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对北传佛教的体会 -- 飞羽

共:💬121 🌺266 🌵2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9
上页 下页 末页
                    • 家园 多谢,但先留几个问题在此

                      “无我”与“非我”之辩很久了,“无我”之说似乎更主流,但“非我”之说也从未消失。

                      表层意识和深层意识似乎有点唯识的意思了。

                      “概念法”,“究竟法”等似乎是后期论师的提法吧?释迦牟尼真是留下不少坑让弟子来填。

                      • 家园 无我-->没有我, 非我-- >不是我, 这两种表达之间

                        是有差别的。

                        巴利文中“anatta”否定婆罗门教中的“atman”, 即梵我,神我。英语中翻成“not-self”,而不是“no-self”。在分析五蕴,六入时,非我比无我更准确。比如眼是无常,因为无常而非我。

                        我对唯识了解不多,也没想谈唯识。换个说法吧,表层意识-> 较粗重的心念,深层意识->较深细的心念。较粗重的心念容易体察到,较深信的心念不容易体察到。不论粗重还是深细,心念仍然在名法(心)的范围内。

                        名字可能随时代发生变化,所指的实质并没有变?概念法没有生灭,而除涅盘以外的究竟法是有生灭的。从佛陀时代就一再强调观察五蕴生灭,五蕴就是究竟法。

                        我提到概念法,究竟法,是因为你没有分清楚什么是有生灭的,什么是没有生灭的。诸行无常中的行,造作,有丰富的含义:

                        http://www.dhammatalks.org/dhamma/Author/BodhiAnicca2.htm

                        诸行是生灭法,而因果法则是概念法,显然不在“诸行”的范围内,是没有生灭的。

                        • 家园 概念也有正确与错误吧

                          圆周率pi,是概念,没有生灭。如果把圆周率定义-1,也是概念,没有生灭。但用-1作圆周率根本不合现实,没法应用。

                          因果法则不生不灭,很好。那当你读完我的回帖后,每一个想法,回复的没一个字可不可以依据因果法则算出来?

                          “我”只是概念法?释迦牟尼真伟大,发现大家的问题是因为从“无始”以来的无限长的时间里都不知道“我”只是个概念。或许“时间”也只是概念?杀人犯是否可以说,杀人是意识运动引导的行为,只是五蕴的流转,没有一个“我”需要对杀人的行为负责。

                          一朵花的美丽都无法欣赏,要一味地看到花的无常,这样的人生也够悲催了。

                          缅甸是个贫穷的国家,大家可以多行善事争取下辈子投生到欧美,真是个因果法则的好应用。

                          另附上一个对“无我”、“非我”讨论的链接:

                          http://www.dhammatalks.org/Dhamma/Author/Thanissaronotself2.htm

                          http://bbs.guoxue.com/viewthread.php?tid=515568

                          • 家园 概念法当然有对错,却没有生灭

                            你在另一个帖子中谈因果法则的生灭,说明你根本没有分清概念法和究竟法(或真实法)的区别。

                            名称是概念,没有生灭,而名称所指示的实体则有生灭。张三,李四的名字何时生起?何时灭去?但名字所指的实体有生灭。生灭不是在出生,死亡的时候才发生,而是时时刻刻都在生灭。因果法则何时生起?何时灭去?

                            之前已经解释了,我有两种含义:1. 不断相续生灭的身心之流,2. 恒常的,支配性的神我,梵我。anatta否定的是后者。而后者正是人们极其执着的错误观念,并导致不断轮回。这种错误观念不断出现人们的身心相续中。比如吃了美味的食物后,人们会觉得“我很愉快”而没有如实观察到只是“生起了愉快的感受”,看到了某样东西,人们会想“我看到某样东西”而没有如实观察到只是“看到某样东西”。因为没有深入如实观察到身心无常,苦,无我的本质,人们被常,乐,我的知见所蒙蔽,而不断轮回流转。

                            佛陀的伟大发现很多,仅这一点就是非常伟大,非常令人震撼的发现。

                            • 家园 以此类推

                              “我爱你”是错误的观念,“爱你”才是正确的。

                              “我杀了人”是错误的观念,“杀了人”才是正确的。

                              赞叹您对佛陀的伟大毫不怀疑,不坏净信。

                              说起“不坏”净信,不知这合不合无常的原则。可能“不坏净信”也是概念法,不生不灭,这么说,信者恒信,疑者恒疑么?

                              Sadhu! Sadhu! Sadhu!

      • 家园 事物怎么表现出来

        要表现不同的情形或事物,就要有用来表现它们的基本元素.例如要表现"句子"就要有"单词"或"字"这些基本元素.所谓基本元素,是相对"稳定"的,这相对稳定的基本元素表现出"无常"--"相对稳定",由基本元素所表现的情形或事物自然继承"相对稳定"的特性,即"无常".

      • 家园 你自己已经部分回答了

        你已经回答了,无常之中没有什么不变的本质。

        我们的痛苦源于对永恒的渴望。是的,是的。

        -------------

        不过,从另外一个角度,当我们不再渴望永恒的时候,永恒可能就来临了。

        因为一切显现,就算是无常的显现,也是显现,不管显现成什么样子,都是显现,这也可以说是永恒。----真要达到这种体悟,比内观还难些。

        • 家园 从理性上理解无常的永恒变动是容易的,

          但真正使其成为一种内在的体悟,真得是太难了。你现在做到了么?

          • 家园 也可以说是在变中体悟不变

            对于这种体悟,有人比喻成:好比房顶揭开一片瓦,能够看到天空。这里有顿的成分,其实看成一种修行的开始更好,随后会揭开更多的瓦,并且越来越容易。再后来行住坐卧一切时中,自然天成,悲智双运,法尔如是。

            我现在的情况是揭开几片瓦吧。

    • 家园 是觉察还是人格解体

      先摘录“佛陀的启示”中一段文字如下:

      还有一种发展心智的方法,是关系我们的一切感受的;愉快的、不愉快的、既非愉快亦非不愉快的。举一个例子:比方你正经验到一种不快乐而悲哀的情绪。在这种情况下,你的头脑模糊不清,情绪低落。有时候,你甚至于不明白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快的情绪。第一,你得先训练自己不为不快的情绪而不快,不要为了烦恼而益增烦恼。而须设法清楚的看到为什么会有不快、烦恼或悲哀的情绪或感觉。设法审察它如何生起,生起的原因,以及如何消失,如何止息。要以一种置身事外的态度去观察审度它,不要有丝毫主观的反应;须像科学家观察事物一样。在这里,你也不可以“我的感觉”、“我的情绪”的主观态度来看它,而只应客观地视之为“一种感觉”、“一

      种情绪”。你又得忘掉“我”的虚妄观念。你一旦看出它的本质,它如何生起,如何消失,你心中对这情绪就渐渐的变得冷静淡漠,无动于中,而成为超脱自在。对于一切感受与情绪都是如此。

      现在来谈谈有关心的修习。在你的情感热烈奔放或泰然自若的时候,心中充满嗔恚、嫉妒或是柔情、慈悲的时候,头脑昏迷惶惑或是清楚明了的时候,凡此等等的时候,你对这种种情况都须完全有数。我们必须承认,我们常常不敢或羞于观察自心;所以,我们宁愿逃避它。我们应当勇敢诚恳的去正视自己的心念,就像在镜中看自己的脸一样。

      这时,我们的态度,不是批评裁判,也不是分辨是非善恶,只是单纯的观察、侦视、审度。你不是一位法官,而是一位科学家。你观察你的心,清清楚楚地看到它的真实性质时,你就不再会对它的情感、情绪与各种状态产生意象。这一来你就变得超脱自在,而能够如实了知万物的本来面目了。

      朋友们,在过去的一年多,我常常处在这种自我的旁观者的状态。一切的思想,情感,行为都变得隔膜了,好像在看着另一个自己在表演。这种感觉非常难受,好像再没有真切的喜怒哀乐爱恨忧欢了。我查了一下,似乎这是人格解体,但我的心理医生却说这是觉察(mindfulness)。我也说不清楚,但和正常的自觉,自省是不一样的。时时刻刻都感到自己无法投入到任何事情中。

      写下这段文字是想提醒朋友们不要轻易尝试精神修行的东西。万一有河友对此有经验能提供一些信息,一万分地感谢。

      • 家园 我的感觉,仅供参考。

        我觉得你有一套隐含的标尺不断对自己的观察进行判断,实际上这种判断是没必要的。正念(mindful)是对当下的身心保持觉察,如实,as it is, not as the thing you want it to be.

        通常一个人绝大多数时间都失念,偶尔会对自己的身心有省察。当省察多一些时,反而显得不自然。但这离四念处仍然差点很远。如果你在实践内观或是四念住,最好先参加一个完整的课程,可以省去很多不必要的弯路。

      • 家园 不是觉察也不是人格解体----不应该旁观,而应该内观。

          你体验的,是旁观,产生的情况是人格错位,错位就手足无措。这严格说不叫觉察。正常的“我”是在眉间往内,也就是道家所谓泥丸宫的位置,估计你是把“我”的的位置调到身体外部了,成为漂浮的幽灵了。好好的人为什么要变幽灵,这就不自然了。一缕幽魂,原来的烦恼没有减少,反而徒增幽怨。

          修行中的觉察,也叫内观。顾名思义,内观不是从旁边观察自己,而是沉入“我”的内部,从内部向外观察。“我”的内部是什么?是空,没有主体,没有“我”。空所代表的觉察,是没有主体的觉察,这也叫明空不二。修行时,向“我”的内部沉入,运转没有主体的觉察,会觉得如朗朗晴空阳光普照,充满正能量。这时会发觉泥丸宫的那个“我”只是个虚影,真正的我呢?没有“真我”。如此修行,慢慢会感觉好像有个通道,就是所谓中脉。心沿着中脉慢慢沉静下来,最后会沉到丹田(脐下三寸),丹田的这个“我”也只是个虚影。日常生活中,常用丹田那个的“我”,会给人稳重、值得信赖、给力的感觉。连带着没有主体的觉察一起运转,行者可以抹去旧时暗中的眼泪,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

        另外,如果你是AB血型,也许不是很适合学习内观,学唯识可能会更适合一些。就算学唯识,上面说的也还是有参考价值。

      • 家园 是觉察还是人格解体二

        首先谢谢大家的热心回复,不单独回帖了,接我自己的帖子继续写。

        修行,其实也是一个很容易引起争议的话题。我对这个话题是越来越不敢发表意见了,同时怀疑也越来越多,怀疑究竟有没有真理。这次实在是个大坎,实因求助心切,才提起这个话题。

        修行,蛮危险,如果我早有此认识,就老老实实作个俗人就好。现在的问题是,东门黄犬不可得。对朋友我建议:一不要碰阴谋论的东西;二不要碰新纪元运动的东西;三不要碰佛教哲学心理学的东西。黑格尔批评孔子没有思辨哲学,只有常识道德。其实这才是孔子的可贵之处,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困扰于形而上的无穷思辨之中,是可悲的。

        前文中提到镜子,我觉得是一个有用的比喻。当哭泣或大笑的时候,拿一面镜子放在面前去观察自己的表情,顿时就觉得那哭或笑就有点不自然了,有点做作,有点象在表演。我现在大概就类似老在镜子前面观察自己的心情一样。

        当这种做作感变得越来越强烈,就觉得那种心情不真实了,进而找不到自己真实的心情,进而开始怀疑真正的自己是怎样的了。甚至觉得自己可以在悲伤的环境笑,开心的场景时候哭,反正都是表演。就好像演员按剧本表演,演喜剧时家里出事了也要搞笑,演悲剧时多开心也得流泪,但不知道自己的真实心情一样。

        此外好像有禅宗的僧人反对观心,说心本变化多端,观心容易迷失。我还有一点想法。以心观心就好像用镜子照镜子,会映出无穷多面的镜子,就像迷宫一般。

        先写这些,有时间再写更多的问题。

        • 家园 你不理解什么是内观(vipassana),以及为何要内观

          建议你仔细读一读马哈希尊者的书,如《内观基础》,《Dhammacakkappavattana Sutta: A Great Discourse on the Wheel of Dhamma》等等,下面这个链接是尊者在内观课程上的开示,深入浅出,高屋建瓴。http://www.thisismyanmar.com/nibbana/mahasisa.htm

        • 家园 师兄参考

          把师兄的困惑转到两个群去了,下面是一些有实修经验师兄的答复,师兄参考:

          A群:

          1、他的方向冲错了。我们的目的地不是观察,而是如何更加快乐地活着,让生活如何消除烦恼而又有价值。观察仅仅是路过的一个工具罢了,最后我们是要扔掉的。 天天观察来,观察去,累不?

          就像我们刚学自行车,每一步都会认真看路,生怕撞墙了,怕摔倒,所以学车边骑边看会比较辛苦。——但我们真正学会的时候,骑车与看路已经合二为一,很轻松,不会专门去“看路”了,随心所欲跟着感觉走就好了。

          2、闻思跟不上,修行不和自己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很容易有这个师兄一样的困惑。那个师兄的问题,其实也是自己在修动中禅时候遇到的问题,修法上要求不去专注,回到生活中就乱了。工作不在状态持续了很久了,把思维和专注的结理顺了,才感觉通了。

          3、观察的目的是什么?无论是方向还是修,核心是不知道目的。

          4、不是如实的将心态归零去闻思,在修行的过程中,加入了太多自己的东西,就会走偏。。。但是他自己是不知道的。

          B群

          1、这个估计是修偏了。葛印卡老师说,修行一定要快乐,我们的生活一定要快乐,如果不快乐不是真正的修行。

          2、这是带着嗔心修观,结果越来越冷漠和疏离自我的感受。应当先多修慈心忏悔等前行,解决了心理问题后,再重新开始修四念处

          3、真正的修观是正知正念的对内在的所缘去用功。贤友可能需要一方面加强理论基础,另一方面继续实修,不断去觉知到五蕴升起灭去的客观现象。能真正理解法并能够确实用功修观,需要足够的波罗蜜。可能贤友还没有真正理解法,我们都需要足够的波罗蜜才能依住于法。每个当下对自己内在的所缘去用功,直到我们洞穿缘起法则,打破无明的锁链。

          我们只需要知道每个当下六根接触到外缘所发生的实相,就足够了。

          4、觉知,应该是很温和,很直接的,能觉知的心可以说是空的,不会产生这么多推论——隔膜、自我的旁观者、另一个自己在表演……这有点像编故事一样。

          这应该还是想的太多了,很多都是他想出来的。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9
上页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