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古诗词一字之差,哪个意境更好? -- 俺老孫

共:💬119 🌺56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 家园 我忍不住啊

      诸位按 @骨头龙 河友的说法是皓首穷经派,按 @方平 河友的说法是过于关注细枝末节。

      月落乌漆麻黑的,其实除了渔火什么都看不见。小村子正常哪来的灯火?看不见的。“枫”大家一想起就是红叶萧瑟,不会想到也曾翠绿苍郁。意境嘛,村枫二字,哪个更能体现孤凄落寞而又不甘希翼,当然是枫。桥不桥的没所谓了。

      夜半钟声,一般除夕守岁才会半夜敲钟吧?否则晨钟暮鼓,要不不当时是该一家团聚之除夕,要不然其实已经是天之将晓,对应渔火,应是天之将晓。我倒觉得钟声既衬出低落,也带来希望。大约钟声才是写诗的力量源泉?

      • 家园 去年夏天带儿子去了寒山寺

        一座大殿里悬挂巨钟,游客敲钟10元三次,儿子兴致高昂,拉动一根横悬的粗木狠狠撞击,一回不尽兴,往返三次花费30元。

        大钟是前些年铸造,钟声确实悠远。

      • 家园 《乌夜啼》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就当情景短剧:

        夜半三更 子时月亮当空,远山如黛 而水面还是亮的。霜可以是弥漫的水雾可以是月光。

        引申为 诗人思乡愁眠,月光洒落在书桌的诗稿上。

        对影成双,江枫 和渔火 也陪着。

        近景有了,远景是寒山寺。寺内有钟声 僧人也未眠。

        • 家园 水光白石黑沟渠

          水光白石黑沟渠是黑灯瞎火走夜的口诀,我情疑微光夜视仪也是这个原理。

          雾则不会是雾,有雾则不见渔火,霜字点明了是秋。渔家打渔则一般是下半夜,初晓则要到码头售卖,故而不是子时。

          按我说其实诗人迷迷糊糊天欲明时时空错乱。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这种感觉:半夜睡醒,远方传来的歌声特别的动吃而撩人。我觉得汽车音乐,半夜山林间开车时听的音乐是最美妙的,脱了这个环境,什么样高端的汽车音响也听不出那个效果。迷迷糊糊间乌鸣江逾静,再加上空灵而恢宏的钟声,诗人灵感就来了,并且在失落中感到一丝希冀。“夜半钟声到客船”这句,我一直读到生气,读到憧憬,读到希望。

          完蛋了,我被你带歪了。本来我回 @俺老孙 河友茴字贴大意是这么说的:孙河友提的是意境,结果河友们回的大多是考究实境,只有我扣题了,故而孙河友应该表扬表扬我。现在我也被自由河友你带歪了,罪过罪过。(那贴不见了,近期有两三个贴消失不见,正如 @铁手 老大提示的那样,不见了,不知为何。)

          通宝推:俺老孫,
          • 家园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写实的也浪漫。漫天如霜的月光多浪漫。

            皓首穷经派的说,古苏州寺内夜半子时有敲分夜钟。

            有霜的条件看气温、气温差和湿度,自然是有雾的。霜降后枫叶渐红,与渔火提供一对暖色,月光与水波提供一对银色。

            灞桥折柳与寒山分夜钟各有习俗,提供情绪价值。

            拐回来了没有?

            • 家园 古诗词两字之差,哪个意境更好

              咱们的那位爱念古诗词的大领导有一次去日本,念了李白这首《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当时有日本学生说:在日本流传的版本有两个字是不同的: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这个版本相比最流行的版本,没有了重复的“明月”,对床前的月光是“看”,举头望的是“山月”,哪个更有意境?

              • 家园 可见小日本不能体会中文的精妙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就如病句 本身逻辑传承就显啰嗦,“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多简洁大方———月光如霜,“床前”做定语不做状语。

                后一句“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更啰嗦,国人讲 千里共婵娟 共享一轮明月,哪还用讲望山。再说 都举头望明月了,一路望过去 自然见山见水,这不是隐含在内的吗,干嘛啰嗦一遍讲明呢。

              • 家园 李白的诗是最大气的

                根本就不在乎重字,重了也觉得读着爽。别人的诗,有重复字就很不上口。

              • 家园 山月不够高远空濛呢

                明月改山月,明不重月仍重,意义不大。山势压迫,怕是想不了千里之外的故乡,只能数数地下鞋有几双了。用 @自由呼吸F0 河友的话来说,是不够发散。支持 @桥上老师,明月好。反正李白也不扣字眼,无需数鞋子。

              • 家园 明月
      • 家园 每当有人批评我这是在研究“茴”字的四种写法,

        我就回答说总好过研究“To Be or Not To Be ”。

    • 家园 古诗词“一字之差”,哪个更意境更好(二)

      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传唱千年,但传唱最多的版本却有一个字有不同: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这首词的“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出嫁了”,“小乔出嫁了”这里,我以前看到过一字之差的《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差别就是“小乔出嫁”,没有“了”字,下句开头多个“正”字。

      所以有没有可能传抄中抄错了,把“正”字抄成了“了”字,古代又没有标点符号,便将错就错,传成了“小乔出嫁了”?

      而“正雄姿英发”是不是更有意境?

      ……………………

      另外:宋人洪迈的《容斋随笔》里记录的《赤壁怀古》与现在流传的版本差别更多,特录于后,供大家评点:

      大江东去,浪声沉,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孙吴赤壁。乱石崩云,惊涛掠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谈笑处、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是,笑我生华发。人生如寄,一樽还酹江月。

      通宝推:ccceee,铁手,
      • 家园 我记忆是“正雄姿英发”

        故不时被“初嫁了”困惑。

        我认为还是“正雄姿英发”。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过门),正是雄姿英发之时,这是一个进行时态。遥想公谨常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了”字是完成时态。不好对接后面的羽扇纶巾。而且,初嫁了,颇有后面还有二三四五嫁之味道,挺扫兴的。

        @自由呼吸F0 河友,没拐得了回来,被你带得更歪了。只是,床前明月光,地下鞋两双,不比疑是地上霜更写实么?

        • 家园 小乔初嫁了,“正”字多余的

          了liao字,隐含着感叹,连著名的小乔都嫁给他了,羡慕嫉妒恨。小乔初嫁了本身就是一个修饰词 赞周郎一表人才的,初、正同意,“初”字比“正”字更强势。

          艺术的感觉 本就是要多发散就得多发散,天马行空的。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