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有感]”镀金时代”的励志(意淫)艺术作品 -- AleaJactaEst

共:💬102 🌺508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 家园 《百万英镑》

      却是一种反讽

      • 家园 所以百万英镑是喜剧啊!
        • 家园 印象里

          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直到大萧条,存在过很多“美国梦”畅销书,基本不在文学领域留下什么,超级的套路化、爽文化。

          大萧条到嬉皮士之前(包含美国的黄金时代啊),曾经有过一段反美国梦小说。简单地说,老实人受欺负,优秀品格没用。

          文化气质上,香港那种豪富为尊的、很市井的文化,应该是少数、偶然。

          中国的有钱人里,话柄最少的似乎就是雷猴了

    • 家园 感觉而言,日本倒是有非常多数量的励志片

      谈不上是翻天覆地的励志作品,但是很能触动人。

      最近被小孩逼着一起看个日本动画连续剧,一开始是将就着他们,现在也跟着看进去了,总体感觉还不错。回头写个简要观感。

      励志需要不同角度,个人以为,目前华语媒体缺少基于个人的励志作品。其实就中国古代的文字来看,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各个层次的励志都不少见。

      • 家园 现在有很多了

        但是学人家的痕迹比较明显,连问题都学过来了。

        当初艾玛纽埃尔(法漫作者)接受采访时说:

        在欧洲,很多人都有中国恐惧症,他们觉得你们中国人很有钱,也很有能量,无所不能,会碾压每一个市场。我最初也是这么想的,因为我看到了那些引进到欧洲的中国漫画,惊讶于那种爆发出来的能量,这样的中国作品让我震惊。但当我实际来到中国参观以后,我就变得一点也不害怕了。也许是我去的地方太少了,我看到的大多是一些称不上漫画或动画,而仅仅是卡通形象的东西。就算是漫画,很多作品看起来也与日本漫画没什么区别。我知道画成这样更容易受欢迎,但画这样的东西意义何在呢?喜欢日本漫画的人直接看日本漫画不就好了吗?我不喜欢看模仿的东西,我希望看到的是有灵魂的,有中国人自己对漫画理解的东西。如果(之前所说的)那种东西是你们最喜欢拿出来展示给人看的东西,那我就真的不用在意了!

        记得还有一些类似身份的文化学者,不认为连环画和90年代动画之后有多少自己的东西。

        这也是之前谈过的,价值观的空虚。美法作品不用多说,个人英雄、拯救世界、世界体系……无一不是在反应意识体系。日本的作品,要么在制造秩序(子供向)要么在消费和重构秩序(少年向),背后都有一个相对统一的价值体系在起作用,并且一直在树立民族特质。而中国,这种东西已经不存在了。

        国内不是缺乏这种意识,而是年轻人不注意这种表达。往往流于题材和形态,很少有自己的东西。纯粹的逻辑游戏,当然玩不过人家。一方面人家有丰富的基础,一直在改进和学习,一方面这也就意味着……容忍那些内容的成立。

        ---

        说点大话

        如果仔细考察这些儿童向或者少年向作品,会发现非常恐怖的问题,那就是虚构一个对立,然后打掉这个对立,这个对立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即便相似,也不会将问题推进到那种程度。不管哪国都一样。

        这个问题的实质就是,出于形态学进行造作——虚构一件事情,然后对这件事情进行逻辑操作。借用自己帖子的:月儿姐对儿子说话。也就是对母题进行结构性调整,以符合某种需求,比如新奇、怪异,观众的反应。

        这种造作,要么只是一种概念游戏,基本上什么也得不到。要么是无尽的膨胀。而这种膨胀最终会与价值脱离,制造出某种应然,造成严重问题。许多所谓诡异、纠结、变态的评价,都是这么来的。也就是完全的意向性游戏,为了什么而什么,也就必然会越来越。

        比如为了纠结而纠结,为了误会而误会。强行成立和机械降神还算好的,有些作品甚至一开始就进行智商检验,只有你能够接受那种(智力低下的)可能性,才可以继续。

        这种作品日本最多。美国虽然不少,但多数都是面向成年市场的作品,除了性少数这几年在儿童市场有所表现之外,不会像日本那样连子供向都存在严重问题。最典型的就是所谓恶趣味。

        可以说之前所谓的次级概念和共殊相与,至少有四分之一是从这些作品中来的。而且是这种情况最少的作品类别中发展出来的,一步步看着从开始的简单到后来的故意。

        其实这也是所有作品的问题……这个说起来很复杂,编号兄谈论生活的那些,拿到作品里就知道什么意思了。

        ---

        基于以上两点,觉得作品缺少的不是励志,单纯“励志”,网文和网漫已经有非常多的作品了。而是最基本的共同价值。观察古代的作品,会发现是同一个方向(文论)的多维立体反映。比如书画、诗歌、图像、小说、雕刻、曲乐……都是“一件”事情。(图像主要指叙事图像,很像连环画)而中国,至少对少年儿童而言,已经没有这种东西了……别的不说,儿歌创作如何?童话、故事绘本、漫画又如何?

        接触的越多,就越觉得悲凉。

        以前喜欢漫画,所以接触的不少。说真的,儿童作品,就算人家说的是性少数,也比起国内强多了。国内的优秀作品,太少了。早年的市场甚至不容他们,要到国外去。

        --

        这还没说作品中可以反映的文化意识呢。功夫熊猫的绿眼珠,降世神通的四元素。说实在的,国内真的缺少一点“民族主义”,对传达自己文化元素的意识。个人接触的作品,就算有这些意识,也很少有深入肌理的,依然是流于表面,流于那些常见的故事母题。成为真正的形态学游戏。(甚至是外国人所理解的中国文化。比如神话长了一张国外的脸。当然,究其根本,这是国内教育界的问题。)

        形态学是一个大杀器,它假定了一个稳定的意识体系,一种唯一的理解,把所有差异都抹平。也就是文化普遍主义。这是很多作者没有意识到的。很少有人注意到提醒背后思维的不同。

        设备不好,一口气说完,未加整理。见谅。

        通宝推:铁手,
        • 家园 你总结的太对了

          我一直隐约觉得国内这些年来的“文学文化”作品,包括动漫、游戏、电影,相当一部分不值得看,更没什么内涵。我想给小孩找点中文内容看、听,基本上很难找的到合适的。歌不如以前,电视不如以前,电影不如以前。这个“以前”,大部分是香港出品。也许我个人经历,所以偏颇,但是至少以前的演员、歌手都有扎实的演技和唱功,不象现在的,有些演技真是让人无法恭维,几乎每个翻拍都是表面光鲜,里面干巴巴,糟蹋原本的好题材。儿童动画,小孩根本不愿意看,而且有相当一部分在动画内容里塞变相广告,而且塞的那么明显,让人无法接受。

          也许是因为敬业精神不够,只管快速赚钱。

          也许是因为传播渠道有限,好东西不容易出头。

          也许是钱决定了。

          不过,最近看情况,也许接下去几年会有希望。

          • 家园 需要源代码层面的改弦更张

            没有文化自信,自然只能在别人玩剩下的盘子里炒冷饭,现在的文化经过西方几百年发展已经接近穷尽,就好比唐诗之后绝句难寻。

            央视典藏里的中国,这个节目很值得关注,先解决源头,再看后续吧。

          • 家园 是啊,是我们自己迷失了

            近几十年价值观的破坏太大了。

            可怜的是有些演技很好,可内容却像是三岁小孩写的,难为他们能够接受这份工作。还有些动画内容不错,可是图像水平不高,孩子不愿意看。歌曲有点起色,只是欧化还是严重。漫画和小说,还在靠暴力和诡奇吸引读者。电影、游戏就不说了……。现在无法接受的是,这种为编而编都已经蔓延到红色题材上面了,对现实漠视,对民众傲慢……

            其实最大的差异是,美日都会在作品里面树立自己国家/民族的特性与品质,近乎是全部作品。而中国的很少……多只是简单的意识形态。不是文化批判,就是光喊喊口号。我们自己的文化品质在哪里?很多时候,只有长大成人才能明白,可是那已经迷失了很久了。有些时候甚至是决定性的,比如会忘却历史,变得精致利己。因为社会主流就是这种文化。

            ---

            前面没说完的一段:

            照搬形态的结果就是,连对方的意识体系也搬过来了。这实际上是顺从了文化殖民。这在英雄/反英雄、末日/乌托邦、性别/性少数、侦探/法律题材中反映的最彻底。一旦觉得应该就是这样的,会怎么样?

            简而言之

            这个问题就是缺乏理念,理念就是价值,价值就是生活与存在,而反应这些东西的意识就是文论。文论反映的是政治立场,对生命的态度,是载体,是内容,是形式,是它们背后想要传递的东西。也就是文化本身。所以才说,现在是文论不正,缺乏理念。错误把某些观念或概念当作理念。

            实际上是文化虚无,价值空洞。大家都只是在玩逻辑游戏。

            通宝推:铁手,
      • 家园 2000年以后,中国文学总体上快速脱离实际

        没出现任何一本现实主义力作,而脱离现实的作品是无法励志的。

      • 家园 EVA严格来说也算是一部励志动画片

        作者投影到少年男主身上,补完了自己,补完了片中的主要人物,最后大团圆结局——而且,算是鼓励人们走出二次元,迈向新的开始。

        • 家园 只能说强行把坑填平了

          我还是觉得更好的结局就是沿着就TV故事线来,只是主角更乐观励志,最后真嗣保护明日香,打爆量产机,把seele的老妖精揪出来踩上一万脚。这样才算是把原作那蛋疼剧情补完了。

          如今这路数只说明日本人变态,社会有病。

          • 家园 我一直认为EVA的中心思想是很low的

            但其细节做得确实不错。很欣慰看到b站在沉浸二次元的同时,还有很多思路清奇的弹幕,算是清醒的认识。其中一条是:信玉皇大帝的能不能不(参加)补完?日本的艺术,往往就是这样变态且有病。这个强行的补完计划,血洗全球,沸腾起来的十字,真的让人有很不好的联想。

            • 家园 这片只有屋岛作战那段神了

              别的地方嘛,这能说最后把故事讲圆了总算是没有崩坏吧,尤其人物描写算是立住了,这点胜过了火影、巨人。海贼王大概也会输给eva,因为人物尽靠尬吹,越来越没意思。死神、猎人则留白过多,故事不圆。算是佳作了,大概和鲁鲁修差不多。

              能胜过eva的,日漫里大概只有钢炼了。

      • 家园 个人感觉,励志小说首推皮划艇三部曲

        《位面小蝴蝶》、《井口战役》、《无穷重阻》,虽然作者文笔差,体裁仍然是用滥了的无限流,但内容却是类似《赤色黎明》的援共文,硬着头皮读完真的莫名感慨。尤其是“星环”卷(穿越到大刘的《吞食者》位面)。另外看“殖民的岔口”卷时依稀仿佛看到了《临高启明》的续集(虽然原作还没完结)。

      • 家园 日本的励志片的价值观是传统的吗?

        我举的几个港片,包括后来红遍两岸三地的古惑仔,里面潜含的价值观是杀人放火不要紧,义气不能不讲----这是传统的黑社会价值观,和韦小宝的差不多。

        美国大片也有三观不正的。

        倒不是美国电影里面有时候CIA主管,议员乃至总统是幕后黑手,这一类电影往往最后正义的一方在英雄的帮助下拨乱反正了

        -----而是抢劫银行抢劫赌场这一类片子-----犯罪分子最后搂着美女,逍遥法外很正常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