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五味瓶】饱受期待却默默无闻的次品---日本扶桑级战列舰 -- 宝剑橡叶骑士

共:💬58 🌺96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盖上一朵小红花】
    • 家园 死得其所

      战舰的结局就应该如此吧!!

      • 家园 同意呵

        战舰最不应该的结局就是长门那样的,窝囊透顶

    • 家园 终于又看到您的作品啦

      赶紧先花再看。。。。

    • 家园
    • 家园 鼓掌,精彩极了

      战列舰最后的T字决战发生在狭窄的苏里高海峡,对战列舰犹如在沼泽地中激战。大约,这是BB们最后的精彩了。

    • 家园 骑士老大贴完整了吧? 赶紧找个地方坐下慢慢欣赏。
    • 家园 1.次品战列舰

      1906年,在英国下水的一艘军舰让世界感到了震惊,这就是“无畏”号,这是一艘被称为“让任何现有战列舰在一瞬间陈腐化”了的军舰,当时各国战列舰的一般装备为双联装12英寸主炮两座,单装或者双联装8到10英寸准主炮6到12门,由于口径各异,自然让弹药供应以及着弹观察修正变得极为复杂。然而,“无畏”号首次采用了单一口径,12英寸主炮10门,这种统一了的主炮口径使其在海战中立于有利之地。“无畏”号的问世宣告了一个海军新时代——无畏舰时代的诞生,同时也极大地激起了更为炽烈的造舰竞赛,到了1912年,英国接连完成了4艘猎户座级新型战列舰,这型军舰将主炮口径从12英寸骤然提高到了13.5英寸,同时采用了将五座主炮塔全部置于舰艇中央线这种更为合理的配置方式,而其他各种性能相对于以往的无畏舰亦有过之而无不及之。对于这种强有力的新型战列舰,英国的报界纷纷以“超无畏级”的美名冠之,因此,海军竞赛的焦点又聚集在这种“超无畏级”的竞赛上。

      反观当时日本海军的建设,虽然自始至终日本海军当局一直将其舰艇建设定位于世界最高的水准,但是也由于其作战思想上依然存在着强烈的保守意识,因此很难达成质的飞跃。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萨摩战列舰,事实上,该舰最初的设计便是废除了准主炮而采用单一口径主炮,这个设计思想甚至比无畏级更早一些,然而,海军方面却依然墨守成规,最终还是将该舰设计为装备双联装12英寸主炮两座,双联装10英寸准主炮6座的传统型军舰,虽然本舰的排水量甚至超出了“无畏”号,但是花费了四、五年的建设期以及巨额费用,依然只是建造了一艘攻击力、航速都无法与无畏舰相比的老式“准无畏舰”,在诞生的同时就陈腐掉了。而后的建造计划所动工的“河内”和“摄津”号,虽然统一了主炮口径,但是位于中心线的前后主炮塔中装备的是50倍径的长管炮,而侧舷主炮塔居然采用的是45倍径的短管炮!虽然主炮的弹头可以一致,但是射击时不论初速还是弹道都完全不同,因此这种河内级战列舰虽得无畏舰之名却难言有无畏舰之实。

      也许日本海军当局也开始了反思,他们暂且放弃了“自力更生”,而将目标放在一流水准,向英国维克斯公司订购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战列巡洋舰“金刚”号,该舰和同期英国同类战列巡洋舰雄狮级相比,更大、更强、更快、而且设计更合理。以至于英国在建造该级四番舰“虎”号时,反过来参考了“金刚”的设计思路。而日本也从英制舰艇上学到了第一流的造舰技术,尤其是在电气舣装方面更是受益匪浅。根据英制的“金刚”号。日本马上自己仿制了其同型三舰,此举将本国的造舰技术水准又提上了一个台阶。在这同时,自己建设“超无畏级”战列舰自然成了日本海军下面的目标。他们决定将当时日俄战争时期的“第三期海军舰艇扩张计划”中的一艘“第三号甲铁战舰”作为“超无畏级”战列舰设计建造。由于各国海军战备的增强,1910年,海军向议会提出了《海军军备紧急充实计划》,要求建造7艘战列舰,但是因为财政上的理由,直到1913年才仅仅通过了建造“甲铁战舰”第四号到第六号的议案。

      军舰的设计是从1910年开始的,野心勃勃的日本海军依然紧抓自己一贯的传统,永远将目标放在世界第一的位置。其最初的“超无畏级”战列舰便被设计成一种排水量超过世界任何一艘军舰,航速也要比别国通常的战列舰要高,至于最主要的主炮装备,目标当然也是世界第一,但是就装备方案而言,就有装备对外诡称“四三式十二吋”的45倍径14英寸主炮双联装五座、三联和双联各两座、双联六座、三联四座以及四联三座,算上不同的船型和船体组合,一共多达35种不同方案。根据激烈的讨论,主炮还是采用了和金刚级一样的双联装同型炮塔,以便于训练,同时也将炮塔全部装备在中心线,以便于发挥最大的侧舷火力,这就是本篇将要叙述的日本最为默默无闻的扶桑级战列舰的诞生。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1918-1919年间的“扶桑”号,前部三脚桅杆的底部新设了上下圆筒型的副炮指挥所,1917年在主桅顶部加装了方位盘射击指挥仪,次年又于后烟囱的两侧增加了8公分高炮各一门(照片上裹着炮衣)。

      正如开篇所述的,这种世界上最大的“超无畏级”战列舰可谓汇集了日本海军的最高技术,从她被冠于日本美称的“扶桑”之名看来,其成败与否当然也直接影响了日本海军的面目。不过,当时日本的造船工业以及设计能力虽然已经取得了相当的进步,但若要设计生产世界最高水准的超无畏舰还显得非常吃力。刚刚还是处于仿制阶段,却要一举开始建造世界最大最强舰,这种不顾实际的“造舰大跃进”也无情地遭到了现实的严厉惩罚。当扶桑级的二号舰“山城”号摆上船台没有过多久,日本技师们就发现了这种日本海军的“形象工程”存在有重大的缺陷。所有的问题可以说都是由硬塞在舰体中央的第三、第四两座炮塔所惹出来的,只有四个炮塔的金刚级全长是214.6米,而六个炮塔的新型军舰竟然只有205.1米,军舰全长的大约百分之六十就要被那六个炮塔所占据!

      我们来看看这两座挤进来的炮塔带来了多少麻烦:

      首先,这第三、第四炮塔中间就是后部轮机舱,这样不光限制了轮机舱的空间,使大型锅炉难以搭载,还要迫使其主防护带延伸,加重了防护的负担。这样,设计人员必须在速度和防护上作出抉择,结果,这艘日本所寄寓厚望,耗费了巨资,倾注了全部技术力量的超无畏战列舰航速只能勉强达到23节,最大装甲也只得被施以12英寸,不管在机动性还是防护性方面都不能满足要求。而这夹在这两座炮塔中的烟囱又会给射击指挥会带来麻烦,分别配置的弹药库的搭载量也收到了限制。

      其次,由于整个军舰的大半被炮塔占据,一旦向侧舷以最大火力进行齐射,射击产生的炮烟和气浪会密布整个军舰,这些炮烟和气浪自然会给上层建筑带来破坏,除此以外,还有别的麻烦,由于后部射击指挥所也被四号、五号主炮塔夹在中间,炮击产生的炮烟和气浪会给射击指挥所的观测带来致命的影响。

      还有别的问题,从该舰的主炮配备状况看,一号二号炮塔、五号六号炮塔分别以背负式配备在前后,中间的三号、四号炮塔却是以独立状态安装在舯部,在射击指挥上难以形成一个炮群而造成相应的问题。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些问题所造成的结果,不单是“扶桑”号,连船台上因工期已经展开而来不及加以多少修正的二号舰“山城”也一样,尚未完成也被贴上了“次品战列舰”的标签!因此,日本海军当局不得不重新考虑改进设计方案,原本计划建造的同级战列舰“伊势”和“日向”号便以牺牲居住条件等为代价,作了一些应急性修改。(详见拙作 《不贞洁的和不完美的·被梦想与现实所捉弄的巨舰·日本伊势级航空战列舰》

    • 家园 2.竣工及改建

      为了建造这艘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战列舰,日本国内各大工厂纷纷进行了扩建,并增设了大型船台、龙门吊等设备,而最后决定该舰的吴海军工厂依然发现船台进一步扩建已经不可能,因此决定在1907年1月开建,1912年3月刚完成的造船船坞内建造这艘当时还被称为“三号甲铁战舰”的本舰,开工日是1912年3月11日。

      当时,在船坞内建造三万吨级战舰还是世界最初的尝试。船坞中建造就是将船体在船坞上铺设的木架上建造,在船体构造基本完成后就开始向船坞注水,等船体上浮以后便用拖船将其拖出,这个拖出船坞外的过程,便成了该船的下水典礼。如果一般从船台上下水,命名者会用香槟酒瓶在船艏上撞击,伴随着铿锵的撞击声和飞溅的酒香泡沫,系留船体的缆绳会被特制的斧子砍断,这时,船艏上悬挂的彩球也随之打开,从中会飞出白鸽,飘洒出彩带纸花。伴随着雄壮的乐曲,寄托着与会者的祝福,披红挂彩的船体会在几十秒内徐徐滑入水中。此情此景给建造者和与会者所带来的激动之情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相比之下,若在船坞中建造的话,当船体从船坞中被拖出水中时,便算是下水典礼了,所花时间大约要十分钟以上,当然就要乏味得多,也不会那么雄壮而激动人心了。

      两年多以后的1914年3月,船体基本完成。虽然本舰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或缺陷,但是“形象工程”毕竟还是“形象工程”,其下水典礼也是与国家、军队体面息息相关的大事,为了让这个典礼体面隆重,28日,工程主任永村清造船中佐绞尽脑汁,精心设计,在船坞的各个起重机的支柱上布置了装满五彩纸片的空筒,当船体经过这些起重机被曳出船坞时,依次用压缩空气将这些纸片喷出,想方设法不让这种漫长的船坞下水典礼变得乏味。这时,军舰正式被冠以日本国的美称:“扶桑”之名。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主桅已经开始复杂化了,根据1923年的《炮战指挥装置配置草案》,日本开始在主桅安装各种射击指挥装置。而由于前烟囱过于靠前而影响观测,在1925年1月底被安上了排烟板。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扶桑”号在1915年11月加入现役,这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之时,那年英国和德国在多格滩进行了一次主力舰之间的遭遇战,次年,更是展开了规模空前的日德兰大海战,这两场海战给全世界的海军带来了各种经验教训,可以说给了这以后军舰的设计建造带来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冲击。两号舰“山城”号在1913年11月20日于横须贺海军工厂动工,15年11月3日下水,虽然有了吸取经验教训强化结构的机会,但是,原来从英国订购的主炮钢材等国外订购材料无法供应,尽管日本国内生产能力也相应跟上了进程,“山城”号的竣工还是要比扶桑号晚了两年,到1917年3月31日才加入了战列。

      “扶桑”号的设计建造由于带有比较强烈的试验色彩,建造过程中其教训也作为其二号舰“山城”号改进的要点,因此,了;两舰在竣工的时期就有着一些区别:

      1. 完成时“山城”号已经搭载了方位盘瞄准装置,而“扶桑”号则是在1917年才加装的。

      2. 8公分高炮(事实上是3英寸)“山城”号是安装了4门才竣工的,而“扶桑”号也是在1918年才加装的。

      3. 司令塔的装甲“扶桑”为12英寸,“山城”则是14英寸。

      4. 扶桑舰艉原有的回廊由于强度不足,在竣工时被撤除,“山城”则改良安装,因此,到大改装为止有无舰艉回廊是从外观上区分这两姐妹的最好方法。

      第一次世界大战四年的厮杀结束以后,欧洲列强开始舔舐它们流血的伤疤,哪里还有余力进行花钱费劲的造舰竞赛,但是,我不想比赛,当然更不愿意别人超过我!这样,五大海军强国开始坐下来商量“裁军”了。这样签订的华盛顿条约对于各国准备新建的主力舰可谓是一场毁灭性的打击,那些接受日德兰海战教训设计建造的新型军舰几乎全军覆没。

      但是,新舰的停工却给了列强改装老舰的机会,日本就对条约的所有“幸存”舰进行了改装,改装的内容基本也是根据日德兰海战的经验教训以及这些年技术的发展,这些改装提高各舰的各项能力。主力舰的改装工程内容如下:

      1. 增大主炮的仰角以提高射程,同时,在主桅楼上设置相应的炮战指挥装置。

      2. 随着炮战距离的增大以及日益加剧的航空威胁,必须针对大落角的炮弹以及航空炸弹可能对甲板的损伤提高水平防御。

      3. 由于条约规定不得强化垂直防御,也可以通过加强对弹药库等要害部位的防御达到同样目的。

      4. 加装突出的防雷隔舱,强化水中防御,同时抵消由于改装造成的预备浮力减少。

      5. 换装效率更高的锅炉,完成燃料从以烧煤为主向以烧油为主的过渡,最终达成重油专烧。换装更新型的主机,提高航速。

      6. 增设航空设备,搭载水上飞机,强化侦察、观测能力。

      7. 废除已经没有实战意义的鱼雷兵器。

      8. 延长舰艉,保持体形,防止由于排水量的增加带来的舰艇浮力减少。

      9. 加强防空火力以对抗航空威胁。

      日本的十艘战列舰都接受了这样一系列的改装,改装分期分批,其结果所带来的最为明显特征就是主桅楼的逐渐巨大化,这是为了适应远距离炮战而在主桅上安装各种射击指挥装置的结果。最终形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日本战列舰的标志性特征:古塔式主桅,而这些塔桅中,最为典型、最为独特的莫过于“扶桑”号。高大、巍峨、却又看似摇摇欲坠。

      “扶桑”号在1930年4月到1933年5月首先轮到了大改装,由于全身的几乎被炮塔占据,因此在改装中,没有多少追加新型装备的余地,尤其是长大的弹射器,为了塞进这个关键设备,不得不将其三号炮塔方向调转,而把弹射器安装在炮塔顶上。就是由于这个主炮的方向的改变,让本来就狭窄的舰桥底部变得更加局促,这也是造成“扶桑”号主桅楼不安定感的缘由。

      主桅的塔楼化目的是为了提高远距离炮战的观测能力,不过主炮的射程不加以提高战斗力也无法强化,而提高射程最为简洁有效的方法是加大射角,因此,“扶桑”号的主炮仰角由30度提高到了43度,主炮的射程由25000米延伸到了35000米,除了主炮,副炮的仰角也作了提高。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在吴海军工厂第4船台进行第一次改装的“扶桑”号,脚手架上员工正在为她“涂脂抹粉”。

      除了这一点,防御的改善也是一大要点,对于水平防御,“扶桑”在其弹药库和主机舱等关键部位加装了0.75到4英寸厚的装甲板,主炮塔的顶盖装甲也提高到了6英寸。而水下防御除了增加突出的防鱼雷隔舱以外,还新设了1到3英寸的纵隔壁,根据不同部位,还在水下船体外部用1英寸厚的钢板3-4层强化,以对抗可能出现的水中弹效应。虽然通过这一系列的强化,本舰的防御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是毕竟总体存在着先天问题,其水平装甲某些地方还不如金刚级,对于同样14英寸炮弹的防御也有不足的呼声。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扶桑”号鸟瞰,第二次改装以后,舰艉虽然已被延长,航空设备依然还没有移去。主桅上可以看见换上了九四式10米测距仪。

      另一个主要改装项目是主机的换装,目的是将本舰的航速提高到25节,原来的24台1666马力宫原式混烧锅炉换成了专烧柴油的12500马力舰本式锅炉8台,大大地提高了效率。由于减少了锅炉,烟囱可以被结合成了一个,“扶桑”号成了日本第一艘将两个烟囱结合成一个的战列舰。同时由于锅炉所占体积的减少,燃料搭载量也大幅提高,其航程提高到了16节11800海里。

      最后,这次改装撤除了1918年加装的单管“八公分”高射炮,换上了双联12.7公分高射炮四座,两联40毫米对空机关炮和四联12.7毫米高射机枪各两座,在舰桥增设高射测距仪以强化防空火力,与此同时,拆除了几乎没有机会使用的水下鱼雷发射管。

      这次改装的进行中,第一次伦敦条约缔结,“海军假期”又一次被延长了,所以,日本决定对依旧问题重重的“扶桑”号作更进一步的改装。改装工作在1934年9月到1935年2月中进行,这次改装的主要工程是将舰艉延长7.62米,为的是维持长宽比,减少阻力以不使航速减低。由于延长了舰艉,这样可以将水上飞机的弹射器从第三号炮塔的顶部移到加长了的艉部,使其拥有搭载三架水上侦察机的能力。为了进一步强化防空能力,还将装上不久的两座40毫米机关炮换成双联25毫米机关炮八座。同时还将主桅顶部的六米测距仪换成八米测距仪。其他还设置了消磁电线、在防御隔舱内进行了钢管的充填、以及增设了应急排水装置等等。

      “山城”号相应的改装也在1930年12月到1934年11月实施,和“扶桑”号不同的是,“山城”的改装不是分两步,而是一次完成了“扶桑”号两次改装所要实施的项目,这样就可以直接先延长舰艉,将航空装备设置在舰艉,而不需要象“扶桑”号这样费时费力地先改变炮塔朝向再安装弹射器了,这样造成的最为直观的结果就是,“山城”的舰桥可以不用象“扶桑”号那样“弯腰驼背”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第二次改装以后“扶桑”的舰容,由于原先三脚桅后脚的开度没有“山城”宽,加上第一次改装时3号炮塔的转向,便造成“扶桑”的桅楼的不安定感,仿佛驼了背。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以后小改装还在继续,太平洋战争前夕,两舰的主测距仪被换成了更为巨大的十米测距仪,多次改装以后,排水量也上升到了34500吨,而满载排水量也突破了四万大关,但是尽管改装复改装,但是和其他同级战列舰相比,还是有着很大劣势。“扶桑”号那宛如积木搭成的主桅楼,看似巍峨,但却令人感到那样的惴惴不安,这个巨大却不安定的塔楼,也可以说是日本战列舰在“海军假期” 所进行的大改装中片面追求提高战斗力的象征吧。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1934年12月14日“山城”号经历了4年的大改装,开始进行试航。与“扶桑”不同的是,改装没有分阶段进行而是一次完成。因此,主炮不需因装载弹射器而转向,其结果就是主桅是挺直的,这也是区分这两姐妹最简明的办法。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家园 3.无功反受禄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1935年春在山口县西北油谷湾中航行的两舰,近处的“扶桑”号正在进行操炮训练,全舰12门主炮全部指向右舷,虽说这些主炮造成了军舰设计上的问题,但是威风还是不小的。和远方的“山城”相比较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塔楼的区别。

      太平洋战争爆发时,“扶桑”、“山城”两姐妹及其两个堂姐妹 “伊势”、“日向”号同属第一舰队的第二战队,该战队拥有48门14英寸主炮,在联合舰队中,第一舰队是舰队决战的核心,其中第一战队由联合舰队旗舰“长门”及其姊妹舰“陆奥”所组成,直属于山本五十六指挥,而高须四郎中将的第二战队便成了当时的主攻手。由这样的编制可以看出日本海军对这48门巨炮抱有何等的期待。然而一是因为日本海军长年以来对于主力舰决战的执着,不愿意过早地投入主力;二来这些军舰的速度难以发挥真正的作用,人们通常因为她们一直逗留在其驻地的柱岛而讥笑她们是“柱岛舰队”。

      这“柱岛舰队”的首次任务便是迎接袭击珍珠港的南云部队的凯旋,当六艘战列舰以一列纵阵通过狭窄的丰后水道时,着实是威风凛凛,当然迎接部队不会行驶得太远,当然这时也没有什么大的威胁,只是在12日通过截获的无线电文探明了附近有两艘敌方潜艇的活动,有惊无险。这次航行是“扶桑”、“山城”的第一次作战行动,虽然没有发射一发炮弹,返航后照样获得了“功劳甲”的表彰!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1943年训练中“山城”的左舷一角,可以清晰地观察其前主炮、2号(原4号)副炮,以及两联25毫米高射机关炮。

      获奖以后,“柱岛舰队”们自然还是与战斗无缘,在训练中度过每一天。直到1942年4月18日,一支美国的特混舰队对日本本土进行了首次空袭,接到了战报以后,联合舰队连忙向正在柱岛训练的两舰下达了作战命令。

      美国的特混舰队由航空母舰“大黄蜂”和“企业”号为中心构成,在8点24分将实施空袭的杜立特B-25轰炸机放飞以后,当即以25节的航速返航,而受命追击的日本舰队竭尽全力,才算是跑出20节的航速,显然根本无法实行追捕,正在舰队望洋兴叹之时,又收到了恶劣天气的洗礼,而且狂风恶浪一来就是好几天,“山城”号的弹射机上的飞机也被冲走,编队只能在22日悻悻归去,当然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由于“支援对敌机动部队的攻击”,再次被授予“勋功甲”。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1935年3月的“山城”,在烟囱的前后可以看见两种九二式110公分探照灯,虽然其前缘形状不一,但是都开着大孔,原因是在主炮开炮时可以尽量减弱气浪的冲击。

      这次空袭行动使日军下了消灭美国特混舰队的决心,惯于在苦思冥想中制定作战计划的黑岛龟人大佐制定了一项纷繁复杂的作战计划,佯攻阿留申群岛,将美国特混舰队歼灭的同时,攻取中途岛。而高须四郎中将麾下的第一舰队第二战队的这48门主炮,便是肩负着支援全般作战,“依据特命,在中途岛的攻略之日,抵达基斯卡岛南方五百海里,在支援北方部队的同时,捕捉歼灭敌舰队”,在半途上伏击美国特混舰队的任务。

      然而,这个最终只是日军的一厢情愿,6月5日7点50分,巨大的战列舰“大和”号上的联合舰队司令部等来的消息不是击溃美国舰队,攻取中途岛的捷报,而是三艘主力航空母舰中弹起火的凶耗!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况也愈发恶化,主力舰队的四艘航空母舰都在须臾间灰飞烟灭。

      到最后的航空母舰“飞龙”号沉没以前,“扶桑”、“山城”舰队接到了和主力汇合的命令,舰队在11点35分,开始匆匆向东南回缩。但是由于形势更加严峻,山本五十六终于在23点55分下达了作战中止的命令,次日中午12点,第二战队又奉命转舵西南西,以接应溃退下来的机动部队。不久以后,高须部队又接到了支援北方舰队的命令而开始北进,冒着越来越寒冷的气温和越来越恶化的天气,舰桥勤务的人员开始穿上外套,海面的狂涛中,舰艇甚至露出了水线以下的红色船腹,有时螺旋桨还会空转!一直到接近阿图岛附近。13日总算获得了返航的命令,一旦兵败,狼狈至此。舰队直到6月17日才返回了横须贺,出击时摩拳擦掌,归回时垂头丧气。没有遇见一个敌人,没有发射一发炮弹,穷奔于北太平洋20日前后,空手回港时还是得到的“勋功”照样还是甲。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柚木武士笔下的山城

      中途岛海战的惨败后,不可一世的日本帝国海军一蹶不振,“扶桑”、“山城”又一次退回柱岛开始了他们“月月火水木金金”①的猛训练,到了1943年,所属的第二战队,进而连从日俄战争以来一直是联合舰队主力的第一舰队也被解散了!两舰作为单舰而不是部队附属于联合舰队,分别成了训练专业舰,“山城”还离开了其姐妹舰,前往横须贺担任炮术学校等各种专业学校的训练舰。

      这期间,战局对日本越来越不利,连号称“绝对国防圈”的塞班岛也成了美军下一步的攻击目标,如果该岛失守,日本本土将会置于美国远程航空的攻击范围之内,日本为了死守这个要害之地,制定了决战方案:“阿”号作战,为了参加作战,“扶桑”号也被召集,和因为事故丧失了僚舰“陆奥”的“长门”号编入同一部队,奔赴塔威塔威。5月7日,忽然接到了美军登陆比阿克岛的急电,日军为此制定了援救计划,编成第16战队,掩护机动第二旅团前去增援,定名为“浑”作战。而“间接护卫浑部队的行动,歼灭遭遇之敌”的任务就落到了临时抽调出的“扶桑”和两艘驱逐舰的肩上。然而第一次浑行动由于途中遇到了巡逻中的美国B-24机而草草收场,而“阿”作战也在得到被形象地称为“马里亚纳火鸡大捕杀”这样的一边倒战果后,以日本海军的惨败而告结束,塞班岛弃守,帝国的绝对国防圈崩溃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1943年山城作为训练专业舰时的景象,虽然战火对日本日趋不利,但是由于该舰难以运用,只得在本土从事新兵训练。图为水手擦拭黄铜制的炮口栓的作业,即便不是恐高症也许腿也会发抖吧。

      “扶桑”却还是徒劳无功,7月15日返回吴港,进行了最后的改装,增加了雷达和大量的防空机关炮。同时,“山城”号也于7月20日进行了同样的最后改装,两舰在分离了几乎十个月以后,于9月10日在吴港重逢,再次编入第二战队,“山城”的桅杆上飘起了西村祥治中将的将旗,准备参加联合舰队最后的大规模作战:“捷一”号作战计划。战争开始以后,两舰一直无功而受禄,但是这次的硬仗,对于这两艘先天不足的战舰而言,等待着的,将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命运!

      ---------------------------------------------------------------------------------------------------------------

      ①这是日本海军有名的训练方式,将星期天当作星期一,将星期六当作星期五,没有假日。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