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和虎老师--也说中国的吉祥图案 -- 雪个

共:💬42 🌺103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家园 那偶有希望

回去以后,上早市寻么一个了。

哈哈,原来,传统真的可以被发掘被重建被创造啊。

昨夜匆匆花,今起继续问,发挥偶好奇宝宝的本色,雪大人表嫌我烦。

说到琉璃想起琉璃瓦还有琉璃厂。

某印象中,琉璃瓦好像就是白瓦上了一层釉,为啥叫琉璃瓦呢?因为长得象琉璃?那看来琉璃在我国的历史有够长啊,至少应该被琉璃瓦老点吧。

关于琉璃厂,这地儿应该不是因为卖琉璃出名的吧? 是因为满街尽是琉璃瓦?

乱七八糟的联想。

再花花。

(才发现还要再等等才能再花。小本上记下了,晚上再花。)

常常看见挂着大人名牌的教室,于是就路过并蹭课之。

大人好见识。某再接再厉继续蹭……

家园 琉璃厂当然是与琉璃有关

有篇文章把你这几个问题说得很详细,摘录如下:

什么是琉璃

《中国古建筑琉璃技术》开篇就提到:“琉璃是一种用铝和钠的硅酸化合物经过高温烧造而成的一种釉质物,在古代它往往是琉璃 玻璃 料器的通称,同时还与其他陶制和磁制器皿表面各种釉质物混称。后来,当琉璃大量的被应用于建筑中,并且有了固定配比“药材”和严格的烧制工艺的时候,琉璃才专指 以氧化铅 适应为主要原料的建筑陶釉。”清末民初由邵蛰民编写、余戟门增补的《古今瓷器源流考》中也有如下考据文字:“古昔琉璃本属金石之类……今之琉璃则系熔化药石,制成釉彩,施于陶器。因其光华润泽,遂以是名之耳。”

这两段话说得非常清楚。琉璃在其早期发展历史上是各种玉石开采以及原始冶炼技术当中的各种特殊产物的混称,后来当被大量用于建筑用瓦的时候才有了专门特定的称谓。当代台湾艺术家杨惠姗创立的琉璃工坊当中的工艺品琉璃实际上指的是前一种工艺在的当代发展,与本文所谈的建筑用琉璃瓦不是一个概念

琉璃发展历史

上古的琉璃由于烧制技术不同,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不透明,光泽较少的料器,又被称为药玉,罐玉等,随州曾侯乙墓中也出土的古代贵族佩戴用的成串琉璃料珠(也称蜻蜓珠)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最早实物例证,由不同颜色拼接而成。第二种是半透明,有光泽,产量极其稀少,质地介乎于玉和石之间, 用于贵族装饰。位于陕西茹家庄的一座西周中期贵族夫妇墓葬中,考古人员就发现了琉璃珠,琉璃管。前两种出土实物是否直接来自于西方,还是中国原始的烧造技术而得,现在专家还存在争议。第三种是接近透明的玻璃,这种技术最早来自于西方,古罗马史学家 普林尼Elder Pliny在《自然史》中写到,古代腓尼基水手在运送碳酸钠途中,以其作为垫锅,点火煮饭,后来发现锅底下的砂熔化成液体,之后冷却成为玻璃。公元前16世纪,埃及匠人发明了制造玻璃容器的方法,古埃及出现了玻璃珠和玻璃镶嵌片。这种最后发展成为当今的玻璃制品。1955年广西贵县出土了淡绿色透明的东汉碧琉璃杯,即是汉朝与罗马经济文化交流的宝贵物证。中国自产玻璃技术与西方外来技术进行融合,几经成功,几经中断,玻璃一词到清代初期特别是雍正年间才固定专指透明的玻璃

由于上述三种琉璃的烧造技术困难,产量稀少,而且一直在进口与本土化当中挣扎,这些制品都局限在小体量的器皿层次,还无法大量生产,并且标准化的用到宫殿建筑物的顶部以及墙面和影壁上面。

中国古人对于建筑物的顶部有着特别的偏爱,一旦在告别了“上古穴居而野处”的蛮荒时代,便开始对作为挡风遮雨的屋顶进行各种层次的修饰。从西周一直到到两汉时代,宫室屋顶还没有出现太多的装饰物,覆盖的仅仅是暗淡无光的普通灰瓦,但是在这方寸之间却衍生变化出各式各样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装饰图样的瓦当文化。

自从东汉开始,中国瓷器告别原始时代,随着瓷器烧窑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古代统治者便开始尝试把建筑顶端覆盖的灰陶青色瓦片改为带有色彩的琉璃瓦,而这就几乎等于把奢华的瓷器从他成熟的一开始就直接搬到了宫殿的顶部向苍天公示,由此可见中国人对于屋顶的重视程度。

《西京杂记》记载西汉后期的汉成帝为宠妃赵飞燕所造的昭阳殿上第一次出现了琉璃在建筑上装饰:“赵飞燕女弟居昭阳殿。中庭彤朱而殿上丹漆砌皆铜……窗扉多是绿琉璃。亦皆达照。毛发不得藏焉” 通过文字上下文的描述,这个琉璃似乎应为我们之前说的第三种 和玻璃近似的琉璃,此段记载可以视为琉璃开始用作建筑装饰的端倪,根据《北史.西域列传》记载,“北魏太武时,大月氏国人商贩京师,自云能铸石为五色琉璃。于是采矿山中,于京师铸之,既成,光泽乃美于西方来者。乃诏为行殿,容百余人,光色映彻,观者见之,莫不惊骇,以为神明所作。自此,国中琉璃遂贱,人不复珍之。” 这说明最迟于北魏时期,琉璃已经开始用于宫殿建筑整体装饰,北宋何子楚在笔记《春渚纪闻》中有这样的文字:“相州魏武帝故都。所见铜雀台,其瓦初用铅丹,杂胡桃油捣之治,火之,取其不渗,雨过干耳”。这段详细的描述说明琉璃瓦已经开始采用特殊的化学物质涂在瓦面,重新烧制,之后形成釉面光滑的琉璃瓦,应用在建筑上了,琉璃瓦历经日晒雨淋仍能够保持艳丽光泽,开始作为皇家建筑的首选。

隋朝结束了南北分裂的局面,建筑业开始蓬勃向上发展,出现了著名建筑艺术设计师何稠《隋书.何稠传》记载:“稠博览古图,多识旧物。时中国久绝琉璃之作,匠人无敢厝意,稠以绿瓷为之,与真不异。寻加员外散骑侍郎。”在当时,中国内地的琉璃生产技术几经失传,是何稠使用绿瓷作为尝试,复原出了琉璃技术

唐代经济繁荣发展,和国外的交流频繁,产生了了琉璃的烧造技术的一个黄金发展时期,唐大明宫遗址出土了不少蓝、绿色的釉陶砖瓦实物,而且还有表面雕刻莲花的绿琉璃砖,这是我们今天本文所说的琉璃瓦的最早实物。唐代崔融在《嵩高山启母庙碑铭》中,有这样的文字:“架回廊于木末,仙人在栋,玉女临窗。周施玳瑁之椽,遍覆琉璃之瓦,赤玉为阶,黄金作门”。在唐代,琉璃已经成了建筑上面不可或缺的构件,同时琉璃技术也产生了另外一朵中国工艺美术史上的奇葩-唐三彩

北宋时期的釉陶砖瓦烧造技术和产量都有很大提高,北宋建筑学巨著《营造法式》中详尽地记述了当时烧造釉陶砖瓦的原料配方、生产工艺、产品规格和耗料标准等,书中称釉陶砖瓦为琉璃砖瓦,位于开封佑国寺的琉璃塔(又称铁塔)建于北宋皇佑元年(公元1049年),所有外露部位均用琉璃制作,虽历经各朝修缮,但原建时的琉璃构件依然大量的被保留在上面,距今已经接近千年,仍然屹立不倒。

金灭北宋时,从汴京掠夺了大批工匠, 1151年金中都开始修建,宫殿大量使用琉璃瓦作整体装饰,耗资巨大,南宋诗人范成大曾奉旨出使金国,回朝后著《揽辔录》记述其在金国所见:“宫阙壮丽,延亘阡陌,上切霄汉。虽秦阿房汉建章不过如是…两廊屋脊皆覆以青琉璃瓦…..”。在北京房山区九龙山金陵遗址也出土了金代龙纹绿琉璃瓦。宫殿陵寝建筑如此频繁大规模的使用琉璃瓦,必然促进了北方琉璃瓦烧造工业的迅速发展。

琉璃瓦用于宫殿顶部装饰的真正大发展是在元大都的营造。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决定在金中都的旧址上建都,从全国各地迁来了大批各行各业的手工匠艺人,元中统四年即1263年,元世祖将山西榆次县南小赵村的赵氏琉璃窑迁到北京宣武门外海王村,也就是现在北京和平门的琉璃厂,专门生产琉璃瓦以供营造宫殿使用。当时在琉璃厂的东西两门 各立一块琉璃影壁。上书“官琉璃窑赵”,这个机构被称为内厂,同时在北京西部的琉璃渠村建造窑场的基地,称为外厂。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明确出现琉璃家族的姓氏和来源,可见京西赵氏家族在迁到北京之前已经是烧造技术全国一流的工艺家族,家族历史至少可以上溯到700多年,一直到清末民初都在北京负责皇家琉璃瓦的烧造。这个家族的官衔,《元史.百官志》中有明确记载:“大都凡四窑坊,秩从六品。提领 大使 副使各一,领匠夫三百户,营造素白琉璃砖瓦。”1275年,也就是新皇宫建成的三年之后,意大利商人和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到元大都,在他的游记当中这样写道:“此宫壮丽富瞻,世人布置之良诚无逾于此者,顶上之瓦皆红黄绿蓝及其他颜色,上涂以釉,光辉灿烂。白色犹如水晶,蓝绿则如各种宝石,致使远处亦见此宫之光辉”.这是西方人第一次见到琉璃瓦建筑,从此以后,欧洲王室宫殿群在建造中国式花园的时候,总要在屋顶上面加盖琉璃瓦以示尊贵.现在我们还可以在首都博物馆看到元大都出土的各式各样的琉璃瓦精彩残片。

公元1406年,明成祖开始修建北京城,历经14年完成。皇宫紫禁城内的九百九十九间半都用琉璃瓦进行整体殿顶装饰,再加上内城城门楼,坛庙,官署,王府,寺庙,郊区的行宫,园林还有北京周围的明十三陵,凡是和皇家或者寺庙有关的建筑顶部都需要用到琉璃瓦,用量之巨可以想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要为皇家制作设计烧造好这么多花色品种,大小规格形制不同,无论是质量和工艺都是上乘艺术作品的琉璃瓦构件,而且在短时间内安装好,这对琉璃瓦工业发展的推动巨大,为此,明代工部专设五大御用厂,琉璃厂为其中之一。明代北京城的营造使得琉璃瓦的制作水平达到巅峰。

清代统治者在入关以后虽然没有像历代统治者一样烧掉前朝的宫殿重新来盖,但是康熙乾隆几朝皇帝大兴土木,兴建了中国皇家园林史上的顶峰之作三山五圆,避暑山庄,清东西陵等皇家建筑,对于琉璃瓦的使用和钟爱不减前朝,中国琉璃史上的巨作-位于北海的九龙壁就是这个时期修建的.在清代,琉璃厂仍然直属工部,负责琉璃厂的赵氏家族被封为五品.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四库全书开始修纂,当时参与编写的汉族学士多住在今宣武区一带.而琉璃厂一带自从明末清初就开始出现书市,文人墨客经常往返购书,讨论学问,在这一背景之下,琉璃厂地区的文化产业空前繁荣,而内厂还在此地烧窑,与周围的环境极不协调,为了更好的就地取材和扩大产量,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琉璃厂全部迁往外厂,也就是京西琉璃渠村,从此内厂外厂和为一体。

由于琉璃工艺制品只特供皇家需要。所以在清朝灭亡以后,作为中国古典工艺的琉璃制造在清末民初的时候停滞不前,建于1916年和1926年的北京协和医院和南京中山陵 是其中的代表作品。新中国建立以后,琉璃烧造技术又开始恢复应用,50年代北京10大建筑中的人民大会堂、革命历史博物馆、军事博物馆、农业展览馆、北京火车站、工人体育场、民族文化宫、民族饭店、中国美术馆、华侨大厦(已拆)当中绝大部分建筑都用琉璃瓦覆盖顶部。十年浩劫中,全国各地的琉璃古建筑作为四旧被人为破坏,京西琉璃渠村赵氏家族所保存的700年历代家谱,制作工艺秘方图谱,以及其顶部覆盖绿瓦,影壁镶嵌五彩琉璃的珍贵家族建筑“万缘同善”茶棚都遭到了无法弥补的破坏。

来源:http://blog.sina.com.cn/u/452eda8801000b7o

家园 滔滔河水花……

如果我可以,我要将这滔滔河水,化作朵朵鲜花,敬献于大人座前……

大人莫见怪归的“巧言令色”,实在是震惊加感动于大人如此迅速及谆谆善诱地答疑解惑。

因为即便是人人称道的良师也常常被归弄得头大,然后便以“你哪来那么多垃圾问题”斥归。由不得偶不自我同情一下先。

然后继续感激大人。

原来一个“琉璃”也可以说尽千年,融贯中西啊。

以下又是归的联想问题,大人不用认真理偶。 典型的“垃圾问题”。

唐三彩上的那个也是琉璃啊,偶原来就管那个东西叫釉啊。

那归是不是可以把“彩色的釉”直接理解为我国传统的琉璃的一种呢?

或者瓷胎上的白色的釉也是?

是不是所谓的“釉”都与现在偶们所说的“玻璃”化学成分或多或少有共同之处呢?

而且跟这个彩色的釉配方差不多就可以作成似今日玻璃的东西,对吧?

说到偶国的玻璃。想起2004圣诞前后在大都会看过一个关于中国的特展,好像叫“Dawn of a Golden Age”,仿佛都是秦汉至隋唐的东西。

应该是见到一个玻璃杯,还是高脚杯,形状有些歪歪扭扭,也不是足够透明。

不过归还是一眼认出来是玻璃杯,说明仿佛也是glass。

不过仿佛不是中国自产的,好像是今日叫“中东地区”的那一块的制品,许是丝绸之路(?)还是怎么着就跑到我国了,然后就被我国考古出来了。

当时的感觉是:原来世界人民的交流在老早老早就开始了啊。好像还见到一个非洲人头以及一个疑似耶稣像,搞不好也有个古希腊雕塑混迹其中。

汗一下,这若干年,以狼吞虎咽兼“人之将死”的心态走马观花了若干博物馆,都混一块了,改日查查当时可有记录。

信马由缰,想到便写,大人切切莫嫌归烦。

家园 对了,那地主饭的那个

“柿柿如意”应该是当代的琉璃作品吧?

家园 送花得宝

太傅大才,受教沾光

恭喜: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家园 这种好事偶好像

只遇到过一次。

看来某的人品还需要慢慢养成……

家园 雪个这贴太棒了!

不仅长学问,而且特别喜欢看那些中国传统的器皿、饰物,还有人物动物植物画儿

以后要多贴贴

家园
家园 哈哈,说起来吉祥的说道很多...

好像也有禁忌的说道吧。花!

家园 太好了,收藏

解说得好,图片更加可爱。广东人过年的时候,喜欢买百合,金桔,蔬菜要吃葱(聪明),芹菜(勤劳),糖水里面要有莲子和红枣(早生贵子),都是图个吉利呢

家园 嗯,是台湾的琉璃
家园 这个我倒还略知一二

象唐三彩上的釉,瓷器上的釉,还有玻璃琉璃这一类东西,基本成分都相似,属于硅酸盐类。但是呢,习惯上把挂在陶瓷上的称作釉,挂在建筑上的叫作琉璃,如果挂在金属表面,那就是珐琅(也称景泰蓝)。你可能还要问,那瓷器里的珐琅瓷是什么?这个就是清初的时候,把本来弄在金属上的珐琅彩料给技术移植到了瓷器上,也算是一种创新吧。因为烧制的不易,比较珍贵,不过我是很不喜欢珐琅瓷的,过于艳丽,与我的审美不合。

家园 讲究真多啊!

赶明儿在理发铺旁边挖一个茅坑,旁边的墙上画满了涂鸦,发奋图强啊……快躲,砖头来啦

家园 晕死。。。
家园 中国式的生命不能承受之重啊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