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从封建(分封)到大一统 -- ziyun2015

共:💬32 🌺106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儒家的功过

          这个题目实在太大,要把帐算清楚,难度绝对是地狱级别的。

          我曾经考虑过把现存的国家归类成四种:

          一是宗法国家,血缘叠加组成国家,比如中国,儒家的“君臣父子”。

          二是宗教国家,政教合一,教法即国法,比如中世纪欧洲,奥斯曼帝国,现在的伊朗。

          三是丛林法则国家,或者强者为王,或者各利益群体分享权力(也就是民主),前者比如草原帝国,后者比如西方民主国家。

          四是混合体国家,以上三种方式的组合,有多种混合方式。比如日本就很典型,从奈良平安时代的天皇制,到幕府时代的封建制,再到明治时代“大政奉还”回到天皇制,战后又君主立宪。现在的制度基本是宗法和丛林法则的结合。

          至于以上四种哪种更好,如果从底层百姓的待遇来看,宗法国家最好;如果从扩张能力上看,丛林法则国家最强;宗教国家和现代科技兼容性太差,凝聚力再强,缺乏物质力量日子还是很难过的;混合体国家胜在转向灵活,一切为了生存,原则要不要无所谓,属于世界舞台上的最佳配角,但是永远当不了主角。

          如果要评判儒家,我觉得从文明竞争的角度入手,至少是个相对客观的立场。

          通宝推:ziyun2015,
    • 家园 你厉害

      直接就点到儒家的腰眼上了!就如毛主席在五台山上给主持方丈说,我佛慈悲,把庙里的地分给农民吧。

    • 家园 如何给海外青少年讲春秋时代?我们认为

      应该针对海外”汉学家们“的一些说法,做一一纠正。(孩子能搜索到的历史内容,一般省略叙述,着重强调的是“问题”。)

      1、”中华春秋时代,是类似古希腊的枢轴时代,是几个哲学大家给人类社会推出了价值观/准则的时代“。在古希腊,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在中国是孔子、老子等;而其它国家如日本,则没有什么枢轴时代。

      这种说法,让很多”爱中国“的人感觉很受用,觉得应该应和、认同、接受。

      纠正:中华文明的价值中心”仁“,不是孔子原创的,”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是儒家的溢美之词,不是事实。孔子时代之前,中华文明已经运行两千多年。

      ”仁“最早来自农耕邦国之间互相扶助,抵御自然灾害如水灾,抵御渔猎民族在气候变冷变干时期多发的劫掠。到了西周时期社会上层有”礼“,通过宗法制度确定继承权,降低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冲突;社会下层有”井田制“,低税赋,公开透明,相互扶助,有一定议价权。社会上层和下层,都提倡”孝“。其它的如自共和开始的宫廷历史纪录、民间的诗歌诗经、八卦六十四卦、兵法、学校如辟雍,王朝更替的天命观、道,有德者才有天下的合法性,“君子”“圣人”“天下”等概念,等等。这些都是孔子之前就有了的。

      孔子一生,除了短期做官,就是长期讲学,经手的著作,大概只有《诗经》和《春秋》短期鲁国历史,《论语》是孔门弟子撰写的孔子言论、对话集。西方的柏拉图《理想国》等,内容也是苏格拉底和弟子、市场中人的对话,这点和《论语》相似。

      不仅儒家,其它如道家、墨家、兵家、农家、名家等等,清华大学哲学家冯友兰先生认为也都是起自原来周王朝专门的司职,比如认为墨家来自负责工程的司职,因此对于物理学相对偏重。因为西周东迁,王室衰微,这些人员流落到各个诸侯,靠传授原来的专门知识。

      在流传下来的(只是部分)诸子百家的篇章中,也都有”圣人“、理想社会的涉及。比如墨家强调”人人平等“是理想社会,比如老子强调”清静无为“统治者别折腾、”小国寡民“才是理想社会。

      特别强调一点:到面前为止,中华文明春秋时代各种思想家的著作,是有考古挖掘的帛书、竹简、比较完整的篇章作为实证的。而西方古希腊的各种著作,最早存留的羊皮卷、沙草纸有哪些?是不清楚的。罗马教廷长期采用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但是,最早的书是哪个时代的?美第奇家族据说翻译了大量来自阿拉伯世界的、关于古希腊古罗马的长篇大作,那些阿拉伯抄本现在在世界上哪个博物馆可以见到?

      孩子们对此要心里有数:

      考古“挖掘”在中国,比西方晚了上百年(或者以文艺复兴后起计,晚了500年)。但是中国有2000年前的书籍出土,而古希腊的羊皮卷却不知道在哪个博物馆可以看到?“死海古卷”在DC那个馆证明是伪造的真纸假文,以色列那些十年研究、只发表20几个字?!

      然而,现在大陆的学术界,主流是以得到西方学届承认为荣!

      通宝推:俺是老胡,
      • 家园 春秋时期是大争之世的酝酿阶段

        所谓大争之世仅指国与国的竞争,一国之内的朝代更替不算。

        按此定义理解,中国历史上的大争之世就只有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为春秋战国,第二个时期为两宋,第三个时期为近现代以来。

        第一个时期的成功者是秦国,第二个时期的失败者是两宋,第三个时期胜负未见。

        为什么要提出大争之世的概念?

        因为,中国历史上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却常被顾左右而言他。

        这个问题就是,为什么秦国用法家思想取得了成功,而后世2千年的主流意识形态却抛弃了法家,改用失败的儒家思想?

        要回答这个问题,一定得有自然科学的思维方式。拿物理学来说,宏观世界可以用牛顿力学,而微观世界就得用量子力学。

        同样的,与大争之世相对应的概念是无争之世。

        所谓无争之世,就是治理好自己,天下则太平无事。

        历史证明,大争之世用法家则成,用儒家则败,成功者是秦国,失败者是六国和两宋;无争之世继续用法家,秦国两世而亡,而后世用儒家,则都比较成功。

        由于中国处于欧亚大陆的边缘,加上独特的地理条件,因而使其能够保持长期的无争之世。

        也就是说,就中国历史而言,无争之世要比大争之世漫长的多。

        所以导致法家成了屠龙之术,而儒家成了必需品。

      • 家园 2、“春秋战国时代,诸侯(states)彼此征战

        2、“春秋战国时代,诸侯(states)彼此征战,打了500年,最后由最暴力的秦始皇统一了中国“——专制,暴力,思想控制,这就是海外图书给人类第一个大一统(农业)文明勾画的形象、也是给海外青少年灌输的中华文明“必要”印象。

        儒家第二个历史欠帐——把秦始皇描绘成中华文明中第一坏人(以后还有第二个坏人、第三……)——这个说法倒是挺合拍。

        纠正:春秋战国500年,是人性、思想、实践爆发的500年。而暴力,尽管《孙子兵法》至今还是学习军事的必读书,其中的辩证法思维现在还没有过时;但是军事部分仅仅是春秋战国历史的一小部分。更多的是经济、政治、文化的活力“井喷”!

        中国字的“武”,就是“止”和“戈”。其含义,与现在纽约市联合国总部门口的著名雕塑的含义是一样的,只不过,我们的文字比联合国总部那个雕塑早了3000年。

        仁者,不是排斥、放弃、否定武力。中华文明的“仁”,不是西方教育褒扬的“甘地”和“曼德拉”非暴力路线,而是在必要时以武行仁。不否认,中华社会也是人类社会,是人类社会中就会有“以武获利”的社会存在。但是正如中华文明的“仁”的概念,“武”也是中华文明中独特的构成。

        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内地结束了原来的井田制,开始了授田制,最后在大一统之后,开创了2000多年的自耕农+地主(私田制)为主的农业社会。这期间伴随着金属工具和蓄力的发展,通过开荒、拓渠发展到远超河流第二阶梯的区域,而这些新开拓的地区,也存在土地所有权的问题:开荒相对容易,但遇到渔猎民族、其他邦国的劫掠,就要靠“公家”组织武装保卫田土和粮食、子女,新开垦的土地如何上税给“公家”?这些问题会海量出现在诸侯、各级贵族面前。

        社会文化生活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也让各级贵族生活开销增大。但是对比频繁的土地冲突、战争开销,两者何者为重?还需要研究。只不过土地冲突、开销,更不是儒家宣传一下”克己“就能”复礼“的。法家,作为儒家中分化出来的一支,就开始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法家,是为了帮助解决”富国强兵“这个大题目而出现的。其中核心问题是如何增加国家的”财力“、”兵力“。有些诸侯国,外扩空间有限,如郑国、魏国,因此开始了调整土地和人力的”变法“:土地多、人力缺,无法有效耕种;土地小、人力多,同样无法有效耕种;因此调整户耕土地,让所有土地、人力发挥最大效能,效果那是立竿见影。有些诸侯国,以向外扩张为主,如晋国、楚国、吴国、越国等,不断占领新地盘、吞并小诸侯国,为了扩大”中央“收入,逐步开始废”分封“、建立郡县,由”中央“委派县官郡守治理。

        自然,新的上层制度和下层制度,都会遇到阻力。但是”变法“造成”中央“财力、兵力雄厚。变则强,不变则亡。旧的底层土地制度因此日渐消销。

        这其中,秦国的变法最彻底:不仅新开拓土地如巴蜀,在新开拓的土地上实行”授田制“、郡县制。而且针对原有贵族的地盘动手术刀:”开阡陌“。旧贵族抵制,就大量吸收“外国人才”。原来各国的士人,在春秋战国多了到外国发展的“就业机会”,身价倍增;水涨船高,各国私学大盛,文化如稷下学者、著述(不是咱们河里的稷下学宫[笑])也进入“大跃进”。

        相比秦国,其他六国虽然也变法,也兼并小诸侯国,也在新土地上设郡县、以授田制代替井田制,但是木有像秦国那样彻底对旧贵族及封地“改造”,旧有的贵族、封地等一直存在,因此弱于秦,靠“国际同盟”维持均势。

        最终,秦以贿赂六国贵族、破坏了六国“同盟”,水到渠成一般,击破六国的上层建筑,对接各地的郡县制,顺手也把各国贵族原来的封地给收了。前者,是让我们惊讶的大一统的“顺利”“快速”,因为在各国郡县制也占了相当大的部分,因此换层、换中层就完成了统一。后者,是同样让我们惊讶的”秦亡也何忽焉“!因为一国旧贵族尚能与新势力抗衡,六国旧势力一起尾随“陈王挥黄钺”,重新开始被秦贿赂破坏的“六国同盟”,秦面临的是这个同盟+农民起义,力量比之前“破六国”之敌手大得多矣!

        底层自耕农+地主,中层郡县,成为后来2000年中国大一统农业文明社会的基础成分。是大一统”主“于”分裂“的原因。地主阶级,是后来”士“的社会基础。这些”士“,进而为官,构成大一统社会的管理团队;退而为绅,成为管理农村基层的领导核心。这个阶层,既通过教育,传承了大一统之前中华文明的”仁“、天下为公、禅让、井田制,等理想;又受制于其”脚“——农村地主的阶级利益,不能阻止土地兼并,不能解决国家面临战争的财政问题。矛盾一体,是我们理解这个阶层的视角。

        孩子们要记住:中华文明的大一统,不是暴力所成,而是政治、经济、文化活力井喷的结果。这个过程是以武止戈;这个2000年前的大一统的结果,带来的是中华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疆域、科技、人口等各方面长期领先西方——1500年!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讨论】胡扯一番

          1、专制与暴力

          假如采用更精准的说法:“帝国是一个没有精神层面正当性的、膨胀了的国。”结合历史上发生的事件,也必然是专制和暴力的。因为不管是春秋五霸,还是秦的统一,本质上都属于“任力”,而不符合这个时期所涌现的精神秩序。

          这里的真正问题是,“专制”、“暴力”实际上是一些严格限定前提的概念。而一般描述中(包括史书),被赋予了太多情感色彩。有必要明白“专制”和“暴力”所对应的实在究竟是什么。上古时期的专制和中古以后的是一回事吗?中国的皇权符合一般而言政体上的专制吗?即便是孟德斯鸠的“专制”,其内涵也是非常复杂的。比如谈及法律“中国的情况与共和政体和君主政体相同”。

          更进一步,这实际上不是以上概念的问题,而是“任力”的整体内涵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失去了原本的含义,或者说,用于解读这个概念的文化背景已经不复存在。进而,我们只能选择近似的补充物来替代。这件事从民国就开始了,无非是用现代概念解构而已。

          所以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解读都会有这样的问题。其实就是滥用概念、错乱学问。

          2、止戈为武

          止为足,止戈即拿起武器去战斗,故武。但是“止戈为武”的说法至少在战国就已经成型了,说起来问题也不大。

          3、仁

          仁本来就是内在精神的体现,就和“德”一样。德实际上可以是棍棒

          并不是直接和行为、形式挂钩的。其实就是形式和目的,或者说程序和实质。

          4、儒自法出

          法家不是从儒家分出来的,某种角度讲道法家(黄老、刑名)可能比儒法家更早。应该说法家有多种起源,儒家只是其中一种。

          5、换层统一

          郡县制度的实现值得商榷,汉朝直到文帝才算初步实现,而且并不彻底。观念上甚至到了东汉末期才成为现实。

          6、地主阶级

          引用一段比较直接

          宋、明以下之社會,與隋、唐以前不同。世族門第消滅,社會間日趨於平等,而散漫無組織。社會一切公共事業,均須有主持領導之人。若讀書人不管社會事,專務應科舉、做官、謀身家富貴,則政治社會事業,勢必日趨腐敗。其所以猶能支撐造成小康之局者,正惟賴此輩講學之人來做一個中堅。

          其实就是说汉唐间贵族势力的衰退和地主阶级的兴起是一体两面。直接跳到宋是不是有点太快了?

          这是出于前文“底层自耕农+地主”的判断,也许有所误会。

             

           

          这篇话题还是太大,能力有限,很难做出什么有价值的评判。

          但有一点可以说说:文中隐形的因果表述太多。比如法家的出现、私学的兴起、弱于秦的原因、换层完成统一等等,不免有线性史观的成分。

          • 家园 月兄高见。之所以‘简约’、不严格概念,是因为:

            学习的主体:想学习中华历史文化的海外华裔(其他族裔)青少年(及其家长)。学习时间约为1-2年。面对的学习环境是西方当代教育系统:比较开放、不死记硬背,比如我举例的关于美国历史的教学方式。最后就是各种黑中国的书文环境。

            由于这些条件,所以有些是删繁就简,有些是因地制宜,有些是见招拆招,有些是避免陷入争论、先求同。

            在网络上先行请教历史爱好的朋友一起讨论,希冀能把这种新的以”物”/“实”的历史为主线的脉络整理清楚,去芜存菁。

            说深一点:其实,大陆、港台以及散步在欧美等地的华人学者,过去采用的“文”的方法,实际上还是缺乏对中华历史表述的自信。比如,钱穆式的“自是”,其实很弱很没有效用。

            因此,在关于中华历史的的表述中,需要大量的与西方历史、各个民族历史的对比,还要有统一的逻辑、价值观。而以”物”/“实”的历史为主线,找到统一的逻辑、价值观,看起来希望大一些。

            西方的历史/研究/教育其实是双标得很,往往逻辑走不下去就推给神。跟着他们没有希望,即便像小粉红那样反着来也一样。赵志军/孙卫东/河森堡等“西来”派对海外青少年更是有害。

            既然对比,所以就会如兄指出的,会有不少当前的概念被拿来用,主观上多是因为怼黑中国:比如我们不专门讨论中国古代的‘专制“与西方近代历史上的’专制‘、与二战后米国舆论宣传中的’专制‘,不从概念内涵来区别。仅让孩子了解:中国古代不是那些黑中国的书所说的那种专制,郡县制对比欧洲中古、日本明治之前的诸侯,其社会作用、黑不黑,都可引导孩子自己去发现问题、总结归纳。

        • 家园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复,实行也。

          子言之:“仁者,天下之表也;义者,天下之制也;报者,天下之利也。”子曰:“以德报德,则民有所劝;以怨报怨,则民有所惩。《诗》曰:‘无言不雠,无德不报。’《太甲》曰:‘民非后无能胥以宁;后非民无以辟四方。’”子曰:“以德报怨,则宽身之仁也;以怨报德,则刑戮之民也。”子曰:“无欲而好仁者,无畏而恶不仁者,天下一人而已矣。是故君子议道自己,而置法以民。”子曰:“仁有三,与仁同功而异情。与仁同功,其仁未可知也;与仁同过,然后其仁可知也。仁者安仁,知者利仁,畏罪者强仁。仁者右也,道者左也。仁者人也,道者义也。厚于仁者薄于义,亲而不尊;厚于义者薄于仁,尊而不亲。道有至,义有考。至道以王,义道以霸,考道以为无失。”(《礼记•表记第三二》)

          子言之:“仁有数,义有长短小大。中心憯怛,爱人之仁也;率法而强之,资仁者也。《诗》云:‘丰水有芑,武王岂不仕!诒厥孙谋,以燕翼子,武王烝哉!’数世之仁也。国风曰:‘我今不阅,皇恤我后。’终身之仁也。”子曰:“仁之为器重,其为道远,举者莫能胜也,行者莫能致也,取数多者仁也;夫勉于仁者不亦难乎?是故君子以义度人,则难为人;以人望人,则贤者可知已矣。”子曰:“中心安仁者,天下一人而已矣。大雅曰:‘德輶如毛,民鲜克举之;我仪图之,惟仲山甫举之,爱莫助之。’小雅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子曰:“《诗》之好仁如此;乡道而行,中道而废,忘身之老也,不知年数之不足,俛焉日有孳孳,毙而后已。”子曰:“仁之难成久矣!人人失其所好;故仁者之过易辞也。”子曰:“恭近礼,俭近仁,信近情,敬让以行此,虽有过,其不甚矣。夫恭寡过,情可信,俭易容也;以此失之者,不亦鲜乎?《诗》曰:‘温温恭人,惟德之基。’”子曰:“仁之难成久矣,惟君子能之。是故君子不以其所能者病人,不以人之所不能者愧人。是故圣人之制行也,不制以己,使民有所劝勉愧耻,以行其言。礼以节之,信以结之,容貌以文之,衣服以移之,朋友以极之,欲民之有壹也。小雅曰:‘不愧于人,不畏于天。’是故君子服其服,则文以君子之容;有其容,则文以君子之辞;遂其辞,则实以君子之德。是故君子耻服其服而无其容,耻有其容而无其辞,耻有其辞而无其德,耻有其德而无其行。是故君子衰绖则有哀色;端冕则有敬色;甲胄则有不可辱之色。《诗》云:‘惟鹈在梁,不濡其翼;彼记之子,不称其服。’”(《礼记•表记第三二》)

          子言之:“君子之所谓义者,贵贱皆有事于天下;天子亲耕,粢盛秬鬯以事上帝,故诸侯勤以辅事于天子。”子曰:“下之事上也,虽有庇民之大德,不敢有君民之心,仁之厚也。是故君子恭俭以求役仁,信让以求役礼,不自尚其事,不自尊其身,俭于位而寡于欲,让于贤,卑己尊而人,小心而畏义,求以事君,得之自是,不得自是,以听天命。《诗》云:‘莫莫葛藟,施于条枚;凯弟君子,求福不回。’其舜、禹、文王、周公之谓与!有君民之大德,有事君之小心。《诗》云:‘惟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怀多福,厥德不回,以受方国。’”子曰:“先王谥以尊名,节以壹惠,耻名之浮于行也。是故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以求处情;过行弗率,以求处厚;彰人之善而美人之功,以求下贤。是故君子虽自卑,而民敬尊之。”子曰:“后稷,天下之为烈也,岂一手一足哉!唯欲行之浮于名也,故自谓便人。”(《礼记•表记第三二》)

          子言之:“君子之所谓仁者其难乎!《诗》云:‘凯弟君子,民之父母。’凯以强教之;弟以说安之。乐而毋荒,有礼而亲,威庄而安,孝慈而敬。使民有父之尊,有母之亲。如此而后可以为民父母矣,非至德其孰能如此乎?今父之亲子也,亲贤而下无能;母之亲子也,贤则亲之,无能则怜之。母,亲而不尊;父,尊而不亲。水之于民也,亲而不尊;火,尊而不亲。土之于民也,亲而不尊;天,尊而不亲。命之于民也,亲而不尊;鬼,尊而不亲。”子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先禄而后威,先赏而后罚,亲而不尊;其民之敝:蠢而愚,乔而野,朴而不文。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先罚而后赏,尊而不亲;其民之敝:荡而不静,胜而无耻。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其赏罚用爵列,亲而不尊;其民之敝:利而巧,文而不惭,贼而蔽。”子曰:“夏道未渎辞,不求备,不大望于民,民未厌其亲;殷人未渎礼,而求备于民;周人强民,未渎神,而赏爵刑罚穷矣。”子曰:“虞夏之道,寡怨于民;殷周之道,不胜其敝。”子曰:“虞夏之质,殷周之文,至矣。虞夏之文不胜其质;殷周之质不胜其文。”(《礼记•表记第三二》)

          • 家园 谢桥兄指正,不过“复”当“恢复讲更符合

            孔子所在的时代、孔子所面临的礼崩乐坏的社会、以及针对这些孔子所致力的目标。

            很好奇孔子年轻时为仓库小吏,为什么所有的传说中都没有孔子在“数”方面的说法、事迹?今天以财会为职业的人,多会不自觉“算数”社会、生活中的事事。

            后世儒学把以前的六艺去掉了一半,其中就有“数”。我觉得讨论李约瑟难题那个楼,应该也讨论讨论儒家这种“去数”对于中国社会容纳、管理、促进、制约商业、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

            再谢

        • 家园 补:原来各国的士人,在本国也多了到郡县做官的“就业机会”
    • 家园 你有没有意识到,你想要的历史就是春秋笔法下的历史

      要给小孩讲历史,是把历史事件以一个个正邪分明的寓言故事串起来。因为最早的史诗也是这种形式。这就必然引出一个原初伊甸园的原罪式论述,制度一开始是完美的(井田制),有人打破了规矩(诸侯杀君,周幽王戏诸侯,。。。),制度破灭。而唯物辩证式的农耕封建制,通过武力夺得原始部落的土地,用耕战的方式把自己控制范围逐步扩大。成功的诸侯必然用他们的武力,政治力,对内对外重新定制自己的边境,上层建筑和社会体制。制度破灭。

      两种历史观必然也导致了两种世界观,一种就是我正你邪,活得老就是正义的等级世界观, 和另一种发展生产力,我就是进步的革命观。

      通宝推:燕人,
      • 家园 谢思兄意见。我们还有很多关于

        儒家的欠帐问题。在海外学习的青少年,在不是死记硬背的历史学习氛围下,会自然提出这些欠帐问题。

        谈周平王,不是“坏人搞歪了历史”:历史本身摆在那里:先前的废太子宜臼继位当了周平王,他爹挂了;怎么挂的?被犬戎和申国打入国都了,小妈褒姒据说也被掠走了;犬戎和申国怎么来的?是宜臼”请“来的。那次战乱让西周残破不堪,人民被屠杀、掠夺,结果长子宜臼登基做了周平王,”东狩“到洛阳,天子直辖领域减少大半、人民减少大半、军队减少大半。原来周室的专利——”礼乐征伐“——我们认为是关于土地所有权的授权、调节、制约诸侯彼此征战的功能,失效了。土地所有制的”暴力“成分,从周天子滑落到大的诸侯国手里。

        周王朝的宗法制度,在改朝换代之初,算是正面、积极的作用,可以降低分土封疆后诸侯国之间的竞争,这是最大的“礼”。周王室在东迁前,还没有史载的诸侯国之间明目张胆地互相吞并,说明周天子对诸侯国还有法理上的确权——明确土地所有权的作用。

        夏商周及三代等,农业生产工具基本是木器、骨器、石器;这很大限制了土地的拓荒能力,农业局限于易于翻耕、潮湿柔软的河流二阶地带。邦国和邦国之间隔着山林,即使平原的森林丛林地带,也无法有效开垦。后来金属刀斧锯(青铜、铁)的逐渐普及,让农业从河流的第二阶梯可以拓展出去。原来分封的诸侯国彼此还有非农业的、渔猎部落出没的地区做中间带,而金属武器、金属伐木/开渠的能力(还有几位网友不愿承认的、农耕井田制的社会生活,逐步同化了渔猎部落)让诸侯国逐渐失去了这些中间地带,国与国已经处于比较紧张的“征地”争”金属(战略)资源的情况。这种“大”趋势与周王室在道德、经济、军事力量的衰落反向而行,周室东迁就是一个“质变”点。

        而诸侯国之间的张力,和原来情形大不同——原来单纯对付渔猎民族的、由王室牵头,多个诸侯国分摊的战争,是“国家”赋税的重头开支,是比较“便宜”的,靠井田制可以满足。在转折点前后,显然,靠井田制那种“固定、低税负、公开、透明”的赋税,已经满足不了新型战争:诸侯国之间、主要由单独国家负担的的战争开支、彼此都是新的战争组织、新的金属武器的高烈度战争。因此必然要寻求高税负的土地制度。我们认为这应该是井田制瓦解的主要原因。

        后面的历史,仍然存在大量的历史趋势和人为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史实。只讲一方面,都不好。这点特别是到近代史、现代史尤其纠缠。

        请思兄多发表高见。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