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大国的势力范围 -- 冷酷的哲学

共:💬83 🌺180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家园 如果美国人民能够制衡大资产阶级,美国会昌盛的更长

我看过国内的“右派”侮辱美国反战母亲的一些帖子,美国人民反战不是叛国,这种精神力量源自自由原则和人人生而平等立国原则,是美国精神的核心价值。以莫须有罪名,为大资产阶级去杀戮其他国家的平民,是真正的堕落。反战是反不义之战,如果谁动动美国,威胁了人民的生活方式,他们会像他们先辈一样扛起枪,把敌人打垮。

中国在没有成为一个自由和平等国家以前,当然不能被人家欺负,但也最好不要过于强大。

家园 反对最后一句,类似中国危胁论,有趋炎附势的嫌疑

中国在没有成为一个自由和平等国家以前,当然不能被人家欺负,但也最好不要过于强大。

看着当今过于强大的国家在欺行霸市不敢言语,却说发展中的中国不要过于强大,有趋炎附势的嫌疑。

家园 你讲的是内政,我讲的是外交

并没有太多交集。不过,中国要强大,首先就要内部强大。内部的强大,在现代社会,就不可能仅仅是一些官僚和资本家的强大。

中国古代即可看出,掠夺并不可久,双赢才是王道。中国目前的问题只是国家长期处于弱势地位,国民失去了大国国民的心态。不过反过来说,要一个弱势国家的民众拥有大国国民的心态,本就是不现实的。

所以,屠日灭美,只不过是在弱国处于上升期时的一种特殊心态罢了,不必过于认真。正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等到中国强大了,国民自然会有更好的心态。国家行为自然会有更好的改良。不必过于悲观。

家园 发重了

发重了,火气有点大,删……

家园 我的看法与你不同

首先,内政也许还有戏,但在外交问题上大资产阶级不太可能受国内民众制衡。反战母亲无法改变伊战的决策。反倒是继续住下去成本太高才让美国萌生退意。美国的问题并不仅仅在于大资产阶级无人制衡,而是整个社会的主流文化取向就是急功近利。只顾自己攫取利益而不顾对方感受,等到对方奋起反击还给扣一个原教旨主义、共产主义或者独裁、洗脑的帽子,事事不思反省。

其次,自由平等与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并没有太多联系。不自由平等的古代中国,对周边国家很好,极少征伐。很自由平等的英美,近现代给无数国家带来苦难。

而且自由平等一般都是国家强盛的副产品。很少有哪个不强盛的国家能真正实现自由平等。

此外,我个人觉得不必太拔高也不必太压低。反战母亲只是是觉得自己的儿子死得不值而起来反对战争。攻打伊拉克也是为了获得直接原油产地,算不上堕落的,就是手段落了下乘。

固然我们可以用道德来评价国家行为,可利益才是外交的根本,国家行为不讲道德。

家园 你说的残酷现实可能是真的。

固然我们可以用道德来评价国家行为,可利益才是外交的根本,国家行为不讲道德。

美国人民真的不值,大家缴重税支持战争,子弟在前线流血牺牲,油价没有降下来,赚钱的还是他们大资产阶级。

家园 同意你的看法

如果美国油价真的下降,也许美国的反战情绪就不太高了。可是现在看的确是只有大资产阶级在获利。

如何让民主更加“民主”,实在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家园 美国人民的生活方式

就是以5%人口占用25%的世界资源。他们的自由平等是建立在对世界人民的剥削上的。他们会扛起枪保卫的生活方式是一种极为无耻的生活方式。

很多美国人不知道自己的国家其实就是整个世界的血蛭,但是我可以很肯定的说,如果你告诉一个美国人民,不打伊朗就意味着,没有房屋贷款,没有信用卡,他们也会扛起枪去保卫他们的信用卡和房屋贷款的。

家园 只有国家强大后才会使国民自由平等,也才能有大国气度

今日之中国由于百年积弱,民族信心是受到了巨大的创伤,即使从1949算起,也快六十年了,但是课还差很多,还得继续补课

家园 好象记得数学上有证明,N>3,就没有民主而言。
家园 找到了,应该是这样:N>3,民主决策和独裁决策并无差别

外链出处

民主决策和科学决策,你们真的能“和谐”吗?

第一部分 数学模型

一、研究问题(Research Question):在决策过程中,科学与民主能否一致?

二、概念和术语的可操作化定义:根据科学和民主的一般含义和要求,我们可以合理地对其做出如下可操作化的定义。

科学:决策所采纳的意见符合客观实际。

民主:决策所采纳的意见是参与决策的人群中超过一半的人的共同意见。

科学与民主一致:决策采纳的意见是参与决策的人群中超过一半的人的共同意见,且该意见与客观实际相符。

三、假定(Assumption):任意一个人对一项决策问题所发表的意见,有两种可能的情况:A、该意见符合客观实际;B、该意见不符合客观实际。且A、B两种情况发生的概率各为50%。

四、数学建模:

根据定义,要使科学决策与民主决策一致,必须要(1)参与决策的人群中至少有超过一半的人意见一致和(2)该意见符合客观实际这两个事件同时发生。

首先,事件(1)发生的概率的计算方法:

设参与决策的总人数为n(n≥2),因为每人所表达的意见的可能性为2,所以,所有可能情况的数量为2n。

超过一半的人员组合的所有情况数量为: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因为任意一个人的意见有2种可能的情况,所以超过一半的人的意见一致的所有情况数量为: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因此,事件(1),即参与决策的人群中至少有超过一半的人的意见一致的概率为: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其次,因为A与B为等概率,且各为50%,所以,无论意见一致的人数有多少,在一致的意见中,符合客观实际的和不符合客观实际的情况一定都各占一半。从而可知,事件(2)的概率恒为1/2。

综上,设决策过程中民主与科学相一致的概率为P,根据乘法原理,则P与n有以下函数关系: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在接受理论假定的情况下,P与n之间必然逻辑地存在着上述对应关系。现在需要考察这一函数的增减性。不过这个任务已经超过了我的能力范围以外,在朋友的帮助下,我得到了最终结论:1、当n为奇数时,P恒为1/2;2、当n为偶数时,该函数为增函数,但在这一定义域内,函数值的极限为1/2。(如:n=2, P=0.25; n=3, P=1/2; n=4, P=0.3125; n=5, P=1/2; n=6, P=0.3438; n=7, P=1/2; n=8, P=0.3633……)

五、这一数学模型说明了一下问题:

尽管当n为偶数时,n越大P越大,即参与决策的人越多则该决策结果科学的可能性越大,但因为P值的极限为1/2,所以即使参与决策的人数非常非常多(如1 亿人),其决策结果科学的可能性也将小于1/2,即小于由3人决策时决策结果科学的可能性(n=3时P=1/2)。

这说明,无论如何扩大参与决策的人数,亦即无论如何加大民主的程度,决策科学性的概率也不会超过50%。而根据该数学模型的假定,单个人决策科学的可能性也为50%。这就意味着,民主决策与科学决策相一致的概率至多等于独裁决策与科学决策相一致的概率,而在一半的情况下,民主决策与科学决策相一致的概率将小于独裁决策与科学决策相一致的概率。因此,我们没有理由认为民主决策比独裁决策更有可能保证该决策的科学性。

第二部分 结合实际的分析

上述数学模型是建立在“个人决策科学性与不科学性各占50%”的假定的基础上的。那么,在实际的决策过程中,但个人在决策过程中,科学与不科学这两种情况,究竟哪一种的可能性会超过50%呢?

我们知道,之所以需要进行决策,是因为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了与以往的情况或惯例不一致的新情况。而人们在处理新情况或新问题时,一般都会遵循惯性思维的习惯,即用对以前情况判断的经验来解决新的问题。然而,由于世界的复杂性,导致新情况出现的自变量是复杂而多变的,新情况之所以为新,意味着其与以往情况适用于同一种解决方法的可能性必然小于50%。因而,一般而言,在实际的决策过程中,个人决策与实际相符的概率很难真正达到50%。

同时,在新的形势和情况下,能够清醒而准确地把握实际情况,做出冷静而正确的判断的人,永远都只能是人群中的少数。正所谓“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所以,大多数人的一致意见符合客观实际的概率很难保证大于少数人的意见符合客观实际的概率。

除此以外,由上述数学模型可以看到,当决策人数增加时,其对增加决策结果符合客观实际的概率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这一点说明扩大决策的民主程度,将不可避免地增大决策的成本。在实际决策过程中,决策的成本可以体现为金钱和资源的增加、决策周期的加长等。然而即使这些成本再增加,决策结果符合客观实际的概率也不会超过50%。

上述论断在历史上有过无数很好的例证。红军长征途中,遵义会议之前,最高三人团每次决策均按民主程序,即少数服从多数,博古和李德的两票对周恩来的一票,而且即使形势很紧张,遇到稍微重大的军事事务都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这样的做法可谓够民主了吧?然而实际的效果呢?红军差点因为民主而全军覆没!红军全军覆没了,试问中国共产党何在?中国共产党不在了,试问新中国何在?在很多人心中那么“好”的民主,难道就“好”在了这里?

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对全军的最高军事指挥权,红军的任何军事行动均由其一人决断。这够“独裁”了吧?然而实际效果呢?红军由于毛泽东的“专断”而转危为安,终于摆脱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实现了红军长征的伟大胜利。在很多人心中那么“不好”的不民主,难道就“不好”在了这里?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邓小平提出了著名的“不争论”原则。“不争论”说白了,是党内其他人员不要和他争论,别人的意见不要和他的意见相冲突,先按照他的意见“摸着石头过河”。“不争论”的做法的确很不民主,然而却使十年动乱之后百废待兴的中国很快拨乱反正,很快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如果没有邓小平的“独裁”,而是大家遵循着民主的程序,少数服从多数,任何决策都论证讨论半天,搞举手表决,可能近三十年后的今天,中国还在为自己的发展道路而茫然摸索、争吵不休呢。

由此可见,那种想当然地认为民主是好的,不民主是不好的,民主和科学是可以“和谐”的观点,是多么的自以为是,是多么的一厢情愿,是多么的幼稚和可笑!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你是说美国烂透了,我是说还有希望。

希望就在于那些社会良心,反战母亲是其中之一。

楼主所说,大国应该下流(老子原话,可能不是楼主意思),是一种低成本保持优势地位的绝佳策略,我说的意思不仅是一种策略,更重要是一种道德要求,我也承认道德要求没有利益基础很可能就是一种乌托邦,人类发展的历史表明,在历史上很多罪恶不管当时看起来多么牢不可破,最后还是被淘汰,从主流变成末流最终消失,我对人类的理性和情感有信心,只是不知道地球还能不能经得起折腾。

家园 不要错误地给人家留下幻想的空间

中国在没有成为一个自由和平等国家以前,当然不能被人家欺负

怎么着,自由平等实现以后,人家也许就有机会欺负咱了?

还是no way,啊,no way

家园 其实我也有些不同意,地理上小国就是永远是小国吗?

楼主让我们比较舒服的说法是排除了日本称为大国的可能,舒服是舒服,不过和全文其他部分相比不够那么冷静,还得阐述一下。

还有排除英国,好像无视英国的历史,它也曾经作为世界第一强国在历史上占了很长一段篇幅。

家园 非也

不是不敢,实在没有必要把文章写的四平八稳,面面俱到,在说任何问题的时候都要反一下美帝,强调一下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再说,在国内骂一下美国有什么勇气可言,在这个帖子里不骂也不是不敢。说到敢不敢的问题,我倒想起个笑话。博瓦斯君一粲。

一个美国人和一个苏联人在一起吹牛皮。美国人说:我们美国很民主,随便骂总统,你们苏联行么?苏联人回答说:我们苏联也很民主,苏联公民可以自由地骂美国总统。

中国威胁论倒说不上,一点感想罢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