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上海博物馆(1) -- 米宝

共:💬116 🌺73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家园 请教: 关于这个西汉透光镜

印象里文字介绍说是因为铸造应力而产生的透光现象.但这毕竟是一块大厚铜板啊.难道这应力能改变分子间距而让光线可以衍射? 另外这块透镜是一面光滑一面带花纹,要是用相同的技术把两面都铸上花纹,那会是什么效果呢?

记得当年看到时很是震撼了一下.老祖宗的宝贝我们真是丢了不少啊.

多谢楼主好照片.花顶!

家园 锦衣侯兄能不能和大家分享一下?
家园 偶不会贴图.:(
家园 玺印馆虽然学过,已经忘光了

我对印章么兴趣……不过照片里的那几张,最大的那只如果我没记错是田黄,还是老坑的。这么大块儿的田黄现在那是天价……

第一张的钟只有一枚,有点可惜,而且从价值来说,这枚钟也不算很有特点。上博值得着力介绍的是子仲姜盘不到的地方那套编钟“晋侯蘇钟”,那里一直重复的背景音乐就是那套编钟演奏出来的。而且那套钟上的铭文并非其他成套青铜器上铭文主要内容大同小异、扩写版和缩写版之间的区别,而是如同信纸一样一段一段连续下去的。最后,晋侯蘇钟上的铭文不是铸造而是刻画出来的,而能够在青铜上刻画的很可能是铁器,所以现在有种说法,认为晋侯蘇钟铭文很可能说明了我国铁器比比现在所认为的战国更早投入使用。

钟的拍摄地点大概是在吴王夫差剑旁边,背后是超大的一个甗——集X甗,当中那个字打不出来。从安徽发掘出来的,超强悍——是海关拦下上半部分,本地发掘出下半部分之后再凑在一起变成成套设备的。吴王夫差剑本身也是超强悍的,传说——只是传说而已,传说有一次此剑出国展出回来的路上,已经被丝绸棉花左一层外一层包得严严实实。可是飞机在半空遇到气流狠狠颠簸了一下,老专家就说要糟糕。下了飞机老专家哆嗦着手打开包装一看,眼泪刷地下来了——剑尖滑破重重丝绸棉花纸板顶在了坚硬的外包装上,都碰弯了,向上翘起。锋利以至于斯!剑身上用鸟虫书体(南方流行的铭文字体的一种)写着“吴王夫差自作用剑”,要我说不比越王勾践剑来得差。

钟鸣鼎食是那样解释没错,但另外一方面需要说明一下:钟和鼎一样是根据地位高低有仪制规定的,天子九鼎八簋,好象是五组钟,到了士就是一鼎一簋,我忘记了是配一套还是没有钟……。

是的,八牛储贝器说白了就是储蓄罐,这是西南少数民族青铜器的代表作之一。把手是老虎,很生动的;还有个更生动的西南青铜器,我记得是鎏金牛虎搏斗配饰。两只老虎一只咬住牛的咽喉,一只伸爪拍向牛的心脏部位,说明铸造者观察得很仔细……不过老虎一般性不是都是独居的吗?

透光镜那就是超人,我到现在还没理解人家的科学原理……好吧我物理没学好……

陶瓷馆。

三足鼎是仰韶的吗?我记得应该是上海周边某个历史遗迹的……有一句说一句,早期陶器和青铜器应该去河南博物院看,虽然上海藏品多,但河南才是原产地啊!道理和明清文物要去北京和台北看,隋唐文物就要去西安看是一样一样滴……。

多子多福那个,呃,呃,你喜欢它是很好,这是南北朝时期的产品,作用是,我还是不告诉你了……。

天王踏小鬼是唐三彩,顺带说唐三彩不是瓷器是陶器,嘿嘿,如果看到剖面是白花花的瓷质地,那必然是假滴啊假滴。踏小鬼是天王的规定动作之一,现在在藏传佛教的形象里也经常可以看到的。这个,以前唐人没那么怀柔,人家喜欢以暴制暴。从钲上的饕餮纹到各种镇墓兽之所以大多狰狞可怕,也是这种思想的一贯反应。

话说,从天王踏小鬼到景德镇云龙纹缸,当中米宝同学跳掉了陶瓷馆最有看点的一些东东啊……。唐代产于浙江的秘色瓷,那真是“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的美丽;宋代的哥、汝、钧、定、官五大名窑,尤其汝窑的完整件据说国内不超过80件;宋代出口的龙泉窑,英文瓷器的Porcelain和它直接相关;元代开始出口的青花瓷使用的苏麻利青和后来的青花比起来更加浓郁深厚的秘密;以及明代红釉(祭红、美人醉)、斗彩的出现——不过说实话,我蛮bs明代官方的审美观的,斗彩和五彩那都多恶俗啊,难怪一样被恶俗的万贵妃所喜欢。而且明代民窑的作品也是乏善可陈,记得有一个明晚期青花梅瓶上,那条龙的造型整个儿有气无力和大号蚯蚓也似,和清中期的青花三彩龙纹瓶相差不可以里计。另外如果我没记错,陶瓷馆里最RP的一只造假古董也是明代产品……。

雍正朝龙缸,米宝同学应该拍特写。为什么呢,这只缸除了因为大、难以烧制之外,它的釉上得很漂亮,叫做出筋。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一个人比较瘦,他握起拳头来,就可以看到皮肤下面的血管脉络。这只青釉缸也有类似的效果:浮雕的龙身突起的地方,釉少而薄;凹陷的地方呢,釉厚而浓。这样在釉薄的地方把瓷胚的白底表现出来,釉厚的地方则有清翠色沉淀,这是相当困难的工艺。完全不同于隋唐瓷器那样釉只刷上半部分的爱好,和龙泉窑喜刷刷喜刷刷釉层厚达5mm的追求。据说雍正虽然一向被认为刻薄寡恩,但他很关心官窑的窑工的生活,因此窑工们大生“士为知己者死”之心,这种缸虽然难烧,倒是烧一个成一个,烧两个成一双的。这是传言,姑妄信之。

家园 青铜馆里倒是有芝加哥公牛队的队徽,如假包换:P
家园 要是有这么样的讲解倒是真好啊~~
家园 说起来真伤心,那时候很多差点就被大炼钢铁炼掉

可怜那是青铜啊,怎么可能炼出钢铁来呢?那不是缘木求鱼吗?

青铜馆出口这里兽面纹龙流盉旁边有一对鉴(?)虽然精心修复过还是看得出来很多地方是缺失了的。老师当时说,这是个右派教授被打发去守炼钢炉,在炉口硬生生冒着再被批斗的风险拦下来的,当时已经是一包碎片了。这一对得救了,可是有多少没来得及抢回来啊,想想都心疼。

家园 西汉透光镜并不是真的透光

那个有花纹的光斑还是镜面的反射光,是说镜面由于铸造冷却和打磨后产生的肉眼不易分辨的应力花纹,经过强光照射就会比较清晰的反射出来。

我理解的。

家园 上博那个天圆地方,要拿青铜来比的话

像簋超过像鼎。因为鼎都是有脚丫子(足)的,部分簋则有方的底座。

我所以一直比较渺茫,谁把上博比作鼎的啊……还是鼎的知名度比较高一点?

家园 估计还是鼎的知名度高吧

鼐、簋、簠之类的,一般人连这几个字都不认识,念不出来的。更不会知道是什么意思。

再说,如果真说是“簋”,难免让人联想到“簠簋之风”。

家园 决定了,下回去上博一定要拉上你,嘿嘿。。。

真长知识啊。

你不提我差点忘了,那个编钟那里的背景音乐听起来超有感觉咯,仿佛穿越回去一般。。。那套编钟我也照了不少,效果都不太好。

关于用鼎的规则倒是前一阵刚看过,摘录如下:

“但是中国饮食并不是打商周时代就如此精美的。其中的发展变化,也有很长的一段道路。先秦时代,中国人一说整点好吃的,基本就是弄几个叫做“鼎”的锅子,往里面里大块炖肉。这里面还有讲究,按照礼仪规定,国君吃饭,前面能支九个锅,里面可以炖牛肉;卿(高级官员)前面可以支七个锅,里面可以炖羊肉;大夫(中级官员)前面可以支五个锅,里面可以炖猪肉;士(低级官员)前面就最多只能支三个锅,里面也就能炖炖鱼肉。当然,这个就象四菜一汤的规定一样,只能落实到文件上,真吃起来未必是这样。”----押沙龙《鳆鱼和老鼠》

吴王剑是这把吗?上面刻有精美花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多子多福那个东西是干吗用的?说吧说吧,让人很好奇的说。

家园 你……真的要知道?一定要知道?非知道不可?……

提示一下,最近好像那啥恐怖灵异类被禁止了……

相关的哦,呵呵。

那个说法应该是不确切的。鼎、尤其是青铜鼎,现在很多看法是不用来烧菜的,而是陈列的祭祀用具。第一,青铜熔点并不高,用来烧菜的话上面的纹饰很可能会变形;第二,青铜本身是铜、锡、铅的合金,尤其最后一个,吃多了会有什么后果大家可要想清楚。用来真正当砂锅用的是陶鼎。然后关于锅里有什么牛肉羊肉,我otz,那个应该是太牢、少牢之分吧,是说不同级别的贵族用来祭祀祖先的食物级别也不同。再说鱼在当时也不是平民百姓随便得到吃的东西,否则就不会被孟子拿来和熊掌PK了。最后么,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士一鼎一簋。我回忆了一下,应该是这样没错。

家园 于是看看上博对面的上海市政府之后,我默了

这样说来,这个嫌是务必要避一避的

家园 士一鼎一簋?

从数列规律上看好像士三鼎二簋更合理?

另外九鼎难道是九盘内容不一样的菜?蔬菜好像是不用来祭祀的.如果是九种不同的荤菜,大概都是些什么呢?青铜时代的畜牧业还不是很发达吧.

印象里鼎上菜,簋盛饭.这八簋要是放八种不同的饭好像也太夸张了吧(那时候种植业很落后),是不是连豆子也算上的?

还请故园兄解惑.谢谢.

家园 这里面恐怕有误会了,我没说清楚

关于士,有说法是三鼎二簋,也有一鼎一簋的说法,我目前还不知道哪一种更正确。不过当初学习的时候说是一鼎一簋的而已。鼎在陈列祭祀的时候里面有没有菜,说法也有不同。有说是九鼎承载牛、羊、猪、鱼、腊、肠胃、肤、鲜鱼、鲜腊等九种荤菜的,也有说九鼎八簋是光放着不盛菜的,太牢少牢另案处理。我倾向于后者,很难想象问鼎是问人家的肉锅……就算那是祭祖的肉锅,总感觉很奇怪。我们在青铜馆学习的时候,老师都是再三强调青铜绝大部分是礼器,到了后期才渐渐转成实用器皿。这话的意思是,镶嵌十字文方钺不是用来执行斩首的,扁足龙纹鼎也不是用来吃火锅的,都是放在宗庙里当陈列品的,基本都是用来看而不是拿来用的……。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