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2003年西班牙电影《布尔什维克的软弱》 -- 燕人

共:💬33 🌺76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 家园 【原创】2003年西班牙电影《布尔什维克的软弱》 -- 有补充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西班牙电影《布尔什维克的软弱》海报

    因这电影的海报,还有电影的撩拨性的名字,我这伪政治爱好者下载了这部老电影。

    影片开头就是暗示:夜晚里一个中年男人在翻看1918年俄国革命的画册。翻到沙皇家公主们青春靓丽的照片时,他的手停了下来。

    他是一个银行的高管,在资本主义体系中做着他兢兢业业的工作。他出身贫穷。自己的父亲一生勤劳苦干,也未能脱离贫穷的生活。因此他对女主角,美丽的女中学生自称是布尔什维克。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初见时惊为天人

    女中学生出身富家,耳熏目染,对中年人的穿着和工作地点表现出普通人同样的认识和艳羡。当她与中年人座谈时,尖锐地判读出中年人的政治倾向,"社会主义者“。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与女学生搭话

    中年人与女中学生因偶然机会相遇。中年人略施手段,与女学生搭话,并取得她的信任。他对女学生的接近,性冲动是否是原因?电影中没有表现出来。两人最后一次相聚时,女学生倒是表现出更多的冲动,说“我以为你要吻我”。其实中年人并没有任何举动。不过影片从另外的角度暗示了观众。他的银行从英国空降了一位年貌相当的审计。开始的时候中年人对她有意。但在她利用资本主义企业规则,驱逐中年人的助理后,中年人和她疏远。后来她主动拉中年人上床,也无法挽回。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中年人的银行工作和他与女学生的交流在影片中交织。每当他工作烦恼或无法继续的时候,他就想起女学生,放下手头工作。导演是把女学生当作中年人身处资本主义困境中的一盏小灯,一个暂时的解脱。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影片最后暴风雨前的宁静

    女学生的姐姐发现了中年人的电话,她以为中年人在纠缠她。她请了一位公检法的老人帮忙处理。这老人认为法律上无法惩罚骚扰电话,就找到一伙社会渣滓教训中年人。但是渣滓的头子看到女学生后,起了色心。这导致影片的悲剧性结尾。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最后的香消玉殒

    实际上故事平稳发展下去也难结尾。大概率是中年人表白,女学生接受,二人继续中产阶级的资本主义梦。不如把梦打碎了。

    片名的切题处在哪里?我感觉首先是务实。俄国革命时不分青红皂白杀死沙皇一家,特别是5个子女,确实是某些布尔什维克为人所指的弱处。在影片中,男主未能抑制个人意念,与女学生交往,造成女学生早夭,是他个人作为理论上的布尔什维克的弱处。

    影片的女主角是西班牙影星María Valverde,出演此片的时候还是16岁。上一张玉照。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关键词(Tags): #看看电影通宝推:ccceee,桥上,普鲁托,大眼,胡一刀,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补充一张情节略图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请同学们不要过度联想。这影片没有任何色情描写,也没有任何政治元素。

    我不鼓励同学们下载,毕竟口味不同。不过谁想看的话,地址在

    • 家园 基本上没看懂

      电影有三条线,很清晰:

      周一早上男主车祸追尾女主的姐姐。后来男主跟踪女主姐姐时第一次见到女主(15岁的学生妹,很漂亮),于是改跟踪女主。这是一条线。

      男主因为对车祸不满,电话骚扰女主姐姐,女主姐姐通过来电显找到男主公司,并找人收拾男主。这是第二条线。

      男主在公司工作似乎不如意,常开小差、想女主。这是三条线。

      最后男女主约会时,被女主姐姐找来的人收拾,女主被误杀。

      情节就这么简单、平淡,不知道这电影到底要表达个啥?

      至于片名,也难以理解。男主是学政治学的,研究过十月革命。在与女主交谈时开玩笑提起自己是布尔什维克。以此作片名,导演是想表明啥。

      还有,女主多次穿一件红羽绒服,有什么寓意吗

      点看全图

      • 家园 个人理解

        自称布尔什维克的中年男人,隐约喜欢上一名十六岁少女。是他的犹豫和软弱,最终给她带来不幸。虽然他和布尔什维克没有关系,但这是两人关系的契机(之一)。

        • 家园 男主和布尔什维克的关系是原作者设定的

          他是自发的布尔什维克同路人,尽管他本人是企业高管。电影花了许多镜头描写他的工作压力。可以说女学生给他的生活增添了色彩。我看电影看到他去拨女生电话,我都替他着急,恨不得喊:先把你的工作做好。

          • 家园 我觉得反过来才是好结局

            男主为了保护女主死了。

            • 家园 我觉得还是女主死了好,悲剧让电影色彩更浓烈

              把好的东西打碎给人看,就是悲剧(不记得是谁说的了)

              这电影女主最吸引人,应该获个表演奖什么的。前30多分钟都是中年男人,电影气氛很闷,女主一出,就活泛了。

              最后女主死,观众一定很惋惜。起码我是这么觉得的,甚至有点诧异,还可以这样安排?

              • 家园 理解的基础不同

                我是见这种太多,所以觉得造作。西方那套本就如此。不可挽回的命运,现实中的抗拒,与美好的诀别。但也就不免为了悲剧而悲剧,为了凄凉而凄凉。人物最终只是个工具,或者说对象。

                在神话那里,映射一种原初的人类经验,试图表达某种真理,这还是情有可原的。而现在,基本上就是纯粹出于感官,出于逻辑上的“快感”,只能是“越来越”。你甚至能观察到整个演进过程。

                感官上的可能是比较吸引人,但内里是空的。这也是为什么总有人说中国没什么自己的东西(作品)。西方、日本虽然这种情况普遍,但总是有反例可以支撑。中国的太少了。

                ---

                演进是指,确立一个基本母题,然后对其进行逻辑操作。月儿姐对儿子说话是最初级的形式,只有小幅度偏移、扩充。而一般作品是会加入取反(交换、对比)的。

                这也许算是编剧的基本功吧?我没看过什么理论,单纯从作品中观察是这样的。

                由于现代往往以观念为基础,一般是针对观众的情形设置,很少有内在的意识可言。这在观念艺术还有诗歌那里最为明显。电影小说因为有一定长度,是流体验,细节的丰富可以掩盖这种缺陷。但看得多了,还是会觉得不好。

                ---

                其实本作还算好的,知道什么时候收尾合适。如果继续,尤其是都活下来,理念的偏差与精神毁灭那才是真正的悲剧。

            • 家园 那就不是布尔什维克的软弱

              原作者不能自己打脸啊。

              实际上男主的性格和人生确实是软弱的,就如我们这样企业工蚁一样。电影也表达对男老女少配这样的不伦的反感。最后流氓欲猥亵女学生的时候,男主说她还是个孩子。结果流氓一句“你个大男人和孩子在一起干什么”把他嘴封住了。

              • 家园 讨厌这种刻意

                所以总结,真正的问题是:“为了布尔什维克的软弱,少女必须死。”

                标题其实无法作为理由。可以是一生软弱,勇敢一次就死了。用来表明这种勇敢的珍贵与不切实际。一样可以保留对布尔什维克(理想)的揶揄。只是…看上去更像褒义了。同样的,前面的翻看,也可以为这里埋下伏笔。

                这是最常见的手法,反差。那句话也有无数方法可以反驳,无非是先验接受了这种关系的立场,才无法反驳。这是最常见的刻意。

                不过这还好,最厉害的都在日本那边,有些干脆一句话都没有,自己想象出整个反应,然后不问,也不回答……

                ---

                不切实际可以有很多办法表达,比如女孩还是死了,或者奄奄一息。比如女孩虽然活下来了,但是受到伤害,精神压抑……诸如此类。还可以表现一下那位姐姐的情况。只要去想,这些是无穷无尽的,而且完全合理。

                (这是纯粹逻辑上的操作,虽然令人讨厌,但至少不那么刻意了)

                无非是想表达什么,才选择了这样的安排。只是这种安排,很多时候拒绝以现实中的可能理解。于是就显得刻意。

      • 家园 看得真细

        还真下载看,注意到小姑娘的红棉袄了😄

        电影是改变自同名小说的。我看IMDB上有人说原作中许多关键对话和背景被舍弃了。我认为导演的意图是将中年人的工作与女学生的交往形成一个因果联系。中年人撕掉女学生给他的电话,说明他有意断绝这份交往。只是工作压力让他回到女生并最终造成悲剧。我认为原作者和导演用布尔什维克做噱头,月之回忆同学已经批判了,请参考他的帖子。当然在资本主义体系下一个受过教育的人有布尔什维克思想并不奇怪。西西河同学中有布尔什维克思想的也很多。

        你的截图真清晰😁

        • 家园 原著可能政治意味浓厚

          电影里真不容易看出来有。

          在我看来就是一部洛丽塔,女学生爱上一个大叔,大叔犹豫不决。双方的心理细节表演都不错,让人能接着往下看。

    • 家园 看见漂亮女主角,很自然地去搜了一把

      发现她是老熟人指挥家杜大妹儿的太太。

      • 家园 我查了一下

        维基说她男人是青年才俊,委内瑞拉人,常年厮混在亚美利亚国。但是和她闪婚后加入西班牙国籍。可见爱情力量之大。要说美女放着身边的俊男阔少不要,偏找个艺术家,也可说品味不俗。

        不过美女成人后的影片没有比主贴里的电影更出彩的。那会儿是本色出演。演而不演。

        • 家园 燕人兄是不是对艺术家有什么误解?

          杜大妹儿担任音乐总监的洛杉矶爱乐是全美乃至全球薪酬最高的乐团之一,他本人的底薪几年前就是150万,据说近年又涨了不少。不久前他又刚接了巴黎歌剧院的总监职位,两份顶级乐团的固定工作,加上各类津贴和走穴收入,虽然不算大富大贵,让美女衣食富足还是没问题的。

          入籍西班牙应该还是生活工作更方便些。另一位乐界红人巴伦博伊姆有阿根廷,西班牙,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四重国籍。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