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尊重与理解 -- 一泓清水

共:💬38 🌺112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家园 回萨几句话,

萨,你的文章我只是这几天才看,以前听朋友说起,因为那时好像对你写的这类文章不太感冒,所以没有去看。

第一次,看到你的文章,感动之时是你写的关于中科院的叔叔阿姨的故事,那时给我感觉,你是一身正气敢仗义直言的男人。

后来,看过几篇最近的,感觉只是用风趣的语言写些生活小事,还是没有让我联想你是怎样的萨。

再后来,我看了你几篇关于周的文章,老实说你论证的文字很让人钦佩,而且你的文字除了论证阐明观点之外,比别人多了一份感情倾向。那么可以说你写的是有情有义的文字。你的人品自然就值得尊敬了。

在西河,有很好的氛围,就是大家可以把自己的观点毫无忌讳的阐述出来。但是至于到底是谁对谁错,有些事是很难辩出结果的。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有人想了解我,他可能会通过别人,问我是一个怎样的人。如果他问的是一个和我很好的朋友,那么朋友可能会对他说我很好。反过来,如果他遇到的是一个和我有些过节的朋友呢,他可能就会得到,说我不怎样的结果。这样的事情在生活中会时有发生的。我说这些,是想表达人其实就是那一个人,但是被别人赋予自己不同的主观意见后就变成了不同的人。你们在讨论周,我看到了,老实说我也是尊敬周总理的,在那个年代当一个国家总理,可不是一件什么好事,劳苦大于一切。其实我个人是不喜欢政治的人,不喜欢人一生追逐仕途,但是有人就喜欢,因为各人需求不同。扯远了,再说周,一个人一辈子不可能事事做的圆满周到,也许历史中真的有可能言行稍有闪失,所以被后人狠命的找出来大做文章,周是人,不是神,对不对?那又何必再争执不休呢?有很多人都在说让历史说话,我现在倒开始对历史感兴趣了,但是,存留的历史不都是人写的吗?谁敢保证他不参与个人观点在里面呢?我前几天晚上看一本《八大山人画传》,我想多些了解这个人。当然想能了解那个真实的他。我很认真的看那本书,一些情节都在想记到脑子里去,我想哪天我就可以告诉别人八大山人是怎样的。可是看到最后,书者说了,其实书中两个翠萍是自己加上去的,因为他觉得八大山人二十几岁妻离子散后,到八十岁终,这样孤苦度过一生不太合常理,故而加了俩个女人。呵呵,那真实的八大山人到底是怎样的,又让我陷入迷惑了。

关键是自己的心态 -- 我家不是富人,也不是有权人,所以也有过被人因此看不起的时候。但是,父辈的影响使我对这样做的人不是不满,而是怜悯。以贫富论交的,你会替他感到贫乏 -- 假如发现我们自己在以贫富论交,是否也会感到自己的贫乏呢?

我很欣赏你这句话,尤其,以贫富论交的,你会替他感到贫乏。交友只需要真诚,认知不同可以互相尊重的。除了性格合不来之外,大多还是都能做朋友的。

后面的观点我认同,美国本来是有些嚣张的霸权国家,但是因为911却变成了被同情的一方。911是布什最大的帮手。的确如此。

这是我们第一次交流,写了太多,不妥之处请见谅。

家园 国家的助学金政策没有了么?

从来没有就这个人(马同学)或事件(马事件)发过言,自从看到讨论,一直有的困惑不曾消去:现在(指马入大学时)还讲不讲“人穷志不短”、“穷要穷得有志气”……,为什么?因为我是受这样教育长大的。从你的发言中,还没有看出,大约什么时候,“志气”这俩字丢失了?对男儿来说,“志气”、“出息”这些词很管用的,难道故国现在不是了?还有,马同学的困难似乎超过了“贫困线”(有可能我是瞎掰,所以不要局限于个人),是怎么回事?国家的助学金政策没有了么?国内(大学)拜金主义究竟有多猖獗? 打扰了,花谢。

家园 何以克当

其实所谓交流本来就不是一定要谁对谁错,大家看的是各自不同的角度而已。谢谢您对我写总理的理解,苛以待人易,严以律己难,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魔鬼,而利用和唤醒我们心中魔鬼的,一向比天使容易。

其实说马家爵不应该同情这句话时,我也知道自己在硬起心肠说话,感情告诉我不应该这样去想,不过,最终还是说服了自己。您的文字展现的是心中的慈悲,让人感觉您在拉住世人的手。我或许太冷酷了一些。

家园 回答十八同学,

你的措辞让我看不太明白你想表达的是什么,我现在试着回答你的问题。

现在(指马入大学时)还讲不讲“人穷志不短”、“穷要穷得有志气”……,为什么?

“人穷志不短”、“穷要穷得有志气”,

这句话任何时代都可以讲,但是因为每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不同,所以也许有人在意有人不在意。

从你的发言中,还没有看出,大约什么时候,“志气”这俩字丢失了?对男儿来说,“志气”、“出息”这些词很管用的,难道故国现在不是了?

写那篇文章,仅仅是我个人一点感慨而已。

我也是看了一些资料有感而发,马不能称其没有志气,他穷,却也没有偷没有抢吧。

人的志气什么时候都没有消失过。马的问题不是志气的问题,应该说是心理的问题。

马同学的困难似乎超过了“贫困线”(有可能我是瞎掰,所以不要局限于个人),是怎么回事?

因为穷才会如此,为什么还要问怎么回事。

国家的助学金政策没有了么?国内(大学)拜金主义究竟有多猖獗?

我想说,

第一,他们学校有没有助学金我不清楚,我记得我们当时学校是有的。

第二,就是学校有助学金,也有同学不想要的,就像你说的人活得要有志气,有的同学还真可能自己想办法解决,而不用学校提供的助学金。

第三,国内大学的拜金主义不能用猖獗这个词,拜金主义在人而不在学校,只能说某些学校里某些同学会有这种倾向而已,不能一概而论。

还有,好的坏的正面的负面的全部存在,这就是社会。

不知回答的让你满意吧?

家园 回萨

但是马家爵不同。你付出生命,带来了什么?你杀害的是你的同学,有的和你一样来自贫困的地方,有的是曾经善待你的朋友。你唤醒了什么?你告诉社会什么?也许有人会说马家爵唤起了社会对于贫困学生的同情 -- 我要说点残酷的,马家爵也在另一些人心中,推倒了对于自己同类人的同情。对于马家爵家庭的歧视,马家爵自己,也应该负担责任。

萨,我的理解就是马的心理受到严重刺激,触动那根早已绷紧的弦,而且根本到了无法用理智控制自己言行的时刻。所以您的前几句话说的似乎是没有意义的。理智的情况下,我想他的分析能力不会低于我们任何人。

在我理解,其实他的事件唤醒的不是对贫困学生的同情,而应是对弱势群体心理的关注。有时候,越是贫困学生越不喜欢自己被人同情的。因为倔强或者因为志气。

马家爵家庭的歧视,萨,这句话有些重了。

父母辛辛苦苦把他养大,谁都不会想到会有这一天,这个家庭本来就是苦难的,其实不该受歧视,因为不是他父母授意他去做那些事情的。

所以我写那篇文章,不评论是非,只是发些感慨。

萨,再一次感觉到你很重感情。

西河的人都很重感情,这也许就是吸引很多人的原因。

家园 是我问得不清楚。非常感谢。

“志气”要到最后一口:不穷了,脱困了才算。否则前功尽弃,例如马,他是没有“志气”的、或半截子“志气”而已。我们不争这个(偷抢杀人)。谢谢你澄清了“助学金”,因为有人问过我(老美),我不敢肯定,周围华人也不甚了然。再次花谢。

家园 不用客气。
家园 一泓清水,心静如水

在这样喧嚣的世界上,难得你心中能有这样一份清澈。即使在理性如西西河,这样的文字读起来也是让人如对窗前明月。

在这月圆的夜晚,愿每个读你文章的人,都能踏踏实实地做人,找到爱,找到生存的意义。

当我们心浮气躁时,不妨试着用这一泓清水,冲洗一下自己的灵魂。

回萨
家园 越是贫困学生越不喜欢自己被人同情的

这话说得到点子阿。其实无论喜欢还是不喜欢,若能达到对这些淡然处之的地步,对一生都有好处。古语云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其实穷人的孩子也有自己的财富,那就是他们可以比富人的孩子更早地接触人生百态,世态炎凉。所以,他们的心理素质,往往更加出色。中国人在世界上能够到处生存下来,并且取得不凡的成就,窃以为也是一种穷人孩子的变型。

能记一粥一饭之恩,还是一颦一言之怨,就在自己把握了。

社会从来不可能完全公平,所以走进世界,更象打扑克或者麻将,假如把它设想成国际象棋,那就略微有点失真了。

我个人感觉,今天中国的社会,缺少一点阳刚的气概,这可能是教育的问题,也可能是社会精神的问题。所以,怨恨多,不满多,可是勇于去改变的少,用于用自己的肩膀扛起自己自己命运的少。我们需要更多的刚强,毅力和祖先留给我们的坚韧。所谓恢复中国人对自己的信心,也许伴随的也包括这种阳刚之气的重光吧。

家园 乃兄赞誉,实不敢当。
家园 萨,为你这番话鼓掌。

希望有机会再与您交流。

家园 逐篇为你送花

还有萨的

家园 谢谢,回一朵
家园 好!花。
家园 助学金的问题恐怕没有那么简单。

在很多情况下,并不是真正需要助学金的人能拿到助学金,当年我刚进大学的时候,辅导员有鉴于此就苦口婆心说过:“不是真正有需要的人不要去申请,因为假若你申请来了,有需要的人就申请不到了”,但是没用,有人就是要去申请,而且她就是能申请到,木办法,其实在一起相处久了,谁真正经济困难,谁只是爱慕虚荣,大家都看得出来,瞒得了谁?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