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钢琴、波兰及其它 -- 黄序

共:💬112 🌺1358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8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钢琴、波兰及其它

    前段时间被催作业,要我写点有关钢琴品牌的东西,但我毕竟不是业内人士,对这个领域的认识很粗浅,感觉写不出太多的东西,就没有动手。不过最近几天被各种肖邦钢琴大赛场内场外的消息刷屏,觉得倒是可以凑热闹写一些相关内容,顺便聊几句钢琴的若干品牌。

    话说前两天刚刚在华沙结束的第十八届肖邦钢琴比赛,是目前数一数二的国际大赛。按传统是五年一届,本届赛事原本应该是去年举行,因为新冠疫情推迟到今年。也许是由于同样的原因,主办方以前所未有的力度进行了大量的线上直播和跟踪报道,让世界各地不能身临其境的乐迷大饱眼福和耳福。

    这期间观众就会发现参赛选手在比赛中选用了不同品牌的钢琴,有时候同一场竞赛,不同选手上场前,工作人员要现场更换钢琴,显得很热闹。有朋友觉得新鲜跟我问起这事。我觉得一来像肖邦比赛这样的大场面,很多钢琴厂商应该非常愿意提供赞助,不仅不需要主办方破费,很可能还要贴钱,甚至直接向选手投资; 二来从我个人经历来看波兰的赛事组织者确实是非常善待参赛选手,不仅仅是这个级别的大赛,在一些青少年级别的比赛里也能体会到,这个后面会细说。

    从赛事官网上看,主办方提供了四个厂家的五种钢琴供选手们挑选。四家厂商分别是Steinway、Yamaha、Kawai和Fazioli,但不知道哪家厂商有两种琴备选。我原本以为是Steinway提供了纽约琴和汉堡琴,但是在看过的很多场转播中并没有见到纽约Steinway出场。

    ~土鳖扛铁牛~

    元宝推荐:铁手, 通宝推:唐家山,铁手,红榴山,GWA,伏波将军,empire2007,桥上,胡一刀,西电鲁丁,白鹤梁,赵美成,一直在看,夜如何其,大眼,尚儒,审度,澹泊敬诚,方平,七天,camelry,
    • 家园 普雷特涅夫的椅子

      普雷特涅夫近年不仅带着自己的Shigeru Kawai钢琴巡演,连演出中用的椅子也是Kawai为他特制的: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我家小孩有个朋友在音乐学院上学。虽然这孩子专业是手风琴,却是普雷特涅夫的粉丝,连带偶像的椅子也喜欢上了。当他知道这是Kawai特制款后,千方百计找到厂家,说服他们为他制作了一把一模一样的椅子:

      普雷特涅夫椅子上的手风琴手

      不知道普雷特涅夫本人的椅子这次有没有被盗😨。

    • 家园 【原创】续19 - 特别款

      施坦威为庆祝中国新年,出了个清明上河图特别款钢琴:

      点看全图

      ~续完~

      通宝推:桥上,
    • 家园 【原创】续18 - 孩子和小提琴

      《孩子和小提琴》是八十年代在国内上映的一部南斯拉夫影片,讲述一群烈士遗孤在艺校里学习成长的故事。里面情节大多忘了,但有一段至今记忆犹新。

      片中有个叫“铁青脸”的男孩,为了向同伴解释他绰号的由来,带着小提琴来到铁路上,在列车来临之际躺在铁轨之间演奏小提琴。火车从他身上隆隆驶过,琴声始终清晰可闻,未显一丝慌乱😏。

      看到讨论小孩学琴的帖子,不知怎么就想起了少年时代看过的这部电影。当年看到这里时我就觉得,袜,学音乐的孩子好酷!那个男孩本身的胆识固然是重要的特质,但音乐无疑为这一特质增添了光彩。

      孩子学习古典音乐的益处河友们都提了不少,我个人的体会,当众演奏音乐非常酷,应该算是重要的一条,享受音乐之外,可以让孩子们在人际交往中增添一点优势,增加一份自信,无形中使自己处于众人瞩目的焦点。

      职业艺术家当然也会利用这种优势,出场时自带光环,而且他们还会在音乐之外适当增加点“佐料”来吸引观众,拉近和粉丝的距离。

      马友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会在95号高速公路上遇到堵车时,从车后厢里取出他那把杜普蕾用过的名琴,在停滞不前的车流中拉一段海顿,也会在打完新冠疫苗现场留观时来一段舒伯特和巴赫,为周围等候的人平添一份乐趣🙂。

      Yo-Yo Ma vaccine concert

      我第一次在现场看马友友演出时,他一袭白色礼服出场,坐定以后用他极具亲和力的嗓音向观众们说: "Good evening ladies and gentlemen, for those of you who don't know me, my name is Yo Yo Ma, I am your tonight's cellist." 😉

      全场观众自然如沐春风,气氛就被调动起来了。

      小提琴家Joshua Bell也是个中高手。他在一次演出中跟我们说: “芝加哥的乡亲们啊,我想死你们啦😁😋!你们知道吗,我上周在卡耐基演了一模一样的曲目,那就是为今晚的演出热身啊!”😂

      芝加哥的老乡们听了当然十分受用,虽然明知他下一站又会重复同样的戏码。

      节目单上曲子演完,Bell留在台上跟观众唠嗑,启发大家: "哎我说乡亲们啊,你们还想听点什么?我在想要不要整一段慢的,嗯,something French"。观众自然心领神会,大声要求: "Thais! Thais!"。

      Bell就顺水推舟,来一段Thais里的沉思曲。

      Joshua Bell plays Meditation from Massenet's Thaï

      当然这种佐料要加得恰如其分,过犹不及,最后还是要用琴声说话🙂。

      学习音乐也给孩子们机会走出学校和家门,锻炼独立生活的能力,尤其可以结交各地的朋友,而且不是当下普遍流行的线上虚拟朋友。女儿曾经随学校乐团去中欧数国旅行演出,当然是收获满满(在捷克喝了人生第一杯啤酒😨)。儿子本来去年也要随学校乐团去法国演出,票都订了,因为疫情取消了,好不失望,不知道毕业前还有没有机会。

      俩娃当中,女儿学琴更认真一些,出门的机会就多一点,从12、3岁起几乎每年都外出参加夏令营。我还记得第一次把她送到外州大学的营地后道别时,小姑娘可怜兮兮地说,呆帝,我会想你们的,每个小时都会给你们打电话或发短信😥!

      It never happened!🤣

      小妮子很快和营友们打成一片,不再搭理我们了。老找不到人我们也挺担心,后来发现孩子和她钢琴老师倒是随时联络,分享营里的八卦。这下我们就放心了,找不着人就问老师。

      有一次老师告诉我,有个傻小子在营地找大学教授上课,到办公室门口见门没开,犹豫间短信问老师要不要敲门。而同一时间屋里的教授也在给老师发短信,问你那个学生咋到点还没来🤭。

      两周后我们去接她回家,原以为分别多日见面时她会兴奋地扑上来,结果发现想多了,人家跟小伙伴们难舍难分,根本没把我们老两口放在眼里。

      除了美国国内,小姑娘也常常有出国参赛或参加音乐节的机会,我们全家也跟着沾光跑了不少地方。孩子跟不同国家的老师们学艺,跟各地孩子比拼交流,又饱览异国的风土人情,阅历比同龄人丰富得多。现在孩子可以骄傲地宣称俺们的朋友遍天下,对那种“学琴的孩子离群不善交际”的说法嗤之以鼻。

      当然孩子们自身最大的欢乐还是在不断演出中获得的。我想起这么一个例子。

      Tico tico(《雀鸟》)是一首非常欢快的巴西名曲,被用在美国老电影《出水芙蓉》后广为流传:

      Ethel Smith - Tico Tico

      吉他名家的独奏尽显大师风范:

      Paco De Lucia - Tico Tico

      名指挥家+名乐团的名场面:

      Abreu - Tico Tico - Barenboim, BPO

      最后这个是巴西本土的Bahia青年乐团为大家带来的欢乐现场:

      Orquestra Juvenil da Bahia - Tico Tico no Fubá

      诸位最钟意那个演绎?我本人非常喜欢这最后一个视频,孩子们在演奏音乐并与现场观众交流的过程中所能体会到的欢乐真是用语言无法形容的。

      ~土鳖扛铁牛~

      通宝推:尚儒,光头佬,铁手,白玉老虎,澹泊敬诚,GWA,桥上,大眼,唐家山,金台夕照,
      • 家园 你家小孩大概多大你发现可以加码培养了?

        看你的帖,我觉得你自己本身对音乐理解也非常深,所以在这种判断上来说,可能要容易一些,作为对音乐了解一般般的我来说,难度就比较大了。

        对你来说,大概从哪些方面来判断小孩对音乐方面有没有大希望(比如个人兴趣,钻研程度,水平提高程度等等?),大概在什么年龄就可以作出这种判断?是通过自己的判断,还是水平高的老师的判断?老师怎么找的?

        我家小的,看起来对钢琴有那么点意思,有时候也挺认真,但也没有特别喜欢的样子,最近花了点时间自学了一个电视主题曲,感觉似乎可以推一把试试看。现在那种普通的音乐学校学,老师水平不好说,但估计也高不到哪里去。在那里时间也够长了,我想应该做个选择了。

        • 家园 时间很重要

          说说我的经验:

          我的目标很明确,让小女练琴,就是因为她是独女,难免有孤单的时候,有个乐器帮她排解情绪,陶冶性情,这个乐器只是个工具。

          其次,孩子将来必须有个谋生的手段,我始终认为靠乐器来谋生,不是一件易事,只有顶级的才容易有体面的收入。为了达到顶级水平,每天练琴至少要两个小时(两小时,是小女的老师介绍另一个优秀的学生的经验),孩子如果不是有这个天赋,要她练两小时,大人小孩都受不了,天赋这个东西,有经验的老师应该看得出来,家长则看得出孩子有没有兴趣,天赋跟兴趣缺一不可。

          两个小时,有很多事情可以做了,我宁愿孩子去锻炼身体,阅读,做数学题等等,这些对她未来谋生,或者更加有用。

          所以当年我从不逼小女练琴,从一年级开始,每天就是20-30分钟的样子,放假的时候外出旅游,或者回国的时候,索性就不练了,但也没有放弃,只不过练好的时间拖得长了而已,前两周,她老师让她去考级,老婆听她练琴,评价是终于像模像样,可以带动听众的情绪了。

          嘻嘻,今天庆祝一下,她刚刚告诉我,她当选了初中部的Music Captain。

        • 家园 主要还是靠老师

          我算是个音乐爱好者,但对小孩学琴在某个年龄能达到什么水平以前并没有什么经验。实际上多数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是低估的,很多小孩子的学习能力超过了成年人的想象。换句话说,等家长觉得该加码时可能已经迟了😂。

          开始找老师的时候基本上靠跟周围人打听,慢慢发现有其它的信息来源,比如说可以看本地各个年龄段比赛的结果,获奖的学生都是谁教的,如果某个出现频率很高的老师在附近就进一步了解。

          很多比赛都有公开的winners' concert,另外不少老师每年会安排一两次公开表演,可以去看看老师的studio里某个年龄段孩子能弹到什么程度,然后找机会和老师直接交流,让人家看一看自己的孩子。

          每个老师会有自己选人的标准,如果看上孩子教一段时间觉得不错的话,老师会决定什么时候加码。家长对音乐一窍不通,但小孩水平非常高的情况非常常见。

          美国的各种音乐比赛很多,很多偏重普及,孩子们重在参与,有些就规格高一些。比如全美音乐老师有个组织叫Music Teachers National Association(MTNA),每年都会组织各种乐器组别的比赛,从州一级开始(州级比赛也往往还有预选赛),获胜者逐级进入regional和national的竞赛。这些比赛的结果网上可以查到,一般从近几年州里比赛的结果大致可以看到哪些老师的学生获奖频率高,这也基本上能反映老师的水平。

          另外本地华裔和韩裔各自组织有比较高水平的比赛,那些结果也能作为参考。

          除了私人教师,也可以看看当地有没有面向社区的青少年艺校,像我们附近的Music Institute of Chicago(MIC),也有不错的老师,有些芝加哥交响乐团的乐手都会参与教学。

          哦,顺便说个音乐家培养子女学艺的故事😉。

          芝交的单簧管助理首席叶强也在MIC教小孩子,有次我碰到他就聊起来,说到他自己孩子时他跟我说:“唉,周末看电视啊,Food network,上面有我女儿Molly!”。原来他这个女儿从小学习打击乐,后来进了茱莉亚学院,不过最终却转行去了餐饮业😋。

          锅碗瓢盆交响曲

          对了,芝交的打击乐首席正巧也姓叶,叫叶孟芸,是个台湾妹子,跟叶强没什么关系🙂。

          怎么判断孩子是不是有希望达到比较高的音乐水平这事比较复杂,可能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一个最基本的观察是孩子们从小都跟我去听音乐会,显示出比较浓厚兴趣的,比较能坐的住的那个,练琴的主动性更强,水平提高得更快,也能坚持学琴更久。

          孩子学琴这些年家长也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跟老师请教,跟小孩到处参加各种活动,慢慢地对这个领域也多了很多了解。孩子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以后,除了自己的私人老师,也会有机会接触其他高水平老师。有时候是自己老师请来的,有些是自己主动联系的,跟着上上大师课或者短期课程。一般的青少年音乐节都会有这种安排,或者参加某个比赛,作为对获胜者的一种奖励,组委会会安排大师教学内容,运气好的话,甚至会有跟业界顶级大师学习的机会。

          我孩子有个师兄曾经去亚利桑那参加过一个比赛,赛后得到一个大师课的机会,小孩儿回来后说教他的是个头发花白的老太太,忘记叫什么名字了,不过倒没忘跟老太太照张合影。

          我们一看照片,好么,阿格里奇!

          把他爸气得半死🤣🤣🤣。

          通宝推:自由呼吸F0,铁手,
        • 匿名 如果你或者太太也有兴趣,也想弹琴。

          孩子学这个不感到孤单,那就继续。

          不然随缘就好。

          你问老黄,算问错人了。

          他就是傅雷那种人,层次太高,没办法回答你。

    • 家园 【原创】续17 - 那些天才少年们

      中国人当中,或者更广泛地说海内外华人世界里,并不缺少天赋过人技术出众的古典音乐人才,也从不缺少各类大赛的优胜者。从五十年代的傅聪、李名强、刘诗昆,到八十年代的吕思清、张建一、梁宁,再到本世纪的李云迪、李传韵、沈文裕等等。

      但是上面这么多人,青少年时代一鸣惊人,多数到后来就泯然众生了。其中固然有当时所处社会环境,或者中西文化隔阂的不利影响,但更多的也许是他们自身或家庭/团队的原因。几个关键问题是在成名或离开学校以后,能不能继续学习、扩展曲目,能不能更积极主动地开拓演艺事业、尤其是建立人脉,更直白的说法是能不能在业界推销自己,在国际乐坛的中心舞台上获得和抓住展现自己的机会,赢得前辈、同行和观众的认可。

      这些青年才俊里面,不乏恃才傲物自命清高之人,总是抱怨同行和大众不能欣赏自己,包容自己。但是他们为什么不能好好想想,在希望别人对自己多一些宽容的同时,其自身为什么不能对市场和大众保持一个相对开放的心态呢?为什么不能适当地做出一些改变,来为自己赢得更多机会呢?

      古典音乐领域确实也有艺术家特立独行反而大行其道被万众追捧的例子,但不得不说的是,这些所谓的特立独行,很多时候也往往是一个个团队精心设计的卖点,背后也有某种市场力量的推动。

      还有一个常见的误解,是认为古典音乐圈是简单纯粹的,特别是认为国外的艺术界是一片理想的净土,没有同行相轻,没有门户之见,没有功利,没有行业霸权,一切都是阳光之下单纯的艺术比拼,艺术界对天才们都是无限迁就的。

      怎么可能嘛?

      从巴赫到莫扎特再到贝多芬时代都没有这回事。

      这么多年来,自己和周围的人也见多了音乐领域的不公,甚至丑陋的一面。但鲁迅(😜)那句话怎么说的?做个真滴汉子😁,在认清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你得抱着一个正面和积极的态度去面对这些负面因素,克服成长中的障碍,而不只是终日怨天尤人。

      朗朗毫无疑问是积极改变自己命运的年轻人之一,他凭借自己的努力积累了大量的曲目,争取到宝贵的演出安排,并且赢得向众多前辈大师学习,以及与高水平乐团合作的机会。让人难以理解的是,郎朗如今在专业领域核心圈子里如鱼得水,反而招致了众多国人的冷嘲热讽,一味地认为他钻营,抱大腿,迎合市场。而另外一些混迹娱乐圈靠花边新闻炒作自身的却为人所津津乐道,这不是很滑稽的事么?

      幸运的是,如今这种争论,更多的是仅存在于广大吃瓜群众中间,那些对自己职业生涯有追求的青年艺术家,大多已经明白成功路上需要付出怎么样的全方位努力。朗朗的经历无疑对同辈或后辈的艺术家们有重要的激励和启示作用。

      现在看,除了朗朗自己,王羽佳、沈洋、和慧、张昊辰、黎卓宇、陈锐、陆逸轩、刘晓禹和李映衡等人,已经不再满足于年少时的崭露头角,或大赛金榜题名。他们正在以完全不同于前辈华人音乐家的方式,拓展自己的学习和艺术实践,更积极地搭建人生舞台。当中有些人已经成名成家,而另一些人正行进在走向成熟与成功的正确道路上,未来是无限光明的。

      ~土鳖扛铁牛~

      通宝推:铁手,审度,脑袋,方平,唐家山,普鲁托,尚儒,GWA,踢细胞,宝特勤,金台夕照,
      • 家园 古典音乐圈最不缺少的就是“神童”

        古往今来,被誉为“神童”(Child Prodigy)的人,如过江之鲫,举不胜举。就拿小提琴来说,从有录音开始,不说胡伯曼,海菲茨,梅纽因,Erika Morini ,这些以神童之姿开始一代宗师;就算是Genette Neveu, 哈西德,Bustabo,Taschner,Michael Rabin这些璀璨的流星,哪个不是在小时候就名声赫赫?他们不但拥有令人瞠目结舌的技术,还有各自独特的风格与音色,却因种种原因提前陨落,仅留下吉光片羽。

        今天小提琴界的神童,比起当年这些真神级别的神童,尚有各种不足,即便是将来未能成名,也不应有憾,毕竟神童本来就不是稀罕的。

      • 家园 对我们提高认识非常重要

        有人为我们营造一个桃花源,或者我们幻想了一个桃花源,反反复复强调后,我们真的相信它是桃花源

        还有一个常见的误解,是认为古典音乐圈是简单纯粹的,特别是认为国外的艺术界是一片理想的净土,没有同行相轻,没有门户之见,没有功利,没有行业霸权,一切都是阳光之下单纯的艺术比拼,艺术界对天才们都是无限迁就的

        • 家园 熟悉古典音乐的都知道,那就一个圈

          随便举几个例子,当年EMI大名鼎鼎的制作人,Walter Legge,各种暗示大美女 Johanna Martzy给他提供性便利,伊人不从,从此被冷藏,今天只有不多的录音留下来。

          Isaac Stern,小提琴界黑帮老大,海飞茨也要让他三分。

          音乐家之间也有不少矛盾的,比如鲁宾斯坦和海菲茨,胡伯曼和费尔曼等,吉列而思和他老师涅高斯。

          前几年还有Pletnev在泰国被捕的事呢

          当然,总体来说,人品好的,演奏出来的水平也高些,哈哈

        • 家园 您的说法也非常重要

          不仅仅限于音乐领域,我要重复一遍:有些幻想是基于大众天真的脑补,有些则是被人为制造出来的。

    • 家园 【原创】续16 - 插播云总和郎总 之二

      没过多久郎朗又来了。

      这回是在芝加哥交响中心的主厅里,我就又跑去看了。

      话说我们这个音乐厅里最好的座位我认为是包厢上面那层,被称作Balcony的区域。具体说是位于前面Lower balcony的那几排,中间的座位。但我当时买票时不知怎么搞错了,进场以后才发现买了后排的Upper balcony。坐下一看糟了,稍一仰头能看见更高一层的楼板,音场和视野都不好,而且距离舞台相当远。

      事已至此也没法改了,只好踏实坐下。

      郎朗一开弹我就意识到,他那副饱受批评的表情帝式台风看不清了,正好专心听琴声。

      这一听可不一样了,郎朗的琴声传到我那么高那么远的座位上仍然非常清晰,即便是三个屁的弱音,音色仍然十分丰富,各种层次分明的细腻处理贯穿全场,这种表现没有出色技巧的支撑是很难想象的。

      一场听罢我对郎朗路转粉了。

      后来又看了不少郎朗的表演,越来越感受到他的不断进步。有一年他来了两次,一场独奏,若干场协奏曲演奏普罗科菲耶夫第三。我给票房打电话,先为全家定了四张独奏会的票,定协奏曲时有点犹豫。当时按票价来说郎朗已经位列一线了,和波利尼等大咖相比也毫不逊色,协奏曲音乐会更是比独奏会贵了不少。掂量半天我说买两张协奏曲的票吧,电话那头的售票员还逗我:老黄啊,你不想全家一起来听郎朗的普三吗?俺们都很期待耶!

      可尼玛票价实在是有点儿太贵了,不就普三么,名家版本多了去了,不缺郎朗这一场。

      于是我打了个哈哈没接茬儿。

      后来是让领导带女儿去了,结果小妮子看完回来跟我说:呆帝,你制造了一个巨大的错误,郎朗今天弹得棒极了!😨😅😂

      也许有河友看出来了,我特别享受现场听音乐的感觉。实话实说,现场确实有无法比拟的优势,但去不了现场,比较录音版本也可以有很多乐趣。

      十几年前云总和郎总刚出道的时候,差不多同时各自在DG出了一张唱片。不知是否有互相叫板的意思,两人不约而同都弹了莫扎特的奏鸣曲K.330。我和朋友聊起此事,朋友问我两个版本有什么区别。

      我记得当时脱口而出:这两人一个弹得快,一个弹得慢啊。😁

      没听过这两个录音的河友不妨猜猜,谁弹得快,谁弹得慢?😜

      当然除了速度,两人的演绎还是有明显区别的。

      郎朗的演奏不会一成不变,重复的段落总会想办法做不同的处理,在节奏、强弱和音色方面呈现一些对比,不过确实有刻意而为的痕迹。喜欢的人说是富于变化和意趣,郎黑则批评有油腻卖弄之嫌。

      云总则是整体风格相对统一,有点云淡风轻的感觉,每个音符都很清晰,具有所谓的颗粒感。我当时的评价是,也许莫扎特本来的风格就是这样的。同样,喜欢云总的人说这是简单质朴,云黑则说是缺乏自己的风格和想法。

      至少在当时来说,我不愿简单地判断孰优孰劣,我对朋友说两个人都还年轻,都在成长,应该给他们更多的时间。

      要说巧也是真巧,也几乎是在同时,我前文提到过的那个邓泰山和波哥雷里奇的同学普雷特涅夫,也在DG出了一张莫扎特奏鸣曲专辑。同一唱片公司的制作恰好可以更好地用来做对比。唱片里老普也弹了那首K.330,我听了后赶紧给朋友们推荐。

      我主要喜欢的是老普也弹出了很多自己的想法,富于变化,但跟郎朗的略显刻意相比,老普的演绎非常老辣,令人信服。

      同一张唱片里还有K.331。它的第三乐章就是大众非常熟悉的土耳其进行曲,但我认为它真正引人入胜的是第一乐章的变奏曲,老普的演奏非常出色,百听不厌。

      更令人叫绝的是晚期的K.457,它已经有一些贝多芬奏鸣曲的影子,和人们对莫扎特曲风的普遍印象相比有明显区别,老普弹来更是那两个字:老辣。再加几个字,是曲风凌厉。🙂

      回到云总和郎总K.330的对比。以前觉得他们的区别只是不同风格的选择,现在看来,也许是有态度和能力的差别在里面。

      要说这首K.330,我最先听到的版本是前文提到过的,霍洛维茨1986年在莫斯科的音乐会现场录音。当时霍老的技艺已臻化境,他开场弹了斯卡拉蒂的K.380,接下来就是这首K.330。二者都是霍老晚年返璞归真所特别钟情的曲目,他弹来可以说是从心所欲不逾矩,而逾不逾矩他老人家说了算。🤭😏

      顺便说一句,霍老当年在苏联的很多活动都是普雷特涅夫陪同的。

      在那之后很长时间我都把霍老的版本视为神品。

      后来想买一套莫扎特的奏鸣曲录音全集,市场上找来找去选了内田光子的版本。也许是霍老的版本先入为主,光子阿姨的K.330初听之下感觉笨笨的木木的🤔,但是反复聆听,特别是又听过多次她的现场之后,觉得嗯,光子阿姨也有她的道理,这或许就是所谓的大巧若拙吧。

      再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我女儿特别喜欢内田光子,视其演奏为莫扎特作品的范本。

      说来也巧,很多被认为是莫扎特专家的钢琴家都是女性,除了光子阿姨,还有海布勒、哈斯姬尔、拉罗查、皮雷斯等等。

      在这一楼里我提到的K.330诸多版本,网上很容易找到音视频,有兴趣的河友不妨自己找来听听,各听几十秒就成。我上面那些胡言乱语大家完全不必理会,自己亲身感受对比一下。🙂

      话说郎朗在科蒂斯的老师曾经做过霍洛维茨非正式的学生,从师承上看,郎朗至少主观上有向霍老看齐的意愿,他自己也说最崇拜的钢琴家就是霍老。

      李云迪早年的风格倒是和内田光子多少有点像。

      说到师承恐怕要承认这是郎朗相对于李云迪的一个优势。科蒂斯毕业以后,郎朗为巴伦博伊姆所赏识,成了其入室弟子。这对郎朗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史上历届肖赛冠军里,艺术成就最高的两位,波利尼师从米开朗杰里,阿格里奇师从古尔达和李帕第的遗孀,这种受名师指点的经历对二人的成长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对于巴伦博伊姆我过去也有些成见,一方面受当时音乐评论的影响,觉得他太过醉心于社会活动,录音太多,重量不重质,而且很早身兼指挥,反而对二者都不够专注。另一方面第一次听他现场也是在Ravinia,上半场指挥马勒五,曾经天下闻名的芝交铜管有些拉跨,下半场演奏兼指挥一首莫扎特钢协,弹奏好于指挥,但也不是特别出彩。也是后来多了些现场聆听的机会,才对他也慢慢路转粉的。

      当年巴伦博伊姆经常把郎朗叫到欧洲家里小住,天天盯着他练琴,着重教他分析理解作品的整体结构和走向,让郎朗能在更高的层次上进步。

      很多人看过巴伦博伊姆采访和大师课录像,可能都会觉得嗯他老人家讲得头头是道很有道理啊。但我以前觉得他讲得是很清楚,但有时候自己的演奏好像并不十分到位。这里面有些可能是技术原因,有些是其它方面的限制。反而觉得郎朗经常能比他本人更好地实现那些想法。

      有段时间巴伦博伊姆和郎朗联手准备一系列音乐会,准备演出巴托克的三首钢琴协奏曲,最后巴伦博伊姆自己决定弹第一和第三,把高难度的第二留给郎朗。别人问起来他直截了当地回答:我手小,弹不了第二,只能让郎朗来。

      郎朗20来岁的时候曾向媒体说过他手上有30首协奏曲可以随时演奏。不知道为什么这也有人黑,说他浮躁,贪多而不求精还到处卖弄。巴伦博伊姆就忿忿不平地站出来为弟子辩护,说我就是鼓励郎朗这么干,原因很简单,多数人的大脑和肌肉记忆能力在30岁以前是最强的,作为一个钢琴家一定要抓紧这段时间积累曲目,才能为日后的进一步提高打好基础。

      对比一下李云迪肖赛以后的作为,大家会怎么想呢?

      至于郎朗那些表情和动作,我原先也确实看不下去。但后来看了好多老师教学的过程,发现这其实也挺常见的。有些孩子,老师就要让他/她弹某个音时上身倾那么一下,头抬那么一下,闭上眼睛晃那么一晃。最后效果如何还是要听学生弹出来的声音,有些娃确实这么动一动能弹出老师希望的音响,也不会忘记,久而久之就习惯了。郎朗本人不是不知道很多人拿这一点黑他,也尝试在演出中肢体动作收敛一些,但整得自己不会弹琴了,干脆不去管它了。

      不是每位音乐家都能像海菲茨那样演出时面无表情不动如山的,音乐是用来听的,视觉形象毕竟还在其次。所以如果现在还有朋友说不喜欢郎朗,一问为什么就说看不惯他的表情和肢体动作,那我觉得这天是没法聊不下去的。😜

      前不久我不是看了郎朗的哥德堡变奏吗,我也说过听这首曲子很难让人不和顾尔德的版本做比较。顾尔德当年尤其是50年代的演奏弹得很快,而且省略了大部分的反复。郎朗则不仅完整弹了全部反复,还像上面说的那样,反复中总要尝试变化。比较明显的是通常第二遍会比第一遍多加一些装饰音,让人老觉得是不是他用了不同版本的乐谱。顾尔德的铁粉会抱怨说听上去特别突兀,但我听下来倒是蛮欣赏的。郎朗自己在采访里有过解释,他准备这首曲子时走访很多研究巴洛克音乐的学者,被告知那些装饰音正是巴洛克的正统演奏技法。

      十几年前郎朗同样是追求变化,但如今的他个人风格更加成熟,表现更为自信,有些老辣的境界了。

      这也是我现在更欣赏郎朗的地方,他算成名成家已久了,还会花大量时间精力学习钻研,实属难能可贵。假以时日,他应该会给大家带来更多的惊喜。

      ~土鳖扛铁牛~

      通宝推:陈王奋起,白玉老虎,楚天,脑袋,唐家山,天涯无,普鲁托,尚儒,澹泊敬诚,大眼,小泽珍珠,happyyuppie,桥上,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