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骂上海防疫失利如同骂儿子没考上清华 -- llama

共:💬266 🌺1508 🌵78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8
下页 末页
                              • 家园 小学问题不大,我们这现在还这样

                                中学老师没水平,学生自己调整不过来,就废了。

                                • 家园 教材!教材!教材!

                                  现在教学质量,最大的问题在教材!十多年前我就说了,当下教材无法自学,剥夺了学生自学的能力和权力!这个是十分卑鄙的恶劣行为,插图相对来说是小事,插图是影响思想的内容,教材内容决定了思想的方式,起码是限定。插图是修枝剪叶的话,里面的内容是断根去本!快乐教育或者说高考压力,则是说辞。

                                  教育问题也是人造的精分,一方面在公校以快乐教育的名义推废柴教育,各种人文鸡汤洗地,一方面通过天价私校和补习班来营造焦虑,还是各种人文鸡汤洗地。为什么它们那么牛,视各级教育机构和广大群众如死物?

                                  通宝推:鱼与渔语,莫问前程,
                                  • 家园 教材之前谈过

                                    到我上中学时候的课本,差不多就是丢概念、定义了,虽然内容没什么问题,但是过渡差很多东西。——看过八十年代的高中课本

                                    文字变得简练,于是结构松散、可塑性强,怎么理解都有可能,必须由教纲考纲进行引导。自学不是不能,而是要求变的极高,至少也要有辅导书补充方向才行。

                                    不过这里不谈教材,谈教师。即便教材完善,也不是所有学生都行的。即便现在教材不行,偏远贫困县仅仅是看视频也能上985的。

                                    所以我针对的是流动机制,把学生当耗材才能升级。

                                    • 家园 学生本来就是耗材。

                                      对老师,对学校,对社会来说,学生就是耗材。无论怎么样教,学生总是会分层的,无论矮子挑高个还是高个挑高个,升学升职都是有比例的,萝卜坑永远有限。

                                      但对学生个人来说,就是自身资本了。不升学不升职不当学术大拿,个人自身知识扎实丰富,学习思考能力强,掏大粪也能掏得更高更快更强更健康。遇到问题也能找出教材来找答案。

                                      教师当然重要,流动机制也很重要,这个跟教材重要不冲突。你关注教师,但教师总是要换的,一个人读书九年也好,十来年也好,碰得到一两个好老师,就已经是人生大幸运了,别奢求。

                                      • 家园 不是,这里的流动是特指。

                                        初中两年和高中两年,合计四年都是一个老师。你想想会怎么样。学生的问题他们回答不上来不说,甚至和你说的那些一样,可以反教老师了。这对普通学生来说是灾难性的。而且,老师并没有向上流动,只是在本地从初中换成高中而已。

                                        这里的关键期也是。因为大多是寄宿生,是双重意义上的调整,学习上的,生活上的,都要老师指导。然而让一个没经验的带四年。下一届还是这样没经验的带四年……连续几届会怎么样?

                                        这完全是制度带来的问题。老师在初中没出路,高中勉强一混,混过了还能去私立(当然现在开始收编了),学生完全就是耗材。不是广义上、分层上的耗材,而是对老师来说只能当耗材(同年开始限区就学)。

                                        • 家园 唉,往好处想想,也许你说这个老师已经是好的了。

                                          说个事,其实估计也有人有同感,应该有人觉得毁三观,有人不同意:对一般教师来说,教师是一份很苦闷的差事。不是现在,起码八十年代以来就是这样的。事繁活多,生活工作单调,升迁进步基本无望,体制内地位低下,工资收入低经常被扣(近年工资等同公务员,不过实际跟公务员还是不同),学生家长形形式式,还知识分子扎堆,文人相轻相杀。我接触各行各业的人当中,对自身职业最不满意的,应该说讨厌和反感的,就是老师。不妨看看《白洁》,很多人喜闻乐见的网络名著,当金瓶梅吧,扣除其中的性描写,相当有写实性。

                                          教师女性占比越来越大。我小人之心,可能跟女性较能受气有很大关系。

                          • 家园 没了那个一心向上的氛围
                            • 家园 是的。学不学,教不教。

                              为什么要学习呢?为什么要教学呢?努力为了什么?努力有什么用?

                              桥上老师,不怕您笑话,农民工跟包衣,我觉得有几分相似。

                        • 家园 那时候镇中都能考上。

                          现在几近于零。常见的解释是师资,比如文革带来的受教育年限和师资力量的增加。或是现在考教分离,学了不一定会。这两点反过来讲就是现在教育资源集中,师资水平大幅度降低。

                          而且很明显可以看到心态的变化,老师不认真,学生也不当回事。表面上师生都很努力,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应该说是……价值观变了。

                          这里镇中是指以前设在镇上的县X中,和现在镇中不一样。至少我们这里镇中早就没有高中了。

                          通宝推:审度,
                          • 家园 我们那乡镇高中当时最好的大专

                            基本上都是中专,能上的人很少,一间学校二十多个考生,能有就很开心了,一般只有一两个,有四五个能吹牛皮了。

                            乡镇中学一般是以镇命名,比如审度镇,就叫审度中学,简称审中。有是特殊的是我们那叫AB县,县一中就简称A中,二中简称二中,县城的镇就叫A城镇,全名是A城镇中学,“A中”被占用了,那干脆就简称为“镇中”,反正不会搞混淆。

                            其实我想的原因可能会被批评,所以有点不敢说,不是怕被批评,是怕把话题引偏。

                  • 家园 可能与三线厂矿/研究单位在此地落户有关。

                    我的家庭有类似的经历,一号通令等等。

                    • 家园 不是,都还是泥腿子

                      其实说白了很简单。

                      这个地区历史上也是全国科举/高考比较牛的地方,出过首辅。正常表现一年也能出几个两校的。那个地方一中的老师后来也是有参加高考命题的。但这个学校并不是一中,而是一所刚办的野鸡校,那它是怎么玩的呢?

                      这个新学校其实并不是政府出钱办的,是人捐的,路子比较野,招生的时候就给学生许诺发钱(奖学金),所以这个地区那几年学习好的学生都跑那个学校去了。至于老师的质量,用本猫长辈的话说,是学生教老师,但真的架不住学生质量高,不但可以教高中老师,后来大学老师也教得。

                      这个路子现在玩得比较烂了,就是所谓私立学校的崛起,但大家没想到60年代的中国也有这么玩的吧?大家甚至想不到60年代中国居然有高中是捐的,而且这个高中可以压过当地的地头蛇,出台自己的土政策吧。

                      可是后来奖学金的钱没怎么到位,所以后面的考生就又回到一中去了。

                      所以故事不讲全,等于完全没有讲,尤其是这种非常反直觉的特殊事件。

                      通宝推:审度,心有戚戚,
                      • 家园 说清楚啊,捐学的啥群体啊

                        是有意还是无意,还是历史动作啊。

                        文革肯定被收拾了吧。

                        • 家园 华侨
                        • 家园 能不能少点做题家二极管思维

                          好像中国60年代有钱的除了国家就只有国内资本家一样。

                          这里就点出几点:

                          建国以后,国内资本家是一直被打压的。到了50年代末,资本家根本没什么钱了,更没有胆子去争夺什么教育权,公开和政府抢下一代英才。

                          但有一个团体,从建国前到现在都是党国的座上宾。

                          这个团体的顶部还挺有钱的(以至于中下层的没钱的也得装)。比如说本猫长辈的一个老乡,后来大约做到了全球华人首富这个等级的样子,也就是二马这个水准。说是老乡,有多近呢?要说是同村有一点点夸张,但要说是邻村就显得谦虚了点。

                          这个团体在家乡捐一个学校,有什么奇怪的吗?而且如果你捐了一个学校,想必不是只想当个野鸡吧。这个地区文风还算盛,那个首辅就不说了,附近出的大人物也是中学历史课本排行前几位的名人,算是间接上过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那为了不当野鸡,手里有钱,那最快的解决方案是什么?你不会真的以为过去的人都比现在的民办校长傻吧。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