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关于蔡锷 作者:梁由之 -- AleaJactaEst

共:💬54 🌺134 🌵2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这倒不是什么了不起的

                中国虽然产量惊人,吸食者也众多。所以仍然要进口一些。禁烟之后烟民数量也会同比下降,基本是正相关的。

                另外鸦片价格并不算低,到了40年代粗略以实物折合鸦片售价仍在750人民币一两,考虑到一年要抽10两左右,这个负担对于普通民众还是很重的(当然地区、质量不同鸦片价格也有很大起伏)。

                我比较奇怪的是英印为何没有鸦片泛滥,毕竟印度为鸦片重要产地,英国也无禁政。

                如果给予稳定的环境,中国在1910年代和1940年代有两次禁绝鸦片的机会。前者被袁世凯之死打断,后者被抗战打断。这两次机会没能把握住,致使鸦片遗毒到50年代。

                至于金三角则可看出大国动荡对于小国的影响,没有国军残军和缅共,金三角也不至于如此热闹。

                • 家园 推测一下,印度是不是和宗教有关

                  大部分印度人不是印度教徒就是佛教徒,教义没准有点关系。而且这个东西要深入内地运输贸易,印度的道路体系恐怕也难以负担。秦以后中国历朝都是以一个统一王朝的姿态在修筑道路交通体系,秦始皇修筑的一些直道现在还能跑小型机动车。按照中国的标准印度都很难说统一过,莫非也有点影响。

                  • 家园 印度是禁烟的,法律规定不得吸食,和英国本土一样。
                    • 家园 咦,有这方面资料?

                      20世纪应当是禁烟了,但19世纪应该没有英印厉行禁烟的法规啊。

                      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前,英国鸦片贩子曾经回伦敦宣传林则徐有数千英亩鸦片种植园,出于私心才要禁止英烟,以此博取大众同情。鸦片贩子敢于公开宣传此事,看来销售鸦片在当时的英国倒不算违法行为。

                      林随即写了致维多利亚女王的著名信件(本人注应为《谕英吉利国王檄文》)——呼吁英国女王无须同她下面的地方官员商量,而直接同中国人合作来禁绝鸦片。林的这封信通篇贯穿着一种谬见:他假定在大不列颠使用吸毒成瘾的鸦片,必然像在中国一样是非法的。至于鸦片可以由持有皇家特许状的一家公司——尊敬的东印度公司。任便输入不列颠,并在那里不受阻拦地出售给工厂里的愁苦的工人和大家庭里烦恼的主妇,这是林绞尽脑汁也不能相信的事。

                      林在致维多利亚女王的信中,自信地也许有点傲慢地写道,“今定卖鸦片和食鸦片者均处以严刑之例……此种毒物系在贵国所辖地方之奸人所制造。无论制造或贩售自非出自贵国王之政令……向闻贵国吸食鸦片有禁,处分亦甚严厉……贵国王诚能先禁其贩售进而禁其种造,此真兴利除害之大仁政(本人注核对原文为:设使别国有人贩鸦片至英国,诱人买食;当亦贵国王所深恶而痛绝之也。向闻贵国王存心仁厚,自不肯以己所不欲者,施之于人。并闻来粤之船,皆经颁给条约,有不许携带禁物之语。是贵国王之政令本属严明。只因商船众多,前此或未加察。今行文照会,明知天朝禁令之严,定必使之不敢再犯。贵国王诚能于此等处拔尽根株,尽锄其地,改种五谷。有敢再图种造鸦片者,重治其罪。此真兴利除害之大仁政)。”

                      ——《林钦差》杰克·比钦

                      • 家园 详细的情况我记不清了

                        但可以肯定,英国和整个欧洲在拿破仑死后没多久就将鸦片及其其他制品列为处方类药品,不得随意销售,但吗啡不在其中,他被认为是一种安全的奢侈品。

                        • 家园 查了一下《鸦片史》马丁·布思

                          1857年,毒品销售法案提到了鸦片的销售,并有意要控制它。但考虑到鸦片的广泛应用,这种控制是否是非强制性问题上引起了争论。皇家研究所的布雷德教授指出“有许多人有喝鸦片酊的瘾头,他们喝滴10-20滴……当他们肠胃不适时,或者当他们担心霍乱时”。而一个布里斯托尔的执法官指出,不要指望药剂师来妥善保管鸦片,因为他们一天至少要分发鸦片上百次。

                          一段时间后,不仅药剂师出售鸦片,杂货店、合作商店、农村一般商店、书店和流动小贩也都出售鸦片。零售价为一便士三分之一盎司鸦片,这便成交了。

                          尽管所有迹象表明鸦片背后潜在的东西是走向邪恶,但鸦片瘾的问题并没有引起公众多少兴趣。对于一般维多利亚时代的人们来说,服食鸦片就像喝酒或抽烟一样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的确,1870年的鸦片供应比1970年的烟草供应还要广泛和普遍,而且就像烟草在当今社会中的情况一样,买鸦片者在当时主要是穷人和低层民众。当时的研究表明,越是穷得叮当响的人,就越想买鸦片。P79

                          19世纪30年代,认为鸦片无害的假定受到了冲击,鸦片供应开始使那些新近卷入公共卫生运动的人们焦虑不已,同时引起了一些受到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有了新的伦理观的医生们的担忧。由此鸦片成为医学问题,并且在一系列的公众要求下,19世纪60年代也被作为社会问题同其他毒品一起受到关注,鸦片瘾也被看作是慢性中毒。死亡统计开始把鸦片列入死亡原因之一。1860年,有三分之一的致命性中毒由鸦片引起,意外的过量服食鸦片是如此的普遍,以致于英国国内有关民众健康的出版物也对如何处理中毒问题提出了指导。

                          1868年,控制鸦片迈出了历史性的第一步。1868年的《毒品药店法案使立法者、医生和药剂师在经过几次立法尝试的失败之后终于走到了一起。该法案把鸦片及其各种制剂列入种毒品之中,严格限制鸦片的销售者,规定了处理鸦片的方法。然而法案对于违法行为没有严厉的刑罚,而且也远没有达到一条法律可以宣布一种东西为非法并禁止其使用或拥有的程度。……事实上,这些限制根本就不严厉,而且也难以执行,但死亡统计数字确实有了一些下降,特别是婴儿死亡有了明显的下降到年时,1880年时降至法案前的1/3。然而到年,1900年所有的鸦片致死率又保持在1868年前的同一水平。法案中的一个漏洞是含有鸦片的专卖药没有包括在禁止之列。这样不可避免地,在法案开始执行后专卖药的销售直线上升,一场新的反对专卖药的运动由此也在1880年开始在医生们中间展开。

                          ……到19世纪末,鸦片被牢牢地固定在医生的领域里而不是厨房的碗柜里,而且随着新特效药的发展,鸦片已不再被认为是能包医百病的万应灵丹了。鸦片成了受控制的物品。P80-82

                          综上,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鸦片战争时期),英国本土的鸦片买卖是很广泛的,刚开始有人意识到鸦片可能对人体有害,很多贫困的主妇甚至给婴幼儿服食鸦片,以防止他们吵闹,造成了很多婴儿的死亡。至60年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国本土才意识到鸦片可能致人死亡,属于毒品。1868年的法案初期有效果,但也没有被严肃执行,鸦片买卖依然很多。直到19世纪末鸦片才在英国本土被严格的控制起来。但有意思的是尽管没受到特别的限制,鸦片在英国本土造成的危害比在中国小多了。另外鸦片在日本也没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这一点也很奇怪。

                          在印度,公司对鸦片的态度是严格的。他们通过许可证来控制零售年颁布了新的规章,所有罂粟生产者都必须把产品卖给公司。

                          由于产品的市场得到保障,鸦片种植猛增,因而,印度吸鸦片者也剧增,大批土著居民吸毒上瘾,结果他们的生产效率下降。对此,沃伦哈斯丁明确地谴责使用鸦片,但他又处于两难的境地。他会失去一个主要的收入来源。为了避免任何可能的经济损失,他说“:鸦片不是生活的必需品,而是致命的奢侈品,除非用于外国贸易,它应该被禁止,明智的政府应该严格禁止国内消费。”

                          按照这种无耻的虚伪,公司决定限制印度国内的鸦片消费但可以发展出口贸易。

                          关于印度,看来是东印度公司垄断出口造成鸦片没有过分的毒害印度,但不能解释东印度公司丧失垄断地位后印度的情况。另外印度消费鸦片的主要方式是“吃”。

                          不可思议的是,中国人发现,鸦片贸易是在英国君主允许下进行的,1830年,在双方关系开始瓦解之前,当时的两广总督就曾建议禁止进口鸦片的最佳办法是控诉外商们的国家元首。林则徐写道,英国“目前由一个小姑娘统治,但据说是她发布命令,因此最好是给她下一道诏书”,所以就向维多利亚女王递送了一封长长的措辞非常严谨的信,反对鸦片贸易。

                          亨特被请来把这封信又从英文译成中文,以弄清楚原稿的意图,在1882年出版的他的回忆录中,他写道“:这份文件是一份极其特别的文件,尤其是夸夸其谈的文风,是几千年来封建统治的结果。由于缺乏外交往来,他们对西方官僚体制一无所知。”

                          林则徐认为销售鸦片极不人道,违反良知。假如他的这一态度在英国传开,在人道主义者的运动中,他会有一大批拥护者。从长远来看,那些人还会看到英国的名誉受损。

                          这段话写的很有意思。

                          • 家园 这个问题你的资料很全面

                            结论比我的肯定是更接近事实。但从资料来看,英国人是知道鸦片的危害的,但为了利润,他们还是故意向中国进行倾销,这也是可以肯定的结论。至于鸦片为什么对中国人产生了比西方人更严重的危害,这牵涉到人种问题,事实上,由于中国人相对于西方人拥有更发达的神经组织,精神类药品所导致的对神经中枢的损害和药物依赖性也要远高于西方人,这个结论已被现代药学试验所认同。就好像感冒和肝炎一样,西方人对这两种病的反应和中国人截然不同。这些由于人种不同而造成的对相同药物和病毒所产生的机体差异,是未来可能发生的基因战争的理论出发点。

                            • 家园 第一次听到这个说法,有点惊讶!

                              能多介绍点情况吗?谢谢!

                              • 家园 上面提到一本书,书里讲了蔡锷和唐继尧、陆荣廷等的一些事

                                辛亥革命后,蔡锷短期主政云南,由于财政困难,开始允许当地种植和贩运鸦片,而同样财政困难的广西在蔡锷的疏通下成为鸦片贸易向沿海流通的主通道,广西当地实权派最开始是以陆荣廷为首的军阀,靠着鸦片抽头最终形成了民国时有名的桂系军阀集团。后来的贵州,四川、西北等军阀有样学样,靠着鸦片贸易保持住了很大地军事力量。马前卒认为这是蔡锷对民国的主要贡献,而实际蔡锷主滇不到两年,这个罪过他到底要负多少责任是看法不一的。

                                • 家园 是中西体质差异的说法

                                  事实上,由于中国人相对于西方人拥有更发达的神经组织,精神类药品所导致的对神经中枢的损害和药物依赖性也要远高于西方人,这个结论已被现代药学试验所认同。就好像感冒和肝炎一样,西方人对这两种病的反应和中国人截然不同。

                                  这一段能多介绍一下吗?比较好奇。谢谢。

                  • 家园 我觉得吸毒是为了填补一种空虚,印度人我不了解,

                    可能他们活得很充实吧!

                    华人还有很高的赌博率,大概也是同样来源于空虚.

                    华人最正面的特性,我觉得是重视教育,望子成龙,这也不是大多数民族所有的....

                  • 家园 鸦片值钱故而对于的运输条件要求不高

                    和道路体系无关。

                    棉花都能运出来,鸦片怎么运不进去呢?

                    西北就是因为普通货物价值低,运费太高才无法盈利,特产价值高相对运费低,才能成为贸易的首选(话说这一点对于金三角和阿富汗也完全同样适用)。

                    伊斯兰教倒是禁止吸食鸦片,三马所在地区往往利用宗教集会的形式禁绝鸦片。故而3、40年代西北回族身体健康,庄稼种的也好。

            • 家园 这个也不希奇

              资本主义工业革命以后,经济规模向全球扩展,现在的全球化高度发达但雏形是在那个时候奠定的。所以后来能打两次世界大战,没有全球化的政治经济怎么会有全球规模的战争。

              言归正传,英国从向其他国家倾销鸦片生意到最后被鸦片生意冲击得乃至要禁止,无非是现在美联储放水早晚通胀也要回流的鸦片版。所谓全球化,世外桃源总是越来越少的。

          • 家园 回错地方了,麻烦您抬头看楼上。
    • 家园 想起王心刚的《知音》

      里面哀悼替自己死的副官说,我们也要为共和而死,不死的是共和。

      印象很深。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