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莫斯科战役的余波 -- 冬、春季大反攻 (原创) -- zzw78

共:💬83 🌺93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 家园 但是法国确实实惠——好像整个二战法国死亡人数还不到50万

            比起中国苏联德国日本强到姥姥家了。所以法国肯定有历史学家认为维希政权为法国保存了元气,在某种程度上还是很值得肯定的。

            • 家园 法国人占了大便宜?不敢苟同

              战前的国际政治格局中英法绝对是举足轻重的角色。战后是什么个样子?整个的冷战期间,法国的声音在哪里?

              不单单如此,虽然有安理会的常任席位,但在北非,在印支,法国人虽然竭尽全力,却不得不面临大国地位的零落的现实。从一个国际大国到一个地区大国的沦落,大概是法德这对老冤家战后走到一起的心理因素吧。

              比较而言,中苏虽然付出的代价高昂,但是获得利益也巨大。中国一举获得了百年沦落后的民族复兴良机,而苏联更是获得了两极的地位。

              如果单单要保存性命,投降是个不错的选择,可要是想在世界舞台上占有自己的位置,那该出手还是得出手。

              • 家园 俺是在讥笑法国人呢……既然不能雄起当大国,只好缩在被窝里算细账了……
              • 家园 英国也差不多,赢得了战争,却失去了大英帝国
                • 家园 其实这个结果很早就埋下了

                  英国从19世纪末期就开始衰败,比如在教育上跟不上德国和美国,某些重要工业产量上也跟不上,而那些所谓的殖民地到了后来实际上就是拖累,反倒没有起应该的经济作用。

                • 家园 某种程度上应该说是活该

                  谁让推举出那个糊涂的绥靖首相,一次又一次挽救希特勒于危难之中。最后把自己也卖了。

                  但英国毕竟是战胜国,付出了代价,但他能够坐在战胜国的园桌前,为自己战后的地位作最大的争取,这是法国所不能做到的。丘吉尔不愧称得上一代枭雄,在大英帝国国力下降的时候,他那一代英国领导人作出了最大的努力。即便今日美国的地位不也可看作昨日的英美,今日的美英么。

            • 家园 哈哈, 这个想法的前提是德国很快就投降了

              所以算起来不算太亏, 战后好歹也混个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 但假如一直拖下去,比如希特勒不去狂妄的招惹苏联,天晓得二战会拖到什么时候, 那么法国人对亡国, 虽然少死几个人, 还会这么欣慰么? 法国毕竟曾经是‘法国’啊

    • 家园 关于气温

      说一句,12月6日是罕见的急降温天气,在德国进攻期间只有零下4度左右(这简直是机械化部队最完美的作战气候,地面上冻坚硬,发动机冷却效率进气效率都很高),12月5日也只有零下几度.5日夜间急降温,苏军开始进攻的时候已经下降到零下25度.所以说冬将军打败德国是无稽之谈

      • 家园 不难理解

        苏军是本土作战,对气候的适应能力应该比德国人强,而且御寒装备也有区别.德国人原本是指望在暴风雪来临前起码攻克莫斯科从而结束第一阶段战斗的,因此御寒装备包括冬装及防冻润滑油的准备严重不足,导致战斗力急剧下降.战后苏德双方将领回忆录里对这一点都有提及!

        • 家园 现在回过头来看看德国的闪电战,觉得也有点问题

          无意否定德国闪电战中的积极因素。对付波兰法国还好,对付苏联的时候,春秋的雨季不好用,严寒的冬天不能用,可是光靠一个夏天怎么也无法打赢苏联。就好像一把刀,春秋钝冬天冻裂,夏天即使如何锋利无比,恐怕也没有人会去买这么一把刀。

      • 家园 可能是德军战士不如苏军战士更适应寒冬吧。

        别忘记:人才是战争的决定因素。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