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 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研究述评 -- 【子衿】

共:💬28 🌺19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切,打伪军就不是打仗了?

          "蒋光头说共军游而不击不是空穴来风。八路军游击作战到了后期就是对日避战,捏伪军的软柿子。不是不想打,部队扩张快,素质跟不上,吃不消正面打日军。"

          ——没有那些伪军,光凭那几十万日军,根本不能有效占领少数节点以外的广大地域,甚至不能坚持继续在中国军民的抵抗下,至少在中国内陆内长期打下去。

          难以和日军正面作战,一半也要“感谢”蒋光头,他如果分一点美援、苏援,就日本那种豆腐渣炮楼,纯粹就是送死。

        • 家园 想避战 那日本人扫荡怎么办
        • 家园 游击战就是捏软柿子

          硬碰硬就不叫游击战了。

          • 家园 捏软柿子是对的

            但是光捏软柿子不能左右战局,论持久战完了,也还是要对日寇最后一战。

            重要的不能回头说国军“你怎么不去捏软柿子?”国府是当时中国的合法政府,不是GCD这样的在野党,把国土都放给日军然后在全国各地放手捏软柿子,就算战术上有利,战略上也是不可能的。正面抵抗,然后正面失败实际上有它的政治需要。当然了,问题是太片面了,国军也有大把敌后游击队,效果就差很多。

            • 家园 我相信你也不止一遍读了论持久战

              游击战本身是不能决定战争的最后的胜负,但是它可以成为正面正规战的有益补充。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为正规战创造条件。在漫长的相持阶段,中国以游击战为主要的形式为将日寇最后赶出中国创造条件,这是论持久战的主要论断之一,而头一次将游击战提高到战略高度,这也是毛泽东对军事理论的重大贡献。

              担负的责任更大不能为国军战术上的愚笨的借口。以空间换取对对方有生力量的有效打击和我军军力的保存和壮大,这是既定的方针。而国军却常常偏离了这个方针。要么是拼命主义,要么是逃命主义。在我处于战略内线的境况下,进行广范围外线运动战。这其实是有效的可以改变战局办法。可惜的是,gmd有能力,却不懂这个办法,gcd懂得这个办法,却没有这样的能力

    • 家园 模糊战略

      标准太主观

      为国民党辩护的人老是觉得没投降就算了不起了

      • 家园 国民党没投降确实了不起……就凭这一点,将来还要供到庙里吃冷猪肉

        软弱的小资产阶级、腐朽的封建主义和为洋大人当代理的官僚资产阶级混合体,在强敌入侵、半壁沦陷的时候竟然没有投降。说老实话这是很不容易的。各党各派在抗战问题上用一个标准来衡量,这才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表现。

        各党各派立场有出入,力量有大小,能力有强弱,技巧有高低,但是只要能坚持对日作战不投降,就是值得褒奖的。国民党在自身积重难返、国家百孔千疮的时候,毕竟没有屈膝投降。这也为他自己挣得了一个永远的历史地位。将来,还是有冷猪肉吃的。

    • 家园 我的感觉,国内学术界

      对抗日战争国民党正面战场的研究还是比较客观,深入的,

      但是很多还是限于学术界的范畴,

      在公众媒体和宣传上, 就还欠缺一些.

      这种对范围的限制, 有可能是有意为之.

      另外一个例子就是<<走向共和>>这部电视剧,

      其实对于学术界来说,里面的很多东西都不是秘密,

      也广为人知, 但以前在公众媒体的宣传上, 则还是

      老套, 因此当时的公映带来很大的反响.

      • 家园 学术界还可以,但是媒体就太恶心了。

        学术界基本上有依有据,媒体则是胡说八道。就像那个什么所谓“总统特别卫队中国宪兵600打败2万日军”的鬼话,被到处转载,影响极坏。俺在某处论坛反驳的时候,给发贴人他看抗战史里面的资料,叫他拿证据吧,他说大陆的资料不可信;我拿出民国档案、台湾宪兵史迹馆的资料来证明该部队不存在吧,又说我对国民党抗日官兵有偏见。

      • 家园 这个不能同意

        事实上即使是各级小学、中学课本和课外读物上有关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的基本史实介绍也是足够详细和准确的。只不过国内的学生大多把历史、革命史视为无用的课目,学习并不认真而已。在公共媒体宣传上,说实话即便是共产党的英雄人物和业绩也都在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各种“戏说”。我不认为这是政治在对宣传其作用,而是简单的市场导向的结果。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