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古代中国人的衣食问题 -- 晨枫

共:💬137 🌺86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家园 你错了

大麻就是大麻,做毒品的大麻和做衣服的大麻是同一物种的,不过做毒品的大麻是一个特殊亚种,原产地是印度。

国产大麻的大麻籽也有药用价值,不过麻醉品的含量实在太低,无法作为毒品。

家园 可能用羊毛纺织也不这么容易

对于黑人来讲,养羊是养了几千年的,但是毯子却是欧洲人到了以后才有的,一开始只有贵族用得起。

看来这个还是有技术门槛的。

家园 大麻好像是分雌雄的

一种有毒,一种没毒

家园 羊毛好像过去主要是做毡子的

压实了就可以用,要纺线再织估计很麻烦,而且做衣服也只能当外衣。内衣的话太扎人了点。

家园 晨枫兄大概没在农村呆过,养羊要只是为了剪毛很划不来。

我小时候农村家里最多时有三,四只羊罢。绵羊,山羊都有。

一只绵羊大概每天得喂3,4次,我小时候常做的事情就是牵了羊出去割草,羊在旁边吃。没草的话就办饲料,记得不是很清楚了,当时也没统计过,但是一只羊每天吃个10来斤草呀什么的是没问题的。

中原一带很早就进入了农耕社会,大面积的养羊实在是不大可能。

而且羊吃东西很挑剔,那时候家里也养猪,它老人家是给什么吃什么。但是给羊的饲料一定要加上麸子,就是麦皮,不然它就不吃。草弄脏了它们也不吃。很麻烦!

而且羊也养不大,我记得就在100斤左右。一个半大的男孩子就能把羊抱离地面了,所以也没什么肉。

羊毛也没多少,一只羊我记得当时是一年剪一次,一次大概剪不到两斤毛,那毛很脏。

羊毛的处理也很麻烦,这个我很多是听说的了,先要洗,然后要晒,然后要去脂,再然后要脱麟,这样搞完大概一斤毛剩不下2,3两了。后面再编成绳子,我编过,不过是把细绳搓成粗绳罢了,但是怎么把羊毛编成绳子我就没见过了,那羊毛很短的,往上接技术上不难,但是很麻烦。

要是养羊为了剪毛做衣服就很划不来,不如不去毛直接把羊杀了,连毛一起把皮剥下来。然后用毛皮做衣服简单又实用。这样的羊毛衣服陕北一带现在还有呀。对了,我们那里现在的人都爱养山羊,好养,肉没那么重的膻味,主要是山羊产奶,高中时回老家,每天早上4,5点给山羊挤奶,一次2,3斤总是有的然后拿到村口的路上,有人在收购,当时给现金。那时候是很多农村人的一个很重要的收入。

用羊毛作毯子什么那些都大概是羊毛太多了,想了这么个办法废物利用。

至于用羊毛做衣服那大概是欧洲的老爷们在工业革命后的主意了,其实算经济账很划不来的。最起码我觉得不如棉花和丝绸划得来,最划的来的就是丝绸,不说别的棉花每年要种,然后采棉花,棉花长完了又要拔棉花杆,也麻烦得厉害,而且一亩地的产皮棉不过100多斤左右,去籽后又要少很多份量,在处理一下也没多少东西了,能有100斤那是很好了。相比较之下桑树就简单的多,而且也可以用很多年。

蚕我也养过,不过是养着玩的,一支蚕也吃得多,每天都要铺桑叶,按体重和食量的比例算的话,蚕吃的其实比羊多,不过绝对的重量就没那么大,一只蚕从出生到死我看都吃不到10斤桑叶。6,70个蚕茧大概有一两,不过里面有那个甬。

记得一个茧大概可以抽出1000米左右的丝,马上就可以纺线。用这个纺线肯定比羊毛来得容易。

家园 关于水果,可能有个人工选择的问题

古人肯定也吃水果,只不过吃的是啥,不一定能流传到现代来。

外来的水果因为口味鲜美等原因大行其道,所以大家都弃种土水果而改种洋水果,慢慢土水果就退化到野生状态或者消失于物种序列中了...

家园 转个贴

配图原文在这里,原文很长,这是部分转贴

棺材里伸手作品:少为人知的中国古代蔬菜-瓠、葵、薤

人类自从与猴子分家后,只不过是多了点小聪明,却自以为了不起,许多小事情也弄得比以前复杂了许多,就拿吃东西来说,也开始分什么主食副食—饭和菜了,看看人家黑猩猩,吃的东西种类也不少,有肉有菜有白蚁有水果,但人家吃一样就是一样,吃肉就是吃肉,吃树也就是吃树叶,没见过那头黑猩猩吃一口树叶,再吃一口肉,再吃一口树叶,再吃一口肉。而人类就不同,一定要一口饭一口菜搭配着吃方能下咽,西方最简单也要“面包与盐”,稍高级一点还要奶酪、咸鱼、洋葱头什么的,而中国则“酱油泡饭”,然后是青菜、萝卜、豆腐什么的。真不知道人类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得了这种奢侈病!今天就和大家谈谈我们中国人上古古代的副食中的蔬菜吧。

中国是三大作物发源地之一,谈起园艺来,中国人的发明与发现数不胜数,粮食方面我们贡献了稻、粟、豆,果树方面我们有桃、梅、杏、栗、枣、桔、荔枝等等,花卉方面我们号称“世界园林之母”,没有源自中国的花卉不可能构成一个值得一看的花园,我们华人其实就是花人,甚至有的考古学家认为所谓华人最早指的是上古时代一个以蔷薇(玫瑰)为图腾的氏族。然而谈起菜蔬,我们却发现上古中国人却在这方面没取得举足轻重的成果,真正的上古中国菜蔬今天为人所熟悉的恐怕就剩下韭了,而一些古代大名鼎鼎的菜蔬今天几乎不为人知,而偏安于江南、西南等地的一隅,比如说瓠、奎、薤等。《诗经》里提到的132种植物,其中作为蔬菜的就有20余种,随着时代变迁,其中部分品种已退出蔬菜领域,成为野生植物,如荇、苕、苞之类。

葫芦科(Cucurbitaceae)葫芦属中的栽培种,一年生攀缘草本植物。学名Lagenaria siceraria (Molina)Standl.(syn.L.leucantha Rusby),别名瓠子、扁蒲、蒲瓜。染色体数2n=2x=22。每100g嫩果含水分95g左右、蛋白质约0.6g、脂肪0.1g及碳水化合物3.1g,还含有其他矿物质及维生素等。在亚洲热带和非洲热带地区多食用嫩果。成熟果作容器西非以嫩苗和嫩叶作菜。用作嫁接西瓜的砧木防西瓜枯萎病。植物学性状:浅根系,侧根较发达,主要分布在表土20cm内,根的再生力弱。茎蔓生,中空,上被白色茸毛,蔓长3-4m以上。卷须分叉。分枝力强,茎节易生不定根。单叶互生,心脏形或肾脏形浅裂,叶缘有尖齿,叶柄长,顶端具腺体两枚,被茸毛。雌雄异花同株,单花腋生,偶有两性花。雌雄花萼片和花瓣各5,被柔毛。雄花,雄蕊3,花药合生成头状;雌花花柱短,柱头3,膨大,2裂,子房下位。瓠果,扁圆,长圆或有束腰等形状嫩果绿色。果肉白色肉质,胎座发达。老熟果肉变干,外皮坚硬,黄褐色,茸毛逐渐消失。单果重1-3kg;种子卵形,扁平,白色,千粒重125g左右。

瓠,在我国古籍中最早称瓠、匏和壶,一般可分为食用为主和作器具为主两大类,以作器具为主的就是葫芦。李时珍对瓠各品种的区份已经大体成为后世的规范。他说:“后世以长如越瓜首尾如一者为瓠,瓠之一头有腹长柄者为悬瓠,无柄而圆大形扁者为匏,匏之有短柄大腹者为壶,壶之细腰者为蒲芦(即今之葫芦)。”这几种瓠除了壶以外,我都见过,小时候瓠是一种常吃的蔬菜,当地人叫“瓠子”,当地人念 “胡”音,但没人知道怎么写,都是写成“胡子”,于是我便在日记中写下“今天中午的菜有煮胡子。。。。。。”老师看了也没认为我写错了,中学时学植物,学到了葫芦科,瓠果这些名词,也没和常吃的“胡子”联系起来,后来才知道瓠原来就是我常吃的“胡子”,在《源氏物语》中的夕颜也指的是这东西。顺便说一句,瓠这东西淡而无味,没什么吃头,老外的文章中对它的评价也是tasteless。小时候家里常命令我吃完,说是有营养,不许偏食,当时不由感慨,为什么营养都在不好吃的东西里头。匏,以前在我的老家,舀水的水瓢都是将匏一剖两半而成,瓢这个字带有瓜旁,也反映了古时瓢的来源,我家搬出老家时带的匏瓢用了差不多十年。悬瓠在天山见过,那还是在哈萨克家里见到的,也是剖开作水瓢用,他们自己种的,也没问是近期传入还是古有传统,当年咱还辛辛苦苦从天山背了一个回去,打算让家里种一下,不过家里没兴趣,放在那儿让老鼠把子啃光了。葫芦是瓠家族中最声名遐迩的,相信大家没见过也听过,现在还在不少地方当工艺品卖,葫芦这东西作器具容易起虫发霉,我们那儿都要用石灰水煮一遍才用。

瓠是我国栽培历史最悠久的菜蔬之一。在距今七八千年的我国新石器遗址中曾发现它的残果和种子遗存。在我国黄河流域,河南新郑裴李岗距今约七八千年的新石器遗址中,曾出土古葫芦皮。在我国长江流域,距今约7000年的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中,也曾发现过小葫芦的种子。另外,湖北江陵阴湘城的大溪文化遗址,以及长江下游的罗家角、崧泽、水田畈等新石器遗址里也发现过葫芦。这种事实表明,我们的先人很可能当时就已经用葫芦制作器物。因为在一般的情况下,只有用作器物的老葫芦皮方可能长久保存,而食用的嫩果是不可能留存至今的。另外,从包括上述两处的大量新石器遗址出土的文物来看,也表明当时的人们不仅仅把它当作食物,而且用它制作各种器物。这是因为大量葫芦形的陶器可能就是根据葫芦的形态仿制的。据推测我国在新石器早期就已经广泛栽培瓠了。

瓠、匏和壶,这三个字都可以在《诗经》中找到。《诗·小雅·瓠叶》中有:“幡幡瓠叶,采之亨之”;而《诗·邺风·匏有苦叶》中有:“匏有苦叶”。《诗·豳风·七月》还有“七月食瓜,八月断壶”,《庄子》中则直接有“树瓠”(种瓠)的叙述。而孔老二也曾面对瓠瓜感慨“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说文解字》中说“匏,瓠也,从包,从夸,声包,取其可包藏物也”。后来这些名称在流传中,逐渐出现壶卢这个双音的名称。这个名称大约出现在三国时期,《世说新语》中记载了当时的学者提到东吴有“长柄壶卢”。

战国和秦汉时期的文献进一步表明,瓠在当时的食物生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管子·立政》中指出:“……瓜瓠、荤菜、百果不具备,国之贫也;……瓜瓠、荤菜、百果具备,国之富也。”汉代,《汉书·食货志上》还强调在边角地种植“瓜瓠果蓏”。东汉《释名》记载:“瓠蓄,皮瓠以为脯,蓄积以待冬月时用之也”。说明汉代时人们已经将瓠制成脯,当作干粮储备。

此外,葫芦很早就被当作容器,闻一多认为“古器物先有匏,而刳木,编织,陶埴、铸冶次之。” 葫芦除用作盛物的日常器具之外,在古代还由于它成熟时密度很小而被当作浮水的用具,相当于现在的救生衣。《庄子·逍遥游》中有所谓:“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此至迟在明代的时候,葫芦被用来制作武器。当时的兵书记载的不但有不少“形类葫芦”的火器,还有直接用葫芦制作的火器。如郭钰(明),《武备志》中“对黑烧人火葫芦”是这样制作的:“用凹腰葫芦为之,外以黄泥紫土盐水和护一指厚。晒干。再灰布一层,再以生漆漆之,听用。旧文章纸不拘多少,每次十余张,灯上点烧灼,将水盆覆板上,将纸点灼,就放盆下,连盖闷灰存性。每灰一两,硝一分、硫磺二厘共拌匀,灌入葫内;用火种烧红入内,随即用干葛塞其口,收贮听用,任放不熄。遇敌或夜行遇盗,藏于袖内放开口,迎面喷之,火发三四丈,烧须燎鬓,面目腐烂也。”

以瓠命名的地名有:河南汝南县城,史称悬瓠城、蔡州、汝宁府等,原因我还不知道。

在《诗·卫风·硕人》中还以瓠犀(就是瓠的种子)比喻美人的牙齿。《诗经·卫风·硕人篇》,“领如蝤蛴,齿如瓠犀,”。

在我国古代艺术和宗方面。它曾是古代重要的乐器。我国古代有所谓“八音”(即八种乐器)。它们是: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其中金指鎛,石指磬,土指埙,革指鼓,丝指琴瑟,木指柷、敔,竹指管萧,瓠指笙。传说中人类始祖之一的女娲发明了笙。《白虎通》载:“瓠曰笙”;《礼记·明堂位》有“女娲之笙簧”,其中注引《世本》曰:“女娲作笙簧”。用瓠作笙直到唐代的时候还在我国华南地区流行。刘恂记载:“交趾人多取无柄老瓠,割而为笙,上安十三簧,吹之,音韵清响,雅合律吕。”至今我国西南一些少数民族仍然用葫芦制作乐器。由于葫芦音近「福禄」,中国人喜以谐音相近之物,来象征吉祥、喜气,譬如柑桔谓之「大吉」,鲤鱼称之「年年有余」、「鲤跃龙门」,葫芦则意寓「福禄」,又因葫芦常与神仙串连在一起,且相传药王菩萨的腰际间,悬挂着许多个装盛仙丹妙药的药葫芦,深入民间救病治疾,所以葫芦又有辟邪、保平安的作用;另外,许多道教建筑,甚至后来众多的寺庙庵观亭塔都常在屋脊或顶上放置瓷质或陶制的葫芦,可能与古代的某种葫芦崇拜或古俗有关。

在我国西南各民族广泛存在葫芦出人的神话,其模式大约是洪水,一对兄妹在葫芦中躲过大劫,兄妹通婚,翻眼下汉苗瑶彝傣白等各族。彝族的《创世纪》中说,在远古洪水泛滥的时代,从葫芦中走出了一对男女,由于他们的结合,人类才得以繁衍。云南拉之上祜族长篇史诗《牡帕密帕》记载,人类也是由葫芦孕育而来的。葫芦不但在这个民族的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用途,而且每当葫芦成熟的时候,他们还要举行相关的崇拜仪式和跳相应的舞蹈。闻一多从文字和语言学的角度进一步考证出人类的始祖伏羲(又叫包羲)和女娲(又作女希)二名称实际由葫芦演化而来。这是因为前者的语音与“匏”通,而后者的“娲”在古代读作瓜。因此他认为:“伏羲与女娲,名虽有二,义实只一。二人本皆谓葫芦的化身,所不同者,仅性别而已。”在同一篇考证文章中,这位学者还认为,苗族等少数民族中传说的人类始祖盘瓠(即后来被称作开天劈地的盘古),也是与瓠(葫芦)相通的一个名称,而且“盘瓠与伏羲只是一音只转”。实际上就是说,早期的汉族和南方的少数民族有着共同的人类由来之传说。

......

家园 一根橡胶当午饭?

??

家园 “香蕉”之误
家园 再一问:古代中国的瘟疫问题

欧洲人因为瘟疫有过几次大规模的人口下降,美洲印第安人和玛亚人被欧洲人带来的瘟疫害惨了,中国古代有过严重的瘟疫问题吗?我指的是大规模的,不仅仅是局部地区的。

家园 古人的衣食问题

"...洋人一个苹果、一根橡胶当午饭并不稀奇,一个蔬菜salad当午饭的更多,而中国人要是没有一点米或者面,总觉得不是饭。"

上文说的大概多见于美,加的"洋人"吧? 我认识一些欧洲土著,为他们吃饭时只要面包和肉及奶酪同他们争论过此事.我苦口婆心地劝他们多吃蔬菜,少吃肉和淀粉食品,这样有利健康长寿啊.而他们反唇相讥:"爱吃蔬菜啊-----那是兔子干的事儿.

"......在棉花传来之前,中国人的衣服是什么料子的?不能都是丝绸嘛."关于这事儿,记得我的历史老师上课时说过:"....他们(指古代的人)吃的是果子生肉,穿的是树叶,兽皮,...."好象古人是先以打猎为生,然后才琢磨着种庄稼的.

关键词(Tags): #衣#食
家园 还有麻布呢

防雨还有蓑衣呢

家园 中国塞内的羊一般是山羊,绵羊似乎很少

山羊才有多少毛阿,

家园 养羊的问题,窃以为还是主要跟地理环境有关

与草原丰富的塞外不同。中原和南方多的是农田纵横的平原和森林覆盖的山地,并不适合养殖绵羊,也不适宜大规模养殖山羊。

至于水果,现代西洋人也只有一部分是那样,这部分人群多半受到什么现代健康学专家的影响,而在欧洲这边,肉类和面包依然是人们的最爱,只有小mm才喜欢一根黄瓜过一中午。而中世纪及以前他们的主食依然是谷物及肉类,尤其是北欧和中欧,原因可能跟气候有关。

至于中国的水果,至少橘子是很早很早就有了的,屈原不是还写橘颂么,呵呵,但柑橘主要产于南方,而当时人口中心在北方,所以史书中不那么普及也不奇怪。

家园 至于植物种植技术,窃以为不应该低估古文明的交流沟通能力

为什么一定要是要么就全是外来,要么就全是土生呢?很多东西是可以交流甚至再创造的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