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天才训练指南 -- 同人于野

共:💬121 🌺456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9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天才训练指南

    如果让我选择2006年在网上所看过最好的一篇短文,我选 Freakonomics 这本书的两位作者 Dubner 和 Levitt 发表在纽约时报杂志上的专栏文章 A Star Is Made: Where Does Talent Really Come From 。我相信即使是十年以后我可能仍然会记得这篇文章,你看完之后有可能后悔可惜自己20年前没看到。Freakonomics 是本非常有意思的小书,书的两位作者每两个月发表一篇专栏,还开了个博客,我总体感觉专栏文章的质量不如书。但这篇专栏有点不同,内容并不完全是作者的原创思想,而是他们介绍一个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

    文章一开头说了个有趣的事实,如果你看06世界杯球星档案,你会发现很多球星的生日是一月到三月;如果你看英国和德国青年队球星的话,竟然有一半是出生在这三个月的。难道这三个月有利于足球天才出生么?答案是欧洲青少年联赛的队员报名年龄限制按12月31日划线,这样教练在选择队员的时候自然会优先选择那些一年中的早些时候出生的。

    这个故事相当吸引人。号称"反智的书生"的薛涌同学显然是看到了此文,当时正好赶上世界杯,他在不告诉读者原文出处的情况下把这篇文章"编译"成了他自己的文章发表,叫做 制造未来球星 最迟本月怀孕。这哥们的很多立场我都赞同,就是做人太不讲究,把美国人写的文章变成自己的东西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

    但薛涌未能理解文章的精髓。

    这篇文章真正说的是成为天才的秘密。

    前不久温家宝又在呼吁出学术大师了。我国在基础科学方面的水平可能比足球强不了多少,改革开放30来年了也没出个诺贝尔奖,一句话就是缺天才。为了培养天才连少年班的主意都出了,怎么就是不行呢?心理学家 Anders Ericsson 的这项研究从技术角度解决了这个问题。研究覆盖了从职业运动员,艺术家到程序员差不多所有需要天才的领域,出版了一本900多页的书,结论是 天才还真是练出来的,但是关键在于怎么练

    想要训练一个天才绝不是整天苦练就行,你需要的是 "deliberate practice":

    - 每次训练有明确的目标

    - 获得即时的反馈

    - 既要注重结果,也要注重技术

    我想在这里对比一下我国对理工科大学生的训练,看看是否满足这些要求。

    首先我国理工科教学根本没有明确的目标。这里所说的目标是一次训练中要达到的具体的小目标,并不是说什么拿诺贝尔奖这样的人生理想。科学教育的正确目标可以是将来搞科研需要这个知识,可以是学会这个技术去使用它。但我国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目标不是知识本身,而是课本,不是这堂课我领会了什么思想,而是这堂课有什么知识点有什么公式要背,换句话说是考试。有些学生不屑于为了考试学习,自己看书的,往往因为缺乏指导而茫然,不知道看这本书的目的何在。

    "即时的反馈" (immediate feedback) 是我国训练学生中最缺乏的一个方面,越是高端人才的培养中越是如此。如果说高手们有什么成功秘诀,我猜就是这个即时的反馈。文章说的一个事实是医生们离开医学院以后,除了手术临床医生以外,其他专业的,比如看透视图的那些医生,他们的水平随时间在减弱,原因就是缺乏立即的反馈。就好比练武功,一招一式都需要有人随时纠正,不对马上改别把错误动作形成习惯。在科研领域,这意味着你搞科研的时候需要一个好导师随时告诉你你干的这个活怎么样。中国缺乏好导师,而且往往还一个导师带30个学生,谁给你反馈啊?

    反馈还意味着需要跟同行随时交流切磋,别人怎么做的,你这么做人家怎么评价等等,这就要求科研工作者需要经常跟高手开会,开会的时候还必须经常讨论。而国内的情况一方面会议就不多,开会的时候还大家都客气不爱提问。美国开学术会议除了发言以外广泛采用 poster 形式,实际上在讨论工作方面往往更有价值,而国内可能还没有采取这样的形式。

    这个技术还告诉我们想要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就应该经常在网上发帖,以便获得反馈。

    "结果和技术",最起码的要求是你得自己训练,而不是看别人练。站在场边把姚明的技术统计倒背如流也没用,关键得自己上场。我国训练学生搞科研的做法是不搞科研,搞"课"研。请牛人来讲最新最强的理论,而不是强调让他们尽可能早的参与到科研活动中去,这就好比给北京青年队看NBA录像一样,培养出来的全是专业球迷。美国学生队不是自己直接搞的领域可能不太了解,也可能不知道最近 Witten 发了什么文章,但他自己的小小领域内,他可能大二就开始干了。

    很多人甚至喜欢评论课本,这本书写得好,这个人是牛人,陶醉在对课本的欣赏之中。在美国上课没见过任何一个老师赞美课本的,一线人物几乎没人写课本,所有课本都只不过是工具书,最终目的是为了科研这个结果。一切技术应该是为了科研服务。

    "技术"是说你的训练得得法,这同样需要高人的指点,而且你还得听从人家的指点。

    对比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可见我国科学教育为什么不行了。我国这种缘木求鱼的教育方法最终培养出来的都是精通"基本知识"的"科学的家",而不是"科学家"。说到底就是两个字:实践。毛泽东说在战争中学习战争,解放军很多高级将领文化程度一般,为什么总能打胜仗,靠的就是在实践中学习。学习科学知识不是为了考试,不是为了耍酷,不是为了有谈资,是为了搞科研。美国大学里面的技术课程一学期让学生做好几个 project,完全是追求学以致用,逼迫学生为了完成 project 而学习知识,其中还有小组合作,跟真正的科研没什么区别。

    宁可在本科的时候发几篇灌水小文章也比苦读十年期待一鸣惊人强。一提基础科学,有人总说"板凳要坐十年冷",这种思想完全不适合现代化科研体系。坐十年板凳的运动员国家队能用么?马俊仁当年是一般比赛不参加,专门参加奥运会世界杯一鸣惊人结果人家怀疑你是不是服用禁药啊,一旦有点小事整个队伍居然崩溃了。这种做法现在已经被淘汰。正确的做法是象现在刘翔这样有什么大奖赛都去,追求一个稳定的成绩。

    科学工作者就好像运动员一样,需要不停的比赛,而不是不停的看录像。

    关键词(Tags): #天才#科研#教育#人才#科学元宝推荐:不爱吱声,水风,铁手, 通宝推:西行的风,王小棉她妈,老阿,strain2,山远空寒,先进陶瓷,Wjwu,

    本帖一共被 13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准确说:中智之才训练指南

      意志力+不断折腾劲,基本上如此训练的人,已经可以表现为不一般了,但要表现为天才,还需要天赋+运气,这两样不是所有人都具备的。

      比如,有的人可能选错了发展方向,浪费了自己天赋,比如让短跑名将刘易斯跑马拉松。

      有的人的接触面比较窄,导致其折腾范围有限,无论怎么折腾都有限。

      比如和李斯面对老鼠时有同类想法的人,能和李斯一样的可太少了,毕竟不是谁都能认识一个叫韩非的人。于是,大部分人基本上在其能够更大折腾的时候,时间已经不属于他了。

      题外话:感觉中医师更科学,因为其需要和病患长期互动,而西医只会看图,动刀,这种根本上很难反馈的事情。

      通宝推:捣蛋鬼狐狸,
    • 家园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 家园 很有道理啊!

      确实说到俺心里去了,非常好!

    • 家园 几个例子和一些感想

      都是我亲身经历的,不是我的朋友的朋友的朋友的……

      例子一:我在科大附小的时候,班长叫曹进。父亲在附小负责奥数班的训练,我和曹进都是奥数班的成员——当然平心而论我的水平不够,也没有太多学习奥数的欲望,纯粹是被迫的,靠着点小聪明能够混对前几道题目罢了。当然曹进的水平虽然高,但是放在市里还是吃力的,我这里想说的例子是关于他的另一方面的,而和智力无关。记得很清楚,某次去市里头(好像是十一中)参加数学竞赛,回来的路上大伙都在车上嬉闹,我当然也不例外,说实在我压根不喜欢那玩意,只想回家玩玩电脑。唯独曹进同学独自坐在后头演算某一道他没有算出来的题目,以至于我去弄他的头发他也没发现。

      例子二:初中的时候,班长(为啥都是班长)叫张宏志,每周日和我一起接受我爸爸的奥数再教育。我是什么情况就不说了,张宏志同学却是很集中精力的听讲,每个问题都能有所回答,反映出他还是很用心思考的,换句话说能跟得上老师的思路。

      我举着两个例子想说啥?其实很简单,就是试图论证“天才”和一般人的区别在于意志力而非智力等因素。当然智力的确很重要,那两位的智力也肯定比我高,这点从平常就能看出来。但是智力只是基数,而意志力是能够将智力发挥出来的决定性因素,换句话说,智力*意志力比智力更合适作为指标(当然我另有一套更好的指标,这个很粗糙但是足够了)。

      那么同志们要问了,意志力又是怎么样的呢?我觉得很简单,就是天生的。上头两个例子的年龄都不大,而且很难说家庭刻意的磨练过,所以只好说是DNA里头的。而对于我们这些意志力薄弱但是偏偏不死心的人来说,如何才能增加意志力呢?我觉得网上说的什么坚持长跑什么的都没用,因为坚持长跑,既然你已经坚持了,那么自然就不用训练意志力了,我想要的是如何坚持。那么我的方法就很简单,就是自虐。对,自虐,自虐是好的,是前进的动力;自虐看似违反了进化的本质,其实却抓住了进化的精髓——只有自虐,才是前进真正的动力。既然身体内部没有动力,那么很简单的,就只有改变外界环境,强迫环境压迫我们让我们自身产生动力了。

      这种环境的改变必须是剧烈的,要做好牺牲一切乃至生命和灵魂的准备。至于具体的,那就是见仁见智,温和一些的方法比如参军、扔到乡下去种田,激烈一些的我就不太清楚了,总而言之就是把自己扔到一个缺乏动力就不能够生存的环境中去。如果你连这个决心都没有的话,那还是和我一样混吃等死吧。

      • 家园 没人愿意混吃等死

        我也见过像你说的那种人,我很佩服这种人,他们的那种毅力是普通人所不具备的。我的个人观点,如果一个人具备这种毅力,据算变成不了天才,也可以在某一方面做出点成绩了。最起码可以有让人羡慕的地方了。其实,我认为不需要外接的条件改变,像你说的,那种韧劲是发自内心的。而且,即使把你丢到你个刻苦的环境,不见得就可以激发出那种潜力,弄不好情况会更糟。我人会,顺境出的人才比逆境出的人才多,逆境很容易把人避让另一条道路。不管怎样努力就好,既然知道自己的弱点,那就加油吧。不然心再有不甘,结局也是你说的混吃等死。

      • 家园 什么是动力

        动力就是那种让你抓耳挠腮,吃不香睡不熟,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玩意。这种东西,有个搞笑电影《王牌大贱谍》里面叫Juice,具说是人天生的,人人都有,多少当然有不同,但最重要的是激发机制不明,人人不同。比较常见如酒色财气,但也不尽同,比如谭嗣同,邱少云,武士道,SS,还有那位不负少年头的。但更重要的是许多人没有这个机会去体会这种动力,一旦体会过了,你会非常响往也很容易上瘾,以致有人通过物理手段去激发这种感觉,比如吸毒等,则是本末到置了。动力发作时,感觉其实才是负产品,主要的是最大程度的发挥一个人的潜能。人的潜能有多大,看看那些改变世界的人就知道了。是不是那些人的IQ太高,运气太好,可能吧,但有一点那些人共同俱备的是,被超越其自身的动力所驱使,如同着魔一般,自身甚至其所代表的人群与利益往往都只不过是其达到目的棋子。

        这也就是所谓的意志力。其实没有也挺好,人一辈子活得象猪一样无忧无虑,或者无远忧无远虑,是一种幸福。这后一种观点往往是社会在有意识的向人们灌输的。

        • 家园 找到俩动力

          第一个是考试前一两个礼拜特别充实特别有干劲,遇到困难反而更加乐观,效率高的可怕。可惜我不能控制考试的频率。

          第二个是……呃,当年在海外找到高中暗恋的女孩子的联系方式的时候。不过那是两年之前了。

          • 家园 她叫什么名字
          • 家园 怪不得一直守身如玉,原来是在等人呀

            看不出一还挺痴情的吗,哈哈。这你可没跟我说过,太不仗义了。罚你喝酒。

          • 家园 能有自己发自内心喜欢的女孩子是很过瘾的事

            甭管是暗恋还是明恋,那个劲头可比天天吸大麻了。就是可惜好事总是太少时间太短,有时也许看别人爱情故事还能跟着激动一把,男人是读王塑,女人是读琼瑶,不过那都是虚的,还不如吸大麻呢。

            虽然有点佛洛伊德,但对男人来说,女人是不是终极动力有争论,但至少是一大动力,这个很少有例外的。

        • 家园 我只是有些不甘心

          我这人吧,说随和也随和,不随和(通常是对自己)也不随和,内心深处犟得很,外表一团和气。

          你说的很对,我的确在很少的时候体现到这种动力,尽管是很少的时候,但是就是觉得自己脱胎换骨了。只不过,触发条件比较苛刻……我再想办法创造一下。

      • 家园 说白了就是你还没有发现你的动机而已。

        当有一天,你发现那个动机之后,也许你就会改变。

        无论是最后一课的小费朗士,还是大话西游的至尊宝。

        长大以后,会希望很多东西可以再来,可是小的时候,只是希望尽快的长大。

    • 家园 天才最可怕的地方是

      源源不断的斗志和意志力。好比说有人就喜欢和人斗,有人就喜欢和数学题目斗,而且这种倾向通常很早就能看出来,甚至可以在幼儿时期就看出来。所以我个人的看法是,天才如同其名,的确就是天生的。当一个人到了他能够决定周围小环境的时候,他的性格、意志力、喜好等等一切都已经固定下来了,除非有及其大及其大的刺激,才可能会发生性格等方面的扭转。总而言之,到了十八岁之上,自己能干什么最好早点发现,不然就真的浪费智力浪费精力,一拖就是十几二十年,回头的时候就晚了。我不相信天才可以靠练习出来,必须要有天赋,后者起决定性作用。

      通宝推:先进陶瓷,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