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我喜爱的中国传统音乐 -- 普鲁托

共:💬63 🌺23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我喜爱的中国传统音乐

    学院派的中国传统音乐,国内叫民族音乐,简称民乐。这是建国后文化方面以欧西(广义上苏联也是西方)为标杆的结果,其实挺尴尬的。说是民族音乐,是哪个民族的音乐呢?台湾那边叫国乐。我觉得这个名字更庄重些。

    ·

    我年轻时是河殇派,在艺术欣赏方面全面偏向欧西的作品。音乐更是如此。从本质上说,中国传统音乐只有五个音,听来不如欧洲音乐悦耳。但是中华自有法度。这个“法度”对人的影响是大道无形的。这是我最近的领会。

    ·

    不久前河里纪念毛主席诞辰,我回忆起一首湖南民歌风的《浏阳河》。这是最给我以亲切感的民乐作品。回想当年我在长途火车上,从火车广播中听到这首歌曲。那时小孩子穷极无聊,所以印象极深。

    想到《浏阳河》后,又想起小时候在广播中常听到的另外一首民乐,但从不知名。莫名其妙地认为是江南丝竹。所以在网上查,出来一个结果是“紫竹调”。听后大喜过望,果然是它!《紫竹调》是江南民歌改编的。不需要歌词,可以听出音乐中男女问答的曲调,是那种甜甜糯糯的吴侬软语。下面这个版本是台湾一个女子民乐组合的演奏,其中笛子的表现特别有味道: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wvrhDr3x5Q

    ·

    查到《紫竹调》后,顺手查到几首耳熟能详的民乐,都是当年在广播中听过,名字多少记住一些。最有喜庆气氛的,是刘明源先生于1958年创作的《喜洋洋》。这首乐曲是基于两首山西民歌的旋律,采取西方的三段式“快-慢-快”写法。央视春节晚会上经常听到。春节晚会时候经常听到的还有一首《花好月圆》,旋律明快。它是1935年黃貽鈞先生基于江南民风创作的二胡曲。建国后彭修文先生改編成民族管弦乐,即现在听到的版本。1957年,在莫斯科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艺术比赛上,彭修文指挥中央广播民族乐团演出了由他改编的《春江花月夜》、《金蛇狂舞》和《关山月》,获得了金质奖章。《金蛇狂舞》是聂耳先生于1934年春创作的民族管弦乐作品。这首作品的基调是他家乡昆明的传统曲目《倒八板》。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enjidteTg4 喜洋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d9TzXXy50c 花好月圆,是彭先生指挥的版本

    ·

    与《喜洋洋》意境相近的有一首广东音乐《步步高》,相信大家都听过。《步步高》是广东音乐名家吕文成的代表作,是一首颇有特色的广东民乐。乐谱出自1938年沈允升著的《琴弦乐谱》,在当时已很流行。曲如其名,旋律轻快激昂,层层递增,节奏明快,音浪叠起叠落,一张一弛,音乐富有动力,给人以奋发上进的积极意义。吕文成创制了高胡(我理解是高音的二胡),成为广东音乐的特色乐器。用高胡起头演奏的《步步高》,比民乐合奏更有意味。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WMzj0KjWJg 步步高

    ·

    广东民乐中还有一首著名作品《彩云追月》。早见于清代,据称李鸿章任两广总督时曾将此曲抄送大内演奏。1935年,任光与聂耳把《彩云追月》改编为民族管弦乐曲。1960年,彭修文根据中央广播民族管弦乐团的乐队编制重新配器。乐曲以富有民族色彩的五声性旋律,上五度的自由模进,竖笛、二胡的轮番演奏,弹拨乐器的轻巧节奏,低音乐器的拨弦和吊钹的空旷音色,形象地描绘了浩瀚夜空的迷人景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giHuMaXslM 彩云追月

    ·

    《京调》是顾冠仁先生于1960年根据京剧西皮流水音调改编的一首民族管弦乐曲,在电视晚会上也常听到。乐曲采用清脆明亮的竹笛领奏,模拟人们熟悉的京剧唱腔,配以轻快流畅的伴奏音型,构思别具一格,表现了一种欢快喜悦、生动活泼的情趣。西皮流水的曲调大家应该都熟,电视上常放的是《苏三起解》:苏三,离了洪洞县,将身来在大街前。。。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ZFK7r0wPuo 京调

    ·

    顾冠仁是江苏人,另有一著名作品(合作)《东海渔歌》。《东海渔歌》是基于浙江民间音乐的创作,在周星驰的名作《功夫》中被改编用来作为城寨三隐士与斧头帮打斗的配乐。说句闲话,周星驰的父亲是宁波人。他本人也曾回宁波寻根。

    上述曲目除《彩云追月》外都是快旋律,比较适合海华在节庆日子里增加一下气氛。

    ======

    本帖是替燕人河友发的。

    通宝推:铁手,方平,唐家山,三笑,龙驹坝,醉寺,桥上,胡一刀,
    • 家园 居然没人提《百鸟朝凤》

      常言道"百般乐器,唢呐为王,不是升天,就是拜堂。"

      说起自己留下最深印象的唢呐曲,就是这首《百鸟朝凤》。通过对唢呐的绝妙控制,来模拟各种鸟儿的鸣叫。调子,热情欢快,百转千回,让人过耳难忘。

      点看全图

      2013年,吴天明执导了一部同名电影,讲述了两代唢呐艺人的恩怨情仇。片尾,徒弟天鸣(与“天明”同音而异字)在师傅坟前,吹奏了一首令人抓肝掏肺、哀蜿异常的唢呐曲,为电影画上了句号。翌年,这位发掘提拔了无数电影人的大导演,辞世。

    • 家园 推荐一首广东音乐《旱天雷》

      管子链接

      B站旱天雷

      B站这个链接是以笛子为主奏,特别悦耳。

      我第一次听这歌音乐是看1995年香港电影《呆佬拜寿》,刘青云和吴倩莲主演,电影没啥搞头,但是配乐实在很漂亮很中国。昨天才知道是广东音乐《旱天雷》。

    • 家园 中华民族啊

      还能是哪个民族呢,哈?民族音乐的这个“民族”,不是实指属于某个民族(分支)的音乐,而是指带有(中华)民族特点的音乐。可以是带有某(些)个中华民族分支特点的音乐。

      文中开头部分的这个“尴尬”,其实还真有点尴尬。不是作者本来感觉到的那种尴尬,而是因为作者“尴尬”才导致的尴尬。。。你懂的,笑谈哈。

      另外,印象里还有一首“十面埋伏”,还有“渔舟唱晚“....也是脍炙人口。

    • 家园 推荐一首广东音乐《平湖秋月》

      这首曲子是广东籍音乐家吕文成先生于1920年代基于民间旋律创作,命名以西湖十景之一的“平湖秋月”。以吕先生创制的高胡演奏这个曲子别有广东音乐的风味。

      管子链接在,是高胡领奏的。与步步高的第一个乐句有共同处。

      B站链接是民乐合奏,笛子领奏。不同的效果。

    • 家园 推荐一首广东音乐《汉宫秋月》

      这是不是文人的音乐?我不知道啊。但是我很中意。

      B站链接汉宫秋月

      管子链接

    • 家园 普大夫懂音乐的,怎么不说两句

      河里能作曲的,我只知道你一人。

      你说说中国五音的来历,以及与西方七音的区别?

      • 家园 懂啥音乐啊,仅仅是喜欢动动手动动嘴,洗耳恭听……

        现在乐器电子化,很好操弄。

        简单的作曲有软件,把感觉/主题融入,细节靠软件修饰。

        你说的那个音乐史上的问题,非科班出身的很难理清楚。

        • 家园 但是中国音乐和欧洲音乐的差别很明显能听出来

          这个差别,是不是五音(五音为主)和七音的差别。

          问题比较大,你不用为难😁。

          • 家园 是乐器音色和调式结构的区别。

            我又来凑热闹了。发现说这个真的挺困难,之前了解过,但自己明白简单,说出来是真不容易。也有点像大明湖上的蛤蟆,你不戳就想不起来说。继续之前说的五音和复调。

             

            五音

            一般认为的五音,尤其是大众认识和科普爱好者中的五音,是七音中的五个。也就是1234567没有4和7。可是看旋宫就知道了,实际上会有4和7的,又或者看地方音乐,也是起重要作用的。

            现代作曲和选编如果以这种五音为基础,差别当然是明显的。近古之前十二律并非平均律(即不完全相等)之类都是小差别。

             

            复调

            看返宫、旋宫就可以看出来关键区别,主要是调高变化。而不是调式变化。就像填词,是先有结构再有内容。但问题在于,即便是先有结构,也会有大量自由发挥,也会有结构以外,而且还有数不清的民歌、合奏。

            可以听听酒狂十六板、还有江南丝竹八大曲

            只是在作曲技法上,并未形成西方音乐体系里的那种「复调」。所以前文才说「有同样的音乐」,但「中国严格来说没有复调」。

            说实在的这个话题超纲了,因为多是民歌合奏,听过的太少了。

             

            结构

            调式前文已经发过了其实,也就是这个五声调式中音区音级(立式钢琴)和这个《西麓堂琴统》系列打谱之调意曲集

            然后西方的可以听听NAWM

            但这可能不是关键,而是相比繁复严密的复调音乐来说中国音乐相对松散。也就是拿几个乐器组合的散文风去对比多部乐器组合的史诗风。其实用诗歌绘画的差别更能体现这点……说白了就是多音节语言和单音节语言的表意特征。在中古之前,大家其实区别不大,也都相对舒缓。但随着乐器和思想的发展,尤其是经由教堂音乐和物理材料的发展变得极为不同。

            然而这就又超纲了,教堂音乐听过的也很少。但是合唱的特征大家都知道吧?人声作支声、复调。也就能够理解国内民歌反而更有复调特征了。

             

            色彩

            这才是真正超纲的。因为这要从现代存留、广为传播的中国音乐整体去考察,主要呈现出一种什么样的风格?又或者从主流代表上去考察,又是如何的?如果你听完了《中國古典音樂欣賞》,你会发现这个问题似乎可以得到解答。中国音乐总体上是含蓄、低扬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即便雄浑也是沉着、旷达的,即便飘逸也是委曲、流动的,也像散点透视,有一种淡淡的空远。

            总之,色彩加上五音的选编,可能是这种区别的主要原因。其次才是音色。最后才是比较背后的视野。

             

            最后

            可以听听敲古董。《千古绝响——曾侯乙编钟之声

            通宝推:方平,大眼,
            • 家园 还可能因为熟悉的调子或风格片段

              昨天限制回复了,还丢失了一部分草稿……大抵就是大家熟悉的影视剧,比如大话西游的芦苇荡,大宅门的春归何处之类。还有这样的。

              ——

              就算不用中国乐器,也会有类似的感觉。可以试着听听游戏音乐,比如逆水寒新倩女幽魂天涯明月刀,看看在中国乐器出现之前、或者没有中国乐器的部分是否能够感受到那种风格?而中国乐器部分,是不是总有耳熟的感觉?尤其是箫笛的婉约。

              再试试江儿水的提琴、比如辉月的前奏、霧雨古道的钢琴、还有大家都熟悉的彩蝶舞夏的钢琴提琴。

              还有一些因为版权下架要VIP,贴不出来,比如国家宝藏的原声音乐。

              可以提示一下,有些导致变得空远的支声(音域变广)或者低沉的节奏(节奏复调)很明显是中国风格。现在电音也有,一般用效果音或者打击乐,比如水滴、水流。

              至于电子类就不提了,魔改的二胡,弹得又快又响的古琴……似乎只有唢呐适应的很好。

              这些也和音域和音高有关,文字论述的话又超纲了。听是或者频谱分析很明显的。 但我从未成功运行过Sonic Visualiser……

              ——

              题外。每次贴链接都很痛苦,这次不得不用WYSIWYG BBCode Editor先写好再发上来。排版可能不太好。链接可能会遭遇版权,建议网易云客户端。国外还是不行就没办法了。

              通宝推:方平,燕人,
            • 家园 又无法宝退了

              我想你说的很清楚了。

          • 家园 这个要具体的说

            中国的什么音乐与欧洲的什么音乐差别比较大

            我想你说的是中国民乐,而不是现代音乐;欧洲的古典音乐,而不是现代音乐。对吧。这个差别老大了。不用说听,看乐器组成就能看出来。

            光说琴,中国是古琴、扬琴……;欧洲是管风琴、钢琴……。这已经差很远了。

            至于要说音律、调式,这个要靠听。我是听不出来,比如《茉莉花》,不论用什么乐器演奏,其音律我实在听不出有什么民族特色😥

            • 家园 你说的是

              传统中国音乐听就听出来。和西方古典音乐确实不一样。

              如果是当代的曲子就难说。

      • 家园 传承中断,五行当道。名为天官,律为复旋。 -- 有补充

        我又来凑热闹了,发现解释这个问题很困难。只好贴几张图了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还可以听听这个五声调式中音区音级(立式钢琴)和这个《西麓堂琴统》系列打谱之调意曲集

        通宝推:大眼,桥上,陈王奋起,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以上出处 -- 补充帖

        《中国音乐声学史》P175

        《中国音乐史学的回顾与反思》P127

        《中国音乐声学史》P160、131

        《中国古代音乐史》P50

        只有音乐声学史比较重要,MEGA分享之前发过。

        国内下不了的可以看这里,百度网盘提取码:2333

        ───

        下面讨论那张图则出自《琴与诗书同行》P20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