——2014年1月,在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部署会议上强调。

                                                      第4次 中国人讲知行合一,法国人讲“打铁方能成铁匠”,都强调要把思想转化成为行动。——2014年3月25日 发表在《费加罗报》的署名文章。

                                                      第5次 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2014年5月4日 在考察北京大学时强调。

                                                      第6次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贵在坚持知行合一、坚持行胜于言。——2014年5月24日 在上海考察时强调。

                                                      第7次 参加贵州团审议,弘扬传统增强文化自信,他说“明朝时,王阳明曾经在贵州参学悟道,贵州在这方面还是很有优势,希望在这方面继续深入探索”。——2014年3月7号。

                                                      第8次 在G20杭州峰会上,终于把这王阳胆隆重向全球推广:“知行合一,采取务实行动。我们应该让二十国集团成为行动队,而不是清谈馆。”在开幕式上,语重心长地对他的G20大佬同事说。

                                                      • 家园 你这是借重老大当靠山吗

                                                        知识分子的独立理性去哪里了啊。哈哈哈,笑谈而已,请勿投草。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理论是纯粹的唯心主义概念,而并非如近代哲学作者如毛泽东等所诠释的那样的实践论。我们中国人一贯喜欢“旧瓶装新酒”,不足为奇。尤其是最高领袖从他的角度看问题,当然要树立一杆大旗,以便全国人民不分水平良莠,都可以跟随其后。

                                                        但是你如果从哲学史的角度看问题,就不能如此事实不清啊。我相信你面对的海外华人青少年都是能够吸收人类文化遗产的聪明智慧一代,必然要孔子的归孔子,王阳明的归王阳明,毛泽东的归毛泽东。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16
上页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