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万山健儿汇成铁的新四军--新四军初编部队溯源 -- 逸云三洲

共:💬92 🌺118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三、第三支队各部溯源

      新四军第三支队由来自闽北和闽东游击区的部队组成。支队司令员由军参谋长张云逸兼任、副司令员谭震林、支队参谋长赵凌波、政治部主任胡荣;第五团团长饶守坤、副团长曾昭铭、参谋长桂逢洲、政治处主任刘文学;第六团刚组编时团级军官的配备是不全的,仅有团长叶飞和副团长阮英平,到皖南后,阮英平被派往延安学习,派入吴琨任副团长、黄元庆任参谋长,政治处主任则先后派入张发来、刘松青等人担任。

      1。闽北游击区

      闽北苏区本是闽浙赣根据地的组成部分,早在二八年就开始搞武装割据,以后赣东北组编红十军,闽北地区红军也被征调编入,当时地方上红色武装的领导人,往往乡土观念很重,是为普遍现象,闽北也不例外,一听要调编离乡,官兵情绪大为浮动,若干军官涉及既得利益,遂煽动闹事,武装自立,进而演成红军打红军,白军趁火打劫下,苏区基本失去。后方志敏带红十军进入闽北,十一战十一胜,又打下一块地盘,红十军在转战他处之前,方将缴获的武器全部留下,又留下黄立贵的特务营作种子,为闽北独立团的重建打下了基础。黄道也从赣东北正式调任闽北,以后一直是闽北地区的老大。闽北地区的武力在黄道、黄立贵的领导下一路发展,三二年十一月,闽北独立团升编为闽北独立师,黄立贵任师长、邹琪任政委。三三年七月,独立师奉命进入中央苏区,编入红七军团为五十八团,黄立贵任二十师师长兼五十八团团长,次年初率部重返闽北。三五年一月,闽北苏区大部丧失,黄道的闽北特委将聚集崇安以北武夷山区的五十八团、闽北独立一团、闽北独立二团共约两千人的部队合组新的闽北独立师,黄李贵为师长,卢文卿为政委,张燕珍为参谋长,王助为政治部主任。所部共编为四个团,高峰时发展到约三千人。十军团及闽浙赣军区失败以后,闽北失去与省委的联系,因军区司令员李德胜(大家想想谁用过这个名字)叛变,也失去与粟裕部的联系。在白军重兵围剿下,闽北部队由饶守坤、黄立贵、吴先喜指挥,分三路突围成功,分别建立建松政、资光贵、抚东三个根据地,黄立贵、吴先喜后来战死,饶守坤活了下来,率闽北部队编为新四军第五团,闽北一部则编入叶飞的第六团。

      2。闽东游击区

      闽东的武装斗争开始于三二年,闽变发生时,马力峰、詹如柏、叶飞、曾志等人趁热打铁,组织过全区的暴动,在霞浦西圣山和连江分别建立独立二团和独立十三团,但由于缺乏武器和军事骨干,该区的武力还是比较微弱的。三四年八月,七军团过路该区时,打通西圣山和连江两个根据地,并留下二、三百名伤员和一批武器,依托这批武器和军事骨干,闽东将原来的两个团整编为闽东独立师,冯品大为师长、叶飞政委,在宁德、罗源、古田、福安、福鼎、霞浦和平阳等地活动,建立过福寿、霞鼎、古屏、平边等小块根据地。三七年建立闽东军政委员会,叶飞主席、阮英平副主席。前面说过,闽东曾与刘英部联合,建立过临时省委,但刘英总揽大权,并欲派其亲信许信混出任闽东独立师师长,造成闽东人员不满,叶飞后遇到黄立贵,由他安排见到了党内资格比刘英老的多的黄道,两边遂产生合作意向,叶并向刘英提议由黄出面领导三部,由此造成刘下决心解决叶飞。叶飞脱险后,闽东转与闽北组闽赣省委,由黄道为书记。国共合作开始时,闽东约有一千二百人的部队,于闽北一部合编为新四军六团。

      三支队的支队领导层都是外来户,黄道留在了地方上,可见两区土地公公在延安、皖南两边都不吃香。张云逸、谭震林前面说过了,赵凌波是陕北来的,红二十五军的老人,曾任十五军团七十五师的政委,皖南事变中变节,胡荣原是红十六师的政治部代主任,跟随傅秋涛部到皖南后,调升三支队,后是新三支队的政委,皖南事变中弹尽自杀;新四军五团是闽北独立师的后裔,饶守坤曾随黄立贵到七军团,升到营长,以后任过独立师的二团团长和师参谋长,五五年是中将,曾昭铭是黄道的主要助手,曾是闽赣军政委的副主席,四零年在护送某领导时被伪军抓去杀了,桂逢洲是长征回派的,系统不清,四零年阵亡,刘文学曾是黄道的警卫连长,三路突围在吴先喜一路,吴死后成为这一路的老大,五五年少将;六团是闽东独立师的苗裔,也包含闽北一部,但从血缘上看,闽北、闽东两个独立师和粟裕部其实一样,都可溯源到老红十军这个祖宗,是三个近表;叶飞不说了,阮英平是叶的主要助手,解放战争时期被捕死亡,儿子以后也是叶给照看的;吴琨是六军团的团长,任江抗二路司令员时阵亡;黄元庆是长征干部,后来仕途发展似乎不很顺,上海解放时是某区的接管大员。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今天的花也给了加油呀!
      • 家园 好好写的不错

        我这先给你花了!你要是写下去

        我就一天给你一朵!

        • 家园 本来

          也不多了,写完四支队也可以结尾,或最多加一个外一篇,谈没能编入的部队,有几支似乎还不怎么进入人们视线的,可以一写,咳最近似乎不是很有写的冲动了,勉强在坚持,看吧。

          • 本来
            家园 安大人如此好文不写完可惜了

            慢点写没关系,我们慢慢等就是

          • 本来
            家园 你给我的感觉

            就是写的不错。有些事,是我所不知道的。新四军可比八路军的日子过的苦多了。不过活下来的都是精英!

            • 家园 八路军新四军日子差不多

              我理解您文中所指的八路军是指从中央苏区长征到陕北的一方面军,出发时大约10万人(又说8万余人,大概是除去民工),到达陕北只有8千多人,就是说不到10%的人坚持过了长征,但如果考虑到中途加入红军的新兵以及从四方面军调来的几千人马(一方面军用干部换的),这个比例会更小。反观组建之初新四军有七千人左右,我理解您指的新四军亦是从江西老区出来的,所以减去大别山四支队三千余人,要达到10%的比例,中央红军当时得留下7万人!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长征和三年南方游击的艰苦程度是相当的,如果把所有共产党领导的队伍做一个比较,东北抗日联军是最艰苦的。

              • 家园 你的数字不对。

                  一方面军先到陕北的有六千多人,基本上全是一方面军的,右路军中原四方面军的没有跟走。

                  另外左路军中还有原一方面军的两个军,算起来也应该有五、六千人。鉴于红军出草地北上后损失不多,如果那时一方面军四个军一起北上到陕北的应该有一万二千人左右,当然其中也包括了一部分中途参加的。会师时周告诉张一方面军还有三万人(实际有一万三四千),所以四方面军调过来的战士不太多,张说四方面军有十万人,实际八万。

                  西路军中损失的好象也有一方面军的一个军,董振堂是军长。

                  好象看过一篇文章说留在瑞金有四、五万人,主力走后一开始还是想固守“国门”,突围前已经损失大半。

                  南方游击队最苦的是部队已经完全被打散,最艰苦的时候只能分成几到十几人的小队到处躲藏,陈、项身边也只有十几个人。不象长征的红军始终是个整体,至少在这个整体中高级干部要安全的多。

              • 家园 这点不同意黎叔的说法

                尽管长征中央红军伤亡也很大,但是由于经过地区大部分是交通不方便的地区,因此给国军的追击也带来了很大不方便,大规模兵力不容易展开,不少地方军阀并没有尽全力去清剿,所以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一直掌握着战略主动,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艰苦程度则不一样,国军在清剿的时候有交通便利,兵力上可以说占有绝对优势,而且采取了相当残酷的清乡政策,游击的部队完全是各自为战,被动应付,如果不是西安事变的话,南方的红军好一点是继续保持现有地盘,糟糕的就是象东北抗联一样被逼着离开。红二十五军就是例子。

              • 家园 结论是对的,数字则

                有些问题,留南方部队(指所有武装人员)的生存比例远远低于10%的,A个人的估计,可能在1%到3%左右。其实数字问题是个大题目了,可用很多篇幅来谈的,只是考证所费精力就不得了。

                本来要回楼顶您跟第四节的新贴,翁既同好,有坑同跳不是?别光发调令让A添土呵。后来往下一看,还是添过半锹土的,得了,花吧,算定金阿。

              • 家园 我发现我犯了一个错误

                哪就是忘记了中间还有新人的加入,我一直以为,中央红军的人数,只是从8万6千人减少到3成多人。不过好象4方面军最后好象也就有400多人活到了解放以后吧???

                • 家园 这是不可能的

                  不过好象4方面军最后好象也就有400多人活到了解放以后吧???

                  光授将衔的就200多位,怎么可能。就是西路军活下来的都比这个数多多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