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纪念唐山地震三十周年(0)--引子 -- 奔波儿

共:💬60 🌺157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纪念唐山地震三十周年(3)--地震是可以预测的吗?

        记得进P大读研的时候,头一年是基础课,整天都忙着在若干教学楼和食堂、图书馆以及46楼(某人笔下著名的47楼之隔壁)之间窜来窜去。那时候,海龟们还没有上岸,而俺们又正好碰上了文革贻害造成的断层,也就是老的退休了,年轻的还没有上来。头一年,大家都没有确定论文方向,平常功课之外,就是狂读中外文献和论文,每过上两、三周,开个小型学术会议,探讨一下自己的读书心得。

        俺本科做毕业论文的时候,偷懒,攻的是最简单的重力学方向,所以对地震学不是很上心。来P大读书,胡乱翻书,走的也是简单路线,读的大都是绕开波动方程的所谓“地震预测”方面的文章。导师见状,提醒我说“那就是玩数字游戏,万不可耗费太多时间”,俺当时年轻,听之大不以为然,毕竟这么多国内期刊发表的论文都是相关文章,更何况“地震是可以预测的”是俺们敬爱的周总理说的。

        这一读,就是差不多一年,记录了若干读书卡片,忽然有一种大彻大悟的感觉。地震的物理机制至今尚无定论,虽然有一个矩张量模型可以模拟地震发生时那一刻的过程,并得到相应的理论地震波形。可地震的孕育过程,至今为止还是一个迷,因为这涉及的过程实在是太复杂了,而这一过程正是地震预测的症结所在。

        天上的云的运动,大家肉眼就能观测到,一片乌云漂过来,大家都敢预测一把说“一会儿就得下雨”;再加上满天的气象卫星,把什么温度、气压、湿度等资料不断实时传来,再根据很多基于流体力学等现成公式,就能准确地测算出天气的变化。可地底下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咱们总不可能把大地都给刨开吧?就算您能刨?这地壳下面可就是岩浆,您就不怕烧着您?

        相对于头顶的天空,我们对自己脚下的大地是无法直接观测的,绝大部分知识都是间接来源于地震波,少部分直接观测是钻探结果,但相对于地壳34公里的平均深度来说,决大多数钻井(主要是石油钻井)顶多也就三、四公里,最深的钻井是前苏联在贝加尔湖的科拉半岛打的,也只12262米(中国也在江苏东海打了一口5158米的探井)。仅仅凭这点有限的资料,要想了解地球特别是地壳的结构,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既然不能从物理机制上对地震进行模拟和预测,那就把地震的发生当作一个时间序列来处理吧。这是另外一个思路,著名地震学家Beno Gutenberg和Charles Francis Richter提出了Gutenberg-Richter公式,即地震发生的频率(N)与震级(M)的关系为N=log(a-b×M),其中,a和b均为大于0的常数。这一公式说明,震级越大,地震发生的频率就越小。

        玩过数字的都明白,总是能找到各种各样的统计公式的,但这样的统计结果的指导意义往往有限。记得当年上统计课,开篇那数学老师就讲“There are three kinds of lies: lie, damn lie, and statistics.”。

        当然,有人会说“时间序列总能找到个周期什么的吧?”。但地震孕育过程是一个强烈的非线性过程,根本没有固定的周期,更何况大的地震的所谓周期都是几百上千年的,而人类真正科学观测地震的历史不过一百余年。要想对一个时间序列信号进行周期预测,至少要观测两个周期以上,才能做出判断。

        另外,如果要想预测地震,有三个要素必须明确,即:地点,时间和震级。如果你不知道地点,光说“明天要发生地震”,可到底是哪儿呢?是北京市还是爪哇岛?没有意义;同样,你光说“北京要发生地震”,可是什么时间呢?你说“明年”,可总不能让老百姓一年时间都提心吊胆过日子吧?还有震级,一般小地震(比如说矿山或者采石场爆破)震级非常小,对人们生活根本没什么影响,你总不能一天到晚发布这些所谓的地震信息吧?

        有人会说“那海城地震怎么预测出了?”。是啊,这好比打靶,再臭的枪手,超着靶子打它100枪,也能蒙上1枪,可不能每次他一开枪,俺们就说“打中了,打中了”吧?那还让人活不活了?

        “九一一”发生以后,曾有不少参议院抱怨说中情局早就有人报料可能会有恐怖袭击,可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程度”,不清楚,而且这样的报料天天有,日日有,作为政府,它不可能也不能够天天发布恐怖袭击警报,估计那样美国经济早就崩溃了。

        地震发生前是否会有前兆呢?比如说半夜鸡飞狗跳?地下水位上升?

        在地震孕育的物理机制没有弄清之前,说什么“前兆”是非常不科学的。比如说你家隔壁老王家半夜鸡飞狗跳,那搞不好就是来了偷鸡贼。地下水位的变化,更是没谱,下上几天雨,水位自然上升,大旱数日,水位也会下降。至今为止,尚没有一种所谓的“地震前兆”是准确或10%以上对应出每一次地震的。从信号分析的角度说,就是背景噪声实在太大,远远强过信号本身,而这信号本身的规律又没有摸清,因此根本无法预测信号。

        “地震预测”至少在目前来说,是根本不可能的。但随着人类观测手段的进步和地震资料的丰富和积累,也许将来能在一定程度上做出预测。

        插个题外话,俺说“某某地明天不会发生地震”,呵呵,这也算是“地震预测”吗?有句话说“世上所有的争论都来自于定义的差别”。

      • 家园 请教一下

        地震发生前是否会有前兆呢?比如说半夜鸡飞狗跳?地下水位上升?

        的确每一种情况可能都不是地震引起的。但如果同时,大范围的发生是否能说明是地震的前兆呢?

        据说唐山地震时,中国有超过1000个地震观测点,主要就是观测这类异常现象,海城的预报也参考了这些点的资料。现在中国还有多少这样的观测点?

        另,检查地下水的氡气含量应该比鸡飞狗跳之类的更科学更可靠吧。如果有比较大的地下水采集点,进行短期的大地震预报应该还是可能的吧?

      • 家园 请教一个问题

        既然最深的井只有12262米,地壳平均34公里的深度,这个结论是怎么得出的?

        • 家园 地震波测出来的吧?

          我记得是说地震波(横/纵)传播在“莫霍面”发生变化,所以这样得出的地壳厚度。

          • 家园 那就应该是推测的

            因为没有地震波在34公里深的地层里传播的实测数据,只能假设均匀性质什么的,根据几公里深的数据外推。

            • 家园 这个......详细说一下我记得的东西

              俺不是搞地球物理的,只能就自己以前看过的书回忆一下,对不对的,还要请楼主指正。

              科学家莫霍洛维奇(应该是这个名字,莫霍面的由来)在研究的时候发现大约在地下34公里处地震波明显提速,说明组成物质明显不同。后来证明这一界面具有普适性,全球都有这么个“面”。因此,该“波速不连续面”称为莫霍面。当然,莫霍面在大陆深一些,海洋浅一些。

              科学家古登堡发现地下2900公里处存在地震波速的间断面,首先是发现距震中11500~16000公里的范围内存在地震波的阴影区,解释为存在地核,其次是传播速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纵波存在一次由13.6公里/秒突然降低的截面,而横波则突然消失了。后证实这是地核与地幔的分界层。该不连续面称为古登堡面。

              地幔中有个“软流层”,可以认为各个板块在上面“漂移”。

              • 家园 谢谢

                这个34公里是怎么得出来的呢?为什么不是33或者35公里呢?除了地震波的回波,有独立核实吗?

                • 谢谢
                  家园 这个偶就不清楚了

                  34公里是平均值-------大陆厚一些,有的地方50-70公里(我猜是板块重叠起来的地方吧?),海洋薄,只有7-8公里(如果在大洋底打井是不是更容易打透?)。

                  除了地震波的证据我就不清楚了。

                  另外,地壳里面花岗岩/玄武岩的分界线似乎也有个面,两侧的地震波性质也有微妙区别。

          • 家园 阪神大地震以后,东大一个牛人在电视上断言,“地震是不可预报的”。
          • 家园 日本出版了各地断层分布图和未来发生地震的可能性

            预报地震太难,但是日本在实验利用两种地震波的速度差和全国的观察通信网络,在收到P波(纵波,破坏性小,5-7km/s)后很快算出各地即将到达的S波(横波,横是指传播方向,并非只有横向震动,破坏性大,3-4km/s)的到达时刻(还有几秒),通知所有学校立刻做好准备(把防灾座椅靠背软垫套在头上疏散到操场或躲到课桌下),同时所有电视台,广播电台发布紧急消息告诉你还有几秒钟地震波就到了,地方政府的防灾喇叭也会大叫。

            例如:震中为地下30km,P波6km/s,S波3km/s,震中附近观察点得到P波后5秒收到S波,计算和通信速度很快,P波到达后1秒内所有地方都收到地震警报了,离震中40km的地方,有10秒左右的防范时间。

            但是深夜的地震就没用了,虽然警报器会响但大多数人听不见,全靠房子的强度了。

            对于深层的地震效果比较好,像95年日本兵库南部地震,震中在地下16km,又是在凌晨5:46发生的地震几乎无效。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