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隆美尔的《步兵进攻》 -- 欧文隆美尔

共:💬35 🌺237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上页 下页
家园 上帝保佑
家园 隆美尔的《步兵进攻》七

<符腾堡山地营与斯波塞少校>

《步兵进攻》近70%的篇幅集中在符腾堡山地营,应该说1915/10至1917/12这短短的两年改变了隆美尔的一生。从成绩上说,在这里他迎接了人生中第一个辉煌,获得了蓝色马克斯最高勋章;从军事上说,在这里他形成了热烈而飘忽不定,迅捷而出人意料的风格,后来他能迅速把握闪电战的宗旨就不令人惊讶了;从精神上说,在这里他征服了阿尔卑斯山的雪峰和狂风暴雨,磨练出钢铁般冷酷的意志;但更为重要又常被人忽略的是:在这里他遇到了一个影响了他一生的人,其作用并不次于后来的希特勒,他就是符腾堡山地营的营长-----斯波塞少校。

1915年10月,小隆被任命为新组建的符腾堡山地营二连连长。在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背景:随着战争的持续,越来越多国家的卷入,德军高层认识到已不可能速战速决,除了法国平原的血战外,阿尔卑斯山防线压力激增,奥地利独木难支,急需补充高战斗力的山地部队。因此德高层决定从各战线抽调精英,整编新的阿尔卑斯山地军团,符腾堡山地营即包括在内。这个新组建的山地营的作用类似后来的突击队,机动灵活,可分可合,专门承担攻坚任务,说起来有点像我们的尖刀排什么的,就是哪儿难往哪走的意思,因此选拔的都是老兵。对小隆来说,能被选中,也是个荣誉。应该说在法国这一年他表现不错,经过了生死考验,获得二级及一级铁十字勋章,升为中尉,但从整体说还略显青涩,有时也不够自信。现在到一个精英云集的地方,又从熟悉的战壕战转为陌生的山地战,这个转折把握不好就可能废了。

应该说小隆是幸运的,他遇到的是斯波塞少校,如果这时赶上的是伦斯泰德,可能就出不来了。斯波塞少校当时四十出头,《步兵进攻》中这个名字反复出现,但除此之外,人们对他了解不多,只知道他和隆美尔于1917/12/10双双获得最高勋章,创下了一个营同时两个蓝色马克斯的记录;一战结束后,他累功升至将军,以后退役,于三十年代初期去世。 我个人觉得斯波塞少校的重要性并不在於他给予小隆的技术指导,而在於他给小隆创造了一个广阔天地,自由空间。隆美尔外表文弱柔顺,但独立自主性很强,渴望挑战,喜欢承担责任;外柔内刚的特点在法国就已经体现出来了,但在一定程度上被压抑住了: 比如他担任团副官时曾经自作主张,就是上面举的那个伏击战的例子,结果后来被上级训斥了一顿,硬说他是误击友军,隆美尔讽刺说就是他们的法国俘虏也没能把上级说服。

但在山地营24岁的小中尉与四十出头的老少校配合默契,老斯波塞对小隆可谓是绝对信任,宠爱有加, 使隆美尔性格热烈奔放的一面得到极大的发扬。每当有艰巨任务的时候,老斯的目光都会投在小隆身上,鼓励他大胆说出内心的想法,并为其想方设法创造条件,小隆只是个连长,但他最高的指挥的兵力却达到团级。当与友军发生争执时,老斯是小隆坚定的后盾,最典型的例子是在意大利,符腾堡山地营与巴伐利亚生命卫队的冲突,也就是所谓的隆美尔与舍尔纳两个未来元帅之争。后来可谓是符腾堡山地营所到之处,敌我双方皆闻之变色;敌人害怕是应该的,自己人怎么也害怕呢?原来在小隆眼中资历无先后,任务无你我,不但漂亮的完成自己的任务,经常捎带的把友军的任务也完成了。到最后上级的命令也可以违抗,例如Longarone战役中,老斯认为敌人已经歼灭,命令小隆回军,小隆拒绝执行,认为其不了解一线情况,但这之后老斯并未怪罪小隆,为什么?看看小隆是如何赞美老斯波塞的:“在战斗结束后,友军首长对斯波塞少校说:‘我应该钦佩您哪一点呢?是您面对敌人的勇气,还是面对上级的勇气呢?’” 原来这点小隆还是从老斯那里学来的,在某种意义上老斯可以说是小隆精神上的教父:无论什么情况下,都要按事实办事,不管讨不讨喜;只要为大家好,不用考虑一时之关系,这种简单直率的思维方式一直被隆美尔坚持,他引用的那句形容老斯的话完全可以套用在二战中自己身上,也为他的悲剧埋下了种子。

但总的来说,尽管如此,小隆在一战中的人缘还是不错的,首长依靠赏识他,同僚喜欢他,部下崇拜他。这可能因为他毕竟是个年轻的下级军官,还不用处理那么复杂的人际关系。在斯波塞少校麾下,小隆在各方面都可以说是迅速长起来了,小隆在阿尔卑斯山上赞叹云海的美景时,可能真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杨格准将曾说对一战的小隆,无论看官方的记载,他人的回忆还是隆美尔自述,都只能让人产生英雄的感觉;隆的一个老部下说那是他唯一会的生活方式。隆美尔自己说他无法抗拒那种完成不可能的任务的诱惑!无法抗拒!

关键词(Tags): #步兵进攻#隆美尔
家园 空炸了……

惊喜:所有在本帖先送花者得【通宝】一枚

恭喜:你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家园 伯乐啊
家园 隆美尔的《步兵进攻》八

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1916年冬季,符腾堡山地营转赴罗马尼亚,这里一切都是流动的,甚至滑雪作战,有点象《林海雪原》,就差‘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了;罗马尼亚人也不是法国人,他们更加彪悍,更能吃苦耐劳。小隆必须证明自己山地战的能力,令人惊讶的是他迅速的适应了环境,可以说是如鱼得水。在后来其军事生涯中,适应能力超强可以说是隆美尔的一大王牌,很多军事学家进行分析,有说其聪明,领悟快的;有说和其争强好胜的性格有关的;有说其善於学习反思的;隆美尔本人对此没有解释,我们只能推测。有意思的是隆美尔尽管以狐狸闻名,却是个意志论者,相信意志的胜利,认为人定胜天。

罗马尼亚的皑皑雪峰马上给这些心高气傲的年轻人一个下马威:经过长途跋涉到达四千公尺的高峰驻地准备休息时,战区首长命令二连和五连马上去另一高地搜寻失踪两天的侦察部队。没有向导,没有马匹,没有冬季装备,正在下雨。但他们还是受命出发了,负重徒步行军至五千公尺时,天色已黑,瓢泼大雨,寸步难行;即生不了火,也没有避雨之处,好不容易熬到雨停,又开始刮刺骨的寒风;天一蒙蒙亮,部队继续前进,终於爬到六千公尺的雪线时,军衣已经冻在身上,没有人知道方位,似乎还不够糟糕,开始下暴风雪。极度的严寒,单薄冰冷的衣服,没有火,没有食物,没有躲避之处,部队再也无法忍受了,要求撤退,但得到的答复是若不服从命令,军法审判。在暴风雪中士兵相拥取暖,大量的高烧和呕吐,但仍然不许撤退,这个冬夜是如此漫长,当最终上级同意派装备齐全的部队替换他们时,已是第二天中午,此时已有90%的人因冻伤和高热而躺倒。小隆慨叹如果没有充分的装备,恶劣的气候将如何影响军队的战斗力,但另一方面人的忍耐潜力是多么大 。的确在二十多年后人们惊呼隆美尔不是人是机器时,不应该忘记是山地严酷的环境使他脱胎换骨,他再也不是那个软弱爱幻想的男孩了。

这本书类似的战例太多,只举一个:一次山地激战,他胳膊负伤,流了很多血,换我的话,多好的机会,可以光荣的下场休息了。这时老斯波塞开阵地会议,告诉他们形势非常危急,已经被俄罗联军包抄了,极可能被截断,抽调不出援军,上级希望坚守,然后让小隆发表看法。小隆指出全部坚守是支撑不住的;撤退也非上策,一旦敌人发现我方的虚弱,大举进攻,全都完蛋;以攻代守不可能;唯一之计是趁着敌人未攻之时,重新部署,重点防御**防线,这是关系全局的关键点,用五个营的兵力有可能守住,但现在距离敌人下次进攻至多只有4个小时,必须火速行动。老斯批准了小隆的计划,要求其亲自执行。下面我不想多说了,总之他在恶劣的山地气候条件下,带伤战斗,五天五夜没睡,坚守阵地,中间的情况错综复杂,敌人反复进攻,几乎是不断的调整,一切都要瞬间决定。我也不记得他此次指挥了多少军队了,反正感觉老斯好像把能调动的军队都给他了,也是急了,可能是最严峻的一次,差点完了;最后战线稳定下来后,小隆高烧下场。是什么让他带伤坚守下来的呢?“局势的严重性,战友之情,还有最艰巨任务带来的刺激性,战胜自己的满足感。” 是不是不害怕呢?实际上他很紧张,但是他无法抗拒那种诱惑!我觉得以小隆的个性,应该当F1赛车手,多速度多刺激啊! 我胡思乱想,小隆是不是有自虐情结,整个一‘先进工作者’的嘴脸,越苦越高兴,越难越刺激;特喜欢往血雨腥风里钻,哪危险去哪,好像得了什么大便宜似的。也许有时越是文弱寒微的人,实际上内心越激烈,越渴望证明自己吧。(注:德军形式比较灵活,例如对战斗群的名称,大家应该不陌生;像小隆一个小中尉,但在需要时,隆美尔战斗群的兵力可以以团计,当整修时,他仍担任连长)

从心理学上说,文弱的人又要做危险的事,往往斗智不斗力,容易走阴柔的路数,小隆的狡诈那时就很明显了,他最擅长利用恶劣的气候或地理条件,出其不意的攻击敌人后方,找到弱点后,只攻一点,不及其余,一旦撕开缺口后,如洪流般涌入;如果处於不利形势,善於制造混乱,败中取胜;是个打时间差空间差的高手。另外一点就是他说瞎话的水平实在是高,真是骗死人不偿命,有些场景都相当搞笑。讽刺的是,诺曼底登陆时,盟军以彼之道,还之彼身,此是后话。

如果说小隆攻击上是一流水平的话,在逃跑上则堪称超一流水平。说实在的,他能那么多次在不可能的情况下死里逃生,还真不全是上帝的偏爱。

关键词(Tags): #步兵进攻#隆美尔
家园 艰苦的磨练
家园 面对上级的勇气

在人的操守中极为重要,在军队系统的管理模式下尤其难得。

记得一个小笑话:英国,德国和美国的三个海军军官各自夸口己方士兵的勇气。英国军官命令他的士兵从20米的桅杆上跳下来。这个士兵做到了。德国军官不以为然,命令自己的士兵从30米的桅杆上跳下来,德国士兵执行了命令。德国人很满意。美国军官见状,叫来一个美国兵,命令他从40米的桅杆上跳下来。这个士兵反问道:先生,你疯了吗?美国军官看看德国人,微笑了。

我认为这个笑话很逼真地描述了美国兵和德国兵的性格。今天看到楼主的文章,可知德国人中也有这种真正的勇气。的确,在第三帝国后期,针对希特勒的暗杀事件不正反映的德国军人的勇气吗?

家园 我看到的是同一个笑话,但是顺序不同

先后是德国,美国和英国,最后抗争的是个英国兵。

二战时,美国军官常常为英军同行居然在执行命令上同上级争吵很惊讶,美军当时执行命令是几乎不折不扣的。

家园 逐篇花过,您是SC的catfish?
家园 执行上级命令

不折不扣,是军队管理的最基本要求,所以说在军队中面对上级的勇气是多末的难得。

我不记得细节,但是在二战中美军自行其是的事例我记得两个。一个是克拉克将军不顾上级命令,进军罗马,以致部分驻意德军得以安全脱身。另一个是巴顿将军指挥所部违令前出,越过了德军防线。不过他这次违令是正确的,体现了一个军人的真正素质。

在上级下定决心,发布命令之前,下级和上级争吵,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不执行命令,按中国古代的说法,必得军法从事。

家园 【原创】隆美尔的《步兵进攻》 九

《步兵进攻》的问题

任何事物都不会是完美的,即便是经典;同一事物在不同人眼中也不相同,在此我不自量力谈谈《步兵进攻》的问题,纯属个人观点。

1) 首先从作者对战争的态度谈起,《步兵进攻》中对战争的描写偏于自然主义,甚至有些地方更近似雷马克的《西线无战事》。众所周知,《西线无战事》是反战的,隆美尔显然不是,《步兵进攻》本身就是一本以实战为目的的战例体军事教材,这种态度就令人费解了。

是否这是德国当时的主流呢?显然不是,无论容格尔的《钢铁的暴风雨》还是他人的著作都有令人刺眼的报复的字眼;是否因为这是专业书籍,要保持客观呢?显然不是,战争本来就具有排他性。我们常谈‘正义之师’,就是突出我们是正确的,敌人是罪恶的,‘汉贼不两立’是必须坚定的职业立场,中外皆然。是否因为出版时的国际背景呢?有可能,但不是主因。著名军事学家利德尔.哈特,在编纂隆美尔二战文件时曾严肃指出:隆美尔对战争持有一种迷人但危险的孩子气的态度,他把战争看成比赛,而他们则是代表各国参赛的选手,为荣誉和责任而战。这是个非常形像的比喻,网队和马刺队争夺总冠军,虽不能说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但总不能说网队是罪恶的,马刺是正义的吧,这没有对错的问题,也可以说大家都没错。但战争不是比赛,尽管事后可以改变说法,但当时就是你死我活,必须爱憎分明,这是个大是大非的问题。

而隆美尔的态度过於客观,爱憎不分明,立场不坚定,的确是‘无仇之战’。我完全有理由相信如果他战死沙场,绝不会化为厉鬼,报复杀死他的敌人,甚至不会对战友说为我复仇!实际上他就是这么做的:在希特勒派两位将军下达死刑令时,他的副官也是他一战的老部下非常愤怒,认为这是乱命,要武力反抗。隆拒绝了,说这是无用的;副官说:"就是死,也不能放过那俩混蛋,要死一块死。”隆帅答到:"这和他们没关系,他们只是执行命令,一个人死起码比所有人同归于尽好。”我靠!他要上的是‘刑场’,一个曾经把希特勒的突击队员命令当手纸一样扔掉的军人,一个被称为‘最后的骑士’的军人,居然为他妈的行刑官说话,也太冷静客观了吧!显然大多数人是做不到的,在战后,活下来的梅斯将军日子一直不大好过,隆的老部下愤怒的要杀死他;战俘营里没有一个人和他说话;盟军对他待遇也很差。我想他一定很怀念隆美尔,为什么其他人不能象隆一样理解原谅他呢,他只是执行命令呀!另外多说一句,《沙漠之狐》这片子我看过,其中对隆死一场戏是艺术化,柔和化了;实际上要冰冷的多,既没有深情吻别,也没有留恋凝视,隆美尔对自己的死亡是极其克制的,对家属的交代极冷静简洁,走出去后就再没有回头。不过我可以理解影片的处理方式,不然观众恐怕难以理解,太冷血了!

由此说到隆美尔的军事风格,法军高级将领战后对隆16岁的儿子说:你爸爸打仗总是很公平,又很优秀,我们都很尊敬他。可能他说的没错,但问题也出在这里。胜利或死亡是德国一贯的口号,纳粹更进一步发扬了残酷无情的暴力美学。但隆从性格上与这种美学是抵触的,一般来说他是不愿意同归于尽的,尤其是他认为没用的时候,这没有错,但走到另一个方向就缺少霸气,失之轻巧。就像哈姆雷特一样,有王者的能力,没有王者的气质。狐狸是什么样的动物呢?聪明,娇媚,可爱又可气,有时还有点可恨,无论是聊斋里的小狐仙还是外国的狐狸列那,给人的印象都是如此。但狐狸毕竟不是雄师猛虎,怎能称王称霸?不过如果隆美尔是‘沙漠雄师’的话,还能否给人留下这么多的话题和争议呢?

2) 再从本书的内容而言,主要是针对基本战术的运用,谈的相当透彻,相当有创造性。但缺乏整体性把握,仍局限于就事论事,以小见大,没有高屋建瓴的俯视角度。可能是由於战例体裁,以及作者创作时地位毕竟有限。反观隆美尔后来所写的<沙漠战争规律> 等文,就比较好的解决了这一矛盾,从格局上有很高的飞跃,可以说是能够从多角度立体的总结问题。看<隆美尔战时文件>,经常感到可惜,如果隆能活到战后,亲自把这些草稿整理修改,肯定更加系统,层次更高,而且到时把两本书进行对比,就可以看出一个人思维方法的改变,多么有意思啊!

3) 最后谈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我觉得有志于创作战争小说的人应该看看《步兵进攻》,这本小书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有很多生动而又截然不同的战例,有很多军人的形像虽惊鸿一瞥,却让人过目不忘。但是描写过於简洁淡定,可能是由於目的所限,总给人一种没有语气语调朗读<黄河颂>的感觉,如果节选扩写,把重点放在人与事上,放在内心冲突上,会很精彩的,完全可以拍成电影。不过说回来,这毕竟是教材,不是剧本,文笔已经很好了,‘虽淡妆素服,不掩国色’。

问题就谈这么多,个人浅见。下面我想从《步兵进攻》出发深入谈谈希特勒,隆美尔,和总参谋部。这是个相当沉重复杂的话题,之所以放在最后,是因为要想谈的比较清楚透彻,需要对背景和全局有比较系统的了解,这也是最不好写的一节,我尽力而为。

家园 隆美尔的《步兵进攻》 十

希特勒,隆美尔,和总参谋部

隆美尔在西方被称为‘莎士比亚式的悲剧人物’,但在1944年10月14日之前恐怕没人会这样想,在世人看来,他是‘沙漠之狐’,是第三帝国最年轻的元帅,是众神的宠儿,人们崇拜的偶像,其影响已超出军事领域。一夜间,由宠儿到奉命自杀,人们无法接受,德国人一开始甚至认为这是盟军编造的谎话,连盟军自己都难以置信,但这是事实。都说性格决定命运,个人的命运摆脱不了国家的命运。让我们试着解开这个乱结吧!

近代德国以军立国,军队的地位至高无上 ,领导权掌握在容克贵族手中,而其核心当推总参谋部。应该说德国的总参负责制,是一个非常优秀成熟的制度,对世界军事产生很大影响。但凡事有利必有弊,到一战后期问题已相当明显。其一是前线官兵与总参军官的对立。容格尔的《钢铁的暴风雨》中有相当生动的描写,浴血奋战的前线官兵对安居后方,却指手划脚,动不动拿教条给人扣帽子的总参军官非常反感,他们的回答是:你们为什么不自己到前线看一看?其二是平民与贵族世家的对立。帝国时代的军官贵族比例非常高,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平民也跻身其中,但总参谋部仍为贵族或世家把持,无论在晋升培养等方面,都享有特权;平民出身的军官对此越来越不满,发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呼声。可以看出这两个对立,相辅相成,实质上是对领导权的争夺。

一战后期德军官兵矛盾激化,反抗事件不断出现,后方也是风云激荡。外忧内患下,帝国崩溃,德皇下台,当时德国甚至出现没收贵族全部财产的主张。战败后经济萧条,全国范围内造反此起彼伏,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德共不断壮大,实际上都反映了人们对上层阶级的不满,不甘心作牛作马,任人宰割。后来这一切被统称为‘背后的刺刀’,被推卸为德国战败的主因。而总参谋部却因祸得福,逃过一劫:由於战败后德国被迫大规模裁军,只有十万陆军,四千军官,无形中缓解了内部压力;新生的魏玛共和国,政权频繁更迭,原来只对德皇效忠的陆军变为非政治化,实际上成为独立王国。总参谋部名亡实存,仍是德军的灵魂,心脏和供血通道,其制度和传统基本保存下来了。但主要矛盾并没有解决,只是一时被掩盖住而已。

1933年希特勒的上台使德军出现了微妙的改变。希特勒到底代表谁的利益,这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从纳粹的名称上看应该代表的是下层平民,这是他的主要支持力量;另一方面,德国的统治阶层是大贵族大资产阶级,不得到他们的认可,希特勒也无法夺取和稳固权力。最后希特勒采取八面玲珑的手法达到了政治目的,但对於陆军这个独立王国他该怎么办呢?

从1933-1939希特勒对陆军采取的是怀柔政策,尽管他运用了一些手段在高层安插了亲纳粹的将领,但是换汤不换药,从制度上并未改变。战争爆发后,军队领导权的问题日益突出,对平民出身的希特勒,总参谋部从本能上是排斥的;而希特勒的独裁本质,决定他绝不可能允许一个独立王国存在,一山不容二虎,但一时又需要利用总参谋部,最后产生了一个妥协下嫁接出的怪胎。

家园 我专门买了英文版的

因为德文版的看不懂

家园 隆美尔的《步兵进攻》 十一

为对抗总参谋部,希特勒主要采取了:

1) 分权改组:希特勒建立了OKH和OKW削弱了总参的军事指挥权;后来其首席副官兼任人事部长,又夺取了人事权。

2) 扶持对立力量:大量提拔平民出身的前线有功将领,抗衡贵族世家的势力。以隆美尔,莫德尔,舍尔纳为突出代表。

而总参决不会甘于自动退出历史舞台,总参内部反对希特勒的密谋就没停止过,在他们眼中,希特勒是德国军事传统的掘墓人。尽管希特勒费尽心机,但传统的力量是如此强大,19个陆军元帅17个出身总参,12个出身贵族。这种共存而又互相排斥的现象无法长久,两方都不可能接受,而且也不可能有好的效果。随着局势恶化,矛盾日趋尖锐,最后以刺杀事件为总爆发,密谋集团是以总参军官为核心的,此事对希特勒是极大的震撼,此后他完全架空高层,越级指挥至第一线军队,到战争末期,总参已名存实亡,希特勒终於集大权于一身,但也是其覆灭之时。可以这样说,希特勒与总参谋部这场恶性竞争是以同归于尽告终的。希特勒毁灭了一个有问题的旧制度,但又无法或不愿建立一个有效的新制度。回过头看,我找不出避免这场内讧的办法,矛盾沉淀已久,非一日之寒,爆发是早晚的事。横向比较,我们发现无论是苏联还是西方在这一问题上都比德国协调:苏共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红军本身就是无产阶级的军队,党指挥枪是毋庸置疑的;而西方政党轮流执政,军队既具独立性,又整合于政治框架下。应该说一战后的德国是有机会向这两个方向转变的,但都没有把握住,这可能与德国历史的独特性有关。

那么隆美尔在这场斗争中又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

《步兵进攻》是中年的隆美尔写青年的隆美尔,从中我们可以感觉到他的特点。应该说隆是德军另类中的另类:从背景而言,他是非普鲁士,非贵族,非总参的三不沾的少壮派军人;从风格而言,他与德国厚重大气的军事传统格格不入,以奇幻应变见长;从性格而言,他敢说敢做,既敏感多情,又冷酷实际,比较复杂。不必动脑子,就可以想象一个另类的尴尬。隆美尔始终是一个局外人,前面已经谈过他根本就没有进入德军的培养序列,尽管他是最高勋章的获得者。

对於这种尴尬的局面,一个人可以有两种选择:融入主流或坚持自我。而隆美尔选择的是后者,他的这一选择决定了他的命运。像他的朋友保卢斯元帅因出身平民被海军拒绝,大受刺激,后来娶了一位罗马尼亚大贵族出身的美丽妻子,开始平步青云,其平和顺从的性格深得领导喜欢。又比如前面提到的舍尔纳元帅尽管也获得了最高勋章,还是被总参拒绝,但多次努力后被总参接纳,进入主流。而这种妥协对心高气傲的隆美尔简直是不可能的事,他外表文静,但内心极有主见。要是他有曼施坦因或古德里安的出身,也就罢了,偏偏他又没那个命,可隆美尔恰恰是个不信命的人。‘心比天高,身为下贱’对其是最恰当的形容了。他26岁被提升为上尉,是个年轻的上尉,一当就是十四年,大概也成为最老的上尉了,当时晋升缓慢是不假,但对於小隆的资历战功而言,他并没有成为提拔对象也是事实。人生能有几个十四年呢?

家园 好贴顶起来,越看越过瘾

这个书评写得真好,我都想去买一本英文版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上页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