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都等着中国买单(一) -- 陈经

共:💬194 🌺577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 家园 都等着中国买单(三)

      中国政府对自己的金融实力信心非常差。到不是没钱,而是金融监管投资技术等软实力不行。机制遗留问题大,缺人才,动不动就吃亏,历史证明确实是不行,不是妄自菲薄。所以干脆就关门自搞,肉烂在锅里。金融大锅里的肉的确被利益集团搞成了烂肉,由此引发的财富分配问题很大。好在还知道关门,经济大势也不错,资本外逃没有致命,挺过去了。加入WTO时,金融货币自主权是头一个要顶住的。货物贸易作了些让步,金融上基本顶住了。到现在股票只开了个QFII要审查意义不大,货币没开放,升值慢得象爬,外资买房要资格,不正经的外资要进来,渠道七歪八扭不太顺。一句话,中国政府不配合,国际资本炒中国炒得很不痛快。

      但中国政府再怎幺小心,与实物进出口有关的大宗商品被人狠剁一刀是逃不了的。这几年着实多付了不少原料钱。国际投行们的逻辑是,中国政府在大搞建设大搞生产又缺资源,手里钱还偏偏真不少,还没经验不会弄,是“钱多人傻速来”的头号苦主。刘其兵在3500美元放了巨量铜空单被基金抓住逼空拉上4000美元时,人都消失了,局势本来是很清楚的(前文有误,他1500美元买的20万吨铜是现货,没有兑现利润而是放在国储局)。但中国方面无论是舆论还是管理者都显得经验不足或者不知深浅。

      2005年底国储局大张旗鼓在国内搞了两次储备铜拍卖,并且短暂地打下了铜价。国内有些媒体据此说什幺“基金惹祸上身”,完全是不知死活的昏话,当时我就觉得要糟糕。国储局开始摆出的“查无此人”的赖帐姿态到是能让期货交易所与逼空基金头疼,但如果对中国政府的行事作风有所了解,就知道赖帐影响太坏,长远损害更大,也是不可能的。后来铜价直线突破到8000美元去了,以前拍卖掉的都亏了。国际基金的人得意地讽刺说,“不要卖你没有的东西”。

      中国政府只能说是稍作抵抗,在国内卖了些储备铜储备糖,媒体上放些发现大油田之类的“好消息”,外面虚张声势谈两下,最后也没起多大作用。铁矿石谈判年年失利。无论是铜还是糖,这边中国刚卖储备,那边就是一通狂涨,成反向指针了。战术上基本不值一提。这我们必须老实承认,不能粉饰自吹,各种原材料让别人把价格拉上去了,中国方面资金做空没挡住还亏了不少,宣传上也不是对手。中航油的陈久霖,中储局的刘其兵在这个过程中已经倒下了,各留下几亿美元亏空。还有更早的株冶事件,也是卖空锌,最后闹得要朱镕基组织全国收罗现货交割。面对基金的炒作,中国政府实际已经认怂了,明令派驻境外机构只许套期保值,不许炒了,并没有象一些人幻想的那样拉开架势大打出手。现在基本就是死猪样,仗着外汇储备够多,皮糙肉厚准备硬挺了。

      不玩金融花招了,回归到经济本原一看,其实也没特别严重。是亏了些原材料钱,但经济模式没被破坏。生产商买的是一样的东西,原材料涨价中国的综合生产要素还是最好,出口一搞,原材料亏的钱能补回来一些。我们的生产竞争对手更痛苦,规模小,综合素质不行,想要消化原材料高价的影响,不容易。基金的抬价行为对出口的影响很难评定,但我估计是有利于中国商品扩大市场份额的,中国的出口增长率也确实仍然很高。原材料涨价我们具体亏了多少钱很难算,反正基本不影响经济增长,外汇储备仍然是月月暴增。一般根据前后两年买入均价的差值乘一下,就算个400、500亿美元的损失出来。这肯定太粗了,一些加工贸易我们反正是买来原材料加工后又卖出去,留下加工增值部分,不能说进价涨了就算是损失了。做空亏的钱却是可以算清楚的,不会多过10亿美元。

      中国方面战术上基本退场了,这个以中国需求为由头的商品期货市场却仍然资金盘踞。按照一段时间的统计,中国方面花多少钱进口原材料,就有四倍的资金在炒对应的期货商品。

      (待续)

    • 家园 都等着中国买单(二)

      这样一片荣景中,低利率导致的“流动性泛滥”成为最大的不和谐因素。当一个政府发现印更多的钱并没有通货膨胀,那么它当然会印。无论是国际货币美元还是本地流通的人民币都是如此,你争我赶印钱,消费社会更多消费,投资社会更多投资。低利率,借钱成本低,投资买基金炒股票炒期货,太容易赚了。利息低,资金存银行而不去投资显得很傻。实物生产,发达国家早过了这个阶段了,占GDP百分比不高,金融资本,才是最高级的经济。低通胀低利率高经济增长,非常合适的炒作空间。全世界的有钱人太多了,钱生钱的游戏产业化的程度已经到了吓人的程度,地球上越来越多的聪明人在这个行业里折腾,用令人信服的数据说服人们投资才是更聪明的理财方法。

      这样一个图景里,银钱的供给增加了,流动成本降低了,人们的投资意愿高了,一切因素都有利于“流动性”向更高发展。一来二去,就成“流动性泛滥”了。各国的政府、基金、阔佬们都觉得钱不是问题,用钱做什幺事才是问题。

      在中国,各级政府领头,全国都忙着“钱变物”。利息也确实低,但与世界的通行逻辑不一样,这并非投资冲动的主要原因。外贸顺差加FDI再加热钱,每年从外国涌进很多钱,发生输入型的流动性泛滥。中国可怜的股票市场,因为政府错误的理念,被利益集团玩死了,成为国企圈钱场与内幕人士的发家黑洞,九成五以上散户赔钱,已经失去吸引力。期货市场关注的人不多。往境外投资更是不可能,开放手续还差很远。笼统地讲,就是“钱生钱”的行业不发达。所以,有钱多半是存银行了。再加上人民消费信心不足提前储蓄,一举弄出了世界超高的储蓄率,银行利息高低地对国民储蓄意愿影响不大。在这种奇怪的逻辑下,房地产因为有块地有实物放在那里又较为值钱,成为广大民众喜闻乐见的唯一炒作场所。但即使是房地产,由于盘子仍然不够大,一会就炒到令政府警觉的价位加以调控,吸收不了多少资金。因此,资金的流动性的大头,通过银行表现为政府投资。中国流动性泛滥的主要故事,在内部表现出来不是炒房,而是政府投资白热化。

      由于中国的外汇管理机制,流动性泛滥的对外表现就是外汇储备超高。这些钱从原理上来说已经归政府所有,而且只能在境外使用。但中国政府似乎对此局面准备不足,也没有经验,手头没见过这么多的钱。于是仍然按照过往安全性的原则,即使搞些投资,也只是买低风险的外国债券,是一种鸵鸟式的应付政策。对外主要精力还是放在实物经贸往来上。对内对外忙的都是造东西买东西卖东西。在世界市场上买卖期货,中国政府也小小地干一下,但基本是用最简单的“套期保值”逻辑,锁定一些利润,并不会主动兴风作浪。都是人民的钱,挣了到好说,亏了算谁的?那股票期货价格上上下下波动剧烈得很,没经验,不敢。

      但在世界范围内,敢于兴风作浪而且经验丰富的人多得是。象中国政府这样搞“钱变物”太保守了,增值太慢。既然流动性泛滥钱来得容易了,再不搞“钱生钱”,那就是脑子不行。只要有场所,有由头,有人气,“钱生钱”的游戏就能开搞,聪明人捞钱太容易了。

      传统的“钱生钱”场所,是股票市场。但有一个麻烦,就是想象空间不大。都炒几百年了,人都比较熟悉了,各国的投资机构都拿股票当主力市场。前面才刚玩了个“网络”花头,才过去没几年,要风云再起只怕还要天时地利人和慢慢积聚。所以,全球主要股票市场是“恢复性”地上涨。但也有例外,就是“新兴市场”,这个还有不少想象空间。到底啥是新兴市场,一般投资人哪里知道,还不是听新闻吹,听大投行大分析家引领风向。高盛是这方面的行家里手,天才地设计出一个BRICs,金砖四国,除了中国不让炒没炒成,都炒上去了。不久前又弄出一个N20概念,next 20,又列出20个“有希望”的中等国家。

      但新兴市场容量还是太小,远不足以吸收巨大的流动性泛滥。全球股票市场吸收的资金和从前相比并没有太大的变化。黄金名气很大,但通共也没有多少在市场上卖,炒炒高也就那么回事。真正有革命性变化和革命性影响的,是商品期货领域。以前的国际商品期货市场,虽然也有炒作,但相对来说是起稳定价格作用的,有了期货生产厂好锁定利润,能提高生产营销的效率,这方面是主要功用。偶尔爆出一个尖波,一般是国际局势突发事件影响。但现在已经不一样了,在商品期货市场上扎堆厮混的资金有了数量级的增长。一些金融机构可能从前都没有干商品期货的部门,现在一般都有了。在投行里搞商品期货分析的人也是数量级增长。如前所述,中国是对商品期货影响力最大的国家,所以上档次的机构也得有专门分析中国动向的高手。中国经济增长固然可观,但是这些年在国际上热成这样,商品期货上的放大效应脱不了干系。温家宝2004年上半年小小的加了一下息,其实只是个姿态性的动作,可能他都没想到国际市场反应会那么大。

      当先知先觉的刘其兵在铜价3500美元兑现利润,按照常规动作转手作空时,他这个小鱼没有想到,大鱼正在后头。而中国,就是猎物。

      (待续)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