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量化看股】[中信证券]——确定的增长与不确定的估值 -- 老拙

共:💬66 🌺158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家园 讨论一下

权证不会象今年某些认沽一样赚钱了,但是对于创设者来说,权证是低风险的可能是低收益的赚钱工具,前提是,炒权证的炒家频繁卖买,而不是象老拙炒权证一样长期持有。创设者可以有很多方式保赚不赔:

1、最基本的可以买入正股对冲

2、权证价高了,就创设派发,价低了就买回注销

其实,权证对于券商来说,几乎是个固定收益工具了,没什么风险,收益可能也未必比卖买正股来得多。

融资融券也是个固定利息收入的工具,主要赚取利息。

我理解的直投,是指类似PE的性质,企业贩子,慧眼发现某个有前景的企业,就收购,然后IPO,收益大风险也大。

还有你说的“非经常性损益”,其实对于券商来说,除了一些经纪业务等,大部分都可以算作是“非经常性”的,比如“直投”。这个特点可能很长时间都不会消除。

我的理解是,券商比金融投资公司--比如雅格尔,好的一个地方是,它还有一些经常性收入。

家园 权证创设确实有风险

我也相信类似南航这样包赚不赔的以后会越来越少。将来出现权证亏损的机会一定是有的,但是反过来想,有赔有赚才能吸引更多人来玩么。

但是现在A股市场上权证的品种明显是偏少,在各种品种的权证创设上,相信券商是大有可为的,这个应该是一个明确的利润增长点。

券商由于信息和资金上的优势,往往能够有效的规避权证的风险,所以我还是对权证创设比较乐观。

融资融券确实是题材,但是这个和借壳,注资之类的不同,这个题材只是时间问题,将来这一块肯定会开放,只是时间早晚而已。

直投业务已经不是题材了,这个是现实。这一块目前还没有看出任何的结果,不过参照华夏基金来看,可以保持乐观的预测。

家园 请教老拙

我一直在想一个操作方法,不知是否可行,或者说是否有意义。

这次持续下跌中,基金应该是有少量派发筹码的,那么我们能不能模仿基金的手法?

就是当确定有一个持续下跌的中级调整的时候,逐级卖出一部分,直到预设的浮动仓位卖完为止;然后在随后的探低反弹中,按照比原来的卖出价低一定比例的位置,逐级买入。因为A股还不能一步拉升到位,所以这样也不会丢失筹码。

家园 拙总为大家呕心沥血啊.保重.送花.
家园 你怎样确定"持续下跌的中级调整的时候"?

确定"有一个持续下跌的中级调整"是很难的。如果能确定的话,又何必"逐级卖出",全卖出就是了。

家园 确实无法判定是多大级别的调整,

或者调整的底在哪里。正因为如此,所以不采用一次全部卖出的方法,因为,如果卖出后马上反弹,就会丢失筹码。

逐级卖出再逐级买回的方法,我觉得可以规避这个风险。

不过,也许这样不会有太多好处。

家园 对于证券公司这类企业来说

主营业务就是所有和证券相关的生意,打新股这个业务可以看作一个小型的基金,而且打新股是上市的当天就卖掉,都是确定的收益。所以从会计核算上面来说,打新股的收益属于主营业务收入而不是“非经常性损益”

家园 在即将到来的股指期货交易中,中信的

期货经纪业务会得到比较大的发展,而且期货的交易量比较大,佣金收入会比较可观。但是,如果中信的自营业务中也加入股指期货,就中国现在的衍生品交易的人才储备而言,风险非常大。就算只做套保,对交易的纪律要求特别高,没有足够的现金准备,很容易被强制平仓造成巨额损失的。

家园 关于“非经常性损益”

还有你说的“非经常性损益”,其实对于券商来说,除了一些经纪业务等,大部分都可以算作是“非经常性”的,比如“直投”。这个特点可能很长时间都不会消除。
对于金融企业这些东西都是主营业务,对雅戈尔这样的公司才是“非经常性损益”

家园 老拙辛苦啦,保重身体!
家园 不是根据公开信息!而是翻看底牌!

(首先,我们定义,所谓“市场普遍预期的本年EPS”,是指大多数专业研究机构根据当时的公开信息,普遍预测的07EPS。我们简称为当时07EPS。)

老拙说\"专业研究机构根据当时的公开信息\"那是指绝大多数专业研究机构,中信证券的估值是翻了中信证券的家底后得到的--134元!

家园 花之
家园 “相当长的时间”是多长?

\"如果是,那么相当长的时间里,这个117就是它的峰值\"

请问这个“相当长的时间”是多长?

家园 好一个量化看股

能把道理讲的这么清楚,又这么简单,真正让人受益良多。受教了。

家园 en

稍微提一点不同意见

1 成交量 拙总可以算一下,成交量再翻一番,按目前主板的情况,一年光印花税和手续费就从市场拿走多少钱。整个证券市场(上市公司)一年的盈利大约就在5000亿左右,日均交易量1千多亿左右,交易费用已经拿走了太多钱。按企业盈利20%增长,再考虑资本市场的扩大(王建有一个估计),这个费用的近期的高速增长可能会导致市场不可延续。

2 企债规模扩大短期内不乐观,看起来是由银监会发的一个文引起的,实际上是企债(公司债)市场有重大缺陷。

在香港市场能赚到多少钱需要仔细研究,分析师拍脑袋多的是,而且今年情况特殊,就是今年,保险公司都过江站岗了,今年投资收益会不好。

真要5年,不确定的东西太多了,关键问题是以100多的股价,5年的长期投资年收益是否足够诱人很不确定。整个市场透支东西太多,上市公司为配合炒作做出太多的业绩,未来两年还有大小非解禁要从市场里拿钱,明年整个证券市场如果接近负回报,量化估计明年的业绩,很重要。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