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我也来说说中医 -- 山寺桃花

共:💬207 🌺318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 家园 龙为关键词在百渡贴吧上找,有一篇很强的文章,

        收集了很多龙的东东,时间地点都标的很明白~

      • 家园 Haha! 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Blume!

        恭喜: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 家园 龙宫方一事记得好像是见于宋人笔记小说。此伪托附会无疑。

        不过孙思邈尚道家之术,以道入医,当非无藉。况道家总理阴阳,与医事相合。

        方剂变迁,寻常事耳。最初为方,不外一病一药,为中医之褴觞,继而始有以法统方,复方为药。仲景方为医方之祖者,非技之穷极也,盖君臣佐使肇机于仲景也。之后药理精进,疾病繁复,兼物质趋于丰富,处方不复见秦汉之简约。后世医家遂有方不七,无以尽方之变之论。今方派于古方派之别,亦如华山剑宗气宗之争。方之大小,无关宏旨。重要的是医家能否于错综复杂的疾病转归之途,抓住主要矛盾于间不容发之中。医如武事,有韩信将兵,多多益善;亦有霸王沉舟,三千越甲可吞吴。医如丹青,有工笔牡丹,纤毫毕现,丝丝入扣;亦有爱墨如金,“删繁就简三秋树,立意标新二月花”。医如攻心,有“诸葛一生唯谨慎”,苦心经营,徐图后事;亦有奋发鹰扬,于百万乱军之中,斩将搴旗,一击而定鼎。

        “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古方典籍,云泥俱有。何况世异时移,纵仲景良方,今世亦多有不行。后世医家所贵者,其方意耳。审其意之所在,师古而不泥古,为中医发陈出新,存续绵延之道也。

        龙宫无藉,秘方无凭,君可知之耳。

    • 家园 【原创】我也来说说中医2: 为什么胡万林是伪中医?

      引用:

      胡:中国药典、《本草纲目》根本不科学,都是胡说。硭硝是个好东西,是个补药。我的生命运动医学就是要整个推翻《本草纲目》的伤寒论。(原文如此,按,东汉张仲景著伤寒论,后人以为方书之祖。一为中药学巨著,一为方剂学鸿篇。或为“要整个推翻本草纲目和伤寒论之误。)

      山寺桃花按:中医也不是不用硭硝。内服硭硝主要是用来泻热通便,属于攻下药。攻下药不少 ,象大黄和巴豆皆属此类。是药三分毒,硭硝尤其不能过量,一般临床只用到10g。久煎无效,所以一般让患者冲入药汁服用。胡万林一次用上百克的硭硝着实骇人听闻。幸好听说他弄了个大锅煮(具体怎么样,那位手头有资料请见告),部分硭硝因此失效,否则更有杀伤力。不晓得这位神医为何不就减点药量,让病人冲服,两边岂不省事?

      神医师法自然,不读,也看不上医书,当然不晓得攻邪逐水是早有传承。 不过攻逐都有一定之规,知道了,也不会理睬吧。手头没有他论水在人体的的原文,否则请大家欣赏一下。[cchere.net 西西河 山寺桃花]

      好了,说到集中医攻邪逐水之大成者,我们得首推以“汗,吐,下”三法著称的张子和。 他和同时代的李东垣同属金元四大家。不像另外两个人,朱丹溪和刘完素,学术虽有分歧,但也不致冰炭同炉,这两个人就像华山剑派的剑宗和气宗,对治疗的看法是水火不容。他们一北一南,隔空交战,不惟理论,亦以疗效为导向,全方面朝对方开火。双方拥泵众多,都是活人无数的的大医家,斗了个难分难解,谁也不服谁。张子和主张先驱邪再治病,利用汗法,吐法,和泻法来发散外邪,邪去则正安。 李东垣则认为元气为一身之本,补后天脾土之气来养先天正气,气正则邪去。后人由此把张子和称为攻下派,把李东垣称为补土派。

      那么华山剑宗和气宗孰高孰下呢?所宗理论孰对孰错呢? 其实都对。何也?所处环境不同,所医对象不同,自然手段不同。张子和居北方,人日食膻腥,夏则吞冰,冬则围炉,体格强健,久惯大寒大热,经得起 “汗,吐,下” 三法散邪。无此 寒凉攻下,亦无能愈北人之病;然李东垣居南方,其时兵祸联结,物资匮乏,人民羸弱,居不易,食不饱,胃虚脾弱者比比皆是。非补中益气不能图根本。由此可见,中医治病要因时因地因人,正可谓“世异时移,变法亦矣。”[cchere.net 西西河 山寺桃花]

      他们俩人后来搞清楚此理了么?我想是他们是知道的。一事为证:某一日,李东垣母突病 ,李奉药数日,竟然不效。 李东垣日日喃喃自语,若有所思。 一天,他突命下人去请同城另一位医生。 这着实有点不寻常。因为这位医生是张子和一派,名望和学识比李东垣也差的远,怎么请他呢?这位医生接到邀请后也摸不着头脑。他沉思片刻,问那位下人“你家主人现在在做什么啊?”下人答李东垣日日踱步,口中惟时时自语大黄二字。 医生一听心中有了主意,遂昂然登门。按下一阵忙乱不表。俟其诊毕,李东垣恭敬发问,“贵医以为如何?”医生答曰:“令堂此恙非用大黄不可”。东垣大惊:“仆亦日日思用大黄,然母年高,踌躇再三,愿先生教我”。医徐徐曰:“令堂年虽70,然尺脉犹坚 ,用之无妨”。(山寺桃花注:尺脉犹坚指的是肾气依然充足,老太太体质还好) 东垣深然之,于原方中入大黄,母豁然而愈。

      列位看官, 中医治病因时因地因人,但循医理,可以殊途同归。李东垣虽宗补土学说,该出手时,大黄亦为气宗之剑。 所踌躇者,盖关心则乱,医不自医耳。潜意识下,请剑宗弟子来坚自己心志,其用心,早被聪明的剑宗弟子窥破了,遂成就了一段佳话。[cchere.com 西西河 山寺桃花]

      再表后世胡神医,卓然自立山头,稠人广座,日看百人,不问阴阳,不知地理,不看虚实,不论长幼,无四诊合参之据,无惕惕警惧之心,动辄皆以芒硝为用。间中患者有脏燥腑实者,十或愈一二;肝癌腹水者,能饮鸠畅快一时。然患者正气受损之烈,不问可知。如此中医,岂不令识者冲冠发指?

      后注:东垣与医生对话部分来自10多年前读的医案,手头无原文,照理不能打引号。为求生动计,昧颜犯规。文字定有出入,念在打字艰难的份上,请河友莫怪。

    • 家园 原创】我也来说说中医3- 支持中医,反对伪中医

      很多人打着中医的牌子,干着糟蹋中医的事。远的如鲁迅笔下必用公母配对蟋蟀的伪中医, 张锡纯老先生肯定要痛骂。胡万林也不是今天才冒出来。这些伪中医的存在使得得最后受伤的还是中医。中医体系完整自洽。因为珠玉在前,才让新的体系不容易建立起来。目前体系旧了点,只要还经得起实践考验, 就只能保留以待将来。(请参看拙贴我也来说说中医)

      中医是一部不断发展的历史。 温病学说,卫气营血辩证都是应对时代挑战的产物。没有他们,我们中国人有可能就会象印地安人一样大批死于由欧洲人传来的天花,猩红热和麻疹等等传染病。因此中医的地位是历史形成的,不是GCD 保出来的。印度人不是不想保他们的传统医学。保不保得住,要靠疗效说话。

      自西医东渐,中医也开始了与之的竞争又学习之路。最早的中西医结合的创举始推张锡纯的白虎石膏汤加阿斯匹林治感冒。今天看来,虽显得可笑,但荜路蓝缕,终究起步。在20世纪抗生素发明以后,烈性传染病不再是人类的头号敌人, 中医在这方面迅速的失去了优势,但又在心脑血管疾病方面找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

      总的说来现在中西医结合仍不令人满意,但中医还是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建国初期,在大面积烧伤,某些骨科疾病的治疗方面,中国医学界在那种条件下还取得了瞩目的成绩,这里面中医助力很大。

      中医既辩证又辨病,在疗效比较方面,辨病先行,从无中医拒绝统计一说。有些中医症候西医无对应疾病名称,如午后潮热,是多种疾病在发展过程的都有的一种症候。中医对它有丰富的治疗经验。西医可能就叫你加强营养,呼吸新鲜空气。这方面,中医想和西医比,但体系不对应,比不了。

      近来如方舟子之流, 不顾学有专攻,观点比某些西医还要激进,把伪科学的标签贴在中医头上,让中医界坚决反对。大凡人出名以后,以为自己就是全能,以不知为知,全不知令自己好不容易积累的清誉尽丧。他们最有力的攻击武器就是中药木通的毒性。他们以比利时有人服食含木通中药减肥,并发现木通含马兜铃酸会导致慢性肾小管间质性损害为由大肆攻击中医。首先。中医从未说中药无毒。 历史上毒和药二字互为通用。医家以人参用之不当尚为毒药,何况木通乎。木通能清热利水通淋,清泄心火。无使用征而使用,更有甚者,用于中医认为由寒痰寒湿积聚的肥胖病,不异于雪上加霜,不出问题,岂非咄咄怪事?西方不承认中药为药品,以食品的安全剂量要求中药,又焉得不出事?方舟子貌似科学,其实无行。引几百年前的本草纲目中个别错误来否定整个中医, 不啻于引牛顿在晚年陷入神学的故事来否定物理学。一方面指责中医不发展,一方面对中医的发展视而不见,专挑连中医业内早就弃之不用的糟粕来攻击中医,其意不善,其心可铢。

      另外奉劝河友一句,本学科之外的打假,除了抄袭,可以通过考据和辞章来辨析,其他宁可不慎乎?

      又有人问:为何我们中药不能通过FDA 审批? 我们国家的制药工业小而散,与FDA的体系要求有很大差距。就是西药也没有一个能过FDA的。我母校的药学院长感慨说:美国的一个新药的审批材料要装满18吨的卡车,我们是一个人就可以拎走。审批过程也以10年计。国内小本药厂,实在力有未逮。即使这样,复方丹参滴丸也创造了直接获美国FDA 2级临床试验申请批准的中国药物纪录。虽然最后结果尚难逆料,我深信假以时日,中药必能打入国际药品市场,中医药的路也会越走越宽。以日本对中药的研究为参照,我们在中药制药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医药报 2002年12月对国内和日本产的70余种抗心绞痛中药制剂作了综合比较分析。其中,麝香保心丸和苏心丸的最早起效时间只30秒钟,宽胸气雾剂的速效作用优于国产硝酸甘油,逊于进口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苏冰滴丸,心痛气雾剂对心绞痛的最早起效时间也仅1分钟。而复方丹参滴丸是3-8分钟。倭人把中药的剂型改革做到了如此的地步,充分说明了在急救方面,中医药也大有可为。

      通宝推:闯江湖,
      • 家园 【讨论】要顶下这一句:

        "心痛气雾剂对心绞痛的最早起效时间也仅1分钟。而复方丹参滴丸是3-8分钟"

        好象稳定心绞痛休息三五分钟也就不痛了。丹参滴丸的三到八分钟就不要拿出来说了。

        中西医结合就不要提了,好象中医,西医都不待见。西医并不排斥生药, 象St. John's wort用来治疗抑郁症的疗效是被认可的,尽管不是一线用药。但这些药物用于临床其副作用,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都有明确的研究和界定。而中医呢, 干的都是往消渴丸里面加优降糖, 鼻炎康里加扑尔敏这样暗度陈仓,然后贪天之功的创举。有这样的先例,我一直担心速效救心丸等所谓的有效药物里都有硝酸甘油。楼主现在好象也在学西医。如果有一个病人用着这些所谓中药,又想让你开点伟哥,你敢不敢给他开? (伟哥和硝酸甘油禁合用)

      • 家园 花并请教

        先花这个“一方面指责中医不发展,一方面对中医的发展视而不见,专挑连中医业内早就弃之不用的糟粕来攻击中医,其意不善”

        请教山兄,张功耀<告别中医中药>文http://www.med8th.com/humed/6/20060415kbzyzy.htm 中提及

        为了进一步说明中医的非科学特征,我们不妨以《黄帝内经》中关于水肿病的论述做一次具体的解剖:

        “帝曰:‘其有不从毫毛而生,五脏阳以竭也,津液充郭,其魄独居,孤精于内,气耗于外,形不可与衣相保,此四极急而动中,是气拒于内,而形施于外,治之奈何?’歧伯曰:‘平治于权衡,去菀陈莝,微动四极,温衣,缪刺其处,以复其形。开鬼门,洁净府,精以时服,五阳已布,疏涤五脏,故精自生,形自盛,骨肉相保,巨气乃平。’帝曰:‘善’。”〔6〕

        这段文字以黄帝的口吻提出了这么一个病理学疑问:通常认为,疾病是从外到里演化的,可是偏偏有些疾病“不从毫毛而生”,五脏自己就变得不起作用了,“水肿”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是为什么呢?然后,作者以“歧伯”的口吻教导黄帝如何对水肿病人进行保养和治疗。其中,“平治于权衡,去菀陈莝”所表达的是对水肿病人的治疗原则。它把治疗水肿比喻成称东西,把蕴积的部分去掉,保持一种平衡,水肿就可以好了。这个教导明显是一种表面判断,没有任何深入的趣味。肿了的病人要消肿,这是众人皆知的常识,实在不是一种了不起的“学问”。然而,歧伯却以煞有介事的姿态讲出了一些连他自己都如坐云雾的“医理”,其中引起中医学者最大兴趣的莫过于“缪刺疗法”。

        按照《素问·水热穴论》的说法,人体中有水俞57处,亦称“肾俞57”。人若有水肿病,可判断为“肾俞积阴”。按照“以左取右以右取左”的缪刺原则,左边水肿刺右边,右边水肿刺左边,一直刺到“见血立已”。可是,水肿病人基本上是左右俱肿或全身浮肿的。如此,如何才能“以左取右以右取左”呢?估计写这段文字的作者也未必清楚。至于用这种方法处置水肿病人,会不会出现“以复其形”(消肿)的医疗效果,也只好由患者的生命去作赌注了。至于“开鬼门,洁净府,精以时服,五阳已布,疏涤五脏”之类的医疗措施,则没有任何明确的操作含义。它是不是巫术,我们姑且不去妄加断言,但至少它为江湖医生施行巫术留下了一个广泛的空间。

        首先他举的是比较古老的医籍,在《黄帝内经》后有无中医书籍对水肿病的治疗做出详细的诠释或进一步的发展?现代中医是如何治疗水肿病的

        关键词(Tags): #中医#水肿病
        • 家园 不知张功耀何许人也

          煞有介事的拿一段内经来说事,断章取义的本事都没有。

          原文试译如下,不敢说通达,至少比这个二流子要准确。

          有的病不是从皮肤毫毛发生,而是由于五脏的阳气衰微,水气无以化生,致津液充于皮肤,阴精孤精于内,阳气耗于外,水气充溢于皮肤,其形体浮肿,不能穿原来的衣服,四肢肿急,(中气的升降失调而咳喘),象这种水气格拒于中,形体因浮肿而变易于外的病,应当怎样治疗呢?岐伯说:治疗这样的病,应当衡量揆度,加以平治,以除其体内水气。可以先稍微运动其四肢,以动阳气,着暖衣,以助肌表的阳气,使水气易行,然后用左取右,右取左的缪刺法,去大络之滞气,通水气使形体恢复。亦可用发汗和利小便法,以逐水气,水气去则精液得以正常运行,五脏的阳气得以发布,五脏的郁积也得以疏通,这样,精气自会生成,形体也会充盛,骨肉保持常态,正气也恢复正常了

          这里岐伯这里提出了中医治疗水肿的一个重要治疗原则。即温阳利水。阳气与精液的生理关系此不赘叙。大体可称之水液从阴精化为生,并由阳气发散运布。

          肿了的病人要消肿,这是众人皆知的常识,实在不是一种了不起的“学问”

          这句话好,暴露了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弱智机械思维。

          内经时代,中药学还不够发达,具体的中医理,法,方,药 还未健全。这里岐伯只以针灸为例给出了总的原则。到金元时代,水肿治疗趋于成熟。详情请见拙著“我也来说说中医2: 为什么胡万林是伪中医?”张子和针对体质健旺的人采取直接攻泻逐水的“汗,吐,下”三法,是由外入内的外门高手;李东垣对脾胃虚弱,阳气不振的人,以温补脾胃,扶正去水,乃内家治法。清代俞嘉言又有发展已是题外话了。

          中医针对病理生理的不同,法方各异,充分显示了中医的科学性。此人无知以至无畏,夏虫怎可以语冰?

          • 家园 旧帖子依然很令人喜欢,可惜这里好像已经人走楼空

            非常的欣赏楼主的帖子,可惜看到的太晚了

            我那个时间,去干什么了呢?

            现在好像这里已经人走楼空,真可惜!

            虽然是旧帖子,送花依然可以拿到宝贝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 家园 可看一下内经原文,不容易理解,但得出张老的结论也难

          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

            黄帝问曰:为五谷汤液及醪醴,奈何?岐伯对曰:必以稻米,炊之稻薪,稻米者完,稻薪者坚。帝曰:何以然?岐伯曰:此得天地之和,高下之宜,故能至完,伐取得时,故能至坚也。

            帝曰:上古圣人作汤液醪醴,为而不用,何也?岐伯曰:自古圣人之作汤液醪醴者,以为备耳,夫上古作汤液,故为而弗服也。中古之世,道德稍衰,邪气时至,服之万全。帝曰:今之世不必已何也。岐伯曰:当今之世,必齐毒药攻其中,镵石针艾治其外也。

            帝曰:形弊血尽而功不立者何?岐伯曰:神不使也。帝曰:何谓神不使?岐伯曰:针石道也。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今精坏神去,荣卫不可复收。何者,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弛坏,营泣卫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

            帝曰:夫病之始生也,极微极精,必先入结于皮肤。今良工皆称曰:病成名曰逆,则针石不能治,良药不能及也。今良工皆得其法,守其数,亲戚兄弟远近音声日闻于耳,五色日见于目,而病不愈者,亦何暇不早乎。岐伯曰: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此之谓也。

            帝曰:其有不从毫毛而生,五藏阳以竭也,津液充郭,其魄独居,孤精于内,气耗于外,形不可与衣相保,此四极急而动中,是气拒于内,而形施于外,治之奈何?岐伯曰:平治于权衡,去宛陈莝,微动四极,温衣,缪刺其处,以复其形。开鬼门,洁净府,精以时服,五阳已布,疏涤五藏,故精自生,形自盛,骨肉相保,巨气乃平。帝曰:善。

          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

            黄帝问曰:少阴何以主肾?肾何以主水?岐伯对曰:肾者,至阴也,至阴者,盛水也。肺者,太阴也,少阴者,冬脉也,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

            帝曰:肾何以能聚水而生病?岐伯曰: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胕肿,胕肿者,聚水而生病也。

            帝曰:诸水皆生于肾乎?岐伯曰:肾者,牝藏也,地气上者属于肾,而生水液也,故曰至阴。勇而劳甚则肾汗出,肾汗出逢于风,内不得入于藏府,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玄府,行于皮里,传为胕肿,本之于肾,名曰风水。所谓玄府者,汗空也。

            帝曰:水俞五十七处者,是何主也?岐伯曰:肾俞五十七穴,积阴之所聚也,水所从出入也。尻上五行行五者,此肾俞,故水病下为胕肿大腹,上为喘呼,不得卧者,标本俱病,故肺为喘呼,肾为水肿,肺为逆不得卧,分为相输俱受者,水气之所留也。伏菟上各二行行五者,此肾之街也,三阴之所交结于脚也。踝上各一行行六者,此肾脉之下行也,名曰太冲。凡五十七穴者,皆藏之阴络,水之所客也。

            帝曰:春取络脉分肉,何也?岐伯曰:春者木始治,肝气始生,肝气急,其风疾,经脉常深,其气少,不能深入,故取络脉分肉间。

            帝曰:夏取盛经分腠,何也?岐伯曰:夏者火始治,心气始长,脉瘦气弱,阳气留溢,热熏分腠,内至于经,故取盛经分腠,绝肤而病去者,邪居浅也。所谓盛经者,阳脉也。

            帝曰:秋取经俞,何也?岐伯曰:秋者金始治,肺将收杀,金将胜火,阳气在合,阴气初胜,湿气及体,阴气未盛,未能深入,故取俞以写阴邪,取合以虚阳邪,阳气始衰,故取于合。

            帝曰:冬取井荣,何也?岐伯曰:冬者水始治,肾方闭,阳气衰少,阴气坚盛,巨阳伏沉,阳脉乃去,故取井以下阴逆,取荣以阳气。故曰:冬取井荣,春不鼽衄,此之谓也。

            帝曰:夫子言治热病五十九俞,余论其意,未能领别其处,愿闻其处,因闻其意。岐伯曰:头上五行行五者,以越诸阳之热逆也;大杼、膺俞、缺盆、背俞,此八者,以写胸中之热也;气街、三里、巨虚上下廉,此八者,以写胃中之热也;云门、髃骨、委中、髓空,此八者,以写四支之热也;五藏俞傍五,此十者,以写五藏之热也。凡此五十九穴者,皆热之左右也。

            帝曰:人伤于寒而传为热,何也?岐伯曰:夫寒盛,则生热也。

      • 家园 传统文化复兴还需要50年。
      • 家园 【原创】我也来说说中医4- 中医要发展和现代化

        中西医之争,最热烈的还是业外之人。中西医自己到还基本相安无事。去了西医院校,,西医同学都受过基础中医训练,倒也没直斥我为伪科学。我来到河里才明白原来革命有严格定义,我参加革命的时间要从我读研究生算起。[cchere.net 西西河 山寺桃花]

        不革命就不革命吧。只是个人觉得,中医历史是一部发展的历史。从6经辩证,到脏腑辩证,到卫气营血辨证,到三焦辩证,学派之多,攻讦之烈,倒也洋洋大观。古人尊古,一有争议,就回到内经里找理论支持。遥想当年,搭内经这个框架的人,确称得上绝世的天才。内经好比一座大厦,预留了无数的毛培房让后人装修。前面我说过,古人不知道脏腑间的血液循环,神经支配。 他们就观察这个病,慢慢的发现这个病又会出现其它毛病,症状。他们就用5行作为符号来记述这种传变规律。如出现例外,他们就扩展这个系统来容忍这种例外,如我所说的反侮。这个系统好就好在它的扩展性很好。在这个系统内,记录了医学实践,形成了对疾病的传病规律的看法。

        回过头来看,6经辩证,到脏腑辩证,到卫气营血辨证,到三焦辩证 都是面对医学实践的产物。当原有的理论不足以回答新的医学难题时,即例外产生时,在原有的框架扩展装修就顺理成章了。内经还是那部内经,但经后人反复解释,微言大意。如果说写书人都洞烛机先,倒真的让人难以置信了。[cchere.com 西西河 山寺桃花]

        由此可见,抱残守缺不是中医。中医也不会拒绝发展的机会。如能用现代科学把中医对疾病的认识加以阐明,势必能极大地丰富西医对疾病和生理学的认识。比如在各个解剖系统间的疾病发展规律,西医的认识未必跟得上治疗的需要。好比消防队员救火,城门失火,会不会殃及池鱼,是怎么样殃及池鱼的,又会不会烧到东门去,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 不敢说,中医的在这方面都是正确的。但是它观察了这个有几千年,其规律以阴阳五行的形式记录在案。至少会给临床实践或将来的医学有所启发。去了这个系统当然好,但有破无立,显然不是老成谋国之道。

        随着现代科学进步,中西医必然期期一统。其实西医也认识到,医学最终还是面对的是个体。将来的远景是先分析你的全部基因,每个人因此得到的治疗都是不同的。

        中医的现代化其实还有其他例子。不能一一列举。比如给动物造成阴虚阳虚的模型,做中医治疗的动物实验。这些新手段和基础研究日后都会极大地促成中医的发展和现代化。[cchere.net 西西河 山寺桃花]

        中医的现代化当然还很不够。假如,国家稍微的改变目前名为保护,实为圈养的政策,中医可能取得更大的进步。以脉诊仪为例,我们中医学生就可以更快更方便的掌握脉诊技巧。几十年前的西医,他们学心脏听诊也是老师口耳相传,现在借助电化教学,学习条件不知好了多少。有点投入,中医脉诊的教学客观化至少不难吧。

        好多人批评中医,是怀着对传统的热爱来做善意的批评,纵然失之偏颇,也可以理解。网上如方舟子的做法却是带有明显的恶意。一方面骂你不革命,一方面不准你革命,还时不时翻出你的历史遗留问题来质问你为什么不革命。(见拙贴我也来说说中医3- 支持中医,反对伪中医)

        中药的的问题就不讲了。只想说一句:建国以来,我们的制药行业基本上都是仿制,比印度是差了老远。中药还真是个以后发展的机会。

        • 家园 这句说得好

          但有破无立,显然不是老成谋国之道。

          这句说得好,“破”不容易,但“立”更难。现如今是满哪儿都是“破”的人(虽然是真“破”还是假“破”还有区别);但缺乏“立”的。“立”不容易,而且刚开始通常疏漏、错误都难免。往往就被想“破”、要“破”的人抓住,拿来说事。结果往往好主意就这么被扼杀、浪费了。

      • 家园 小心的问两个问题

        1。 如何辨别中医业内早就弃之不用的糟粕?以经典中医书籍为例,有无洁本,或加注本。要是有,这些书籍的影响范围大吗?换句话说,一个入门的中医学院学生,需要他用自己的常识来从典籍中辨别弃之不用的糟粕吗?

        2。 有两个有点儿矛盾的说法,“是药三分毒”和“中药副作用小(于西药)”。如何看待其中的辩证关系?三分毒是否太笼统了,到底成为毒药的界限在那里,比如木通,有人纪录过吗?副作用小是否也太笼统了,到底有什么副作用,大小到什么程度,比如木通,有人纪录过吗?

        从这个角度来说,辩证施治,是否在医疗无效甚至致死时,不利于总结经验教训呢?比如吃多少木通死了。这里举个例子,无丑化中医的本意。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