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帮识数的漂泊网友回忆一下七十年代物价并和当今比较一下 -- flyingcatgm

共:💬151 🌺710 🌵32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11
上页 下页 末页
          • 家园 应该是区域不同的物价差别

            年龄上你应该大我一点点。我的价格也记得非常准,甚至楼下买冰棍的老太太姓马,我现在都记得这也算吃货的一种精神

            老太太非常干净,冰棍箱子安放是在一个四轮小手推车上的,刷的蓝漆,写的白字“冰棍”。箱子里面是一个裹着塑料布的大棉被用来保温,里面是数个暖水瓶分装不同价格的冰棍。老太太非常干净,和电影黑三角里面的哈尔滨特务老太太一样打扮,白帽子和白色在后面挽系的长围裙(不知道是不是当年的行业着装要求)。

            只是老马太太比特务要瘦很多,有点驼背显得矮一些,也没有凌元老太太好看喜相。她说话非常慢,人也非常和善。怎么看,也不像在我们这里的卧底。前阵子看老电影《黑三角》赫然发现特务凌元老太太漂亮的女儿竟然是后来的任长霞(演员刘佳)

            学费在我们这里就是纯书本费,班费好像初中之后另交,开销在平时某些活动奖励,以及运动会采购集体用品啥滴,印象里没有退回过,可能是我总是转学错过了。

            那时候五块钱的份量,我还有记忆可以佐证。1984年秋天,同学的哥哥去广州,带回来很多录音带,里面很多让人耳目一新的歌曲和搞笑的港台说唱,我就美滋滋的随身借了一盘回家听,结果被老爸发现上面印着“新桃花江”,老爸说这在旧社会就是黄色歌曲,当场给扔炉子里烧了。过后我问同学多少钱赔他,他说他哥5元一盘买的。

            我就回家和奶奶哭着要了五块钱,结果这小子拿到钱就领着我,又叫了一个家伙,我们仨去下了馆子。叫了四个菜,至少俩是肉菜(好像是肉菜在一元之外,凉拌菜或炒素菜几毛钱),米饭,还有一二两白酒,反正是正好把钱用光。然后在厨子和服务员围观“耍猴”一样的神情里我们把东西吃完。有个戴眼镜的女服务员还绘声绘色摇头摆脑的学我们点菜的样子——“来盘炒肥肠吧”。当时都羞死了。但这就是当年我们那个东北小城的消费水平。这五块钱换回来的一桌菜,我一分钱都不会记错。

            而且那个年代,饭店做的东西是真香——我们肚子里根本没有油水,再说饭店的厨房也比家里舍得用油。很多老味道,再也回不去了。

        • 家园 我要是没记错,80年代初的印象里,酱油五分钱,醋三分钱。

          或者是酱油三分钱,醋两分钱。总之,酱油比醋略贵一丢丢。而且那时候没有包装,只有散装。包括生啤酒也是散装。一个长得像消防车一样的解放卡车动不动就送一罐子来。

          国营小卖部里面,调味品柜台下方就是俩大缸,各配一个长柄搪瓷小盅,买家拎着瓶子,付钱后就等着人家把漏斗套在瓶嘴上,然后就一盅灌下去走人。

          而豆油则是必须到粮店买的。卖油的器皿,是个巨型的注射器形状的玻璃圆筒,上面有刻度,顾客按照每个月固定的供应量交钱,售货的把注射器灌到对应位置,顾客小心翼翼的把油瓶嘴对着出油的龙头,看着黄灿灿的豆油刻度从注射器高处降到底。

          粮店的员工,整天都是白粉粉的——衣服和脸上都是。卖粮的柜位下方有个浅坑,买家把自己的袋子放在坑里,袋子口撑开对着柜位的漏斗。售货员在里面称好份量,粮食一下就泄入袋中。我总是担心有人出错,把粮食撒一地。我陪奶奶去买过粮食,我记得撑口的冲劲还挺大的,毕竟我那时还小

          通宝推:老老狐狸,唐家山,
            • 家园 你不喜欢豆油的味道,应该是饮食习惯

              就像很多北方人不喜欢菜籽油受热释放出来的味道一样,会觉得炒菜怪怪的。其实现在的大豆油已经占有食用油的半壁江山,菜籽油、棕榈油和花生油合起来是另一半。早年黄豆都是机械榨油,出品率低,而且储运、包装环节等等条件也没有现在科学。现在的大豆油都是浸出工艺,而且,大豆油的包装上也会强制标明是否使用转基因原料让消费者有知情权。

              麻烦的其实是国内的大豆消耗量越来越大,因为食用油之外,还有动物饲料等问题都绕不过转基因这个圈圈。据说,国产的大豆适合制作豆制品,海外的适合榨油——榨油的副产品豆粕就是主要的动物饲料。咱们日子比过去好了,一定会更多的吃肉啊。转基因已经是个圈链问题,不容易绕过了。

              关于食用油的数据,补充一个链接,不知道靠不靠谱,有专业的进来发言就更好啦

              https://bg.qianzhan.com/report/detail/300/191021-14acd75f.html

        • 家园 这么一说还挺难证实的

          油应该比酱油贵吧? 俺帮家里打过酱油,没打过油。

          网上找到一家武汉国营调味品厂88年的价格表,散装酱油出厂价每公斤4毛6,每斤0.23元。考虑到80年代的通胀,根据各年CPI估算80-88年价格上涨了50%以上,再考虑到零售渠道损耗和利润要求,感觉俺记忆的0.24的价格还不算很离谱。

      • 家园 确实如此

        当时家家户户基本都没太多储蓄,小时候家在县医院,几乎每家门前都会搭棚养鸡或者种点东西,我家父母双职工,条件相对算好的了,也就是不会挨饿,过年能穿件新衣服吧。其他零食零花钱啥的都没这概念,也就是过年能有几分几毛最多一块的年钱吧。医院里有几个老八路这种,他们工资高些,也高不了多少,去他们家能吃到几块糖果就羡慕的不要不要的。。

        记忆里家里请过一次保姆,再有一次是请人打过家具,再有就是订过一段时期的牛奶。。这几次来的人应该是农村来的,结算除了钱还要粮票。其他就没印象了,吃的穿的都是国营集体固定的商店供应的。印象比较深的是当时农村集体出来要馍馍的,那会城镇上日子比农村的要好过,小学同学里带的馍有三种颜色,白的,黑的,黄的。。农村的同学一般都带的是黑和黄馍,镇上同学一般带的是白馍。

        这些情况基本是75-78年的。后来慢慢就变了很多,我们家第一件电器是做饭吹火的电吹风,替代了原来的手拉风箱。。陆续添了自行车,缝纫机还有台电子管收音机,质量是真好,后两样现在都还在我妈那,还能正常工作的。。还有手表。。说起来父母一代人,当时日子还是一天天变好了的。。富足那是远没到,但不愁吃穿是肯定实现了的。那医院里别的家的情况也基本差不多,都一个院的孩子,平时都是到处串门去玩,家庭条件特好和特差的都不多。

        通宝推:唐家山,桥上,
        • 家园 粮票对我家来说曾经是个问题

          我爸比较高大,饭量也大,一家四口,当年粮票刚刚够用,如果有亲戚朋友来访,到月底,我父母就得向别人借粮票。

          我妈一直担心我们两兄弟长大后,胃口变得像我爸那样,粮票就肯定不够用了,结果这个问题,是造成我妈下决心来深圳的一个关键因素:深圳有商品粮,不用粮票!

            • 家园 刚才问了一下我老妈

              我爸的粮票是29斤,我妈是27斤,我跟我弟各10斤。

              确实是刚刚够用,不时要跟另外一个家庭借粮票,说是借,其实很多时候没有还,欠他们很多人情。。。。

            • 家园 反正是刚刚够

              没啥油水那是肯定的了,猪肉什么的都要凭肉票。除了米,还有一些副食品,像馒头之类的,也要粮票的。

              加上亲戚朋友多,来多几个吃饭,粮票就很紧张了。

              另外:我爸1米8,当年算是很高大的了,中学大学都是学校篮球队的。

            • 家园 30斤我家老首长也不够,油水少肯定是原因

              居委会领导特地上门调研,我爹下一斤面条,当场吃光,领导决定比最高限额还加了两斤,38还是40斤,俺对灯发誓没造谣。那时也讲民主和人性光辉。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11
上页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