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我的光明中国(和副将的争鸣) -- 娃哈哈呀娃哈哈

共:💬41 🌺18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文摘】东莞工厂里暑假打工的孩子们,他们的父母肯定没发财。

      今天我们来关注一群特殊的孩子,他们利用暑假的时间到工厂打工,被称作是暑期工。这些孩子大多来自农村,一些农村家长抱着这样的想法,让孩子出去打工,见见世面,顺便也赚点学费,贴补贴补家里。可是,让未成年的孩子暑期出去打工,他们的权益能否得到保障呢?我们的记者在暑期工比较集中的广东东莞进行了调查。

      记者一到东莞,就在东莞厚街镇的街头遇到了一群学生摸样的打工者,当记者试图跟他们交谈的时候,孩子们竟然拔腿就跑。几经周折,记者在厚街镇一家玩具厂的车间最里侧,发现了这群身材瘦小的孩子。他们的年纪看上去最大不超过15岁,最小的也就11、2岁。记者注意到,孩子们最不愿意回答的问题就是自己的年龄。

      记者问:“小朋友你是哪里的,今年多大?”

      暑假工(女孩):“我是广西的,……十五岁。”

      记者:“上几年级?”

      暑假工:“小学五年级。”

      很难想象一个身高不到一米四,才读小学五年级的孩子能有15岁。和这个女孩一样,当记者问到这里的孩子他们有多大时,孩子们都需要考虑半天才能回答出来,有的孩子甚至还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华泰玩具厂宿舍记者遇到的两个外地男孩)

      暑假工:“十九岁。”

      记者:“那你属什么?”

      暑假工:“好像属马。”

      记者:“哪一年生的?”

      暑假工:“1985。”

      这里的孩子在进厂第一天就被要求,当别人问起年纪的时候,要说自己已经十六岁了。记者发现在这家工厂打工的孩子有50-60人。和这里的成年工一样,她们每天要工作十个小时以上,记者还注意到厂方有这样一条规定:每个工人离开岗位的时间不能超过十分钟。

      记者:“不要担心,告诉我你是哪里来的?”

      暑假工:“广东信宜。”

      这些打工的孩子,来自湖南、广西、和广东的贫困山区。记者还在工厂的新员工培训点遇到了一批刚刚来的孩子,她们正在接受进厂培训。

      记者:“你的好朋友在不在这儿?”

      刚来的孩子:“在。”

      记者:“你还在家里念书吗?”

      刚来的孩子:“念。”

      其实在厚街镇,招孩子干活的玩具厂并不只有一家,记者在溪头村又发现了一家玩具厂,它招的主要是男孩。记者在这家工厂宿舍里看到上百个从全国各地来的男孩子。

      (华泰玩具厂宿舍暑期工带的初二作业本)

      记者:“几年级?

      暑假工:“小学六年级

      记者:“谁最小啊,是不是你最小啊?”

      暑假工:“我下半年就初一了。”

      就在我们记者采访期间,东莞市劳动局对暑期工进行了摸底,结果发现仅广东罗定一地,就至少有200多名孩子利用暑期在东莞打工。其中,东城区一电子厂有26 名罗定学生、厚街镇两家玩具厂有14名罗定学生、长安镇一塑胶厂有170余名罗定学生。本来对这些孩子来说,暑假应该是轻松快乐的,而现在他们却要负担沉重的工作。7月10日,东莞的巡警接到了一批孩子的报警,这些孩子也来自罗定。

      有十个来自广东罗定市的中学生,五天前他们刚来到华泰玩具厂打工,记者见到他们的时候,他们正在东莞市厚街镇巡警中队报警。孩子们一见到记者就委屈地说,这几天每天工作都超过十二小时。李同学是这群孩子中最小的,只有14岁。

      暑假工李同学:“工作太辛苦了。”

      记者:“怎么辛苦法?”

      暑假工李同学:“从早上6点到晚上12点,昨天晚上加到一点钟。”

      对于孩子们的这种说法,这家华泰玩具厂的方厂长也感到很委屈,他认为工厂交给这些学生的工作已经是最轻松的了。

      方厂长:“就只有包装,没有别的,因为学生要做轻一点的工作,对不对。”

      孩子们说,一连三个晚上他们都是在不停地包装玩具,但第四个晚上工厂还是要他们加班。

      李同学:“说好了,做好了就让我们走,我们做好了又不让我们走。”

      车间主管一共给孩子送了四批要包装的玩具,最后一批送来的时候已经是凌晨一点多了,这十名孩子决定先休息一下,主管看到孩子们停下手里的活后,立即当场宣布开除这十名不听话的孩子。

      (力威玩具厂正在工作的暑期工)

      孩子们:“我们坐一下就要开除我们。”

      这家工厂是否每天晚上都要孩子加班,记者找到那些没有去报警的孩子了解情况,发现情况属实。

      孩子说:“夜夜都加班,每天都到晚上十一点。”

      记者来到里罗定孩子们打工期间住的宿舍。记者注意到孩子们每晚睡觉的地方,只有一块木板、一张草席。这些还在念书的孩子,每天工作时间都超过十小时。下了班也不能舒舒服服地睡个好觉,不过14岁的李同学觉得最苦的还是工厂的伙食,在这里工作了四天,没有吃到一块肉,加夜班时工厂只提供一顿稀饭。广东罗定孩子的报警惊动了东莞市劳动局监察大队,第二天劳动局立即要求这家玩具厂把这里所有的年纪小于16岁的孩子送回家乡。

      看到这些孩子终于能逃开繁重的工作、恶劣的生活环境,我们也很高兴。虽然钱赚不了了,但至少不用再受这份罪了,终于能够回家了。但是我们在调查中又发现,东莞的暑期工远远不止罗定的这200多个孩子。

      东莞市劳动部门把10名利用暑假在工厂打工的罗定孩子,送上了回家的大巴车。就在这10名孩子兴高采烈上车的时候,他们却发现在这辆大巴车上,已经坐上了四个孩子,他们刚刚从一家工厂里逃出来。他们最大有15岁,最小的只有13岁。他们说是刚从一家工厂里跑出来。有一个看上去非常疲倦的孩子(附图),手上还有明显的刀伤,拇指上是新的伤口,食指上的伤口才刚刚愈合,但他一直解释不清楚他打的是什么工。经记者了解,这四个孩子都是在东莞一家名叫力威玩具厂打工的,他们在这家厂究竟是干什么的呢?

      孩子说:“劈玩具。”

      在东莞市厚街镇白濠村,记者找到力威玩具厂,在这家工厂的装配车间,我们见到了那个手指受伤的男孩子所说的活儿。这个工种叫做批锋,就是用刀片把玩具上边边脚脚多余的胶刮干净。记者注意到这种用来批峰的小刀,很锋利,稍不留神,就会划破手。而孩子们在这个岗位上一天至少要干十个小时的活,记者在生产线上就注意到一个女孩子,她已经累得打瞌睡了。

      按照工厂的生产进度,这个小女孩子今天要把1500支彩笔上的胶刮干净。记者担心她累得再打瞌睡而划了自己的手。东莞当时的温度已经接近39度,车间里热得像一个大蒸笼。而孩子们住的宿舍更闷热,但每间宿舍里只靠一个小风扇降温,即使这么热,一些孩子睡得还很香。昨晚这些孩子刚加了一通宵的夜班。在宿舍的一些床铺上放着孩子们的作业本、英语作文参考书、还有一本初一二班的图画簿(附图),这些东西在提醒人们这些干着大人活儿的工人还是一群孩子。那么,这些未成年的孩子怎么会走进工厂的呢?

      在华泰玩具厂里打工的学生超过100名。厂长告诉记者,其中有一批湖南的孩子是他们的老师带来的。

      华泰玩具厂厂长:“老师带队,他说是老师的。”

      孩子:“是我们的数学老师带我们来打暑假工的。”

      记者了解到一共有15名湖南女孩子被她们的老师带来打工,而这位老师躲开了记者。结果,记者在力威玩具厂也发现一位湖南来的老师。

      记者:“你是什么老师?”

      唐老师:“小学教数学,带来了二十个孩子都是以前从我们学校毕业。”

      记者:“现在已经初中毕业的了,他们在哪呢,这里边有吗?

      唐老师:“他们在油色部。”

      唐老师带出来打工的孩子们正在接受新员工培训,培训的第一课是学会包装小玩具。还有一部分孩子已经上岗了,做的正是那个拿刀片整理玩具的批锋工作。

      作为孩子们的老师,为什么会把自己的学生带出来做这样辛苦的工作呢?

      老师:“我们那里很穷啊,下个学期就要读高中了,很多孩子交不起学费。”

      老师说带孩子出来是为了了解决孩子们下学期的学费问题。那这些孩子为什么愿意跟着老师出来打工呢?

      记者:“如果这次不来做这份工作,你回去就不能上学吗?”

      梁女孩:“是啊,上学要交1000多块钱。”

      这个女孩的同班同学和好朋友也都在这家力威玩具厂打工。她们来这里的理由是一样的,就是赚下个学期的学费。

      记者:“打算赚到多少钱才回去呢?”

      梁女孩:“七百八百。”

      记者:“那你现在一个月能赚多少钱?”

      梁女孩:“一个月五六百。”

      记者:“回去上几年级?”

      梁女孩:“高一。”

      开学就要上高一了,孩子还还念念不忘自己最喜欢的一堂语文课。

      记者:“课文里哪一篇你最喜欢?”

      梁女孩:“《读书的乐趣》。”

      因为工作时间太长而报警的这些广东罗定的孩子,第二天就要回家了。但记者在这家工厂的宿舍里发现一群为了赚学费不肯走的孩子,这个湖南女孩子就是其中的一个。

      湖南女孩:“这边反正是我们自己愿意来的。”

      其实这个懂事的女孩也很想回家。但她的父母嘱咐她无论如何也要留在工厂里打完这两个月的工。

      湖南女孩:“想回家,父母也说了只要两个月,无论如何也要在这儿过下去。”

      不愿意离开工厂的孩子们还给包工头写下了一份保证书,孩子们说他们保证假期发生任何事情后果由他们自己自负。

      其实,孩子出门之前,他们的家长还要向包工头和老师写一份内容相似的保证书。在我们看来,老师和家长都应该是保护孩子的,那么,他们为什么会把孩子们送到条件艰苦的工厂打工呢?

      东莞是一个制造业基地,聚集了很多出口加工企业。以前这里主要的劳动力都是外来农民工,而最近两年,东莞像珠三角其他地方一样,也出现了民工荒。当地不少企业绞尽脑汁也召不到足够的民工。暑期工的到来,对这些工厂意味着什么呢?

      (做玩具时手指被割伤的信宜男孩)

      在力威玩具厂的大门外贴了三张招工广告,该厂的黄厂长说缺工已经好长时间了。

      黄厂长:“两三年前就感觉到缺工了。”

      在东莞的厚街镇沿街都能看到这样招聘的广告:大量招工,生熟手不限。被十名罗定孩子举报的这家华泰玩具厂,从春节以来在门外就一直挂着招工广告。6月30日又在招工处贴出两张广告。该厂的方厂长说因为缺劳动力,现在工厂是有钱也赚不了。

      方厂长:“这段时间就缺工,为了生产就暂时叫那些学生做工。”

      方厂长说不得不招学生来完成生产订单。这笔订单就是这个外商的玩具定单,为了及时完成任务,从早到晚该厂工人两班倒,几乎一分钟也不间断生产。在这个玩具的底座上印着著名品牌麦当劳的标记。包工头告诉孩子们,每个月工钱有600元。但记者发现方厂长招成年工人的价钱则远不止这个数字。

      方厂长:“有一些1500元。”

      就暂且以孩子一天只做8小时工作来计算,每个月,用孩子比用成年人,工厂能省下350元到850元。还有没有更便宜的学生工呢。在厚街镇街头,记者又随机采访到了一位在另一家工厂里打工的孩子。

      暑期工:“一天15块。”

      一个15岁的本地女孩是在一家名叫志成玩具厂里做暑期工,她每个月的工资只有450元。

      劳动力非常便宜,但力威玩具厂的两位老板还是告诉记者,玩具的利润已经低到了极点。记者在工厂车间看到大量的香港公司的纸箱,以及定单上欧美日本公司的名字。老板说,钱是给香港中间商和欧美日本的开发商拿走了。比如一个出口日本的玩具,能卖1元钱的话,厂家的利润就只有六分钱。

      记者:“要多少人做才能做出100万呢?”

      力威玩具厂老板:“要100多个人,做60天左右。”

      按这两位老板算的帐,也就是说,平均每个劳动力每个月只能带来300块的利润。而孩子劳动力与成年劳动力之间的差价就已经达到了每个月300块。成年人劳动力的价格却依然在不断增长中。

      记者:“以前一个小时给多少钱?”

      老板:“两块多,现在给三块多。现在没有1000块钱一个月,没人帮你做了。”

      在工厂的暑期工都被送回家之后,华泰玩具厂的生产又陷入了困境,方老板不得不放弃了部分订单。

      像这家玩具厂一样,一些招收暑期工的厂子,也是为了缓解劳动力紧缺的燃眉之急。他们认为,召暑期工既可以完成订单,又能降低成本,是一箭双雕的事。但是他们不应该忽视,大量的暑期工年龄都在十六岁以下,按照《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十八条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那么,招收暑期工是否违法?谁来保护这些孩子的权益呢?

      记者在华泰玩具厂职工宿舍发现了超过一百多名暑期工,第一时间就向东莞市劳动监察大队举报。三个多小时后,该监察大队的副大队长来到了工厂。但他无法确认暑期工是不是侵犯了未成年人的权益。

      副大队长说:“是贫困的地区学校主动地跟工厂和企业联系,利用暑假期的时间集体组织学生出来打工,他们就是说赚点学费,这个没有一个具体的界限。”

      对于工厂来说,它们认为招暑期工自己是做了一件好事。

      厂方:“我们也制造了这个机会给他们,也有报酬。”

      对那些带孩子进工厂的老师来说,他们也的确从工厂拿了好处。

      记者:“老师把孩子带来,你们要付给费用吧?”

      厂方:“付老师一个月一千块。”

      作为这一千块工资的回报,老师将在整个暑假期间监督这些孩子,让她们不能偷懒。

      老师:“上班就是师傅的事情,下班就是我管,不准出去。”

      了解到东莞一些工厂出现的暑期工情况,时福茂委员认为这种被工厂认为是扶贫的善举本身侵犯了未成年人的权利。

      时福茂委员:“这个劳动实践肯定会对孩子的身心造成严重伤害,一种活动了、在学校里上课了,可能就是两三个小时,中间有点休息,但如果去单位打工

      老板不会说好了40分钟到了,或者你休息一段吧,不可能存在这种情况;另一个要是学校组织勤工俭学,劳动强度一定得限制,不会安排有毒或者劳动强度重的那些活。从法律上说,只要是使用了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就是非法,不管你给它起个多么好听的名字。”

      有10 位打暑期工的孩子为了保护自己,选择了报警,但是有更多的孩子选择了沉默。这个手指被划伤的孩子(附图),甚至连工钱都没有拿,就和三个小朋友一起跑出了工厂。还有两个男孩,因为工厂要干满50天才能拿到薪水,因此一直不能给父母打电话。而在采访中,给我们记者印象最深的,是那本暑假作业(附图),虽然每天要工作十几个小时,但在拥挤的宿舍里,孩子们仍然在坚持学习。

      • 家园 暑假打工,让孩子们体验一下生活,未尝不可,但也该有个限度啊

        让初中或高一的孩子,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太TMD的没人性了! 这帮工厂主和老师也太狠了,扶贫也不能这样压榨孩子呀

        ,要是他们自己的孩子,会忍心这么摧残吗?

        劳动法未长年人保护法都是喂狗的吗? 真是TMD的黑

        • 家园 你娃哈哈也太"以偏概全"了吧? 全国各地都是这样?

          这个问题,你做过社会调查吗? 出现这种问题的省份,占全国30个省区的多少百分比? 占全国小学生的百分之几? 没做过调查你们就这样机机歪歪,你们是什么居心?

          还有,就算你们是好心,是为老百姓做想,你们也要看到光明吧?..你们既要看到我们中国有很多缺点,也要看到还有很多好的地方吧? 所以,我们既不要妄自尊大,也不要妄自菲薄! 你们这种偏颇的态度,我严重不满!!!

          • 家园 副老大,偶错了,向你道歉向你认错

            偶在时事刚转了中青报的专栏,对医药制度的反思,老大可以移步看看。

            偶前一阵转了中青报对教育方面的报道,结果被老铁给关了禁闭,这回呀,偶爽!

            咱们个人再光明朋友再光明,都是小光明。而改变教育和医疗的不公,将是造福华夏的大光明啊!

            热烈的期盼着,能真正把这些反思落到实处,真正让老百姓分享到国家发展的好处,真正消除社会不和谐,建立起和谐稳定安详的可持续发展社会。

            偶的中国----光---明----啊!

    • 家园 祝福我们大家的朋友亲戚也能有副将先生的朋友亲戚一般的运气和福气

      我的师兄的哥哥姐姐在丹东,50岁左右的人了,下岗,到今天孩子们上学还得我这个同学负担很多。

      另一位师兄的二哥在安庆。人也上了50岁,下了岗,老婆有病,我的这个师兄不像前面一个师兄能混世界,自己教书,工资只够自己过日子的,打电话给我,问我能不能在我的研究室里安排他这个哥哥做个临时工,这位曾经做过劳模的人来我们这里时随身带着的都是红本本,全市劳动受奖的证书,每个月我们给他发600块钱,他感激得不知说什么好。

      我们处长或处长以上的官员一次拿来的条子就得上万,分几次才能在公家的腰包里拆对出来。

      • 家园 我也是湖南人,也来说句话

        说起来我老爸沾了85年提拔知识分子的光,混到89年已经是副团级干部了。不过也就打止了。别误会,因为我老爸是随大溜的那种,没有跟谁谁老大一起共进退,说好点叫有党性,老百姓的普遍评价是“书呆子”!所以级别虽然不低,一直也没什么实职,小圈子里还是有点名气在那里,因为他老实仗义愿意帮人说话。我最近想结婚了,房子头期老爸给出的,8万。月供自己来。老爸那到还有几万,说是要给我装修,我没要,怎么也得给快退休的老爷子自己留点棺材本啊!装修叫老婆管帐,看两年工资里能省下来不。我家怎么也叫小康水平了啊,还得抠门过日子,看着河友们哪哪去玩,我是没想,就在估摸去哪一趟够装修厕所了,去哪一趟又够装修卧室了。

        好了,说这么多,就总结一句:我们家这样老实拿自己工资的人家就不能过舒心点的宽裕点的日子,非要弄点黑色灰色的才能有闲钱不可!这样的现状能叫光明?!我们家还不是最差的农民呢!想起农村的亲戚,虽然很惨,可没办法,我可资助不了多少......

        • 家园 在国外供房子可能还没你容易哪 莫非国外也是漆黑一片?
          • 家园 我们家可以算只靠工资混得较好的了。所以我并不觉得什么光明

            说实话,不是老爸常劝劝我,我有时候真有去抢银行的想法

            • 家园 看来你该出来看看了
              • 家园 菜老大此言差矣

                在国外,偶感觉最深的,就是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在加拿大这里,人人看的起病(住院免费),尤其是老人就更容易了,连药费都省了,而且有老人金和低收入福利.偶觉的就象一张巨大的社会安全网一样,让人没什么后顾之忧啊.虽然真落到那一步,肯定无法跟收入高的人比,但也肯定有温饱敢看病的.

                而国内就悬多了,尤其是医疗.对年轻人应该无所谓,一年也吃不了几颗感冒药,可对老人就真是完全不同了.

                国内的医疗保险还不完善,基本推广的是大病统酬.就是你得了绝症(癌症什么的,反正是致命的),可以报销一定比例(40~60%还是多少,说实话,这已经是进步了,总比没有好吧).而平时的就疹,只能报销一定药品名录(就是制定的药品可以保,非指定的要自费).

                看到着,不知道菜老大能理解国内老人的困境不能,就是生不起病呀.

                偶一亲戚,脑血拴住院,9天花了6000人刀(那还是在消费不高的中小城市),但只报销了900人刀,老人一看不行,赶紧找认识的老大夫要了点中药,自己回家吃去了,住不起呀.她还算从电台退下去的,退休金挺高(1000多人刀)有所谓医药保险的,可也肝颤.

                所以,当儿女的敢动老人的钱吗? 那都是要孝敬给医院的棺材本呀.老人就是再好心再大义凛然,谁忍心呢?

                说实话,现在国内比早30年是强多了,住房大了工资高了吃穿好了,这都是铁打的事实,谁都明白.可人这心里,却也实在是越来越慌呀.对于上有老小有小,谁对未来也没太有底,因为身后没安全网呀.一旦从岗位下去,上要交父母药费,下要交孩子学费,对积蓄不多的工薪,谁不慌?

                • 家园 娃哈哈兄不也是在以偏概全么?

                  讲到加拿大的医疗制度,娃哈哈兄为什么不说

                  1、病人轮候做手术,等一年半年的比比皆是

                  2、新移民经常连家庭医生也找不到

                  3、医生和护士时不时闹闹罢工

                  4、外来医生无法找到工作,造成医生数量严重不足

                  等等。。。

                  这种只说其一,不说其二的做法是不是有欠客观?

                  • 家园 加拿大的医疗系统远非完美

                    但和国内还是有高下之分的。

                    轮候一年半年的手术,都是等得起的。等不起的,会立即治。很少听说有人是等手术没等到才死的。我认识的一个太太,孩子胎心消失,去医院检查,马上剖腹产,做完手术半夜两点多。发现孩子有先天性心脏病,又连夜送到儿童医院会诊确诊。而这一切,都是不要家长出钱的。

                    新移民找不到家庭医生,常是交流问题。

                    医生护士罢工,是他们的权利。别的人也有罢工的权利。说实话,二十四小时得不到休息的值班,实在不是人干的。加拿大的缺点是医学教育太过谨慎,宁缺勿滥,宁保守勿探险。

                    如果外来医生都能开业行医,那才叫一个玄呢。不说别处,只说儿童医院,很多技术员原来都在本国做医生,现在只配做技术员。让他们治,很多人包括你我在内估计是不放心的。

                    • 家园 是啊。

                      我从来也没有否认加拿大目前的医疗制度要比国内好,我想不少人移民的其中一个目的也是为了这个。

                      说到轮候,医院当然是按照病的严重程度分先后的,不至于让病患死了才救治的。但是,的确有不少人在等候的过程中病情加重了。再者说,如果你想快点,给多钱也没门,不是么?

                      新移民找不到家庭医生,不单单是交流问题。我来加拿大三年有多,自信英文口语在国人中是中上,一样有这样的问题。问题不是找个医生,而是找个你信得过的医生。要说随便找个医生,在国内也不是问题啊,私人诊所现在也越来越多了嘛。

                      医生、护士长时间加班怪谁?怪病人么?要怪,要怪政府,更要怪工会!医护人员严重缺乏,是工会一直限制这个限制那个,让移民从业的门槛越来越高;是政府一方面根据移民的学历和工作经验批准了这些技术移民来加拿大,一方面又无法实质性解决这些人在加拿大重操旧业所遇到种种困难。

                      我刚来加拿大住下来的那个房东,原来在国内是科室主任,从美国移民来的,在美国干了至少三年,一样也无法执业。这样的人多了去了。我在中国就是找这样的医生治病的,凭什么我不放心?难道说只医过中国人的就不算数?

                      其实,我本无意在这里讲加拿大的医疗制度。之所以说了一点,就是针对以偏概全的。加拿大的医疗制度是好,但远远不是完美的。只说好的一面,不说不好的一面,也就罢了;还要指责别人以偏概全,就太过分了。

                      • 家园 如果是特立尼达多巴哥的科室主任呢?

                        你敢找他看病吗?同样道理,别人也不放心。

                        我们实验室的技术员还是四军大毕业的。听他描述当年的辉煌,说起有个病人半夜入急诊室,找不到麻醉师,只好局麻做阑尾手术。他说那个病人一路狂叫,不过医生们还是没心软,做完了。我听得汗毛直竖,心想,好在你现在只能给老鼠做做手术。

                        还有一次是他抱怨病人家属不讲道理。说有个人是RH阴性血型,因为没有相配的血,所以没办法做个小手术。有个医生胆子大,没有血液储备的情况下就动刀了。结果果然大出血,病人死了。家属闹得厉害。他愤愤地说:“他们本来在手术同意书上签了字的。“

                        这里并非是以他们作为反例,而是因为不同国家训练出来的医生,因为当地的社会条件不同,训练结果也不一样,不一定都能符合加拿大的需要。所以一定要执业的话,需要重考执照,并不是完全没有这个希望。本国的医生也是艰难地十年十五年才熬出来的。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