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话商君】说姓氏(上) -- 履虎尾

共:💬166 🌺378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家园 板凳花!
家园 有些问题请教虎老师

“其长子曰伯邑考,次曰武王发,次曰管叔鲜,次曰周公旦,次曰蔡叔度,次曰曹叔振铎,次曰成叔武,次曰霍叔处,次曰康叔封,次曰厓季载。”

伯邑考实际上应该叫姬考(还是叫姬邑考?)吧?伯如果是因为伯仲叔季的话,那么邑字是怎么来得呢?

后面的那些兄弟的名字除了周公,第一个字都是封地的名字吧?

如果姬发没有承继王位的话,他应该叫什么呢?应该是封地+仲发吗?

这么说来周公本名应该叫姬旦?

家园 鹏兄啊,

今天的姓张姓李,同周代的“姓”不是一回事。三代以前,姓与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男子称氏”是说,男人的名字与氏相连,与姓无涉,周公不叫“鸡蛋”,武王也不叫“姬发”,如果硬要他们的名字的话,周公也许可以称为“王子旦”,“周旦”,武王应该叫做“周发”;“妇人称姓”,是说女子的名字里一定要明确的把姓标示清楚。

在《左传》中,男子把“姓”和“名”放在一起的,一例也没有。顾炎武《日知录•原姓》曰:“考之于《传》,二百五十年间,有男子而称姓者呼?无有也。”

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十二•姓氏》称:“三代以上,男子未有系姓于名者。汉武帝元鼎四年,封姬嘉为周子男君,此男子冠姓于名之前,后代文人有姬昌、姬满、姬旦之称,皆因于此,好古之士,当引以为戒。”

《史记》中姓名合称的只有一例,且无法解释,即《史记•陈杞世家》载:“得妫满,封之于陈。”

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合而为一。譬如:嬴正。秦始皇的名字,应该是赵正,或者是秦正,绝不是嬴正。但,太史公这样叫的,别人也这样跟的,也就任其自然了。

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中说得最清楚:“战国分争,氏族之学久废不讲,秦灭六雄,废封建,虽公族亦无议贵之律,匹夫偏户知有氏,不知有姓,久矣。汉高帝起于布衣,太公以上,名字且无可考,况能知其族姓所出耶?以氏为姓,遂为一代之制。”

文王昌的长子伯邑考,事迹已不可考,只能说是传说中的人物吧,硬要名字的话,称他为“周考”吧。

家园 多谢——
家园 我觉得至少在战国以前只有贵族有姓。

  平民要么没姓,要么就是古文中没记载。

  犹其是女人,大概连名都不记载。

  看过电影《李双双》吗?李双双如果不竞选会计,村民都不知道她的大名是什么。

  象有名的孟姜女,好象姜字在古文中有指女人的意思,所以我认为孟姜应该解释为在一个叫孟的地方的一个女人,而不是她的名字叫孟姜。

  这也可以解释古文中许多女人叫什么姜。

家园 孟是家里排行老大的意思
家园 记得是伯孟叔季,孟大概是老二

但是不知道这是否适用于女子

家园 O,也许我跟季节搞混了
家园 你没记错

“孟”和“伯”都是老大的意思。

后面三位是仲、叔、季

家园 难道不是“孟仲叔季”吗?

百度的结果前者只有一条记录

这个有更多

家园 【话商君】说姓氏(小结)

今天的姓张姓李,同周代的“姓”与“氏”完全不是一回事。

三代以前,所有的人都有“姓“,多数人,还有”氏“。姓与氏不是一回事,但是,二者有相通之处。

所有的人(包括男人女人)都有姓。因为,人总是有出生的氏族的,为了同其它的氏族相区别,每个氏族都必须有一个标记,这个标记或者符号,就是最初的姓。例如“姚,晏,妊,姒,妫,好,姬,姜,赢”等等。姓是干什么用的呢?古人很早就认识到近亲繁殖的危害,制定了“同姓不婚”的远则。“姓”的作用,就是辨别婚姻。

氏是姓的分支,最初,只有部分人有氏。随着历史的发展,有氏的人越来越多。到春秋时期,几乎所有的人都有了氏,而且,无论男女都有氏。

三代以前,“男子称氏,妇人称姓”。

“男子称氏”不是说男子没有姓,男子当然有“姓”,而且这个“姓”还是众所周知的。“男子称氏”所说的是,男子的“姓”不在他的“名字”中出现。男人的全名所包括的是他的“氏”和“名”,“氏”在前“名”在后,与“姓”无涉。有人称周公为“鸡蛋”,称武王为姬发,还有一系列的“姜小白”,“姬重耳”,“姬申生”等等的,可以肯定地说,这是错误的。如果硬要他们的名字的话,周公也许可以称为“王子旦”,“周旦”,武王应该叫做“周发”;另外几个则是“公子小白”和“齐小白”,“公子重耳”和“晋重耳”,“太子申生”和“晋申生”。

“妇人称姓”,也不是女子无“氏”,女子也有氏,只不过在女子正式的全名里,她的氏不一定出现,而一定要把她娘家的“姓”明确地标示出来。按规矩,这个“姓”,放在全名的末尾。

在《左传》中,男子把“姓”和“名”放在一起的,一例也没有。顾炎武《日知录•原姓》曰:“考之于《传》,二百五十年间,有男子而称姓者呼?无有也。”

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十二•姓氏》称:“三代以上,男子未有系姓于名者。汉武帝元鼎四年,封‘姬嘉’为周子男君,此男子冠姓于名之前。后代文人有‘姬昌’、‘姬满’、‘姬旦’之称,皆因于此。好古之士,当引以为戒。”

《史记》中姓名合称的只有一例,且无法解释通,这就是《史记•陈杞世家》中的一句:“得‘妫满’,封之于陈。”

把“姓”与“氏”搞混的,是从太史公开始的。《太史公书》第一篇《五帝本纪》第一句,“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很明显,皇帝的姓绝不会是“公孙”,而是“姬”。《史记》其他各篇,也总是名字之后接上一句“姓某氏”:汉高祖刘邦,“姓刘氏”;秦始皇政,“姓赵氏”。对此,钱大昕在《十驾斋养新录》中说得最清楚:

“战国分争,氏族之学久废不讲,秦灭六雄,废封建,虽公族亦无议贵之律,匹夫偏户知有氏,不知有姓,久矣。汉高帝起于布衣,太公以上,名字且无可考,况能知其族姓所出耶?以氏为姓,遂为一代之制。”

即令如此,秦朝一些人的“姓”和“氏”还是不很清楚。例如,灭韩秦军的统帅是“内史腾”,这个“内史”,是“氏”,还是官号?还是兼而有之?不清楚。有的书说他叫“史腾”,呵呵。开凿灵渠的是“御史禄”,这个“御史”,是“氏”,还是官号?还是两者兼而有之?还是不清楚!有的课本说他叫“史禄”,唉——

自太史公始,“姓”和“氏”搞不清楚了,合而为一了。“姓”就是“氏”,“氏”就是“姓”,或者干脆合称为“姓氏”。呜呼,人不能太“好古”了,譬如:秦始皇的名字,应该是秦王政,或者“赵正”,或者是“秦正”,甚至于“吕政”,绝对不可能是“嬴正”。可是,以后的人都这样叫了,书上也都这样写了,我们也就任其自然,跟着叫吧,别钻牛角尖了。

元宝推荐:铁手,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沙发

沙发发沙沙发发沙沙发发沙沙发发沙沙发发沙

沙发发沙沙发发沙沙发发沙沙发发沙沙发发沙

沙发发沙沙发发沙沙发发沙沙发发沙沙发发沙

沙发发沙沙发发沙沙发发沙沙发发沙沙发发沙

沙发
家园 好聪明,应该推举为灌花党党魁

好聪明,应该推举为灌花党党魁

好聪明,应该推举为灌花党党魁

好聪明,应该推举为灌花党党魁

好聪明,应该推举为灌花党党魁

好聪明,应该推举为灌花党党魁

好聪明,应该推举为灌花党党魁

好聪明,应该推举为灌花党党魁

好聪明,应该推举为灌花党党魁

好聪明,应该推举为灌花党党魁

好聪明,应该推举为灌花党党魁

好聪明,应该推举为灌花党党魁

好聪明,应该推举为灌花党党魁

好聪明,应该推举为灌花党党魁

好聪明,应该推举为灌花党党魁

好聪明,应该推举为灌花党党魁

好聪明,应该推举为灌花党党魁

哈哈,好聪明,轻而易举地破解了字数“魔咒”,灌花党“寿与天齐——”

家园 伯是嫡长子,孟是庶长子?
家园 无聊

最近工作压力太大,头痛

发泄一下

得罪虎尾巴老师了

我自己一边儿反省去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