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哈哈,人不能这般无耻! -- 鱼与渔语

共:💬256 🌺772 🌵83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8
下页 末页
                            • 家园 八九年的3000块

                              太阿爸贵了!温州果然富!

                              • 家园 有可能是重视教育

                                当年一次性付清是2400元,三年分开缴纳的话是每年1000元。这些议价生要吗来自县城的官员家庭,要吗父母做点或大或小的生意,务农家庭几乎没有。

                      • 家园 问题是现在都吹嘘最好的学生上中专
                        • 家园 我的经历看,只能说对一半

                          从我在的市区重点初中看,前5%的都是报考重点高中的。前5-25%的报考重点高中和中专的都有,但是没人考上,竞争不过农村学校。我们当地中专有预选,我们初中那年24个名额(年级总人数大约600-700人),考了零蛋。以至于我们那届留在本校读高中的尖子生在第二年集体作弊替下一届初中毕业生考,因为再考不上就减少预选名额了。

                          在县里中学,家庭条件当然是决定因素。通常情况,各县一中,年级前二三名大部分考重点高中,就是个人想考中专,老师也会给家长做工作。一般不在前十名的,几乎都是优先考中专。

                          所以,“最好的学生上中专”取决于这个最好的范围。如果取县里学校前5%,确实大部分考了中专。

                        • 家园 八十年代初中考上中专的都是当时学校优等生

                          ,这个不假。我的一位初中同学考上当地市级卫校,班上四十多名同学都是下面各个县中考的佼佼者,有的都是一二名。到九十年代末,班上三分之二同学通过自修、在职或脱产学习拿到了硕士研究生学历,大概十名获得博士学位。

                          • 家园 我堂姐考的卫校,在卫校是年级前三

                            她的中考成绩在乡里都排不进前五,根本考不上县一中。当然了,乡里前十名,可能也是班上前五名,优等生肯定算得上。但是考大学会咋样?

                            她妹妹成绩比她好,上了一中,但是只是中下,最后上了个大专

                            80年代末的中专生上高中的话,顶多是个大专水平。

                            如果说你们那里上中专的是县里中考一二名,只能说明你们那个县总共没几个能考上大学的,就连一二名也不保险。

                            至于什么自修、在职或脱产学习拿到了硕士研究生学历甚至博士,谁都知道在职学历有多水。最早是函授,花钱就能买到。后来管得严了,至少要自考了。没关系,可以找人替考。我就曾经替某位领导考过在职研究生的英语。说起来我堂姐也是硕士,姐夫还是博士呢。你真让他们考研试试,能考上才怪。但是人家至少从来不自吹自己当年是重点大学的料。

                            • 家园 在职研究生学历有水分

                              ,这个没有异议。上面回复提及获得硕士或博士学位的同学,部分是参加全日制研究生入学考试获得入学资格,其中4-5位被985、211高校录取,现在都是这些高校的副教授、教授。考虑到他们的中专基础,没有出色的个人素质,很难竞争过经过本科教育的同龄人。

                              另外,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这个班同学下一下代,相当部分考上了985、211高校。

                            • 家园 我92年中考,县里第一名就考了中专

                              我这一届95年高考,北大、清华、人大等各名校都有考上的。

                              说当时最优秀的生源都报中专未必确实,但是确实很都成绩很好的农村学生都报中专。读大学虽然诱人,但是除了要多花钱之外,还有一个因素是夜长梦多,谁保证你上高中之后就能考上大学?

                              我那里92年之前,中专分数都比重点中学高,一直到95年,都是先录取中专再录取重点中学。所以很多农村的考生,都是先报个中专,不行再读高中。不过,早期大家报中专都写服从分配的,后来中专越来越不值钱,除了一些热门中专还多人报外,冷门中专极少人报,报了热门中专的也不填服从分配,不会被调配到冷门中专去。

                            • 家园 我自己的个人例子和你的例子相反

                              我89年中考,在我们乡中学是第一,是该校当年唯一上中专(师)线的人,但是我放弃中师上了我们县中。我们乡中当年总共5人上了县中,其他四人的分数都不够上中专。我当时的分数比县中的录取线高52分,总分640分。我进县中的成绩大概是全校前5名,92年高考的时候是全校理科第6名,我们总共20人上了重点线,理科18人, 文科2人,按我的估计我们县中入学时分数过中专线的也就20人左右。所以可以比较简单地说当年上中专线的人如果成绩不滑坡的话,将来可以进重点大学。

                              但是难就难在不滑坡。我们入校成绩第一名的同学,高中前半程还稳居年级理科前十,后来慢慢下滑,最好刚刚上本科线而已。

                        • 家园 乡镇初中,最好的学生上中专,应该不会有太大偏差
                        • 家园 那也应该是偏颇的

                          如果一个农村孩子中考全省第一,家里应该是不会让他上中专的。其实省重点也一直网罗农村的优秀学生。

                          如果只是学校前几名,那就不好说了。你的学校在全省怎么样?过去每年能考上多少。不排除一些人的选择过于保守。

                        • 家园 孩子上大学也得好好学,否则不如技校

                          或者大学干脆回炉,总之要珍惜学习机会吧。

          • 家园 我们那里89年还是这么个情况

            我们那里当年这么划分数线的。温州中学农村班,县中学,区中学,各种私立高中或职高各划一条线,另外中专独立划一条线,因为中专不计英语成绩。如果把英语成绩计算进去的话,中专的分数线介于温州中学农村班和县中学之间。其实温州中学农村班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为温州中学当年十个班级,九个招市区考生,一个班在各县招,总名额45人,分到各县是5名左右。所以可以说当年中专基本上把最好的农村学生都招走了。

            我自己当年也被中师录取,但是没有去。因为我提早一年读书,当时才14周岁,而且我个子很小,估计当小学老师不小心会被高年级学生揍。

            • 家园 我家乡91年还是中专、师范的分数线比重点高中高

              我92年参加中考,县里第一名报考的就是省里一件金融中专。只不过那年中专和重点高中定的分数虽然是一样,有两三个非农业户口的学生报了中专之后再报技校,结果被技校录取不读中专了。结果,导致中专的录取分数线反而比重点高中低两分,这是破天荒的事情。

              当时读中专毕业是干部身份,读技校出来是工人的,现在看来,不读中专读技校这操作也太奇葩了。不过当事人的选择也可以理解,他们读中专尤其是师范,就算想呆在县城都困难,读技校却可以去大城市的大企业工作。

              由于92年大学已经扩招,到93年后,中专才不太值钱,但尽管录取分数线比重点高中低,还是比一般高中高。

              坐标广东西南。

              • 家园 93扩招吧?

                你们那,语技工比读中专,出国后更有用吧?这个是我乱说的。

                各自有选择,落实非农身份,落实有工作,比读什么做什么更重要,比做什么更重要。越不是家大业大的更是如此。我当年也是如此,学校是试点,结果一试就直接要求各人自己找工作,我当时就是有工作,能迁户口,其他的不敢要求,哪个先跟我定下来就哪个。同行有几个本身珠三角的,他们的要求就多了,事实上他们找的工作也比我好多了。我去了一集体企业,上午招聘会下午签约,第二三天有大企业联系,也不去面试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