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也说“一个山东人发牢骚,突然感觉有点道理” -- 亡命之徒

共:💬586 🌺519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 40
上页 下页 末页
家园 看来河里01年山东考生还不少么

您好像是第四个了...

家园 北京还是不错的吧

北大清华在本地招生名额也就是百分之十一二,跟科大差不多。

家园 明显的推理错误

第一届学部委员的出生地的话,苏浙两省至少能有40%.而很多人认为,现在的两院院士的水平不如当年学部委员的水平
就能得出
这说明过去六十年我们因为不合理的高考制度,人为地降低了两院院士的平均水平
的结论?

还不如说六十年前我们把浙江人凯申公转进出大陆导致了苏浙人跟风不当院士,进而导致院士水平下降呢。

家园 我看不出推理错误

我的推理是这样的.

解放前考大学没有省籍的限制,所以江浙两省上名牌大学的比例远比现在高.而两院院士出身于名牌大学的比例又很高,所以高考的省籍限制导致江浙两省的人才成为院士的机会大减.

你的最后一句话肯定开玩笑了,不予评论.

家园 你真小

喊我叔叔。

家园 丫 岁钱
家园 这就容易说明白了

先说逻辑问题。我这是当初考G复习时得到的印象,不能因为两个点不同的结果归结于两个点之间的变化。比如六十年前后院士素质与籍贯的不同归结于这60年间的某一个变化,再比如吸海洛因的人50%都吸大麻不能说明吸大麻会导致吸海洛因(因为他们100%还都喝水呢,著名GRE例题)。

再讨论院士与教育问题。第一批院士与现在的院士之间的水平不好比较,如果说纯科技学术水平肯定是当今这帮人高些,但要是说综合素质谁都难说。

事实上60年前(确切说是1948年)那批院士,他们之中有比较高比例的江浙人,这可能有多种原因。如果仅仅归咎于tg的教育制度,肯定是不合适的。比如那批院士的高等教育大多起始于辛亥革命前后,以当时的国情来说,能够广泛获得比较好的基础教育的地区只能是那些富庶地区,以及某些大富户。而“父母在不远游”的祖训也限制了传统的官宦家庭获取现代教育的机会,这一点很多文章中都有提及。这些都从客观上可以造成当时敢于考取这种现代高等教育的人群以“远京城”的沿海地区为主。不然第一批院士中数理组28位,怎么就连一位京津人士都没有?

除了以上有多少种可能的原因?退一步说,如果当年的院士综合素质的确高,我们能回复之前的那些模样么?比如几乎当时绝大部分院士都是留学归来,难道我们现在评院士也能把留学看做一大要素么?比如那批院士的高等教育大多起始于辛亥革命前后,成长于军阀混战期间,定型于抗日战争之中,我们总不能也来这么一大出吧。另外当初那批人大多已然作古,有句话叫“距离产生美”...

我觉得,本世纪初那一批人毕竟只是少数受教育的群体中的精英,而现在这批批院士大多是普及基础教育后选拔出的精英,按比例来讲,无论怎样后一批人的基础教育都应当比前一批人扎实得多。同时在现代的录取条件下,虽然江浙录取比例下降,但录取人数绝对是上升的。院士作为学术巅峰的标志,他们的整体水平并不反映国家的教育体制优劣,而是国家的科研机制,科技投入与学术风气。在很大程度上上层建筑与下层建筑是完全脱开的两个部分。院士水平高低与高考录取制度无关。

家园 大街上看美女

够劲的丫税前么?

家园 呵呵 怪叔叔来到~~~~~~~
家园 上海教材在往素质教育上靠,教学考试选拔又还是应试教育的一

上海的问题是:教材明显地往素质教育上靠,学考试选拔又还基本是应试教育的一套。出教材的是高瞻远瞩。高一级别选拔者不能以适合素质教育的方法来选拔,只能沿用应试教育的一套,以至于奥数英语作文考级泛滥。教学的和学习的就只能用素质教育的教材去应付应试教育。

教改尚未成功,同志还需努力。

家园 请问师兄,78级免试要什么条件?

因为俺那级也有17个状元,但是似乎一个免试的都没有。

俺比你晚6年,78级的老乡俺认识两个--一共五个。

家园 sigh

I am a scientist.

可以说小时候的梦想实现了,可惜现实并不像梦想那么美好。

家园 小东西,摸摸,掐掐,抱抱,咬,不许乱动
家园 我河南的从初中开始这种生活...小学就有晚自习...
家园 翻老泥翻出来的。。。

俺不是北上广的,03年参加的高考。你的这个抱怨或者说疑惑,我之前也有过,不过后来想通了。。。

分数不代表一切的呀。。

我自我安慰,同个批次的非北京上海的童鞋和北京上海的童鞋相比,估计在非科目考试的科目方面差了点。。。()

不知道我是不是表达清楚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 40
上页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