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西晋春秋 -- 陈不到底

共:💬103 🌺198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 家园 魏武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

        文帝以副君之重,妙善词赋;陈思以公子之豪,下笔琳琅啊。

      • 家园 若是没有命运多沉沦,怎会有文学史上的曹植呢?
      • 家园 曹操之后怎么都这么短寿

        有人为的因素,可是健康也不大好,大概都是曹操得了头疯以后生的,曹操的长寿因素没继承。要是他的2、3代能长寿点,也不至于这么快让司马家篡权。

        刘备的第二代倒是长寿,又没用

      • 家园 这些话,别人可以说

        曹植不能说,他是最受猜忌的,他说什么都没用,文笔越好才能越高越糟糕,这种话只能由其他曹姓来说,但是偏偏那些可以说得上话的人不想说,自己的地位已经够高了,找几个兄弟来牵制自己干吗,何况说这些话会影响那些同僚的关系,所以即便知道这话是对的也不会如曹植那般有迫切的要求,等到真正危机来临时,又来不及了,信得过的不说话,信不过的拼命说话,结果如何可想而知,别看曹爽刚一上台时把司马懿压制住了,但是实际上与事无补,曹姓整体已经失去了权柄,便是司马老头死了,依然会有另一个人出来控制曹魏大权.

        • 家园 曹植也是急了

          我看到别人写的分析文章,曹操、曹丕、曹睿三代,曹植的文风改变很大,载入三国志的上表,仅是有限的,光他后来几年因为改封地的称谢表,口吻是越来越恭敬,越来越自责,跟年轻时天地之别,到了40岁的这几篇,似乎知道自己命不长久,把什么话都说出来了

      • 家园 改了个错误,虽然地方小,但解释一下,跟系列关系不大

        之前文中曹植的

        “臣伏以为犬马之诚不能动人,譬人之诚不能动天。崩城、陨霜,臣初信之,以臣心况,徒虚语耳。若葵藿之倾叶,太阳虽不为之回光,然向之者诚也。窃自比於葵藿,若降天地之施,垂三光之明者,实在陛下。”

        我窃以为犬马再诚忠也不能打动人,就如人之诚恳不能打动上天。崩城、陨霜,这样心诚至金石开的传说,我以前还相信,可现在说实话,这些无非是安慰人的谎话罢了。

        可是!可是我知道向日葵总是朝着太阳,我自比葵藿,上天是否能降恩,太阳是否能给与光芒,全在陛下您啊。

        这个是我疏忽,别处有网友提醒向日葵原产美洲,是明朝时候才传到中国的。

        那曹植的意思是什么呢?我搜索到下文,只是不知道作者是谁

        葵 藿

          “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这是人们所熟知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的两句。意思非常显豁,然对“葵藿”两字的注释,近人的几种选本却都不甚确当。

          冯至《杜甫诗选》注云:

          〔葵藿〕低贱的植物,杜甫自比。葵是向日葵,常倾向日光,比喻忠君。藿是草类,虽不向日,因葵而连类及之。(第36页)

          肖涤非《杜甫研究》下卷注云:

          藿是豆叶,葵向日,藿并不向日,这是一种“复词偏义”。(第261页)

          直到最近的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的《唐诗选》(上),仍注云:

          “藿”并不向日,这里只是与“葵”连举而已。(第236页)

          然而,这里面有两个差错:一是古人书中所说的“倾叶向日”的“葵”,并不是现在的向日葵;二是“葵藿”也并不是偏义复词,藿也是向日的。

          先说第一点。

          杜甫的这两句诗,语本曹植的《求通亲亲表》:“若葵藿之倾叶,太阳虽不为之回光,然终向之者,诚也。”古今人的一些杜诗注本,大都引到了。曹植的话也有所本,如《淮南子·说林训》:“圣人之于道,犹葵之于日,虽不能始终哉,其乡之者,诚也。”高诱注:“乡,仰也。”更早的还有《左传·成公十七年》所记孔子的话:“鲍庄子之知不如葵,葵犹能卫其足。”杜预注:“葵倾叶向日,以蔽其根。”虽然后世的某些经学家不同意杜注,认为“卫足”与“向日”是两码子事,但“葵倾叶向日”之说,确由来已久,至晚汉代已然。

          然古人所说的“葵”,是一种菜蔬。《诗经·豳风·七月》:“七月烹葵及菽。”《说文解字》@⑴部:“葵,菜也。”《尔雅翼》:“葵为百菜之主,一岁可三种。”《齐民要术》“蔬类”第一篇即为《种葵》,记述甚详细:葵有紫茎、白茎二种,种别复有大小之殊;又有鸭脚葵。盖大者谓蜀葵,小者谓锦葵,鸭脚谓黄葵。其种法:春必畦种水浇。三掐,更种之。六月一日种白茎秋葵。秋葵堪食,仍留五月种者取子。于此时,附地翦却春葵,令根上蘖生者柔软至好,仍供常食,美于秋菜。掐秋菜,必留五、六叶。凡掐必待露解。王桢《农书》亦说:“葵,阳草也,为百菜之主,备四时之馔。”又,陆机《园葵诗》:“种葵北园中,葵生郁萋萋。朝荣东北倾,夕颖西南xī@⑵。零露垂鲜泽,朗月耀其辉。”又说:“丰条并春盛,落叶秋后衰。”与《齐民要术》等书所记颇吻合,而且中间“朝荣东北倾,夕颖西南xī@⑵”二句,显然是写“向日”的样子。

          其实,后世的一些经学家早对“葵”及其“卫足”、“向日”的问题,作过一些考证、解说,尽管细节上有些不同,如有人认为“向日属叶,而不属于花”;有人则谓“倾叶向日”是指“秋葵日中盛开,至暮则敛”,“叶”指“花之瓣”,但大都认为“葵”是古代的重要菜蔬。有人还引到白居易诗:“贫厨何所有?炊稻烹秋葵”;苏轼诗:“煮葵烧笋饷春耕”,可见唐宋时还是这样。(参看《经义丛抄》卷十九“释葵”诸条)

          再说第二点。

          “藿”,《说文解字》@⑴部:“shū@⑶之少也。”shū@⑶,即菽,豆类的总称。“shū@⑶之少”,意即豆苗或豆棵。《广雅·释草》:“豆角谓之cè@⑷,其叶谓之藿。”两者意近而稍异。

          “葵”“藿”并说,始见于曹植的《求通亲亲表》,大概也并非个人杜撰。与《诗经·豳风》中说“七月烹葵及菽”有类似处,也是指粮菜两类农作物,不过说“烹葵及菽”是就已收获供食用而言,而说“葵藿倾叶”是就还在园田中生长的情况而言。由此看来,《说文解字》的释文更确切些。

          如前所说,“葵”是“倾叶向日”的,古书中多有明白的记述;而“藿”是否如此,古人则没有明言。可是,我们也不能据此推断:“藿”并不向日,“葵藿”是偏义复词。因为,这是个实际问题,古书中没有讲过的并不一定不是事实。清代就有人提出应面向实践,说:“非验之秋圃,弗能知也。”(《经义丛抄》卷十九“释葵”引谢淮语)也有人这样做了,说:“今验塍中豆花,必当正午盛开。因推之秋葵之花,日出则舒,日没则合,其未舒,苞直向上,舒则倾侧。”所以他认为曹植所说的“倾叶”是“叶指花之瓣,倾即其舒而言。”(刘文淇《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科学出版社版第253—254页)

          我们觉得,将曹植所说的“倾叶”照“叶”字的本义解,古人将“葵”“藿”并说,也符合实际情况。植物的枝叶本来就有向着有光的方向生长的特性,这在植物学上叫做“向日性”。“葵”比较明显,所以古人最先觉察到,并引以为比喻。即使曹植将“葵”“藿”并说,可能是“连类及之”,但也不能说“藿”并不向日,否认“藿”也有“向日性”。据留心观察过豆棵生长情况的人讲,豆叶确是向着阳光生长,一天里面的长势是不一样的。

      • 家园 【关于洛神赋】

        贴上洛神赋和它被改的原因

        洛神赋

        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对楚王神女

        之事,遂作斯赋。其辞曰:

        余从京域,言归东藩。背伊阙,越擐辕,经通谷,陵景山。日既西倾,车殆马烦。

        尔乃税驾乎蘅皋,秣驷乎芝田,容与乎阳林,流眄乎洛川。于是精移神骇,忽焉思

        散。俯则末察,仰以殊观,睹一丽人,于岩之畔。乃援御者而告之曰:“尔有觌于彼者乎?

        彼何人斯?若此之艳也!”御者对曰:“臣闻河洛之神,名曰宓妃。然则君王所见,无乃日

        乎?其状若何?臣愿闻之。”

        余告之曰:“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

        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

        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

        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

        〔衤农〕纤得衷,修短合度。

        肩若削成,腰如约素。

        延颈秀项,皓质呈露。

        芳泽无加,铅华弗御。

        云髻峨峨,修眉联娟。

        丹唇外朗,皓齿内鲜,

        明眸善睐,靥辅承权。

        瑰姿艳逸,仪静体闲。

        柔情绰态,媚于语言。

        奇服旷世,骨像应图。

        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

        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

        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

        微幽兰之芳蔼兮,步踟蹰于山隅。

        于是忽焉纵体,以遨以嬉。

        左倚采旄,右荫桂旗。

        壤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

        余情悦其淑美兮,心振荡而不怡。无良媒以接欢兮,托微波而通辞。

        愿诚素之先达兮,解玉佩以要之。嗟佳人之信修,羌习礼而明诗。

        抗琼〔王弟〕以和予兮,指潜渊而为期。执眷眷之款实兮,惧斯灵之我欺。

        感交甫之弃言兮,怅犹豫而狐疑。收和颜而静志兮,申礼防以自持。

        于是洛灵感焉,徙倚彷徨,神光离合,乍阴乍阳。

        竦轻躯以鹤立,若将飞而未翔。践椒涂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超长吟以永慕兮,声哀厉而弥长。

        尔乃众灵杂遢,命俦啸侣,或戏清流,或翔神渚,或采明珠,或拾翠羽。

        从南湘之二妃,携汉滨之游女。

        叹匏瓜之无匹兮,咏牵牛之独处。

        扬轻〔褂,无卜〕之猗靡兮,翳修袖以延〔亻宁〕。

        休迅飞凫,飘忽若神,陵波微步,罗袜生尘。

        动无常则,若危若安。进止难期,若往若还。

        转眄流精,光润玉颜。含辞未吐,气若幽兰。

        华容婀娜,令我忘餐。

        于是屏翳收风,川后静波。冯夷鸣鼓,女娲清歌。

        腾文鱼以警乘,鸣玉鸾以偕逝。六龙俨其齐首,载云车之

        容裔,鲸鲵踊而夹毂,水禽翔而为卫。

        于是越北〔氵止〕。过南冈,纡素领,回清阳,动朱唇以徐言,

        陈交接之大纲。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当。

        抗罗袂以掩涕兮,泪流襟之浪浪。

        悼良会之永绝兮。哀一逝而异乡。

        无微情以效爱兮,献江南之明〔王当〕。

        虽潜处于太阳,长寄心于君王。

        忽不悟其所舍,怅神宵而蔽光。于是背下陵高,足往神留,遗情想像,

        顾望怀愁。冀灵体之复形,御轻舟而上溯。浮长川而忘返,思绵绵督。

        夜耿耿而不寐,沾繁霜而至曙。

        命仆夫而就驾,吾将归乎东路。揽〔马非〕辔以抗策,怅盘桓而不能去。

        唐朝人李善给《昭明文选》做注时,在曹植的《洛神赋》下加了一个小故事:

        魏东阿王,汉末求甄逸女,既不遂。太祖回与五官中郎将。植殊不平,昼思夜想,废寢与食。黃初中入朝,帝示植甄后玉镂金带枕,植见之,不觉泣。时已为郭后谗死。帝意亦寻悟,因令太子留宴饮,仍以枕賚植。植还,度轘轅,少许时,将息洛水上,思甄后。忽见女来,自云:我本託心君王,其心不遂。此枕是我在家時从嫁前与五官中郎将,今与君王。遂用荐枕席,懽情交集,岂常辞能具。为郭后以糠塞口,今被发,羞将此形貌重睹君王尔!言讫,遂不复见所在。遣人献珠与王,王答以玉珮,悲喜不能自胜,遂作感甄赋。后明帝见之,改为洛神赋。

        翻译成看得懂的是这样:

        魏时的曹植,汉末曾追求甄逸的女儿却没有结果。

        后来曹操将甄女许给了曹丕,曹植心中很是不平,昼思夜想,废寢忘食。

        再后来,曹植进京见曹丕时,曹丕(忽然)向他展示了甄妃的枕头,看见金带镂玉的遗物,曹植忍不住哭了起来。

        甄妃既已死了(因郭后的谗言),曹丕也有些悔悟,这次迎接小弟的宴席,曹睿坐在一旁,亲眼看见父亲将母亲的遗物交给了小叔。

        曹植回去的路上,在洛水旁思念甄妃,(恍惚间)看到一女子,

        表白说:我一心在你身上,从来不曾改变。这金带镂玉枕是我没有嫁给你哥哥之前的家物,现在赠给你。

        (然后一段那个情节o(>_<)o李善说自己不知该怎么表达)

        最后,甄妃说,我(死时)被郭后以糠塞口,所以今天是披发而来,怎么也不能让你看到我(受苦)的容貌。

        说完,那女子便消失了。

        再恍惚间,曹植收到了甄妃托人送来的宝珠,又回赠玉佩。(良久),曹植不能自己,遂写下了《感甄赋》。

        长大以后的曹睿,将这赋名字改成了《洛神赋》。

        李善的小文写得有头有尾,有情有泪,大概是最早的曹植暗恋甄妃的版本。古代文人爱幻想,今人也不差,郭沫若43年写《论曹植》(我没看过,点点滴滴在网上看过一些章节),里面也说曹植这样风流自赏的人爱上大他十岁的嫂子也没什么不可能的(大意)。

        李善这个人,据说博学却不善写作,时人称之为“书簏”,(就是个装书的竹箱),他这个小文经不住推敲。郭沫若写的论曹植,虽然我没看全过,但能看到的都是与一般意见极不同的论点,比如,“七步诗”并非曹植所作等等。

        关键词(Tags): #洛神赋#曹植
    • 家园 【原创】西晋春秋 司马懿时代 231 上半年

      231 上半年

      年初,头年因大雨被阻隔的曹魏大司马曹真病重,从长安回到洛阳养病,曹睿很是担忧,亲自到曹真府中慰问。

      恰恰这时,蜀的诸葛亮准备齐全,由李严在汉中负责蜀军后援,并启用新工具木牛(可能是一种独轮小推车)运粮。51岁的诸葛丞相率大军出祁山,远离长安的陇西地区再次受到威胁,在祁山有部分魏军被诸葛亮围困。

      在洛阳的曹睿又火线调将,这次将南线统帅司马懿召入洛阳,27岁的皇帝对53岁的大将军说,“西方有事,非君莫可付者”,西方的战事,现在只有您能应对了。

      于是司马懿被转任为都督雍、凉军事,驻长安,统领征西车骑将军张郃、后将军费曜、征蜀护军戴凌、雍州刺史郭淮等人,这么着,司马懿取代之前曹真的职位,率众人向西进发,这将是司马宣王与诸葛武侯的第一次交手。

      曹睿手下的众将,此时就真的没人能比得上司马懿么?

      让我们来看看:

      曹操留下来的文臣武将死的已经七七八八了。魏五大将硕果仅存的张郃这个时候大概70岁左右,曹睿还是很信任这位老将的,张郃的地位也是一升再升,却卡在督统一方的这个槛前,年龄是个大问题。那代理都督东线的满宠呢,老爷子也就比张郃差几岁而已。这些老头,不光曹睿犹豫是否再继续重用,就连满宠督下的扬州刺史王凌也很不服气。(那个在曹丕时代被免官的富家翁曹洪在曹睿时又被起用,只是成了慰勉的嘉官,虽然做到骠骑将军却没有任何实权,而且马上也要入土了)

      曹丕留下来的人呢,曹休、夏侯尚都是壮年早逝,其他的人要么年轻,要么因为上面几个老头子的原因没有足够的历练。

      曹睿手里提拔的?那更嫩,皇帝才27,能指望有谁独当一面。在曹睿做皇帝之前就在身边的几个人,毌丘俭才做到洛阳典农;毕轨受浮华案影响暂时低调(毕轨与另几个涉案丢官不一样,仍居并州刺史);李丰为骑都尉,都还不是重量级官员。

      曹真的病是令曹睿担忧,但眼前更重要的是谁能接替曹真抵挡诸葛亮的攻击。

      另一个原因,只有司马懿,年龄正好,军事经验还都是在曹睿执政后积累的,可谓一手将其在军界提拔,起码还有10年的发展前景。曹睿并没有过多考虑给别人的发展机会,已知天命3年的司马懿可是重点培养对象,不由他来代替曹真,谁来?!

      司马懿率领众将官西进;三月,洛阳的曹真去见曹丕、曹休去了。曹睿悲痛之下,想起曹真的好处,把他五个儿子全都封为列侯,长子曹爽嗣承父亲的爵位,并进为武卫将军(曹魏的禁军有武卫营)。(*注二十八)

      司马懿向西挺进的路上,老将张郃提议说分兵据守雍、郿。司马懿说,“如果我方前军能单独抵挡,将军的提议可以实施,可一旦不能抵挡,我们分兵就容易被敌人各个击破。”于是魏军继续挺进至隃麋(有地图附在后面),在祁山附近的诸葛亮听闻司马懿援军将至,就要抢先到上邽去收割当地的麦子。魏军众人一听,慌了,因为从长安到陇西的长路,魏军所凭借的军粮,也就是上邽这个雍州刺史治所的麦子,听说比自己更接近的蜀军要去抢粮食,怎么不让众人惊慌,头年曹真等人伐蜀就是因为天气下大雨缺粮撤军。司马懿安慰众将说,“诸葛亮是谨慎的人,他抢麦子之前肯定得先把营垒修好。这样咱们只要紧赶两天肯定能吃上饭。”司马懿向来都是急行军的主,这次命令全军收起盔甲日夜兼行。

      然后史书上的记载就出现分歧了,正史的三国志根本没有记载两军如何交战;晋书说诸葛亮没吃到麦子,司马懿一直得胜;对诸葛亮怀有崇敬的东晋人习凿齿写的汉晋春秋则说,诸葛亮吃到麦子,还打了一场胜仗。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则取了汉晋春秋的说法。

      关于习凿齿,之前写姜维传的时候就说到他写的汉晋春秋的特点,(*注二十九)网上也有很多关于此次诸葛、司马之战的争执,我就不再这里累叙了,直接按照我的理解往下写。

      诸葛亮听说司马懿大军赶到,亲自在上邽东部迎战,并在略阳附近击败郭淮等人,上邽的麦子也(部分?)被蜀军收割。失利的司马懿指挥军队退守险要,诸葛亮见好就收也退守卤城,司马懿追寻蜀军主力至卤城但还是只守不攻。

      张郃又建议说,“诸葛亮远道而来,是想从长计议。而祁山被围的魏军知道我大军接近应该能够再继续坚守。现在我们最好能分出奇兵,在蜀军后方,不应该逼到蜀军面前却只守不攻,这样恐怕会让(祁山魏军、魏援军)失望的。而且诸葛亮的军粮也不多,也待不长久。”

      司马懿不听,仍是大军一起,只守不攻。

      魏军诸将苦苦求战,说“司马公畏蜀如虎,要被天下耻笑啊!”司马懿索性装病不出。

      好罢,我们的大将军在等什么?

      粮食,还是粮食。上邽的麦子已经没了,魏军这么多张嘴要吃饭,蜀军也要吃饭,咱们就来耗罢,看谁的底子强。在洛阳的皇帝众臣其实也担忧,想要从关中运粮,却因为陇西太远一时半会无法到达。还是久居边地的雍州刺史郭淮以“威恩”命令羌、胡,“家使出谷”,说是威恩也就是强收粮食的书面语吧。(郭淮在雍州多年,他对羌胡的熟悉可以达到看到某人就知道他整个部落的程度)

      魏军有了粮食缓解,中级将领们又接着请战,耗到五月,司马懿遣张郃等人攻击蜀军侧营,却被诸葛亮派魏延等人击败。司马懿顺着名正言顺的接着防守。

      到了夏天六月,出兵一百多天的蜀军终于挺不住了。远在汉中送粮食的李严,又是因为连绵的霖雨无法把后援及时送到,情急之下,居然指派属下告诉丞相,咱没粮了,得撤。诸葛亮听闻缺粮,只好再次撤军。

      魏军听说蜀军要撤,司马懿就要指派张郃等人追击,张郃回答说,“军法,围城必开出路,归军切勿追击。”况且两年前就有个不知好歹的王双因为追击诸葛亮掉了脑袋,这事张郃可是知道得清清楚楚。但司马懿就是不听,执意要老头追击。

      不得已,张郃出兵,结果在青封木门道,登高设伏的蜀军弓弩乱发,70多岁的张郃大腿中箭,居然被蜀军射杀,成了蜀魏两军在陇西交战史上阵亡的最高级军官。

      张郃的追击,三国志本传与晋书都没有说是谁的命令,相反晋书还说司马懿追击蜀军,“俘斩万计”。但蜀汉那边,以法治国的诸葛亮没有什么重大损失的记载,晋书的说法值得怀疑,所以这里的说法是摘自从不被魏晋官方承认的鱼豢私史《魏略》。

      一代名将张郃殒命,陈寿在个传里评说“郃识变数,善处营陈,料战势地形,无不如计,自诸葛亮皆惮之”即止。

      洛阳的曹睿分封张郃四个儿子为侯安慰,另遣使嘉奖司马懿,增封邑。(*注三十)

      同时因为朝中意见说,诸葛亮要老是趁上邽麦熟来抢粮食怎么办,到时候陇西又是没粮食,是不是要趁着冬天就先往这边运,看看大将军的意思。于是司马懿上表说,“诸葛亮自上次攻陈仓失败后,就变攻城为野战,力求与我主力会战,下一次必定又要回到陇东,不会在陇西了。而且他每次都因为粮食不济撤军,这次回去肯定要决心准备,我估么着,没有三年不会再来啊。”趁这个时间,可以从冀州调农夫在上邽屯田。

      司马懿的意见到了洛阳,在尚书台做度支尚书的弟弟司马孚进一步建议说,与其调农夫,不如上农丁,(咱们改民屯为军屯),从冀州调五千农丁屯于上邽,秋冬习战阵,春夏修田桑,种地的时候是农民,扛枪的时候就是兵啊。

      曹睿很看重司马孚,当年刚继位的时候就问身边的人(保不成又是孙资刘放?),“有兄风否?”左右答,“像,像,跟他兄长一样。”曹睿大喜,“吾得司马懿二人,复何忧哉!”于是司马孚由清河太守转到中央作度支尚书,专门做军队后勤主管。

      这次司马孚的提议很快得以实施,于是在上邽开始军屯。

      七月,曹睿得了个儿子,大赦天下。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注二十八

      还是得解释

      曹丕时候的皇帝禁军分为三营:五校、中垒、武卫。

      五校是屯骑、越骑、步兵、长水、射声五校尉的宿卫兵;中垒营为在京师的屯兵,有中垒校尉;武卫营是曹操时设立的,多是曹、夏侯任武卫将军。

      禁军三营之外,还有个骁骑将军,此时的骁骑将军是秦朗,这也是曹操的养子,同何晏一样也是因为美人妈妈受宠才过继到曹家,秦朗的母亲就是那个关羽都要和曹操争着索取的美人。秦朗比何晏更讨曹家人喜欢,从曹操到曹睿祖孙三代,秦朗本身虽没有什么才干,却一直身据要职。

      禁军三营的统领为中领军,资历深的为领军将军,曹休没有去外地之前一直是这个位置。

      此时任中领军的是夏侯献,不知具体何人,只是在三国志裴注里有两次记载,但第二次就是以托孤之臣的身份出现。不久夏侯献转为领军将军,由荥阳人杨暨出任中领军,杨暨是曹睿一手提拔的儒道书生,事迹也不多,只能算个不成功的提拔案例。

      *二十九

      再介绍一下习凿齿

      《汉晋春秋》是东晋人习凿齿所著,习本人博学多闻,以能文著称。他做桓温的幕僚时很受器重,但这时的桓温似乎有非分之想,《汉晋春秋》就是习凿齿写来给恒温矫正思想错误的。该书上起东汉光武帝刘秀,下迄西晋近三百年,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三国这段纷争的历史中,习独开先河的以蜀汉为正统,魏为篡逆。这固然是因为矫正恒温的原因,但当时就有人质疑如果魏是篡逆,那受魏禅的晋岂不是更非正点了。对此,习有一套道理,认为正是魏为篡逆,自曹丕篡汉(魏武既亡),宣皇帝就解放啦,开始了晋的丰功伟绩:“始南擒孟达,东荡海隅,西抑劲蜀,旋抚诸夏,摧吴人入侵之锋,扫曹爽见忌之党”,司马懿一生作为使“命世之志既恢,非常之业亦固”,随后景、文二帝(师、昭)更是“灵武冠世,克伐贰违”,而武帝炎“遂并强吴,混一宇宙,乂清四海,同轨二汉。除三国之大害,静汉末之交争”。这么一来,晋承继的是汉统,才是绝对的正点。习凿齿这样把魏晋两世的禅代轻轻带了过去,希望桓温也不要去注意这种大逆不道之事。

      习凿齿即对晋有了新的诠释,而他所赞扬的蜀汉正统,尤其是对诸葛亮,在习的文字里,不时突出他公正无私,执法严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正是习凿齿想塑造一个恒温学习的楷模。我们现在看到质疑颇多的《后出师表》就是习凿齿收录的(习称“此表,亮集所无,出张俨默记”)。习凿齿多次探访蜀汉故地襄阳、成都等处,专程去隆中凭吊唁诸葛故宅,并写了《诸葛武侯宅铭》。

      习凿之对诸葛亮的推崇,使得后人在成都的武侯祠留下这样一副对联:异代相知习凿齿,千秋同祀武乡侯。

      关于晋书:

      贞观二十年(646年),李世民决定重修晋史。于贞观二十二年(648年)修成了130卷的《晋书》,记载了从司马懿开始到晋恭帝元熙二年为止,包括西晋和东晋的历史,并用“载记”的形式兼述了十六国割据政权的兴亡。。唐太宗亲自为书中的《宣帝纪》、《武帝纪》和《陆机陆云传》、《王羲之传》写了论赞,所以《晋书》旧题“唐太宗文皇帝御撰”,也因此晋书中的许多人名忌讳的是唐朝皇帝,比如公孙渊、刘渊都因为避李渊的讳没有明写。

      《晋书》从受命到成书,仅历时两三年。在取材方面,不十分注意史料的甄别取舍,喜欢采用小说笔记里的奇闻轶事,《搜神录》、《幽明录》中一些荒诞不经之谈也加以收录,有损于它的史料价值。另外,书中有记事前后矛盾和疏漏遗脱的地方。《晋书》的执笔人,大多数擅长诗词文赋,撰史过程中,有片面追求词藻华丽的倾向。因此,后人批评它“竞为绮艳,不求笃实”。这也是《晋书》的缺点之一。”

      另外,(窃以为)魏晋虽然号称名士风流,却是言论最不自由的时代,就连陈寿自己编纂的私史三国志也有很多内容不尽翔实,一旦牵扯到司马的事迹,就有许多隐讳不明,实在是无奈啊。

      *注三十

      我实在忍不住要说出来,这司马懿~~为什么谁跟他沾边就没好啊。曹休之前东进皖城兵败身亡,那次就是司马的计划;曹真病重,司马一进军,曹真就翘尾巴了;老头张郃也是因为他死的。

      这五十知天命的司马懿也运气太好了,忠于曹家的竞争对手都没了~~~瞎联系,瞎联系,看看作罢

      关键词(Tags): #西晋春秋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