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夏代之前,可能是近1000年的大争之世 -- 迷惑不解

共:💬28 🌺152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农业全面普及铁器,大概要晚到秦汉

          这以前,春秋战国的千军万马,都是古代的农民伯伯用各种石器干活来养活的。铁器的最大作用是砍伐树木,开拓更多的田地,这点对于森林密布的南方尤其重要,所以才有历史上的农业重心逐渐南移,江南、湖广成为鱼米之乡。

          至于滩涂种植,那是新石器早期,农业刚诞生时候。距今6000年,就已经出现水稻田。

          点看全图

          【《中国考古学:新石器时代卷》-2010】

          到距今5000-4500年的良渚时代,根据出土花粉分析,当时大型禾本科花粉大量增加,远超良渚之前的马家浜、崧泽文化时期。

          同时稻作农业的技术和组织水平也大幅提高:

          【另一方面,良渚文化的农田也呈现出大规模社会化管理的迹象。如临平茅山遗址良渚文化中晚期稻田面积大约 5.8 万平方米,约合 85 亩,晚期长方形地块通常 1000 平方米左右,更适于庄桥坟墓地出土的那种长 1 米以上复合犁的施展空间,同马家浜文化 1~16 平方米的稻田面积形成鲜明的对比 26 。茅山稻田有井和沟渠作为灌溉系统配套,田间阡陌规整,人工烧土铺垫田间道路,宽 0.6~1.2 米,便于社会化集体耕作者的交通往来 。茅山遗址农田表明,良渚文化时期农业生产不仅规模巨大,而且茅山遗址很可能就是良渚文化稻作农业专业聚居,农田和人力投入上,规模都很大。如此社会化、集约化、专业化的稻作农业生产,必然的结果就是出产大量的稻谷产品。除了向上级聚落贡赋稻谷的可能之外,还存在着粮食商品交易的可能。诸如茅山这类专业稻作聚落生产出来的多余的商品粮,很可能输送到良渚都城市场进行销售。——何驽:史前经济基础考古视野里的最初中国形成-2017】

          点看全图

          最后再简单比较一下稻作和粟作:

          1、同样使用石器,泡过水的烂泥田肯定比干巴巴的旱地好开垦,也更方便精耕细作。

          2、同样是原始状态的水稻和黍粟,水稻种籽要大于黍粟,相应的单产也就更高。

          3、水稻比黍粟驯化时间更早,一般而言,驯化时间越长,产量越高。

          4、距今4000年左右开始,黍粟逐渐被产量更高的小麦替代,这也证明,黍粟的产量确实不高。

          通宝推:迷惑不解,海峰,
          • 家园 我就有一个疑问

            余姚河姆渡,良渚,周边都是山区。

            如果不是外来入侵,而是洪水或者海侵,文明消失的有点太快了。

            • 家园 洪水造成良渚突然消失

              其实只是一个通行的说法,严格来说是不够准确的。

              据勘察,良渚文化晚期遗迹普遍被一层浅黄色粉砂质淤积层覆盖,表明当时曾经发生过规模很大的洪水。也就是说,洪水确实是有的,也确实给良渚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但是洪水总要退去,影响终究只是暂时的。可作比较的是,印度几乎年年水灾,但是大批三哥并没有因此从这个世界上消失。所以把良渚消失简单归结为洪水,说服力是不够的。

              据研究,欧亚大陆气候从距今5500年开始渐趋干冷,至距今5000年到达低谷。气候转冷导致江淮地区水位下降,适于耕种和居住的平地大片出露,为发展农业带来大好的机会。良渚始于距今5300年,良渚古城兴建于距今5000年以后,良渚由兴而盛的两个时间点,基本与气候变化周期吻合。

              但是距今5000年气候最低点之后,温度和降水又逐渐回升,距今4500年到达新的高点。良渚恰好在这个时段由盛而衰,原因在于气候变化导致江淮地区水位再次上升,大片田地被水淹没。

              另据古生物研究,良渚后期(距今4500-4250)到广富林-马桥文化(距今4200-3400)期间,太湖地区香蒲、芦苇等水生植物花粉以及多种淡水藻类的数量大幅增长,这种现象表明,良渚之后近千年的时间里,太湖地区水域面积持续扩大,换句话说,也就是耕地面积持续减少。

              以上分析表明,良渚之后的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太湖地区已经不再具备适合大规模稻作的自然条件。良渚之后占据太湖地区的广富林-马桥文化,聚落规模远小于良渚,器物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化水准也远低于良渚,也间接反映出环境的恶化。

              总的来说,洪水造成的巨大损失只是良渚兴衰的拐点,历史尺度上气候的周期性变化,才是良渚文明“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真实原因。

              通宝推:老老狐狸,海峰,迷惑不解,
              • 家园 良渚不远处,有山区盆地

                良渚随着气候变暖,湖河水位上涨,摧毁了稻田而衰退。

                但是良渚不远处,有不少山区盆地,地势很高,不容易被洪水淹没。比如不远处的临安盆地,面积还比较大。

                平原地区良渚文化衰退和消失,但是周边山间的盆地,不知道有没有良渚文化幸存下来?

                • 家园 足够的农业人口才能支持城邦,种植环境改变自然导致城邦衰退

                  极端的例子是沙漠化导致楼兰消失,森林破坏和干旱导致玛雅消失,复活岛也因为岛上森林消失导致巨石文化消失。人没死绝,但是土地上不再有足够的产出,支持群居人口。

      • 家园 也就是说,打了一千年,最后吃大米的兔子败给了吃小米的乌龟

        • 家园 根本没有战争,是大米没小米有稳定收获,大家学习种小米统一

          周人通过种小米开创了灌溉农业,通过传播灌溉农业团结了大多数的部落,淘汰了商。商的统治方式是原始刀耕火种的农业的统治方式,农业欠收发动战争计划生育,农业丰收就通商互通有无。

        • 家园 其实也没怎么打

          各有各的赛道,公平竞争,运气好的获胜,或者说天时地利的帮衬。

          • 家园 可能就是因为海拔在大洪水中的有利地形

            大禹还有治水的余地,再坑的文化就被淹到山顶了

            泰山以前是岛呀

          • 家园 没打才怪, 有个现象

            西南山区为啥少数民族的种类特别多?难道他们都是在新石器时代就选择那些地方?其中很多肯定和古时候部落战争有关,打输了就往山区跑,才能避难。要不然谁不愿意待平原地区啊。

            • 家园 上古时候地广人稀

              各个文明区域之间空地很多,人口规模也小,接触的机会和烈度不能和后来的夏商周春秋战国相比。良渚到晚期才扩张到淮北,屈家岭-石家河的扩张方向中原地区是仰韶文化核心区,阻力太大。而且稻作生产方式越往北越难维持,也制约了南方北上的动力。

              至于南方少民的形成,应该是更长的历史时期里,北方各文化之间的竞争失败者南下,和南方当地文化融合而成。比如三苗的形成,大概是中原仰韶、龙山和山东大汶口、龙山之间多次战争的结果,西南云贵少民,大概是古羌南下形成。

    • 家园 这个不用怀疑,就是如此

      夏以前是三皇五帝时代。五帝时代在《史记》里有详细记载。史记开篇就是神农时代混战,黄帝最后平定天下。

      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於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於阪泉之野。三战,然後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於是黄帝乃徵师诸侯,与蚩尤战於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

      通宝推:ziyun2015,
    • 家园 西方伪史说也好象按不住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