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夜深回望《与妻书》 -- 1001n

共:💬85 🌺519 🌵9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6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夜深回望《与妻书》

      完颜亮的资料查得头疼。在winamp的浅斟低唱中,齐豫的《觉 - 遥寄林觉民》轻轻响起。听完之后,又下意识地播放了童安格的《诀别》,思路愈见纷乱,金朝原本清晰的如水往事,渐渐变得混沌一团。索性点支烟,静心下来写一篇和《与妻书》有关的文字吧。

      

      

      我一直相信,任何人的心底,都一定会有块儿极为柔软的地方。

      

      ------------------------------------------------------

      

    夜深回望《与妻书》

      

      

      第一次接触《与妻书》,情况大概跟各位差不多;也是在高中的教室里,也是手捧语文课本,听着老师声情并茂地讲述着文里文外的故事。在那个身体和心灵莫名滋长的年代里,品读着这篇必定是用来培养我们高尚革命情操的课文,即便情商低下鲁钝如我,心中也曾经泛起过异样的感觉。

      

      在那段注定只有一次的青葱岁月里,我们学过《滕王阁序》,我们也学过《白杨礼赞》;从《过秦论》到《别了,司徒雷登》,从《核舟记》到《骆驼祥子》,我们早已经习惯了看见文章就去总结中心思想、归纳段落大意,也早已经掌握了庖丁解牛以及分久必合的伎俩。我们这些十五六岁的毛头小子、丫头片子,在历经鲁迅系列、文言系列、革命系列等等课文的轮番轰炸后,早已经成长为语文专业的熟练工;管你是填空还是选择、议论文还是叙述文,哪怕你十面埋伏,我们照样百毒不侵。

      

      但是,又是什么,让我在看到《与妻书》的第一句,心头不由就是一紧呢?

      

      意映卿卿如晤:

        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

      

      今天想起来,那时候我还是一个高中生,根本不可能咀嚼出这句话的真味。但是即便如此,面对这句独一无二的开场白,我突然觉得心口被什么东西命中了。那种沉默的重击,把那个曾以胡乱解释课文为乐的我,当场砸得无言以对。至今我也没想明白的是,为什么明明是“别人”的哀情,却会在我的心中刻下深深的伤口。

      

      那是一道多年以后,仍然留有痕迹的伤口。

      

      在大学的时候,偶然听到了童安格的《诀别》,内容即取材于《与妻书》。让我很惊讶的是,一位台湾的流行音乐偶像,竟然也会有这样哀婉沉重的作品。渐渐听的次数多了,到现在,只要一听,我几乎立刻就会陷进那个“场”中,久久不能自拔。此外,齐豫也有一首《觉 - 遥寄林觉民》,是从妻子“意映”的角度写的。平心而论,两首歌都很不错,《诀别》的旋律和歌词尤其之好。相形之下,大陆流行歌曲,似乎从来就没有这方面的题材。

      

      而《与妻书》本身,更是一篇无与伦比的名作;对它的研究和探访,一直就没有停止过。时至今日,我们已经知道了《与妻书》之外,很多很多过去不曾留心的细节:

      

      我们知道,写《与妻书》的林觉民是福州人,年纪轻轻就留学日本,并在那里参加了同盟会;

      我们知道,他在香港参与筹划了广州起义,并亲赴广州参加战斗,被俘后不屈就义,成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我们知道,林觉民的妻子陈意映,也是福州人,当时身怀有孕,因此林觉民没有告诉她起义的事情;

      我们知道,写这封信时,林觉民在香港,陈意映在福州。三天后,起义准时开始……

      

      我们还知道,林觉民的侄女是林徽因;而后来买下林家祖宅的谢銮恩,有个孙女,正是冰心……

      

      而这些,其实离《与妻书》都太远了——它们不过是一些光彩的羽毛,纷纷附丽在一场惨痛的哀情之上而已。它们根本就不属于林觉民、陈意映夫妻,而属于他们二人的那个小小的精神世界,无论我们如何试图走近,也只能看到一点点模糊的影子:

      

      ——吾作此书时,尚为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书竟,而欲搁笔。

      

      ——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悲啼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

      

      ——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汝初闻言而怒,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辞相答。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嗟夫,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

      

      ——吾真不能忘汝也!回忆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棲之所。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今思之,空余泪痕!

      

      ——又回忆六七年前,吾之逃家复归也,汝泣告我:“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妾,妾愿随君行。”吾亦既许汝矣。前十余日回家,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及与汝相对,又不能启口;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嗟夫!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

      

      很多年来,我曾经无数次地想到同一个问题。当时才二十四岁的林觉民,一边潸然泪下、一边奋笔疾书的时候,他究竟是怎样强迫自己写完的?

      

      而这种阅读的伤痛,也随着我年龄的增长,而越来越深。我根本无法深想,当年的那个年轻人,是如何在被泪水洇开的信纸上,一笔一划地向着他在这个世间的至爱、他的发妻交代着自己的后事;我也根本无法深想,在回忆起二人的甜蜜往昔时、想着即将诞生的孩子时,他又如何能毅然而然地选择了不归之路。

      

      为什么这样的一封信,居然也径直穿越了时空,让我们这些习惯了互联网的后辈诵读之余,竟也会抑制不住心底的阵阵绞痛?

      

      而在“革命”早已不够时髦、“牺牲”早已不够现代、甚至“先烈”都早已遥远的今天,到底又是什么,能够让“见多识广”、“宠辱不惊”的我们,竟也按捺不住落泪的冲动?

      

      在他封缄这篇遗书的时候,他一定会想到,这就是他们恩爱夫妻的最后话别——而这种无异于撕心裂肺的痛,他又怎么能承受下来?

      

      设身处地?我根本就不能去想,我也根本不敢去想……

      

      也许,世间确实有那么一些文字,本就是上天早已安排好的;它一动不动地悬挂在那里,有人摘走了,就是一篇无可更改的典范之作。曾经那么熟练的语文分拆功夫,在面对《与妻书》时,竟是一个字也拆不开、扯不动。自从它被林觉民妙手偶得,也就永远成为我们这个民族的精神丰碑——而在这座丰碑上,星星点点喷溅的,正是林觉民的热血!

      

      

      

      史载,林觉民的岳父当时正在广州任职,起义失败后,他赶紧派人回福州报信。在一个清晨,陈意映从门缝下拿到了一小包东西,其中就有《与妻书》。当她强忍巨大悲痛读到“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一句时,再也支撑不住,昏了过去。在沉重的精神打击下,二十五天后,她肚子里的孩子早产,被取名为林仲新。

      

      之后仅仅过了大约两年,已经抑郁成疾的陈意映,终于撒手而去。至此,《与妻书》的两位主角,都已经永远离开了人间;他和她留下的,只有这封撼人心魄的遗命书:

      

      ——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我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

      

      ——今日吾与汝幸双健;天下人人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

      

      ——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汝腹中之物,吾疑其女也,女必像汝,吾心甚慰;或又是男,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则我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甚幸甚幸!

      

      ——吾今与汝无言矣!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今人又言心电感应有道,吾亦望其言是实,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傍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

      

      ——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嗟夫!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汝可摹拟得之。

      

      ——吾今不能见汝矣!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寻我乎!一恸!

      

      ……

      

      至此,再也写不出更多。

      

      

      

      《觉 - 遥寄林觉民》

      

      作词:许常德 齐豫

      作曲:郭子

      编曲:陈爱珍 周国仪

      

      觉

      当我看见你的信

      我竟然相信

      刹那即永恒

      再多的难舍和舍得

      有时候不得不舍

      

      觉

      当我回首我的梦

      我不得不相信

      刹那即永恒

      再难的追寻和遗弃

      有时候不得不弃

      

      爱不在开始

      却只能停在开始

      把缱绻了一时

      当作被爱了一世

      

      你的不得不舍和遗弃都是守真情的坚持

      我留守着数不完的夜和载沉载浮的凌迟

      谁给你选择的权利让你就这样的离去

      谁把我无止境的付出都化成纸上的

      一个名字

      

      如今

      当我寂寞那么真

      我还是得相信

      刹那能永恒

      再苦的甜蜜和道理

      有时候不得不理

      

      

      

      《诀别》

      

      词:童安格 刘虞瑞

      曲:童安格

      

      夜冷清独饮千言万语

      难舍弃思国心情

      灯欲尽独锁千愁万绪

      言难启诀别吾妻

      烽火泪滴尽相思意情缘魂梦相系

      方寸心只愿天下情侣不再有泪如你

      (白)

      意映卿卿如唔:

      吾今以此书与当汝永别矣,

      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

      不能竟书而欲搁笔...

      

    关键词(Tags): #与妻书元宝推荐:晨枫,老票,雪个,holmers,一直在看, 通宝推:无无名,五峰,来路,舒拔,桥上,SleepingBeauty,一介书生,玉垒关2,云汉,唐家山,西电鲁丁,oldnew,punishment,梦里胡笳,闲看云,三水,山远空寒,游识猷,atene,贪玩的风筝,人在旅途,秋末冬初,landlord,

    本帖一共被 3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挖个老贴
      • 家园 楼主、河友发帖快十年了,让我这样的后来者也同洒泪吧
    • 家园 老帖啊

      进来才发现,原来看过。很怀念那时的西西河。

    • 家园 与您同感! 前几天刚刚又找了童安格的决别来听。
    • 家园 终于够级别,回复不必待认可了,试试再回复一次!

      “也许,世间确实有那么一些文字,本就是上天早已安排好的;它一动不动地悬挂在那里,有人摘走了,就是一篇无可更改的典范之作。”——本文之眼,点睛的一笔!玄妙的一比!

      “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原文之眼,深切的大痛!升华的大爱!

    • 家园 一恸!

      这是我来西西河数年来所读到的最感人的文字!

      致敬!

    • 家园 林觉民与妻书真迹

      林觉民的与妻书。久闻大名如雷贯耳

      写在一方白手帕上,年深日久,已经微微发黄。

      意映卿卿如唔......

      前面字体刚阳雄健,一气呵成,后面却字迹凌乱,断断续续,而且多有涂改,纸面上隐隐约约有些黄渍,隐隐的好似泪痕,相比林觉民写这封信的时候一定心乱如麻,百感交集,既是决绝,更有不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有些事情向来如此,英雄气短,儿女情长,人犹如此,情更何堪。

      打这行字的时候,我的手指在颤抖

    • 家园 感动。

      童安格的这首歌听过,但不知道有这样的源由。

      宝岛的国文传承比大陆更纯粹,音乐的内涵也厚实。

    • 家园 当年我是语文科代表....

      其实《与妻书》不是必读课文,这些文章老师大概都是匆匆带过。但我每每利用职权,让全班在早读时读了一遍又一遍。大概是我感情比较脆弱吧,每次看到《与妻书》都心中一阵绞痛,以致连河友们贴出的原文,也不忍再看了。

    • 家园 舍生取义的人总是让人感动

      1. 舍生取义的人很多,但是林觉民的《与妻书》让这么多人落泪,一是生离死别时情意的细密,一是文字的优美,极富冲击力。我们有时会说某某行为的震撼力让任何文字都显得苍白无力,但如果有文字能将其表达出来,其影响力会更加强大与深远的多。个人感觉:与比通过逻辑分析对人晓之以理相比,真切有力的文字对人动之以情所产生的力量更为强大。后者给人的是一种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的直接的灵魂沟通,是非理性的。而非理性的力量总是更有爆发力。

      所以文字的力量是怎么强调都不为过的。

      即使是牺牲个人生命这样震撼到极点的行为,虽然从某种意义上说(撇开道德的判断),已经无法比较那个更崇高,但牺牲者的才情仍然会极大的决定其影响力的大小。再叹一下人与人之间实力的差别之大…

      2. 人的生存需要自利,社会的发展与稳定需要利他的牺牲精神,这就是道德,是义。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更强大的往往是前者而不是后者,但在正统文化中是很难承认这一点的。中国文化中对人的教育基本只有道德教化,而非道德的自利总在被鄙视。这不仅体现了我们文化中对义的推崇,更暗含了这样的信息:自利应该是天生的,不需要教的,在成长中自然就会领会到的。而道德的养成就更难。

      虽经教化但自利有余而缺德的还是大有人在。但也有很多很多的“傻子”真就把学到的道德当真了,他们前仆后继的牺牲自己的一切甚至包括生命,造就了更多的道德范例去教育下一代的“傻子”。按照丛林法则,他们是被淘汰者。但他们的个体、甚至生物基因虽然被在淘汰,这种道德精神却在文化中不断的积淀与强大。这与容格说的集体无意识好象不是一回事,但我很喜欢用这个词还表示这个概念。

      3. 又想到,其实也可以指责林觉民写下这封离别书实在不明智,对妻子的打击太大。还不如什么都不说或者只留下生硬的寥寥几字。但这就纯属见仁见智的事情了,他就是这样的性情中人,我倒是相信陈意映在弥留之际心里感觉到的是即将跟丈夫重聚的甜蜜和幸福的。。。理性主义者经常会批判感性主义者,但他们往往没意识到:其实跟理性一样,感性也是一种能力,不是人人都能有的

    • 家园 年初回国,

      带着儿子又去了一次林觉民(冰心)故居,“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室”。极小的一个所在,仅容一床一桌。

      看着墙上的《与妻书》,不禁唏嘘。

      林觉民(冰心)故居正门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小室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与妻书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一座宅院,两位名人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的福建人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