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讨论】风物长宜放眼量 -- 审度

共:💬61 🌺306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讨论】风物长宜放眼量

    这个贴本身是回在在黑传说河友那的。写着写着干脆开新贴。由于我一向的恶习,没啥数据和考据,仅仅是表述一个想法。

    黑传说河友回复我凭什么结婚前能起新房子的问题,不出意外是全家及亲友之力。不过他没回答凭什么能在城市买房子。按说黑传说河友应该赞成我二十年买房说:按他的数据,农村自有宅基地,耗费了家底再加十年债务包(当然肯定不是家家如此,这个是较常见的吧),那么,到城市异地买楼,跟自有宅基地自建房,除了房子本身的建安成本,多了起房子所需的土地、共公市政设施的成本,那个,比农村多耗十来年的工作收入,不过分。

    房子自古以来,都是一家人的重大事情。别说坚固的砖木砖混水泥框架房子,就是搭个泥砖墙茅草顶的房子,也不是轻松的事。要求结婚前起房子,工作几年买房子,这是一个很高的要求:高要求就得付出高成本,这话我不止一次的说过——掏空六个钱啊,不过分。没条件硬要上,那就硬要掏。

    房子最少有两方面的原因:畸形的房地产金融,畸形的房地产需求。只把目光盯着畸形的房地产金融,不对畸形的房地产需求进行疏导,最好的结果,就是明面房价低,暗面猛涨价,无论供应多少房,无论压得房价多低,都解决不了实质房价高的问题。枪毙打靶坐牢?呵呵。单纯的把畸形的需求归咎于畸形的房地产金融,是以偏概全。固然房地产金融集团设了一个又一个的局迫着人买房,畸形的购房心态同样也助纣为虐推波助澜。房地产金融之局的破解,从目前来看,是从需求入的限购开始。

    我认为房地产问题根源在于区域发展不平衡, CHUCHONG河友不同意,认为炒房才是根源。炒房根源说,解释得了房价高的原因,解释不了为什么能高,毕竟房子炒来炒去,除了房地产金融集团自己炒高之外,大多还是被人买来住。为什么那么贵还要买来住——特意强调是“住”——这个问题单纯用炒来解释,解释不了。

    商品房制度一开始的确对解决住房问题发挥了极意义,经历风风雨雨,慢慢演变成毒瘤,其中很多事情,并不是那么黑白分明,慢慢总结吧。

    致于普通人,是倾尽全力做房奴好,还是量力而为好,我看来是没有标准答案,大多数人应该是支持前者,觉得美国老太太远远比中国老太太好吧。我觉得风物长宜放眼量的好。

    其实房价贵的问题,九十年代就反应很强烈了,那时就已经很多对房价过高的批评。

    通宝推:胡一刀,
    • 家园 最后填一下关于新三座大山改革逻辑的大坑

      这些也是最近的一些思考,很不成熟,希望感兴趣的河友多多指教。

      这些年中国社会的一个巨大特点,就是社会整体信息化,数据化。这导致政府治理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以前经常看到嘲笑政府的说法“一管就死,一放就乱”。本质上来说,这是社会治理水平的问题。一个社会问题,经过政府部门调研,分析,报告,规划,最终形成政策下发,执行,反馈,这个链条不短,且调研的充分性,数据的准确性,分析的严谨性,政策的执行程度等等,都可能出现偏差,最终导致结果与预期的差距。这里面也就有着大量的资本可以寻租的空间。胡温之前,国有经济还有着很大的比重,宏观经济调控有着国企兜底。胡温时代,资本肆意寻租,政府管控开始失能,温的房地产调控,几成笑柄,四万亿有多少是进了房地产,一直到现在都为人诟病。私以为,除了他们的执政水平问题,同时也是时代进程的原因-----信息流通不畅,调研分析的成本高,政策周期长,效率低;而粗狂性调控政策,加上不作为的官僚集团,就搞成了“一管就死,一放就乱”。

      习时代对党的建设及干部管理的水平明显高了很多。进入到移动互联网时代后,又基本实现了(成年人)人人联网,个人的诸多社会信息都开始数据化。同时政府主动推动了各种业务网络办理,作为个人来说,你的身份信息,家庭信息,交通信息,住房信息,工作信息,差旅信息,消费信息,医疗信息……几乎是全方位的对政府部门透明了,当这些信息全国联网后,政策的针对性、指向性就要明确很多了。加上一个高效的官僚系统,解决执行问题,整个政府治理效果必然会大幅提升。

      • 家园 跟着扯一句大数据

        另外一个老河友葡萄,应该算是河里很多人从键盘到政治局最近的距离之二,虽然也还是k-阶无穷大。葡萄一直不停地在提大数据这个概念,我一直在等着他说点具体的,倒是在老兄这儿先看到。我看大数据起码在这个阶段,其实并不是什么法宝神技,就是堆这些基本的数据,堆处理这些基本数据的处理能力,然后算出一些很基本的统计指标,让一些聪明的以及不是那么聪明的人据此来拍脑袋。可以说和秦汉、罗马的驿道以及跑在驿道上的人马书简是一个道理。

        从此再扯到创新,对于这些基本的发展,不管天朝也好、还是米国也好,你要是不在体制内处于一个有利的位置,要想发大财、有大作为,就得打创新的旗帜,忽悠别人也鼓励自己。但即使如此,你要是不能受招安,或者进入体制、或者为体制服务,终究是水中月枕上粱。最糟糕的结果可能就是在成功地把别人忽悠了之前把自己给忽悠了。

        • 家园 在一些特殊行业的改革中已经开始应用大数据调控了

          譬如医疗领域。

          早在几年前,医疗领域中的很多公司,每年都会要求上报详细的公司运营数据,具体详细到每个规格型号产品的市场,销售数量,价格信息等等。随着UDI的进一步实施,各地集采平台信息共享,互联互通,医疗产品的全流通领域将会完全实现数字化。

          医疗服务领域也有类似的情况,通过统一医保编码,医保平台收集各病种收费信息。

          这个影响是巨大的。

          既往医疗产品多级分销,导致的灰色提成的问题,我们之前一直认为此事是无解的:只要医生处方权存在,医疗信息不对等存在,就会有寻租空间。但现在越发觉得,国家从源头上管控住医疗产品的渠道及价格后,这种靠医药产品变现的途径正在被堵死。而医疗服务价格是由国家来进行调节,公立医院执行的,区别于行业协会以执业医师的利益为先,国家价格管控将会更偏重于社会公平公正。

          可以说,这一次的医改走在了正确的道路上。只要以国家平台继续深入全领域的数据化进程,医疗这座大山完全可以处理好。

    • 家园 房子在国内可是和户口,福利,学校等等一系列公共产品挂钩的

      这几年喊租售同权,至少这个口号是没喊错。不过最近这些年,我是不指望全国城市的公共廉租房的供应数量能赶上“文革余孽”的水平了。

      那时候房价再贵,也没办法和今天这房价比。

      按照世界银行的定义,房价收入比在3---6倍之间为合理区间,如考虑住房贷款因素,住房消费占居民收入的比重应低於30%。世界银行提出发达国家正常的房价收入比一般在1.8~5.5之间,而发展中国家合理的房价收入比则在3~6之间,比值越大,说明居民家庭对住房的支付能力越低。

      美国1975年到2005年之间,房价收入比逐步从3上升到约4.7。其中1979年到2001年之间,房价收入比一直在3.5到4.0 之间波动。

      我们嘛,网上看到的一些参考数据比如:深圳27.7、上海20.8、北京18.1、厦门16.6、福州14.7、太原12.2、天津11.7、杭州11.3、南京11.3、广州11.1。

      房价能炒那么高,贵到那么离谱,一方面是中国人储蓄习惯好,有大量储蓄。以前新闻里面每年都能提到居民储蓄有多少多少。

      另一方面入世以后发展很快,收入预期高。比如20多年前,一套房子几千一平方(现在同样的地段至少10万一平),但周围时不时有有人做生意或是干啥赚钱了。大环境好,也敢于去借钱。还有那时候大城市拆旧基本都能分上几套房子,置换以后买房不算太吃力。

      现在嘛,这几个条件都已经今非昔比了,房价二线城市都已经要好几万一平了,周围呢?一堆年纪大了被提供给社会的人才都上N次新闻了。无论谁来看,都不觉得房价再像过去10来年这样疯长,个人收入也不会像入世以来的那种趋势来增长了,对大部分人来说能不失业已经是很好的预期了。

      国内平均家庭负债率已经差不多有7成了,其中80%都和房贷有关,6个钱包基本都被榨干,没潜力好挖了。

      房价真是吃了三代人的红利,这么极端地寅吃卯粮才能涨那么高。

      至于未来,我是很悲观的。

      现在还不算危险,20-30年以后才真是最麻烦的时候,一大堆人辛辛苦苦一辈子还完贷款后发现,手里粗制滥造的房子很有可能变成危房,而且已经没有多余积蓄再换新房了。

      这些年城市土著能卖老房子置换也多亏几十年前的老房子造的时候还算比较讲究,质量还不错,用了10几20多年不比新房质量差。有的老房子还是50-60年代造的,真是结实,现在还能卖,还能住人。再看看这几年那堆造的时候连水泥不不好好养护,造的时候就能不小心弄塌的房子住个几十年以后还能像老房子这么结实吗?要不是国家标准的安全冗余够高,真不知道要出多少事故。

      国家提出推广预制件像搭积木一样造房也是想尽办法提高房子质量。

      后来的房子的质量,真是一蟹不如一蟹。这种房子,几十年以后不要说一套了,就是几套旧房凑一起也卖不出啥价钱,连给子女再凑个首付都困难。政府也不会像前些年这样有足够财力再搞一轮动迁了。城市空心化,贫民窟化也不是啥难以想象的事。

      改开就这么寅吃卯粮习惯了,接下来有的好头疼呢。不提已经被说滥的去掉二胎的话可以比肩韩国的新生儿出生率了,就是结婚人数都从高峰1300多万对降到了800多万,搞得政府拼命卡离婚率。

      这些埋了几十年的连环地雷还真没那么好排。

    • 家园 本来是提房地产问题,但是扯了半天教育和医疗的事情

      两个原因,一则是房地产问题太复杂了,超出了我能解释的范畴。

      二则我缺乏相关的数据分析。这次提到的“资本制造出的非真实需求”,也只是我最近思考的一些,我自己尚且有所怀疑的结论。

      譬如 老调重弹 网友的观点 “房产作为抑制通涨的货币沉淀池”,私以为这是房价上升的结果,而不是房价上涨的原因。逻辑链条应是:购房非真实性需求的涌入---导致房价过度上升---使得房产成为了抑制通涨的货币沉淀池。房产本身并不一定成为抑制通涨的货币沉淀池,但是各种原因导致了这个结果。而由于房产现在的金融理财属性,使得房地产问题变得更加复杂,还成了“系统性的金融问题”。

      老调重弹:三十年前家里买次肉

      解决房产问题,恐怕最终只能通过产业升级、收入提高来解决。目前只能是从政策上按住房价,打消整个市场的升值预期,让“非真实需求”离场。

    • 家园 最近教改的双减政策,说下我了解的情况

      1、我跟小孩同学的家长,熟一点都会聊一下,家长群上大家也会说这个。

      普遍的反应,都是太应该了。之前被整的疲不堪言,这就是世纪军备竞赛啊。

      2、当然,也有一些家长很不满,表示还是会想办法参加各种学科培训。

      这里面比较有意思的是,不满的几个都是全职家庭主妇,也就是他们的生活重心其实就是陪孩子,有时间有闲。至于他们家庭收入怎么样我倒也没那么八卦去了解。

      3、学校老师感觉比以前负责多了……不知道是因为升入高年级了的正常现象,还是其他什么。以前吧作业都是让家长先检查,老师批改后再让家长督促。现在作业不合格直接留校重罚,家长群纷纷表示强烈支持。

      4、最近招人,很普通的文员岗位,一堆投简历的,都是原来在教育培训领域里面工作。还有培训老师应聘质量管理的,还主动打电话表示自己学习能力很强,虽然没工作经验,但是希望给个机会试试。

      5、学校开始搞课后延时服务和晚托。学校周边及小区附近的午托晚托直接就关门了。我原先以为参加的人应该不多,家里情况也不必要小孩参加这些服务,结果让我大吃一惊,全班居然就只有3人不参加,搞得我家小孩在后来居然主动问可不可以放学后延时一下,跟同学一起在学校做作业。

      所以现在回过头再看教育市场化,校外培训市场存在么?

      当然存在。

      但是是否教培市场有那么大,几乎将一二线城市所有家长都囊括进去了?

      肯定不是。大家都是被资本裹挟了。“你不来,我们就培训你的竞争对手”,你敢不来?

      打掉教培市场,对于小孩最终的教育未来有影响么?

      从普遍意义上来说,没有影响。如果政策能在教育领域促进更公平的资源分配,这对原先教育资源落后的地区(包括一二线城市的弱势区域),反而是利好。

      教育本应作为公共的社会资源而存在,教育市场化,教育本身必然变成资本追逐利润的工具。为了利润,资本可以造出需求出来,将你原本不需要的东西,变成你需要;再将你需要,变成你必要。

      通宝推:薄荷糖家族,秦波仁者,海峰,
      • 家园 资本创造市场

        资本创造市场,这句话我做个记号,自我调节、看不见的手云云,多是背后的手不想让你看见,或者有些天真的人幻想自己可以成为那只手。

        我遇到过的一个案例,就是西方化妆品公司向亚洲女性推销去毛产品。有一家找到我这儿做一个大方案,里面一小块就是怎么让中国女性觉得自己有体毛问题。开始就想推掉,转而一想我马上推掉,他们肯定去找另一家,所以就差了一个能力超强、纪律特散漫的兄弟带一个小分队过去,由他天马行空,拖了大半年,但他们后来还是找了另一家换了个由头做了。我印象中这方面的“创造”总体来说最后效果不佳,可能因为太勉强了,不知道国内的河友有没有了解这方面的。另外一个感慨就是我们这些当了逃兵的,能做的总归有限。

      • 家园 资本与权力,在扩展中必然走向:恶化异化

        所以,需要不停监控资本边界,纠正政策方向。

        首先说权力的变本加厉异化:计生权、利集团因为“一票否决”权力、罚款利益,和法规赋予部门存在基础,又加上几个满族余孽助推,汉族人口开始断崖下跌。

        教育医疗住房产业化、两少一宽绿教税、跪台办刷惠台无底线、环保一刀切、打疫苗定任务----,都是权力继续异化表现。

        权力异化与民众碎片化,更催生中央集权--这种甩开群众闹革命治国理政模式,更加强一把手负责制---青天大老爷们地位。

        至于资本嘛,大家都知道它们尿性

        生活不易,懒得闲话。

        -------感谢------

        chuchong河友曾经赠送我通宝。

        其他通宝富余河客,请点开鄙人家园博客右侧,您消费一枚通宝,我这个贫困户可以受赠并流通还给大家----还可以多次赠送啊!

        祝河友发大财!

      • 家园 西城小学家长有同感

        1、增加了托管班,孩子完成当天作业,做点体育活动,17:30放学。之前晚上20:00点陪着催着写作业的情况太累了。

        2、增加了兴趣班,每人选两项,体育项目最受欢迎(足球、武术甚至跳绳),反而是数学、语文乏人问津。

        都是免费的,作为家长非常欢迎,大势所趋。替换

      • 家园 如果教改最终也市场化了

        可以想见,会凭空多出来一个巨大的市场,整个社会都会卷入其中。

        军备竞赛进一步升级,预计教育贷款也会走起。教育会开始分化、分层,教育与最终收入的挂钩,最终会形成闭环,变成家庭、社会的分化分层。

        所谓的阶层固化也就实现了。社会主义?共同富裕?不存在的。

        而生育率,也就不可避免的走向低迷。

        最近看不少关于生育率的文字,有个观点就是:经济发展和收入提高,必然导致生育率下降。譬如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及日韩,生育率都随着经济发展而下降了。

        私以为这是强扭因果。导致生育率下降的,并不是经济发展和收入提高,而是养育小孩的巨大责任和经济负担,导致了生育率下降。

        完全市场化下的经济发展和收入提高,必然导致养育小孩成本的上升。住房、教育、医疗,都市场化了,哪一项不是你养育小孩的成本;市场化下的打工人996,你都没时间保证教育小孩的责任。在这种压力下,生育率不降才怪。

        通宝推:朴石,
        • 家园 也不完全是这个原因

          相对来说。当年的苏联和东欧养孩子的成本并不高,但生育率也很低,甚至低于同等发达程度的资本主义国家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