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反正就是想写点啥 -- 临时大侠

共:💬46 🌺167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 家园 反正就是想写点啥

    此刻,我正听着甲雍的《观音心咒》,心中漾着暖暖的悲伤。(很好听的,有缘的可以去找来听听)

    大约在来时,潜意识里,已作好了凸显一阵,然后就恢复到潜水状态的想法——临时大侠嘛,毕竟,只是个临时的。

    人生在世,又何尝不是如此,以为活得轰轰烈烈,其实,不过是作了阎浮提的过客,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这一世作了中华儿女,估计以前也多生混迹于此,若此生舍报,去不了极乐,再来凡间投胎,还是中华人,必定的。自己的心性,我深深知晓。

    前一段时间,老父亲去医院住院,本以为是前列腺增生的小事,结果一通检查下来,却是两处恶性肿瘤。两周前,本还想写几个能持久的系列,说说自己一些人生观形成的过程。这事一来,已全无心思,只想抽着空,就往父母那跑,倒不是放不下生死离别,因为,在我看来,这事要远比自己在网上发表些思绪,来的重要。

    回望自己过去的半生,曲折坎坷,经历的奇事也颇有几桩——我一个纯理科思维的人,如今,只想把大半精力事佛。

    在人间,我热爱自己的父母,妻子,亲眷,热爱自己的祖国,甚至是每一个我接触过的孩子。但是,随着阅历的增多,也愈发感觉到欲于济世的无力感,反倒是入了佛门,从看似消极退避的佛陀谆嘱中,看到了希望。那分信,随着修行的深入,愈发坚定。

    只是听着音乐,有了些想表达的欲望,乱写一通。

    乱写而已,却不敢有半分矫作。

    通宝推:独立寒秋HK,青菜园子,普鲁托,
    • 家园 为何感到乐观呢

      通过这几日对老爸的观察,他应该略知病情(估计是往癌那边想过,但未必想到具体部位),首先说,不是很紧张,但有重视。这个是我心中最佳的应对心理程度——中轻度焦虑,可以让人有动力摒除以往不良的生活方式,又不至于太大心理压力。

      比如,他喜欢坐在那玩手机,一坐就是按小时计。现在有所改观,轻轻一喊,就能放下,以前不然。其次,加强了主动运动的观念,这些天,都能主动出门逛逛,至少能有两小时。

      妈妈是他强有力的情绪支持者,主动谢绝了部分玩乐,来陪老爸,带着他唱歌,或是看剧。

      关键是,积极是生活姿态,要能持续,这个需要我们儿女持续加以鼓励和参与。家庭系统的团结应对,是对抗癌症,我认为是最重要的因素。

      抱怨少了,以前对家里几个强势的亲戚,颇有微辞,现在一劝,他就释然,放下,也是杜绝肿瘤增生的有利武器。

    • 家园 前列腺癌应当是癌症中容易治疗的那种

      楼主父亲经过精心治疗,恢复的可能性很大!

      • 家园 感谢

        这是一种懒癌,发展很慢。但同时,父亲的肾上也有,这个就发展比较快。但通过这几日对父亲的观察,我感觉充满信心。

        以后有机缘,我再说说自己的心得,反正,对于癌,我和它是老伙伴了。

    • 家园 讲讲心经金刚经之外的佛学
      • 家园 随便说说自己的理解吧 -- 有补充

        若说经文,我只有碎片式的理解。以后若有机缘,说说自己对于读过的一些经的理解。

        我曾经喜欢过心理学,找了不少书来看,谈不上系统的学习。对于一些心理学名词,略有认知而已。

        后来,再看佛教心理学,厚厚的两本书,看后大觉精妙。从我的个人认识来说,觉得此书分析得比西方的心理学要透彻得多。当然,它的整个知识架构,是建立在佛教的基本假设之上。

        我可以简要说一下一些知识结构点,若有读者喜欢,我会再续:

        比方说这一小节,善心所法:

        总共有十一种善心所,包括,信,精进,惭,愧,无贪,无嗔,无痴,轻安,不放逸,舍和不害。

        对于每一种善心所,都有详细的解释和分析,比方说惭和愧的区别——

        惭,是指对错误过失感到羞耻,谓,自尊自贵,靠自尊和见贤思齐之心及所认之真理、正道,意识到所犯错误,并自感有失。

        而愧,是因错误过失在别人面前感到羞愧,害怕别人的轻蔑、讥笑、责备、处罚而羞愧。

        与惭是靠自己的价值观体系而感到羞耻不同,愧是靠他人及社会法律、道德、舆论、信仰等外力来达到约束作用。惭和愧一个偏自律,一个偏他律,但都有止息恶业的作用。相较而言,愧的止恶作用较小,惭不仅止恶,还能激励人向善。

        在佛教中,惭和愧二心所,被佛陀强调未去恶修善的关键,是人和禽兽的分界线,是人性中最为核心的部分之一。

        经文曰:以惭与愧为其后助而不损减、惭耻之服,于诸庄严最为第一。惭如铁钩,能制人非法。

        现代心理学说惭愧的程度——羞耻、愧疚、懊悔、耻辱、罪恶感、悔恨。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刚才打了一大段字 -- 补充帖

        一发表却无任何信息,可能是按成“修改”的按钮了

        • 家园 浅见交流

          看到过一张金字塔状的图,想必很多人都看到过,惭愧正是“能量级”最低的、位于金字塔底部的那一档,所谓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没的救,正是如此。惭愧和自卑的不同点我尚未细分研究,但是共同特征都是无地自容。

          多年前做过的错事应该反思并忘记,不然它就是心魔。

          • 家园 众生平等,当然是我人平等

            记恨别人,不看他变化,哪怕他往良善方向发展了,也不松开仇恨,就容易限在“执”中,同样道理,对自己自责,本意在指向未来,防止恶行再现,若反过来,纠缠在过去自我的犯错中,对自己不饶恕,和记恨别人的嗔恨有何不同?

            上面说的善心所中,还有一个“无嗔”,你看,在之前的论述中,对法的理解,通融的成分是很大的,所谓的上善若水,指的就是,不机械,适时依境变通。

            一切的一切,是为了防恶行的蔓延和增上,去除烦恼为上。

            • 家园 这一层意思婆罗门就不会跟信徒们讲了

              佛陀在未出家以前,曾是婆罗门教的遵行者,后来是婆罗门教的批判者,印度教也就是婆罗门教里没有众生平等的概念。他只需要教众们惭愧就到此为止了。我让母亲受十月怀胎之苦,我有罪,光这一条就百死莫赎被打入十八层地狱了。

              多谢分享,more

              • 家园 你的拓展很不错

                我也不想拘束,随便说说。

                佛教的众生平等,是包括一切生命类,胎生、卵生、湿生和化生。若我们在帖子里讨论,至少在人间,要求个人人平等。这还是指月之手。

                方向是这样,施行起来,是有极大难度的——若是求人人的权利绝对平等,这样的思路,我个人认为是不妥的。我粗浅的看法是,应是许给人人的机会平等。

                这个往深了说,就要涉及到每个人的福德善根之深浅,很难得出一致结论的。因为在我的心里,这一生,是分段生死中的一段过程,而若是以断灭论(认为人就是空前绝后仅有的一次生命),假设的基准点无法调和。

                就好比,同样班级的学生,有人努力聪慧,有人驽钝散漫,过程就开始分化了,只能保证机会平等(都能享受平等的教资),而无法保证结果平等。否则,就是对勤奋和智慧的不尊重。

                再往前推,一出生的家庭际遇,国家所处阶段、富裕程度等,无法保证平等,甚至是有无先天疾病,有没有完整的身体(佛经里说的诸根不具),都是不公平的。很难让人觉得如何在起点上力求平等。

                • 家园 一个起点就不公平的世界

                  这是由断灭论得出的世界观,然后力求在上苍的不公正中,尽人力求公正。因此,很容易得出这样的推论——由强力部分分配一切资料,按人头划分,尽可能做到扶助先天弱者,力求做到物资上的起点平等。

                  可是,问题还是存在,人的生活,还有个人品格、家庭认知水平、文化差异等因素,这个,就又会推出,要一统世界,文化大融合,全民素质提升。

                  但是,就即使上面的一切条件都完成,人人的私心滋生过程是不同的,公心的培育保全速度,远远敌不过私心的蔓延增长,于是,这个宏图大计,要实现的难度,千百年计,都是小周期。

                  而我读到佛经里的解释,人类社会的变革(变好或变糟糕)的周期,至少,是按劫来计算的。粗浅计算的话(有不同的解读),至少是百万年这个级别。

                  • 家园 所以就有,成住坏空的说法

                    因为在佛经的描述中,任何事物都不是恒定不变的,无常是常。无论是人的境遇、国家兴衰、器物、山川大河,乃至宇宙万物,都有一个成住坏空的过程。

                    在我眼中,中国应该是处在“成”往“住”的阶段,而西方世界,目前的阶段是“住"往”坏"这个环节在过渡。如果有大能人,大威势者,大智慧者,能让此过程减缓,甚至产生一个小反弹,但是,整个过程不可逆。

                    为何?主要是受众是生命群体,可以看作是大惯性系统,慢慢在社会进程中培养出来的思维,环环相扣,这个,是不可解的。

                    • 家园 顺便说说佛家的数字概念

                      当初,和老婆读《华严经》的时候,为里面的语句大为叹服,有些段落,简直是华丽到极点。

                      这里只说数字概念。以前高中的时候,对指数的概念着迷,这么大的已知宇宙,四个数字就能囊括,比方说十的九十九次方。即便是目前所测的浩瀚宇宙,包括的最为微小的微粒,也不超过这个数。那时就觉得,宇宙挺大的嘛,但也不过如此。

                      但是,佛经里的数字就比这个大得多了。我细想了一下,它所采用的平方迭进的方式来计数——

                      “【阿僧只品】第三十,世尊为心王菩萨详细解说了佛所使用的计量单位。经上说∶「尔时,心王菩萨白佛言∶『世尊,诸佛如来,演说、无量、无边、无等、不可数、不可称、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说、不可说不可说。』『世尊,云何阿僧只乃至不可说不可说耶?』心王菩萨问世尊,您常说诸佛如来的数目,所用的各种单位如「阿僧只、演说」..一直到「不可说不可说」倒底是什麽意思?

                      世尊回答「善男子,一百洛*为一俱胝,俱胝俱胝为一阿庾多,阿庾多阿庾多为一那由他..」从这里开始,世尊便详细的说明了佛所用的计量单位。 一个洛*是十万,”

                      还是摘录的别人的计算——

                      不可说不可说转=10^(7*2^122)=10^(3.721838379*10^37)

                      不可说不可说转这个数到底有多大?用个形象的例子表示一下吧。如果某位师兄咬咬牙,发个大愿,要将不可说不可说转这个数字用纸写下来,装订成一本书,这个数字将有3.721838379*10^37个0,普通A4纸每页4克计,每页纸上可以写1000个0,那写完这些0将用的纸将重达1.488735352*^35克,而太阳的质量也不过是1.989*10^33克,也就是说:这本书的质量是太阳的质量的74.8倍。

                      这个数字体系,真是让我打开眼界!

          • 家园 任何事物都要有限度

            这个“度”,其实就是佛家讲的方便智慧运用。

            孝好不好,通常,我们以为是不错的。但不懂得变通,机械运用,容易变成愚孝。百孝顺为先,若老人想去害人,乃至杀人,难道也顺着?

            惭愧虽是善心所,但如果纠缠在自责上,就要运用另一个善心所来防止危害——“舍”。

            所有的佛法,为的是什么?——成佛?

            非也,是去除烦恼,求得自在。成佛,是为了大自在,这是一切佛法的终极指向。而佛法的实践方式中,同样要受到“限度”之制,比方说,运用善心所,不是为了拘束自心,而是在因果律的法界中,寻求法则内的自由度和自在度。

            指月之手,说的就是这个,它标明了一个方向,如何在实践中把握度,还是要靠“慧"来指引。

            接下来,说说自己对慧的理解。

            • 家园 要说智慧,不能不说到一个”我“

              和一些爱好佛学,或是,欢于在佛学上论战的朋友交流过,一上来,就问,不该是”无我“吗?那,谁在学佛,谁在精进?

              摒除”我执“,是去除烦恼的途径,这个”我“是什么?要消除到什么程度?

              一般来说,佛教概念里的我,分为四种——

              一,凡夫妄计我,就是把经验的自我认为实我。

              二,所执的神我,大我,数论派之神我,灵魂等。南传佛教将之归为”我见“。

              三,用以分别你我他的我,这是伦理学、心理学意义上的经验我,第一人称我,亦称”俗我“。

              四,法身真我,如来经藏中说的佛性真我,大我,涅槃真我,这是佛家说的真正的我。

              而平日里,众生所认定的自我,其实内容上一直在变化,涵盖为:能感受饥渴冷热苦乐,”我存在“的意识和”我要长大“之类的内在意向,综合为生命个体的生理、心理内容总和,在佛家的定义中,这属于”五蕴"范畴,此为“我见”,自我知觉、自我意识,以及搭建在此上的,身体、容貌、能力、名誉、财产、地位、妻儿家眷“我所”的概念。这个经验性自我,在佛家的五蕴中对应——身体及身体感觉,为色蕴;心情、感情为受蕴;记忆为想蕴识蕴。

              对此,佛家的论述非常之丰富,很多经典都有涉及,若有人愿意讨论,再分别议论。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