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黄祸”及孙中山的预言 -- 燕人

共:💬56 🌺261 🌵8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最近看一些教材和专业书

            最过分的是每页都有一个人物介绍,一本书下来介绍了200多个。在这种心态下,看不起是理所当然的。按照那种标准,国内顶多进去二十个,而且就算能上去也不会贴上去,因为仅限于美国学会。

      • 家园 同学这个观点很新颖

        从一神教的角度看“黄祸”论。

    • 家园 仅仅是因为人多的各种可能

      克尔南谈到“黄祸”时指出:有可能出现的中国威胁表现在经济与军事两个方面。如果中国被迫接受现代工业化,那么中国难以计数的劳苦大众就可以让中国产品泛滥于世界。这是一个令人想起来毛骨悚然的前景,有位作家坦率地承认自己有一种幸免于难的欣慰,“不管怎样,我们是看不到那一天了”。当时还有人抱怨,“在中国谋生的外国人的数量,已经日渐减少”。正是那些侨居中国的西方人,最容易感到担忧与恐怖,而他们的看法又影响家乡公众舆论的偏见。从军事角度看,中法战争后,“人们似乎已经想见中国佬满世界乱跑的景象”;“20年后(作者所说的西方人的种种恐慌,都在19-20世纪之交的那几年—引者注),这种危险可能就更加紧迫,如果有一个国家最终控制了中国,就像不列颠控制的印度那样,在中国庞大的人口基础上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规模惊人的军队,一切就不堪想象了。有一位英国鸦片烟鬼说,如果英国能够占领中国,“20年内就可以建立一支打败全世界的军队”,如果沙皇的军队可以得到中国的人力资源上永不枯竭的补充,他们就无往不胜了。有关俄国统治中国并使用中国统治世界的预言,早在19世纪中叶就可以听到,19世纪临近终了的时候,一个美国人曾预言:“俄国将统治中国,然后印度—亚洲将开始征服欧洲”。……在一般人的头脑中,黄祸带来一种模糊的惊恐,只要一想到中国庞大的人口,而且已有上百万涌到其他国家,人们就会不寒而栗。欧洲人生活在小城小国,对庞大的人口尤其敏感。对他们来说,亚洲人口泛滥,欧洲如果没有技术上的领先,根本就无法应对。他们用“蒙古游牧部落”(horde)贬称中国泛滥成灾的人群,该词最早出现于欧洲语言,指中亚腹地汹涌而出的野蛮人,他们是些半人半兽的怪物,不知所来,也不知所向,所到之处,无不令人惊恐……——《天朝遥远:西方的中国形象研究》

      通宝推:燕人,
    • 家园 中国人懒得搭理的蛮夷突然间武力值爆棚

      然后这些蛮夷发现中国人这么多、国土这么大、武力这么差,于是中国就栽了两百年的大跟头,还被污蔑成黄祸,说明即使是在中国那么衰弱的时候,这些蛮夷也还是很担心我们,他们就是想对中国人灭族灭种,所以就大造其谣,一直到现在。匈奴当年估计也是这样子狂,然后汉朝忍了很久,最后也就没有匈奴了。

    • 家园 就黄祸略谈一二

      上溯“黄祸论”观念的萌发时间,会比这张画早得多。但这张德皇威廉二世授意下诞生的画作是“黄祸”最具象征性和黄祸的符号图像,几乎讨论黄祸的著作都会提及它,标志性之强无需多言。

      虽然德皇本人当时未用“Gelbe Gefahr”来命名该图,但提及该画作的地方都以“黄祸”来引述。

      此图描绘了如下景象,天空中基督十字符号闪烁光芒,象征欧洲那群列强国家的诸女武神们在天使指引下,注视远方即将到来的阴霾威胁。远方密布的乌云中浮现出代表东方势力的佛陀与龙。该画作诞生于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结束之际,所以尽管画作没有文字说明东方势力具体指向,但当时许多人都体会到其代表日本和中国。日本在甲午战争中体现出成为新兴势力的可能,中国虽然落后战败但规模巨大,这令欧洲国家感到压力,于是诉诸欧洲团结意识来进行“白黄对抗”的宣传出现了。

      一战德军总参谋长毛奇Moltke,时任德皇侍从武官长,负责把这幅画呈送给俄国沙皇,他表示“中日达成暂时性和平后,产生了一种危机:中华帝国数量惊人的民众,可能被力图决定影响它的、积极活动与力求扩张的日本组织起来,那时黄种人的巨浪席卷泛滥欧洲,将给我们带来毁灭。就是在产生这种危险的时候,德皇陛下出现了创作这幅画的思想。”

      参考:《Deutschland, Amerika und die "Gelbe Gefahr": Zur Karriere eines Schlagworts in der Grossen Politik, 1905–1917》

      “黄祸”在西方舆论场开始广泛使用是20世纪初,受日俄战争和义和团运动影响后。可以归纳出五种词义:①泛指广大亚洲地区的人对欧洲为代表西方的挑战; ②新兴势力日本的威胁; ③日本主导,中日两国可能出现联合局面对西方的威胁; ④中国庞大体量蕴藏对西方带来危害的潜力; ⑤以中国移民为主体的大量亚洲移民进入西方的廉价劳工群体。 以上五种含义在西方接受度和流行度各不相同。很多河友讨论过的杰克伦敦,就表法了第三种和第四种含义。

      海峰:【原创】一个世纪前,已有美国人描绘如何灭绝中国人CaoMeng:杰克伦敦的短文《黄祸》和小说《空前入侵》

      在中国“黄祸”则出现了不见于西方论述的含义,其中的曲折过程暂不展开说。

      梁启超《爱国歌四章》:轰轰哉!我英雄。汉唐凿孔县西域,欧亚抟陆地天通。每谈黄祸詟且栗,百年噩梦骇西戎。君不见,博望定远芳踪已千古,时哉后起我英雄。

      梁启超以“黄祸”赞扬开疆拓土的伟大人物,用意彻底倒向民族英雄。

      1903年出版邹容的《革命军》:“我皇汉民族四万万男女同胞,老年、晚年、中年、壮年、少年、幼年,其革命,其以此革命为人人应有之义务,其以此革命为日日不可缺之饮食。尔毋自暴!尔毋自弃!……尔有黄祸之先兆,尔有神族之势力。”。此处“黄祸”是鼓舞汉人投入反满革命的正面有力符号。

      1933年鲁迅先生在发表的《黄祸》一文中对部分人阿Q精神胜利法的理解方式进行批评,“那时是解作黄色人种将要席卷欧洲的意思的,有些英雄听到了这句话,恰如听得被白人恭维为“睡狮”一样,得意了好几年,准备着去做欧洲的主子。”显然他敏锐得察觉出德皇在欧洲宣扬“黄祸”的原始意思可不是让中国人当风光主角。

      《黄祸》一文还提到完全不同于西方来源的中式用法,“现在的所谓“黄祸”,我们自己是在指黄河决口了,但三十年之前,并不如此”,表述黄河决口成为当时常用义。

      但20世纪初这番曲折的“自我东方化”,成为近代史国族建构影响巨大的构成。以至于八十年代《河殇》依然将其视为理所当然的共同体记忆,“这东方古老的黄肤色,曾使西方感到恐惧(黄祸论)。拿破仑早就说过:不要唤醒酣睡的巨人。” 创作者完全忽略西方舆论场复杂的含义和本土化后的意涵,足见此深入程度远超近代的一小段时间。

      通宝推:燕人,
      • 家园 这个说法应该和当年的谁来养活中国是大概率一致的

        就是中国造成了某种灾难的可能性,这种灾难给世界带来了麻烦,大麻烦,而不一定是中国主动攻击西方。

        当然也可能以某种方式侵扰西方,给西方也带来了烦恼。

        所以必须小心应对,做好准备、预案,而在当年,这个意思大概率就是西方的习惯性自我保护动作,先下手为强。为了不让你这个落后愚昧的农业国不给我们西方带来麻烦,我们得先处理一下北京政府。

        就是为西方对中国的侵略制造合理的、符合西方侵略需求的借口。

        而这种心理因为中国的两弹一星在谁来养活中国这个话题下收敛了很多。

    • 家园 结论不对,应该是在武力超过西方的时候
    • 家园 没看明白,在技术上保持和平性是啥意思啊?

      是说不威胁别国,在武力上动作少的意思嘛?

      还是说技术要和大家分享?

      还是说在经济上不压榨他国?不学习殖民国家?

    • 家园 黄祸是实现人类共同体的最简单方法

      敌人怕什么,我们就要做什么

      我一直认为,“黄祸”其实是实现人类共同体的最简单方法

      具体就是只要是华人就朝死的生,把敌我矛盾最终演变成人民内部矛盾

      • 家园 白人无法灭绝东方,才有黄祸说

        PLA占领巴黎,白人很愿意做仆人。改变这一切的是教员,泽东是恩惠每一个中国人。抛开教员,大佬们走不出长征,抛开教员,包括不悔改在内,死无葬身之地。那些绞尽脑汁转移资产的先富,没有了中国的原子弹,在白人眼里就是羔羊。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