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撵娃 -- 南寒

共:💬29 🌺299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 家园 撵娃

    说自己家的娃,难免凡尔赛。另外,现在说的这个娃是花了力气搞体育的;在米国体育成绩几乎是完全透明的,所以得虚虚实实一点;否则我写两篇以后,连我信用卡号你都能查到。由于这两点,河里刚直无私的人士最好不要继续往下读。

    ===========回到正文,撵娃===========

    2021年的年底,算是走到了人生的又一个里程碑,就是在年近半百之际,把家里第三个、也就是最后一个小朋友基本送出了家门。为什么说是基本呢,因为从拿到录取通知到开学还有八个月。这时候,就难免有点感概、要回头看看。回头一看呢,“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最早的来路都已经模糊了,所以就从这个老三说起。说什么呢?古人编顺口溜,“养不教,父之过”,所以就说说校内校外地撵娃。

    一般人家,如果不是生活条件极度艰苦、也没有染上赌毒之类的恶瘾、也没有为了财富权力的斗争灭人欲,撵娃的目的自然都是为了孩子好。但什么叫为孩子好,其实是因三观而异的。从原则说,我觉得可能还是老祖宗说的:穷则独善其身,达而兼济天下;年青的时候还想着改天换地,现在来看,我这样的庸人只能等着天时、等着上识天时的领袖们带领起强大的组织,否则连个为事业而牺牲的机会都没有。

    有了这个谋生活的原则,具体怎么做其实也是老生常谈,无非是各人、各家自己的条件,再加上外部的环境。我没生在富贵之家,但父母没让我走上斜道之余、多少算是中了个不大不小的基因六合彩,智力和做人都还说得过去。虽然当初当了逃兵在米国混饭,物质上也还算是温饱有余,小朋友们基本上没有再靠十年寒窗来物质脱贫的需求。

    外部环境就是米国这个教育以及广义上的人力资源配置制度。我的看法是:米国这个制度一是要保证既得利益者的利益;二是要把既得利益者以外、但可为既得利益者所用的、数量上极为稀少的那一部分天才筛出来。这第二条的一个核心是这个“筛”字,也就是说既得利益集团在自己谋利和社会维稳的要求之外、并不会牺牲自己短期、或者长期的利益来培育这些潜在的天才,而是由你自生自汰,等着你自己杀出丛林。这个环境其实就是西方丛林制度的一个部分。这种环境下,小朋友们达到功成名就的出路在哪儿呢?

    第一,就是家长成为富一代;我把这个富一代定义为你要对自己劳动力和个人积累的财富之外的资源有支配权,而且这个可支配的外部资源的数量要能达到一定程度,大概要能改变一群中上层地位的人或者包含一定数量社会中上层人员的一个组织的命运走向,我把这个中上层界定为家庭收入超过10万米刀的家庭。这里顺便提一句,大陆以及很多其它国家地区的人对米国中产阶级的定义是或者有意、或者无意地严重误解的,把米国中产阶级多误解成收入达到米国最高的5%上下、而且对政治和生产过程有充分的权力的这样一个虚幻的群体,然后按这个虚幻的镜像在本国要求经济和政治利益。

    如果富一代的目标无法实现,第二条路就是富二代,也就是小朋友们自己是天才。什么样的小朋友才是天才?我觉得起码有两条,缺一不可。第一,精力无限充沛,第二,对某一种技能和某一领域的知识学起来比绝大多数人要快得多。这个绝大多数人有必要量化一下,按我在米国的感觉,起码在十万分之一的顶上,当前社会需求量较大的知识或技能也好、基本靠忽悠当领导也好,都得过这个坎。你要是搞文艺、体育,这个坎应该还更高。

    说到天才,难免要提一句所谓的顶尖名校。对于在米国的华人中上层来说,培养小朋友有一个在某些局部地区和时点上会非常强烈的噪音就是对所谓顶尖名校的全力追求,一定程度上是把所谓顶尖名校做为天才的一个可操作的KPI。我这里中上层还是界定为家庭收入超过10万米刀。我把它称为噪音,是因为它其实并不代表大多数华人的行为。我个人的经历,动静搞得最大的大概有这么几类人。

    理由最充分的就是那些自己家娃进了个好学校、然后以此为契机搞起了个体经营的教育产业。个体户和产业化的区别决定于经营规模的差异,个体户说顶尖名校一般只有那么几所,而产业化的就不一样:北美西北角十大公校、北美湖东区理工十大私校,应有尽有。

    第二类就是某些自恋情结强大的家长,看自己家八个月的娃翻了个身,就觉得这是未来的体育明星,一岁的时候用勺敲了一下碗那就是天才音乐家,两岁的时候对着电视上的Peppa 大叫三声pig那就是掌握了梵式表达能力。娃小的时候新鲜这样无可非议,但到了十几岁还这样生活就富有挑战性了。

    第三类就是一群高价包竞吹者。记得网上看到有个老兄把孔子吃生姜当成收入和品味皆高的典范,另外一位说这不就是当代虚荣消费者高价买个所谓名牌包的心理。这群人把生活里的一切活动看成一个让别人知道自己买过、见过一个更贵的包的竞赛。你儿子弹球老师一小时100块钱,我儿子的一小时三百;你女儿游泳一天练一小时,我女儿一天练三小时;你们家老二踢球为了训练一次买一个球,我们家一次买十个。现在网上谁也看不见谁,这么比起来就更容易了。实在自己家各位人物出场太频繁了,就外包:租我们家西门外那间房的小留学生、他二姨来的时候拿的网球拍子、那牌子我是以前没见过,你们就更没见过了。这种心态下,要是能扔出一句:我们家门口杂货铺老板的儿子和他的同学全进了顶尖名校,那还不是捡了个雨花台大肉包。

    但是,实际上这些吵吵最厉害的只是少数人,大部分人都还是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并不绝对地以名校为金线、以天才为准绳的。

    =================

    书生撵娃,三纸无娃。慢慢再接着说吧。

    关键词(Tags): #EDU通宝推:西电鲁丁,北纬42度,用心荐华,种植园土,方平,dfindy,Rusher,衣香楚楚,青青的蓝,老老狐狸,GWA,PCB,strain2,夜如何其,心远地自偏,陈王奋起,领班军机,审度,李根,宝特勤,唐家山,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撵娃
      家园 教育在起点和中间过程上的不平等是被终点上的不平等所决定的

      这是看到一刻馆皆様河友的文章,深有同感,在这里做个标记。

      澳洲这个事情没法这么简单地比较

      教育在起点和中间过程上的不平等是被教育在终点上的不平等所决定的,如果终点不平等、也就是人们在参与社会分配的时候不平等,那么教育资源的分配必然也是不平等的。从个体的角度看,熬粥这样的社会教育似乎没有问题,其实是因为在当今世界的经济分配体系中澳洲占了有利的位置;而国人还往加澳这样的地方去受教育,其实并不是因为教育本身有多好,而是通过在熬粥受教育来从它的分配地位上得益。

      当然我这都是咬文嚼字,作为一个个人,我就说我在熬粥受教育所以生活水平高了,那我就是认为熬粥教育水平高体制优越,那我也没什么好劝的。米加等国也是同样的说辞。

      但作为一个国家来说,当你在世界经济分配体系里还没有占据一个有利的位置,底层的生活还需要大幅改善,中上层的捷径还是做带路党的时候,你的教育大概就不能简单地交给资本逐利的本能,或者传说中的市场。

    • 撵娃
      家园 撵娃? 时下的流行叫法不是叫“鸡娃”么

      妥妥的海外尤其北美华人日常风貌,写的生动。 拼爹不是不想拼,是没有的可拼,第一代移民与子女怎么去拼爹。 慢慢的华人移民中几代之后出现阶层分化了,如果还有人关心海外华人的也许会发现有没有拼爹的现象。

      不过现在全球的最大挑战是“谢谢,我是最后一代”的口号,窃以为目前跨代去考虑的话,鸡娃不如生一堆娃,先把量搞上去再琢磨学而优则士的问题。如果输在子宫上,其他真的都是白忙了。 这几年遇到好多华人夫妻跟我抱怨这个问题,第一代攒下无数家私,结果后代人丁不旺,甚至婚嫁没谱,完全提不上枝繁叶茂,三代之内已经可以看到头了,都在担心最后遗产被充公给社会做贡献,或者就是给其他能生能养的做贡献。

      以利益导向自豪的一代人竟然在奋斗了大半生之后才看到这一天,也是让人感叹。都互联网时代了,逻辑链多推两层就那么难么。各种学位头衔挂满的智商爆棚结果输给了没什么教育的欠发达国家非移,区别无非是一个只看一代,另一个看的是三代甚至四五代。亡羊补牢,华人应该努力在下一代身上重提生养问题,不要再关注鸡娃宝典了。往深里说,这也是一个大内卷文明遇到扩张文明,别管是子宫还是枪炮扩张,到了一个需要换位思考的时刻。

      通宝推:孟词宗,
    • 撵娃
      家园 有趣。
    • 撵娃
      家园 撵娃(二)

      从排除这些顶尖名校的噪音,就坡下驴来谈谈大学的选择,这也是我们过去这五年折腾了好几次的过程。在米国现在这个社会里,大学的选择对一般中上阶层来说有两个影响:一个是对你此前的表现有个阶段性的定论,另外是对你以后发展的上下限有一个重要的(但并不是绝对的)界定作用。但是,一般的中上阶层这一辈子,需要花点力气折腾的时间从十岁算起算到六十岁、总得有五十年左右,大学这四年的时间完全没有那些顶尖名校传销人士们鼓噪的那么严重。对米国一般的中上层家长来说,还有个悲喜之间、没办法的原因,小朋友上什么大学,可能是大多数家长最后一次对小朋友的选择能有比较大的影响的机会。

      更重要的背景在于,说是个选择的过程,其实很大程度上、甚至更大程度上也是个被选择的过程。加州过去有这么个通俗的说法,当然起码对于现在的华人中上层来说已经不完全适用了,但背后隐含的原则其实没变;说有钱又不傻的去Stanford,没钱但聪明的去Berkley,有钱但傻的去USC,没钱还傻的就进Cal Stat系统。若干年前,虎妈刚起来的时候,各种说对或不对;但当过米国财长和哈发抖校长的夏馍丝境界就不一样,说一等的校友去了武汉然后就想着给学校盖个楼啥的,二等的校友去了长沙就想着把新一代校友招到自己公司去,三等的校友去了县城就琢磨着把自己的娃再搞回来;我加一句,就是还有四等的校友,在乡下被泥腿子们湮没了。这些说法反映了米国的上大学实际是拼爹为主、拼娃为辅,所以你选择和被选择的时候先要把自己放在一个二维象限图里,看爹有多穷、娃有多傻,给自己找到一个基点。

      我个人的观点,把米国大学从供给的角度按两个维度分类。第一个维度是私立相对于公立,第二个维度是各个学校的教学质量。私立学校下面有个支维度,就是所谓大学相对于文理学院。

      公立学校基本的特点是人多:常见的都是三、四万本科生,州内学生学费相对便宜:常见时价、不包括生活费一万到一万五刀一年,但州外学生基本翻番,但有几个名气大的就翻得更多。而私立就学费贵很多:常见时价、不包括生活费六万刀上下一年;但学生人数少:教学质量高的学校本科生大几千人的较多,上万的很少;其中的文理学院人就更少,一两千人很常见,所以小朋友去这些地方要充分了解人文小环境,有机会再说。私立学校有人能拿到数量相当不小的助学金,但我个人觉得这里是一笔糊涂账,这也是少数华人一个传销的由头,也有机会再说。

      教学质量或者学校的价值很难有个硬指标,大概是个根本不可能收集到完整可靠数据的多目标最优化问题:基本指标是学生毕业以后五年内的收入总和,但你要看绝对值,也要看相对于入学前个人素质的相对值,再加上相对于家庭收入的相对值。所以我就大致用所谓US NEWS米国大学排名来分堆。

      私立学校分这几堆,每一堆里有谁没谁也就是个大概,大家都可以自己做自己的加加减减:

      V0:最有名气的那三、五所大学

      V1:私立大学里前二十名左右的,但不包括V0;我把前五六名的文理学院也算到这一堆里

      V2:再往后二十名左右的私立大学,我把V1以外的前二十名的文理学院也算到这儿。

      V3:其余的还算正规的私立院校

      公立学校就有N堆了:

      U1:公立里面前三十名左右的

      U2:再往后四十名

      U3:再往后五十名

      然后就是U-i直到U-n了。

      我们把这若干堆放到前面的象限图里,就有个办法来显示米国大学招生的实际过程、和一部分华人的疑难。

      点看全图

      左上角这个椭圆就是V0的基本群体,财富径相对较短,而才能径就很长。同时有个向左的探针,把最有权势的这一部分人扎一批出来;然后有个向右下的窄网,把各个阶层上的知识或者技能上的天才多少有点随机地捞一些观察点出来。很多学校从娱乐的角度出发特招一些远动员,从政治正确的角度招一些极弱势群体的代表,就让这个窄网捕捞的随机性显得更强。往下的两个档次的私校,也是类似的形状,只是不规则性要小得多,因为随心所欲的能力降低了。最靠左上的绿圈U0代表一档的公校,形状就规则得多。背景上的蓝色曲线可以看成由财富和才能决定的社会权利等水平线,财富和才能的权重是不一样的。

      对米国华裔以至于所有东亚加上印度裔的中上层的挤压可以用图里那个红色的椭圆来反映,拼娃能力有余、拼爹能力不足,被那个窄网捞到的可能性和努力相关性极弱。如果你相信米国整个社会是人生而平等、唯能力是举,自然就觉得这些大学录取过程违背米国精神、意识不到这只是米国“精神”的一部分。当然米国不是整个世界独家如此,整个人类也没有走出丛林;但是当今西方算是牌坊立得最精致的一家。其实我接触到的没有达到财富顶端的一些米国白人中上层有同样的怨气,只是他们拼娃能力也不算最强,为交学费进行家庭储蓄的能力也有限,所以他们的怨气在亚裔看来多少有些哭笑不得。

      那么华裔应该怎么办呢?应该说谈何容易。但我先说说我认为不应该怎么办:

      第一,不要把自己家的娃硬往天才那儿逼,也就是往图的右边抻,有那功夫不如自己硬着头皮去文山会海里厮杀几阵。

      第二,不要看到几个随机被捞上来的就硬总结些规律、或者被传销,然后按方逼娃。

      第三,这可能最有争议性,不要看到别的群体里也有被捞上来的,就觉得我要能把他们挤走,自己家的娃机会就大了。可能是大一点,但大不到哪儿去,上面的那个大圈里的也不能让你这样一家独大到一个临界值。

      简单地说,要看到拼爹更重要,而且要拼厉害爹才能根本解决问题。

      ===================

      惭愧,又三纸还是无娃

      通宝推:用心荐华,种植园土,李根,墨里荀,老老狐狸,海外俗人,本嘉明,潜望镜,高地,心远地自偏,蜜饯,strain2,rentg,脊梁硬,红十月,审度,夜如何其,
      • 家园 还是离娃千里

        继续写还是离娃千里,所以一直没写下去。另外一个原因在于,娃都走了,还是一天到晚瞎忙;大概原来对付娃的时间都是硬挤出来的。现在再加两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和孟词宗河友在另外一个帖子里的交流。

        北墨教育和华裔的选择

        其实基本上是重复我以前的话,就是北墨的华裔们和所有的地方、所有的人群中绝大部分人一样,也是根据所处的环境以各自的姿态努力地活着。而中文网络上,有些人把一些特例泛化、甚致捕风捉影地发明一些故事,或者为了创造素材来帮助自己成为点击率小能手,或者为了树一个尺寸和自己认知能力相符合的人工靶子帮助自己做战略批判家。

        在北墨,华人所处的环境是怎样的呢?这里资本和种族是决定社会阶级结构的、一主一辅两个最主要的因素;从资本这个维度,华裔的主体并不处于统治阶级的地位;从种族这个维度,在统治阶级里华裔并不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力。这几年,从老床到板凳,祭出战争即和平、也就是外部战争即内部和平这个1984大法,天朝是文宣的矛头所指,对华裔来说也把这个挑战的时间点提前了。历史从来没什么捷径,华裔作为一个族群,路径和天朝复兴其实是同质的,“方向简明而路途艰辛,愚公移山,把自己的事做好”。

        首先是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积累资本,同时从低到高一步步地突破竹顶。这在近年的高等教育升学这个领域内其实也有反映,就是你有经济实力以后,V1和V2这两个档次的学校一方面对华裔越来越开放了,另一方面华裔也有足够的经济冗余能力来利用这个机会。这些积累和突破,并非像网络世界里那些媚俗宣传以及商业教学机构的无底线推销,不是只重视高等教育升学这一个环节就可以实现的

        突破竹顶的过程中,也会带来在上层建筑中地位的提高。同时,有兴趣有能力的人,也去积极参加各个社区范围内所谓草根政治活动。艰苦的环境对于脚踏实地去克服困难的人也是机会。有一段时间,北墨高校录取为了压制学习能力强的华裔,说我们要全面发展的人才,强调所谓领导能力和社区贡献。虽然这个借口很快演化成更不透明的说辞,但客观上也激发了认知能力较强的一部分华裔发掘出这方面的能力,被激发的人群既包括学生也包括家长。

        绝大部分人不会像我这样把这些东西写下来、作为一个练习中文的机会,但其实绝大多数人都是会根据自己的环境和能力,选择一个尽可能长期的路径。尤其应该强调的是,北墨华裔也是一个多样化的群体。还用我以前的那个图,大多数华裔并不处在那个蓝色阴影部分的右上端,所谓顶尖名校、所谓上流社会理所当然地不在他们的首要目标之内。

        点看全图

        我认为以上这两条是根本的道路,但也还有很多搭车的方法可以考虑。比如说选择一个党派加以支持,比如说孟兄帖子里提到的跟着某一派就某一个具体问题打官司。这个所谓歧视纠正法案(Affirmative Action),我认为对华裔不是一个核心问题,但各人可以有各人的路子。只要不是把自己的未来完全寄托在别人身上,都可以试试。

        再说一个小细节吧,就是讨论里提到的PSAT,就我所知道的,传统上这个PSAT的主要功能是用来在高中生里筛选一个所谓National Merit Scholarship,我记得是根据你的分数给你一个百分位,所谓semi-finalist是完全看分数,finalist也会综合考虑;在现下北墨这个升学制度下,不觉得起什么决定性作用,拿到finalist或者semi-finalist,可能会有一些象征性的奖学金。还有包括小爱富同学说的多元微积分,可能在北美有啥特殊作用。在北墨高中生一般不会学到,并不是因为有多难、有多大意义,基本上是课程进度安排的传统。但你一定想去学,其实也不难。然而,学过了既不会对你长远的真实能力有什么本质影响,在现下北墨这个升学制度下也不觉得能起什么决定性作用。

        草草收兵吧,需要做营销的还是要做营销,需要发泄的还是要去发泄,需要吹牛的还是要去吹牛。愿意做实事的人,也都在做。我也只是想不让自己的中文退化得太厉害。

        通宝推:唐家山,rentg,
      • 家园 你说的三点不谋而合

        第一,不要把自己家的娃硬往天才那儿逼,也就是往图的右边抻,有那功夫不如自己硬着头皮去文山会海里厮杀几阵。

        我从小就告诉女儿,她不是什么天才,无论是小提琴,还是数学,虽然做得不错,都是靠努力练习得来的,万万不可偷懒取巧走捷径。

        第二,不要看到几个随机被捞上来的就硬总结些规律、或者被传销,然后按方逼娃。

        从来不相信有什么鸡娃的秘方,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想教好真的必须是因材施教。

        第三,这可能最有争议性,不要看到别的群体里也有被捞上来的,就觉得我要能把他们挤走,自己家的娃机会就大了。可能是大一点,但大不到哪儿去,上面的那个大圈里的也不能让你这样一家独大到一个临界值。

        这一点我教女儿是要勇于面对竞争,尽力做到自己最好即可,但千万不要自己骗自己,明明没尽力就说已经尽力了。这个世界是随机的,你尽力了,不过是意味着机会多一点而已,要相信自己的运气,平常心对待胜负吧。

        通宝推:东学西读岛主,
      • 家园 高!

        正是家里老大申请完毕,综合过去几年的体会,老兄的图极见功力,尤其是V0里面的一左一右两支“脚”!你的这两种极端情况,我周围的朋友都有非常好的实例验证。

        我家的小朋友最后去了算U1集团Engineering 比较强的一个,但2022年由于以往GAP Year等等的影响+ UC 系统今年名额大降,没有去成Berkeley, 算是一大憾事。

        谢谢你的高水平总结与分享!

        • 高!
          家园 Berkley和UCLA都不能太纠结

          Berkley和UCLA都不能太纠结,对于州内性价比看上去畸高、路上捡钱包的感觉,对于州外性价比过低、整个一个宰肥羊,所以供求完全不讲道理。谢谢老兄捧场。

          通宝推:rentg,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