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王牌悍将张灵甫传》(节选《棋逢对手-涟水故事之一》1) -- 钟子麟

共:💬67 🌺166 🌵1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家园 不是除非,事实就是如此

所以13日晚上才出现74师与叶飞1纵在山上山下同步向南行进的奇观。只是,张军长起先撤得不太坚决,因为,上面仍维持命令,要他次日继续进攻。

家园 【原创】《王牌悍将张灵甫传》(节选《棋逢对手-涟水故事之一》4)

李士怀在南门告急,成钧的担心变成了现实,11纵主力二十二日深夜立即撤离小茭菱、大胡庄、茭菱镇阵地,乘夜色北渡,连夜跑步向涟水城中紧急增援。

南门渡口突破,城门在望,战役的开局犹如淮阴之战的翻版。51旅151团的战报传到了张灵甫在钦工的前线指挥所,他似乎又胜券在握了。不能给对手一丝的喘息机会,张灵甫命令部队必须连续作战,扩大既有滩头阵地,向纵深推进。

突破南门渡口的51旅151团第3营连夜向两翼迅速展开,抢占河北岸约两公里宽的滩头阵地,配属74师的第15工兵团也迅速用制式器材,熟练地在河上抢搭起一座浮桥,151团全团通过浮桥渡过了淤黄河。

二十三日清晨,冲上滩头的151团与前来增援南门的11纵独5团剧烈交战,从茭菱镇跑了大半夜急急赶来的11纵13团,在团长谢锐的带领下也加入了对151团的反击,可惜反击不成功,他们没能将151团赶下河滩,上午十一时许,河边第一内堤反被151团全部控制。

胜利似乎只差一口气。如果51旅在上午打退11纵13团和独5团的反击之后,趁对方后撤立足未稳之机,再投入兵力冲过第二道大堤直叩城门,当时城垣几乎空虚,而南下的华中野战军援军主力尚有半天时间才能赶到,那么,张灵甫还是有机会利用这一时间差,试演一个月前突破淮阴南门那风光一幕的。

可是,51旅就差了这一口气,张灵甫错失了第一个有利的战机。

彻夜的激战,占据河滩的51旅151团伤亡不小,攻占第一道大堤之后,陈传钧没有立即发起连续的冲锋,他在突破后试图先巩固滩头阵地,再发起下一轮的攻势。这也是登陆作战的常规做法,无论兵力多大,夺取登陆滩头阵地后,首先要巩固之,站稳脚跟后才向纵深发展,陈传钧正是严格按照既定的登陆战程式在操作。151团花了半天时间,很快将守军原有阵地工事基本改造完毕,在原来的河堤阵地以铁丝网拉成多段阵地,以便分段独立坚守,浮桥附近的工事特别作了加强,一个圆周防御的桥头堡阵地也很快构筑完工,组成的多方火力网,尤其注意侧射配置,可以覆盖正面守军及其左右二侧河床底部。

然而,也就是在这一停顿之间,11纵13团和独5团趁机稳住了阵脚,他们退守第二道大堤,筑起了防线,将74师的151团压在了第一道堤岸下的沙滩阵地。

11纵在后来的战斗总结中对74师没有及时大胆出击作出如下评点:“战术指挥上不灵活,按典范令机械实施。其主攻方向选择,即带有较大冒险性,在具体战斗动作上却又拘泥于既定方式。23日晨,敌突破我河堤防线后,未能抓住战机,直扑涟水是一大错着。机械采取突破--巩固滩头阵地--再发展的公式。这也是反革命军队训练上的严重弱点,而上下战术思想亦无法统一的缘故。”(11)

51旅151团副团长王克己回忆说,张灵甫后来把攻城不利的陈传钧狠狠训了一顿,一点不给面子地说:“51旅不行!”陈传钧被训得一肚子怨气,又不敢当面顶撞他,只好对参谋长魏振钺和自己的部下发牢骚:“51旅不行,我看51旅做不了的事,其他人也不见得会做得到的。”

战机稍纵即逝,半天的时间,许多时候足以决定一场战役的成败。涟水战局的胜负,也在这半天的时间里开始了逆转。不过对于11纵司令员成钧来说,这一逆转的过程,实在是过于惊心动魄。

原先守卫南门渡口至杂姓庄一线的15团第1营,营长负了重伤,副营长和连排干部大部分牺牲,四百多人的一个营,只剩下了五十余人。谷咀附近的第3营遭受51旅来自东西方向的两面夹击,同样伤亡惨重,七连最后只余连长黎国胜等七人。才打了一天多的时间,李士怀的15团已经伤亡大半被打残了,成钧命他收容部队向西南收缩,由13团和独5团接替阵地,他随后再调14团进城,准备在最坏的情况下,一旦城破即打巷战。

11纵主力忙于撤走西移涟城,陈嘘云在茭菱镇的作战变得相对轻松,二十二日下午六时,张灵甫已命他将57旅171团调归51旅参加主攻,茭菱镇防务交由28师192旅来接替。

二十三日下午,151团的工事做得差不多了,准备开始进攻第二道大堤,张灵甫在中午就把57旅171团也调了过来,加入涟水城南的战斗,从右翼同时发起进攻。11纵三个团在第二道大堤上居高临下,打退了74师一波又一波的密集冲锋。13团事先在妙通塔上架起了数挺轻重机枪,以猛烈的扫射遮断74师的后续攻击部队。妙通塔上的机枪布置在这次战役中发挥了神奇的效用,在接下来的两天里,74师好几次来势汹汹的密集冲锋,都被宝塔上扫下的猛烈机枪火网压得抬不起头来,以致士气二而衰,三而竭,最后铩羽而归。奇怪的是,74师射击技术精良的炮兵,对这座宝塔却束手无策,上百发的炮弹对着宝塔猛轰,塔身虽然被炸得千疮百孔,却奇迹般地始终屹立不倒。战后74师自己总结的败因之一,就是归结于宝塔上的机枪阻击对进攻部队杀伤力太大,而当地的老百姓则传说,他们炮轰佛塔冒犯了佛祖因而遭受惩罚。

黄昏时分,151团和171团以第一道堤埂为依托,分别在城东和城南向数米高的第二道大堤发起天黑前的最后总攻,在督战队的枪口下,此时的51旅151团和57旅171团尚能不为先前数次攻势受挫而气馁,他们不顾身边不断倒下的伙伴,向着第二道大堤汹涌着。解放军方面总结的74师攻击特点是:步炮协同紧密,炮火一般不过早开火,省去火力准备阶段,如开始轰击,步兵随即也攻击前进,待步兵到达一定位置后,炮火即转向纵深及两侧,接近前沿的步兵立即开始冲锋;冲锋主要以连续的小群作战为其主,每组不超过四五人,突击队形多呈梅花形或三角形,一批接着一批,前一波垮了后一波上,连绵不绝,突击武器以汤姆式冲锋枪及榴弹为主,冲锋时先投排子榴弹后即以猛烈冲锋枪扫射开道掩护,不断的冲锋波次可持续七八次乃至近十次不等,前仆后继,势在必克。晚上八时许,两团在强大炮火支援下,终于以重大的伤亡代价,相继突破了守军在城东南和西南的防线,冲上第二大堤。占据高堤的74师士兵士气高涨,继而再组织冲锋,越过第三道堤埂,朝涟水城直扑而来。

“这是个具有极度疯狂力量的冲锋。没有亲临过战斗的人,是很难体会出这种密集冲锋的可怕情势的。要想阻挡住这样的冲锋,几乎是不可能的。”亲历战斗的谢副政委如是说(12)。 入夜,11纵14团第2营在城南的防线在74师突击队可怕的冲击下被冲垮了,上来反击的第3营,营长重伤,指导员牺牲,部队出现了混乱,副营长张皇失措,带着仅余的一连人向北溃散。

城垣突破了!74师突击队部分士兵爬上了城墙,从撕开的缺口继续向城垣冲去。

此时11纵14团临时收容回来的部队仅百余人,预备队第1营在带河镇方向来不及赶到,13团与14团残部拼全力从两面反击,试图将缺口封堵起来,涟城濒危。

这一幕,俨然是淮阴南门被突破的再次重演。

听到最后一道堤埂也失守的消息,成钧的心紧张得大概快要滴血了。他的四个团,现在已经全部都扑上去抵挡74师两个团的凶猛攻势,他的手里已经没有任何预备队了。由于援军不至,5旅苦守淮阴城功亏一篑,难道这次涟水城又将在他手里丢失?

什么叫作千钧一发,当时的战场形势,真正是千钧一发。所幸的是,紧要关头,成钧的救兵终于到了。

这一次,张灵甫不再有淮阴的运气。

当天中午,通讯兵连跑带叫冲进11纵的指挥所,报告说第6师的先头部队18旅饶守坤旅长到,正忧心如焚的成钧和政委赵启民立刻高兴地跑出上房,饶守坤刚跨进院子,他们就一把抓住他的手,激动地说:“真是雪中送炭!”“可把你们盼来了!”

饶守坤见两个人都面容憔悴,睡眼惺忪,不禁心有戚戚焉。饶守坤以前曾经与成钧一同共事,成钧还做过他的上级,只是两位老战友此时根本没有心思叙旧。饶守坤的18旅当天上午刚刚渡过盐河,在离涟水北面大约一公里远的李庄、韩庄休息。成钧当然希望饶守坤能够马上把部队带入城内参战,不过饶守坤觉得,全旅入城效果未必理想,他要求成钧能撑多久是多久,为18旅的展开尽量争取时间,并建议由18旅黄昏先击退侵入城西大关的敌人,然后派出一个团沿街从西向东打,11纵从东向西打,汇合之后再一起连夜向南反击。如此商定之后,饶守坤立即返回了在城外韩庄的旅部(13)。

晚上,正是在这城破一刻最最关键的时候,饶守坤的18旅53团大队人马从城西北一路杀了过来,将近晚上二十一点,53团与李士怀部会合,立刻马不停蹄继续向东冲杀,正撞上74师部分突入的士兵在与11纵混战,战士们迅速跑上城墙,来不及与11纵部队办理任何交接,马上沿城墙展开加入了战斗。有了这支生力军的支援,试图冲入城内的74师这股士兵部分被消灭,其余被挤出城去。一度动摇的城南防线,终于稳定了下来。

城内还是有隐患未了。74师有两个排的士兵,借着夜幕和炮火的掩护,乘混乱在11纵13团和14团城墙防线的结合部搭起了梯子,偷偷翻过城墙,潜入了城内,他们在城墙边留下的几部梯子,被闻讯出来巡查的13团团长和14团副团长相继发现。派突击小队从对方阵地间隙作夜间渗透,借偷袭后方实施突然的前后夹击,这是74师惯用的战法,5旅在淮阴南门正是吃了这个苦头而惜败,这一耻辱深深印刻在两个团长的记忆之中,一定不能再让它的计谋得逞。

14团派出1营和侦察排在城内彻夜搜索,终于发现了74师突入的小分队的踪迹。潜入的这两排人分别躲进了城西南的几间民居和附近的芦苇丛中,正在隐伏待机,准备与大部队里应外合。1营立即将他们分割包围起来,用喊话展开政治攻心战,守在民居里的74师士兵死抗不降,以猛烈的火力扫射回敬。1营伤亡不小,一时难以靠近,营长高志民及时调整了部署,用突击小队在火力掩护下爬上民居,揭开屋顶的砖瓦向下猛掷手榴弹,祸从天降”,屋里的人再也顶不住了,被1营悉数歼灭。剩下躲在芦苇丛中的少数74师士兵,在大势已去的情况下,仍然不肯放下武器,1营也不客气地报以密集的机枪扫射和投掷手榴弹,把他们大部消灭,并俘虏了二十余人(14)。

深夜至凌晨,11纵与6师紧密协作,一个加紧搜索清除内忧,一个积极出击消除外患。初战告捷的饶守坤在11纵和随后赶来的6师16旅配合下,深夜全旅出击,目的是将74师逐出大堤,谢祥军的10纵也从城东派出一部赶来助阵,守军实力大为增强。

右翼的74师57旅首先初尝败绩。二十三日深夜,171团顶不住守军大量增援部队的迎头反攻,一度攻到城垣的部队在6师16旅和10纵优势兵力的联合反击下溃退下来,仅以一个营的兵力留守北岸沙滩,其余全部撤至河南的徐码头附近,回归57旅整理。该团2营逃跑不及遭遇了灭顶之灾,少校营长胡力奋及约三百名士兵做了俘虏。胡力奋原是南洋华侨,抗战初期他受了爱国华侨陈嘉赓的感召,毅然回国投军,毕业于中央军校广西分校十五期。他被俘之后,《解放日报》于一九四六年十一月八日曾经刊载采访他的专访文章《敌俘营长胡力奋悲愤陈词》,介绍他的经历和被迫参加内战有家不能回的苦闷心情。胡力奋不久后被解放军释放,不过他并没有回南洋老家,而是又回去找了他的张师长。张灵甫想必不知道胡力奋对共军发过“悲愤陈词”这回事,他让胡力奋留在师里当了一名参谋。

饶守坤的18旅当晚向正面的出击是一场艰巨的战斗,由于74师占据着大堤,现在轮到它居高临下,出击的18旅仰攻遇到了74师白天进攻时同样难以逾越的障碍。18旅不愧是6师的尖刀先锋,他们很快收复最靠近城垣的堤埂,继续向第二道高堤发起冲击。74师的美式自动火器在黑夜中连续不停地吐出刺目的火舌,在夜战中将效用发挥到了极致。饶守坤三个团全体出动,向西南和正南面反复冲杀,都被74师151团强大密集的火网和南岸准确的炮火阻止在高堤前面难以突破,反击部队遭到了大量杀伤,151团依然占着高堤坚守不退。拂晓后,饶守坤暂停进攻,他将两个团后撤整理,留下一个团守卫大堤北面一线(15)。

关键词(Tags): # 张灵甫#涟水#粟裕
家园 先顶后花再看!最后厚着脸皮催下文。
家园 这个观点有待商榷

如果74师真的发现了我军的企图,就应该以有力部队控制垛庄到坦埠的急造军路,以保证后路安全,这样肯定会与我军的穿插部队发生战斗,而实际上,13日晚相当安静,而且,从一兵团的战斗祥报看,他们也没有接到74师关于敌情的通报,这说明74师对我军的行动并没有察觉。

据58旅参谋主任邢炳威交待,13日下午4时,74师攻占坦埠以南大箭、马山、佛山各点后,因解放军抵抗激烈,且发现坦埠以南及附近解放军集结有相当兵力,恐夜间被袭,遂主动后撤。从邢炳威的叙述和战况看,74师13日晚的后撤,并非是发现了我军的企图,而是大举进攻以求决战之前正常的兵力收缩。

家园 这正是我在第四章《日落孟良崮》中《上山》一节讨论的一个重点

飞将军既提到这点,我这里把该节中的观点简述一下供您参考。

邢炳威留下了一份书面供词,认为师长不相信下面的报告,坚持第二天的进攻行动,直至次日早上发现情况不对,才仓促决定撤退。相信许多军史和关于孟良崮战役的作品对此几乎千篇一律的描述,原始出处概源于此。但是,同样是这份战俘供述报告,在引述邢炳威的供词后,还记录了几点:1。参谋长魏振钺的说法与邢炳威不同,魏振钺说,是上级不相信张灵甫的报告,命令他们继续进攻;2。副参谋长李运良也抱怨,上级先要他们进攻,后要他们固守,实乃置该师于不利;报告整理者也有一句评点,大意是说,张灵甫出现犹豫,实因国防部命令在身所限。我们以前的军史在采纳史料方面却都有意无意地略去了后面魏振钺、李运良重要证言,从而轻易得出结论说张灵甫当晚对解放军的调动毫无察觉,直到第二天才如梦方醒。这样剪辑史料,从证明张军长骄傲愚蠢的角度,固然很爽,可却不是事实。试想,对于张灵甫当晚的企图和与上级的交涉情况,是远在几里之外的58旅参谋主任邢炳威清楚,还是与张军长一起在师部共同决策的参谋长、副参谋长更清楚呢?看一看74师当晚收缩后撤的战线,是放弃了一整天辛苦推进打下的全部地盘,几乎退到了汶河边上,难道只是因为害怕遭到夜袭那么简单?或者,进攻前如此收缩兵力是正常的吗?

在邱维达所写的战后调查记中,对张灵甫与上级的交涉情况写得相当详细:张当晚已判断共军在对74师进行包围行动,并把敌情向汤司令作了报告,但汤恩伯要他不要相信下面的不实情报,继续准备次日的进攻,并说天明就派李延年上来督战。有人说邱不是参战当事人,故他的说法不可信,这就未免武断了,如果按照这一逻辑,那警察的刑侦调查报告都作不得数了,因为任何警察都不会是犯案当事人!邱维达是国军方面对战役作战后调查的具体负责人,他的调查结论与魏振钺的说法是一致的,即不是张灵甫不信部下报告,而是上级不信他的报告,命令他不得撤退继续进攻。

这一点在一兵团的战斗详报中也可发现蛛丝马迹,您查一查汤恩伯13日补发命令的时间,就明白我在说什么了,否则,汤司令有何必要这么晚还发出这道命令呢?至于战报中没有提及张军长与汤司令交涉撤退的事,试想,该战报写于战后,汤恩伯把不利于他的事实一笔勾销以便推卸责任,对他来说应该是很正常的吧?我还查过一些原始档案,包括汤的另一份专门报告,顾祝同的战后报告,还有为李天霞脱罪的审案报告,统统是太极高手,反正张灵甫已死不会与他们争辩了,令人不得不感叹:党国不灭,天理不容!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原创】《王牌悍将张灵甫传》(节选《棋逢对手-涟水故事之一》5)

第6师18旅在深夜反击中遭遇到相当的伤亡,主力后撤整理了,11纵14团溃散后奉命收容准备作巷战部署,但是该团直至二十四日上午还未能全部收拢,当时城南的中央防线十分薄弱。

这是张灵甫的最后一个机会,如果他知道当时涟水正面守军的窘境,一定会为自己的错失战机而扼腕。他没有不恤伤亡继续投入部队“坚持最后五分钟”,而是走出了一步缓着:临阵换防。

一线部队叫苦连天,惯以霹雳手段连续进攻的张灵甫也动摇了,他不得不让他的部下喘一口气,显然,74师前一天战斗中的伤亡相当严重,否则不足以影响张灵甫的决心。他命陈嘘云把57旅全旅投入城南,留守茭菱镇的28师192旅也开始准备换防加入战斗。待他全部布置就绪之后,守军也已经及时调整好了防线,上午十时,第 1师一部补上了城南防线的漏洞,11纵 14团收容完毕。对张灵甫来说,更严重的情况是,此时第 1师主力已经全部赶到涟水,接替10纵在城东的防线,而皮定钧的13旅以及9纵,也渡过盐河,正向城西大关、带河镇地区挺进。

华野的援军一支又一支接踵而来,张灵甫不但已经没有了机会,而且即将身临险境。

守军的反击力度,让张灵甫察觉战况有异,但是,唾手可得的胜利一夜之间破灭,他心有不甘。

二十四日,51旅和57旅轮番上阵,都被守军击退,白天战斗的结果,双方仍在大堤边拉锯僵持。

张灵甫在钦工没能等到前方的捷报,茭菱镇的28师192旅却显露了败相。从涟水抽身的10纵和淮南6旅猛攻茭菱镇,192旅的阵地出现了动摇,10纵和淮南6旅西渡淤黄河,正向顺河集挺进。张灵甫不禁一惊,茭菱镇可是万万不能有失,否则,不但57旅的右翼直接暴露,74师的后路也将堪虞。为了阻止守军反击对74师形成包围,他命令正在全力攻城的57旅主力马上撤过河南岸,先巩固后防。预备队58旅推进至严家码头,准备接192旅防地。

敌退我进。二十四日晚,守军的反击全线展开,第1师第1旅由二塘向西出击,第6师16旅和11纵从正面向南出击,第6师18旅从城西经洋闸、清水塘向东攻击。在强大的攻势和夹击下,74师的防线被突破,城南的大堤阵地悉由守军反击部队占领,并将74师压向河边滩头,由于背水作战,74师士兵在河滩阵地退无可退,只得拼命反扑,双方刺刀见红。位于南岸的74师炮兵及时为他们的步兵提供了全力掩护,在河堤前沿观察的炮兵观察员不断为南岸炮兵指示座标方位,呼叫炮火拦截,74师的炮兵象长了眼睛似的灵活迅速反复变换射击方位,隔河射过来的炮弹始终落在反击部队前进道路的前方和两侧,准确的拦阻射击使得华野的反击因遭炮火大量杀伤而被迫停顿,比如饶守坤的18旅撤下来时,伤员几乎三分之二为遭炮火杀伤。当天,51旅和57旅依赖南岸炮火的大力支援,主力退回南岸,51旅151团第3营和57旅170团第2营分别留守北岸桥头堡及河滩,掩护撤退。

如此一夜的折腾,51旅和57旅均筋疲力尽,第二天的战斗,张灵甫只得派从茭菱镇调来涟南的192旅渡河上阵,上午的多次进攻仍不见进展。黄昏时分,57旅鼓起最后的余勇,由170团抽出老兵和士官组成突击队,全部手持自动火器,再向大堤发起强攻,重新冲上了第二道大堤。在这道高于城墙一丈多的阵地上,用机枪和迫炮火力即可直接覆盖城垣和近半个城的目标,这对涟水的防守直接构成严重的威胁,因此守军誓要夺回大堤的控制权。华野在夜间坚决大举出击反攻,在74师炽盛的火力下,反击部队队形不乱,勇敢冲锋,夜间又将占据大堤之敌逐回了河滩。51旅和57旅主力再次被赶回南岸,退守涟水西南吴庄和桥头堡的一部则遭到围困,守卫桥头堡的170团第2营深夜继续受到守军的猛烈进攻,全营伤亡过半,被迫撤退过河,换由第1营上来接替阵地。由于10纵和6旅已切入74师的侧后,威胁位于茭菱以南约十五公里的顺河集,迫近张灵甫的钦工指挥所,192旅连夜向茭菱镇地区后撤,加强侧翼。

将近一周的激战,74师的攻势在拉锯中屡遭挫折,现在的阵地,除了桥头堡之外,几乎都被打回到几天前的原形,等于一无所获。张灵甫并不善罢甘休,二十六日,他继续与守军隔岸对峙,一面以炮火、飞机对涟水阵地狂轰滥炸,一面整理部队,试图在南岸待机再战。然而,他的官兵们刚开战时的锐气犹如卷刃的刀锋,士气三鼓而竭,在华野的优势兵力面前,74 师实际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当天的战局在傍晚持续恶化,城西带河镇先告失守,至傍晚六时,连74师在北岸占据的仅有的桥头堡阵地也告丢失,守卫桥头的170团第1营正副营长均受重伤,少量残部逃回南岸。次日凌晨,吴庄再传恶耗,遭到围困的57旅两个营被全歼。淤黄河北岸,他的部队几乎被杀得片甲不留。

守军方面,第11纵队和第6师由于前几天作战伤亡严重,暂时后撤整理,现在参加反击的部队,是上阵不久的第1师、第9纵队和第13旅等部。74师以累战疲军之身对擂对方援军的新锐之师,也只能是徒有招架之功了。不过,74师毕竟还余勇可贾,即使像是13旅这样才上阵的新锐,也还是被74师的余勇所灼伤。皮定均在十月二十六日的日记中写道:“目前敌人的确是很骄傲的,我们也吃了他们不少的亏。如我们的十一纵队战斗力是最强的,目前不能再战了;六师是华中有名的野战军,现在是不能再连续战斗了。我们的伤亡不少于敌人,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我们旅第一夜就伤亡了三百多,第二夜又伤亡了三百多,两夜的激战就失去了六百多名英勇的干战,他们尽到了对中华民族应尽的责任。”(16)

战斗对双方都是十分的残酷,在严重的伤亡面前,华中野战军内部也出现过不同的声音,二十六日出击之前,有人提出放弃涟水的建议,粟裕坚决否决了。华中根据地已失淮阴在前,在这人心浮动之际,保卫涟水的意义已不单在于涟水一地的得失,粟裕集华中野战军主力在此决战,也是为了鼓起华中的整个军心和民气,挫一锉敌人的锐气,以图扭转苏北战局的颓势,正如华中野战军在涟水战前动员中所说:“目前我们要打的仗,是扭转整个华中战局的第一仗,这个仗对今后整个华中形势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是只许打胜,不许打败的。” 放弃涟水,等于是再次向张灵甫认输,粟裕不予考虑。

粟裕的坚持换来了鼓舞人心的战果,二十六日晚的出击,华中野战军取得了完胜。肃清涟水北岸之敌后,粟裕、谭震林、刘先胜于十月二十七日联名向中共中央军委和山东野战军告捷:“涟水保卫战共八昼夜,毙、伤、俘顽军共在五千以上,完全粉碎顽对涟水之进攻。”(17)

粉碎张灵甫对涟水的进攻,只是战役的第一步成果,粟裕志不局限于此,他还要乘胜扩大战果,达成歼灭整编第74师的战役目标,或者至少再歼灭它一个旅,打得张灵甫在短期内不能再战。经报中央军委,十月三十日华中野战军司令部下达了向涟南出击的命令,第1师由茭菱向钦工方向攻击;13旅渡河南下向西攻击;10纵和淮南6旅于顺河集地区集结,共同围歼192旅,尔后向钦工、马厂推进;第6师、9纵由涟水以东南下,歼击钦工以北的74师。

可是,张灵甫已经先走了一步。二十五日晚华野10纵和6旅迫近顺河集,使他对粟裕包围74师的企图有所警觉,至二十六日晚,他从守军的强大反击力度判断,粟裕在涟水投入的兵力已经是他之前所预料的倍数。孙子曰:十则围之,五则攻之。现在攻防双方兵力倒置,张灵甫自觉没有胜算,74师如果再在涟水正面坚持,可能处于被合围的境地,对他来说,当务之急已经不是拿下涟水的问题,而是尽快脱险,于是他放弃在淤黄河南岸据守以图再攻涟水的企图,果断决定收兵回巢。他命192旅在茭菱地区顶住侧翼,节节抵抗,51旅和57旅同时从涟南正面阵地开始次第后撤。

实力较弱的192旅成了粟裕下手的第一个目标,首先吃掉茭菱地区的192旅,兜住张灵甫的后路,合围整74师即成功大半。二十八日,10纵会同1师一部率先向位于茭菱、顺河集的192旅发起进攻,收复大小茭菱、大小胡庄,三十日,华中野战军1师、13旅等主力又先后从涟水东南渡过淤黄河,向顺河集追击,192旅顶不住攻击,弃守先前占领的十余处村庄,向西南一路溃退,第二天,192旅位于黄庄的旅部又遭到围攻,旅长曾振负伤,192旅逃命要紧,无暇再顾及74师侧翼的安危,连夜撤回淮安找李良荣报告去了。

二十九日, 51旅和57旅已按张灵甫的命令收缩至钦工、谢家荡一线构工守备,及至192旅自行撤退,58旅在徐家荡、谢家荡,51旅在钦工先后遭到攻击,张灵甫为避免被包围,下令全师继续且战且退,后撤至钦工、马厂、席家桥、徐杨庄地区加筑工事。

张灵甫带着整编第74师向淮阴跑了,华中野战军追击的大部队相继停顿了下来。是继续打还是不打?十一月二日,粟裕召集各部的高级指挥员开会讨论,征求大家的意见。从十月十九日起,涟水战役进行了整整半个月,参战的华中野战军各部都连续作战十分疲劳,当时的情况也是处于强弩之末状态,攻到一定地区只想停下来休息,各部指挥员都向粟裕表态不愿意再打下去,于是粟裕决定华中野战军全体停止追击,开始休整。

关键词(Tags): #涟水#张灵甫#粟裕
家园 我认为钟兄的理解有些偏差

先看战俘供述:

(十四日、十五日晚,师长曾有突围之意见,旋以五八旅旅长之反对为罢,)另据该师参谋长魏振钺供称:当然师长张灵甫也曾经考虑到假使突围成功,但如以后证明情况并不是这样严重,则突围时所必要遭受的损失(如辎重)责任巨大。

...

另据该师副参谋长李玉良供述:该师撤守孟良崮及以后之固守待命,均为兵团以上之命令。从河北转进时,本师曾有撤退至界牌已北平原地之决心,终以顾虑战责及上级指定勿退,至孟良崮待援,而能开进时限其两日攻占坦埠,转进时,又要他们在孟良崮固守三天。李说,上级这样处置,是有意置该师于险地,因战斗解决前曾拍电报,准备直接拍给蒋介石,声诉上级指挥失当。这个电报云后来并没有拍发,但王耀武那里却是给了的。《孟良崮战役 战俘供述:对孟良崮战役的检讨》

从两人的谈话看,说的都是14日开始撤退后的问题,而不是13日晚74师对战局的判断。魏、李两人的供述不能支持钟兄的观点。

再看汤恩伯的命令:

邱维达的调查报告:“根据当前情况和友军事态看,整七十四师师在这个战场上处于与友军隔离,形成最突出的部分。张灵甫感到有些焦急,迭电有关方面,请求督促前进,协同进攻。但回电均属敷衍应付,无济于事。当晚解放军又在大箭山五十一旅阵地进行强袭,该地一度失守,守兵退至马木池、玉山庄地区。”

“汤恩伯得知整七十四师方面战斗情况后,仍图迅速攻占坦埠,于当日21时向各部队下达补充命令,大要如下...”

此电也出现在一兵团的战斗详报中,摘录如下:

“兵团为迅速占领坦埠,以免匪主力增援引起不预期之会战,以元酉电令各部队行动如下:

(一)第三纵队寒日①以有力一部向埠前庄、卢家庄及其

以西山地搜剿,策应整七十四师之作战,主力集结苏村、秒家曲间,准备机动。

(二)第一纵队整八十三师以有力一部,控制黄石山、

牧虎山、孟良崮各高地并向马牧池东北方向搜剿,掩护整七十四师右翼.主力仍控制于鼻子山东北地区。

(三)整七十四师应于寒午前击灭当面之匪,占领坦埠,肃清附近残匪。

(四)第四纵队任务仍旧。

显然,汤恩伯的命令是对74师报告的回应,也不能证明74师此时已经发现了我军的行动。

另外,邱维达的报告指出74师是被我军从大箭山逐退的,而不是主动撤离,另据74师51旅151团副团长王克己回忆,马山阵地始终处于双方激烈争夺中,我军9纵战斗详报也有13日18时反击大崮,将74师击退到王山、坡子峪一线的叙述。

综上所述,尚没有证据表明张灵甫13日晚就发现了我军的行动。

家园 看得出飞将军对此役有相当深入的研究,很高兴与内行继续切磋

1.

从两人的谈话看,说的都是14日开始撤退后的问题,而不是13日晚74师对战局的判断。

这个没错,十四、十五日张灵甫试图突围,已经是上山之后的事了,所以您引的这段与我所说的不是同一时段的事。邢炳威的供述关于13日晚有这样一段:是日拂晓前,谍[方]情报悉,当面之解放军彻夜之调动,向我前进(指七十四师防地),有积极向我反击之企图。但师长不信,并维持原决心,继续向原指定目标攻击(师参谋长魏振钺关于这点说是国防部不信,要师长继续推进)。

请注意文内红字,所以我说魏参谋长了解师部与上级的交涉情况,故有此言,而邢炳威限于职级不了解上级详情。

2。邱维达的调查报告,您引述了前一段,却没有提后一段::(13日)至十二时许,师指挥所根据侦察部队的报告和各方面的汇报,对战场态势作出了如下判断:入暮后在师的两侧地区,发现解放军强大纵队有向整七十四师进行包围迂回模样...整七十四师右翼空虚己无兵力;整二十五师一O八旅稍受当面解放军的进攻,当夜放弃黄斗顶山、尧山,向南撤退,致使七十四师左侧背也形成空虚。张灵甫根据情况向汤恩伯、黄伯韬请示,都答复没有此事,不要轻信不确实的情报,黄并一口咬定他的部队丝毫没有动。

汤在电话中安慰张说:‘副司令李延年明天就可以来到你的指挥所,有关友军协同问题,定可顺利解决,望安心欠躁

这里讲的很清楚,张灵甫“入暮后”已经发现解放军动向了。邱维达这里说做出判断在12点,但是事实上,74师傍晚就开始后缩,此事在与之对阵的解放军战报就有显示,您也看过9纵的战斗详报了,应该了解9纵13日18时反击大箭山(大崮),是在卢醒黄昏命令占领大崮的团长撤回之后,那里只留下小部队监视,于是9纵乘机将阵地夺回,而且9纵也向上报告74师有撤退模样,那时就在傍晚。

3。随后才有“汤恩伯得知整七十四师方面战斗情况”,他怎么得知呢?当然是张灵甫报告的,既然张“入暮后在师的两侧地区,发现解放军强大纵队有向整七十四师进行包围迂回模样”,他在向汤报告时不可能不提,而且他其实上已经开始自行后撤了,但是,汤依然维持进攻命令,电文您已经引述,我就不再赘述。

4。深夜,情况继续恶化,张灵甫再向汤请示,结果呢,见上文第2段。

5。马山当晚的确有激烈战斗,而且4纵反击失利,根据负责反攻马山的4纵秦副团长的回忆,14日拂晓,当他们再攻马山时,74师早就已经自己撤走了。

所以我认为,上述这些应该可以证明,13日晚张灵甫已经发现了解放军的行动,试图撤退,但是他不敢抗命不从,所以在与上级来回报告过程中犹豫耽误了一夜。

关键词(Tags): #张灵甫#孟良崮
家园 内行不敢当,主要是对这段历史比较感兴趣

1、13日下午4时半九纵报告,74师有向南撤退模样,5时又报告,大崮(箭)敌已南撤野猪旺,仅留少数部队。我军穿插部队,独立师于6时集结,6时半开始行动,一纵2师虽然行动虽然先于独立师,但也不会早于5时。

从时间上看,74师的收缩先于我军的穿插行动。

2、既然74师的收缩还早于我军的穿插,那么入暮后张灵甫就发现了解放军的动向而收缩就不成立了。

3、汤恩伯的电报,一兵团战斗详报说发于酉时,邱维达说发于21时,鉴于邱维达是事后回忆,其准确性低于当时的材料,发报时间应该以战斗详报为准。

如此,则汤恩伯发电报时刚刚入暮,新的敌情还没报上来,他的电报只是对张灵甫报告的13日战况的回复。

4、入夜后的情况以及魏振钺等人提到的解放军彻夜调动等情况,亦不能说明张灵甫已经发现了解放军的企图。

若他已经发现了解放军向他背后大规模穿插,他为何不攻击解放军的穿插部队?为何还在第二天按部就班准备进攻?为何在当面解放军已经发起攻势时不时急谋脱身而是准备以现有态势先挫败敌人攻势?为何直到上午9时才确定该师已处于被包围状态而决定撤退?

这些问题综合起来,答案就是,他在13日夜晚对当时的事态并不清楚。

5、综上所述,我认为,张灵甫在13日下午已经察觉了由于两翼友军行动迟缓,当面我军抵抗激烈,他的部队形成了一个凸出部,态势非常不利,于是放弃了已经夺取的阵地,以主动撤退拉平了战线,消除了这个凸出部,并准备在两翼友军跟上来以后重新展开攻势。

至于我军大规模向他背后穿插,他当时并没有察觉到。

家园 我很乐于倾听您的反方意见,接着聊

1、13日下午4时半九纵报告,74师有向南撤退模样,5时又报告,大崮(箭)敌已南撤野猪旺,仅留少数部队。我军穿插部队,独立师于6时集结,6时半开始行动,一纵2师虽然行动虽然先于独立师,但也不会早于5时。

从时间上看,74师的收缩先于我军的穿插行动。

华野12日的作战命令,战役定于13日黄昏发起。那么在黄昏之前,部队肯定已经在开始调动,才能在黄昏到达预定区域位置,完成集结,而不应以攻击行动开始的时间起算。如果张灵甫真象传说中的自大而不知彼,那他在原地等友军上来就是了,何必把白天费力打下的地盘全然放弃?第二天重打一遍可不是好玩的。我同意说他下午还没能料定事态会如何发展,但是解放军的动向他察觉到了,也意识到了危险,否则没必要命令部队下午四五点就开始全线收缩了。

2、既然74师的收缩还早于我军的穿插,那么入暮后张灵甫就发现了解放军的动向而收缩就不成立了。

战况是动态的,不利情报也是陆续在报上来,他在收缩过程中,解放军的动作越来越大,此时的态势比一两个小时前显然更清楚,因而强化了他的撤退意向,这应是顺理成章的。

3、汤恩伯的电报,一兵团战斗详报说发于酉时,邱维达说发于21时,鉴于邱维达是事后回忆,其准确性低于当时的材料,发报时间应该以战斗详报为准。

如此,则汤恩伯发电报时刚刚入暮,新的敌情还没报上来,他的电报只是对张灵甫报告的13日战况的回复。

这个结论不敢苟同。酉时,指傍晚17至19时。张灵甫下午4点多开始收缩,汤补发命令大约在傍晚6、7点。从时间上可以判断,张向汤报告新敌情是在他将主力后撤的几乎同时,但汤的命令不是撤,而是继续攻击。

4、入夜后的情况以及魏振钺等人提到的解放军彻夜调动等情况,亦不能说明张灵甫已经发现了解放军的企图。

若他已经发现了解放军向他背后大规模穿插,他为何不攻击解放军的穿插部队?为何还在第二天按部就班准备进攻?为何在当面解放军已经发起攻势时不时急谋脱身而是准备以现有态势先挫败敌人攻势?为何直到上午9时才确定该师已处于被包围状态而决定撤退?

这些问题综合起来,答案就是,他在13日夜晚对当时的事态并不清楚。

有一点可以确定,张灵甫收到次日继续攻击命令后,他与汤甚至更上级有过多次交涉,他交涉些什么?从他之前的行动看,他是在要求撤退。所以邱维达才说,汤恩伯不信他的报告,魏振钺说,国防部也不信他的报告,于是进攻坦埠的命令依然不变,是不是这样?邱维达的调查已经明白指出,张当晚在指挥所判定解放军在对74师进行迂回包围,您何以一口断定这还不能说明张灵甫已经发现了解放军的企图呢?

至于您那几个为什么,问得好。我是这么看的:

a.若他已经发现了解放军向他背后大规模穿插,他为何不攻击解放军的穿插部队?- 穿插部队大部并不针对74师阵地,而是两翼的25师和83师。张灵甫作战并不莽撞,他有一宗旨:“敌情不明不打。”一来是友军阵地,二来鞭长莫及,三来具体情况不明,半夜三更贸然出击更是危机四伏。

b.为何在当面解放军已经发起攻势时不时急谋脱身而是准备以现有态势先挫败敌人攻势?- 敌前撤退没那么容易,尤其面对对方的攻势,先予以挫败,乘将其逼退或顿挫之机迅速脱离战场后撤,这应该是惯常的战术,不足为奇。

c.为何直到上午9时才确定该师已处于被包围状态而决定撤退?- 我说过了,他起先不敢抗命,所以迟疑一夜。清晨才继续接战,还要整顿势态脱离战场,早不了的。撤退命令上午8时已经电话传达,9时才报告汤司令,张军长决定终于先斩后奏了,可是,还是晚了一点,就这一点,要了他的命。

这些问题综合起来,呵呵,我还是给出与飞将军不同的答案:他在13日夜晚应已经判断出解放军有形成包围态势的可能,虽然对解放军的具体穿插位置直到半夜后才逐渐清楚,不过他也不可能早知道 – 因为大规模穿插到背后已经是在下半夜了。不过我很乐于倾听您的反方意见,有助于我换位思考并尽量严谨,非常感谢!

关键词(Tags): #张灵甫#孟良崮
家园 根据你们的讨论,我有点看法

我觉得张在13日下午至夜间对局势的判断应该是这样的:74军处于前出进攻的态势中,对面解放军有发动进攻的迹象。根据解放军的一贯作战习惯,有可能采取两翼穿插的战术,根据解放军夜战的习惯,进攻的时间可能是在13日夜开始。决心是,前线部队立刻开始收缩,准备抗击解放军有可能的反攻。向上级请求后撤,同时呼唤友邻的支援。

但我觉得他对解放军可能的反攻的具体目地是不清楚的。我觉得张可能判断出解放军有可能对自己采取包围行动,但更多的是趁张立足未稳,给与打击,使得整个的攻势顿挫,为今后作战提供新的战机。张根据对自己战斗力,自信应该觉得能够应付可能的危机,但是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损失,他向汤请求后撤。我觉得真正出乎张意外的是六纵的行动。

不知道张对六纵的行动有什么感知么。

家园 您的看法与我比较接近

13日下午的时候,解放军的行动还没有正式展开,单从发现解放军在调动这一点,张灵甫对对方的具体目地不一定清楚,但是马上决定后缩是因此嗅到了危险迹象,这点应是可以确定的,因而所谓张灵甫对解放军动向毫无察觉之说并不成立。如果汤允许他撤退而不强令74师14日中午必须拿下坦埠,他在入夜后情况越来越不利时,就不会停在汶河以北继续准备次日的进攻,74师可能连夜,也可能14日上午就可以退回大本营,那1纵就没可能在孟良崮边上截住74师,孟良崮战役也就没得打了,至少不是后来弹尽粮绝全军覆灭的局面。至于6纵,13日晚它离张灵甫还远在大约两百里之外,连粟裕当时都没把握6纵能否在14日及时堵上缺口,因此起先要叶飞抢占垛庄,张灵甫当然更无从感知了.

家园 我觉得张13日夜对局势的判断未必那么悲观

作为一个和解放军多次交手的有丰富实战经验的军官来说,13日白天的态势和作战情况来说,判断出对手有可能对自己采取反攻行动,这并不出奇。

但对对手反攻的规模和决心来说,我认为张是难以判断的。而入夜后,解放军的行动越来越大,张对解放军将向自己发动进攻这一点判断也将是越来越坚定。但是,整体态势是74师前出于重兵集团,并不算太不利;而张对自己的战斗力也是非常有信心的;而作为一直以来牛必烘烘的嫡系部队来说,这么撤了,而且是违背命令,有损面子,怕是指挥官也会有这种心理;而入夜组织74师这样一支有着大量重武器辎重的部队的撤退,也容易发生混乱。所以,张虽然有意愿撤退,但撤的犹犹豫豫。14日上午,下最后决心撤退的时候,已经晚了。

家园 几点反对意见

1、华野的行动时间,我军集结也好,开进也好,都是在自己后方进行的,张灵甫从何而知?除非破译了我军密码,他只能在打响之后才能知道。我从集结时间算起,已经是作弊行为了。

2、王克己回忆,74师怕奇袭、包围、夜战,下午3点就开始做晚间战斗部署,和张灵甫收缩部队的时间正好合拍,算不算一种理由呢?25师还在黄斗顶山,74师侧翼暴露,正是奇袭、包围、夜战的好对象,第二天重打一遍固然不好玩,总好过晚上被人收拾吧。

3、对面解放军的动作,是典型的趁对方撤退发动反冲击的行为,这个机会是张灵甫送给对方的。他撤到岸堤、马牧池一线,已经和黄斗顶山的25师拉平了战线,除非张灵甫被吓破了胆,看不出有什么强化他继续撤退的理由。

4、关于汤恩伯的命令,我们应该先看张灵甫的报告,张灵甫的报告有两点:一是突破困难,二是友军不配合(侧翼压力大正是从友军不配合来的)。汤恩伯的回电也是两点:一、74师继续进攻,二、友军积极行动确保74师侧翼安全。那封电报不是只针对74师一家,对25师、83师、7军、48师的行动都有指示,并派李延年来协调,正是对张灵甫日间报告的答复。

钟兄认为张灵甫收缩期间曾向汤报告新的敌情,似没有理由支持。

5、钟兄对我那几个为什么的分析理由也显牵强。张灵甫如果13日夜里曾要求撤退而上级不许,经过了一夜,敌情只会更严重,这点对他来讲应该是常识,那么他夜里肯定要先做好两手准备,而不是“按预定计划发起向坦埠进攻的战斗号令(邱维达语)”。

综上,认为张灵甫夜间曾继续要求撤退理由不足。

我的观点:

13日白天,74师推进到佛山、马山、桃花峪一线,而25师和83师没有跟进,致使74师侧翼暴露,张灵甫为了避免夜战中吃亏,忍痛放弃了白天夺取的阵地,收缩回重山、岸堤、马牧池一线,拉平了和25师的战线,消除了侧翼威胁。张灵甫向上级申诉,上级同意了张灵甫的处置,并做了新的安排。

13日夜间,25师,83师部队被解放军逐退,74师侧翼重新出现了危机,为避免夜间行动混乱,张灵甫采取了固守现有阵地,同时继续向上级申诉。上级受理了张灵甫的申诉,向友军查问,友军撒谎,蒙骗上级。张灵甫判断,目前的危机不至于产生致命影响,至少第二天白天,友军就会跟进以掩护自己的侧翼,遂安心准备第二天的攻击行动。

张灵甫申诉时说的迂回包围,我认为是对突出部的浅纵深渗透,而不是大纵深的穿插包围。他采取的拉平战线和就地固守的措施,针对这种判断是合理而正确的。

魏振钺的说法,难免有全军覆没后痛心疾首的因素在内。

家园 嘿嘿,这个就是那什么所见略同了!

所以我才说,如果上级采信张灵甫的意见,他就没有抗命之虞,那战役就不是后来的结局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