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河内大牛有人研究过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吗? -- 奔波儿

共:💬21 🌺2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下页
家园 河内大牛有人研究过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吗?

这无论是中国航海史还是世界航海史上都可谓是前无古人的盛举,可在网上能找到的资料很少,连郑和最终的埋骨之处都是一个谜。

家园 明朝那些事里面

讲过的,不知道对你来说够不够详细了,可以参考一下。

家园 郑公公再一路走下去,叫三宝垄的地方肯定比叫哥伦比亚的多
家园 郑公公的墓在南京郊区

周围住户大多是郑和手下的后裔,说是世代保护郑和墓的,而且都改姓了郑。历史上关于郑和下西洋的资料不多,他手下马欢和费信写的东东是最重要的。

还要说一点,近年来郑和走红了,和中国历史与世界接轨密不可分。其实郑和在明朝史哪里有什么地位。但是因为追求“蓝色文明”,就把他老人家挖出来了。多多少少也是民族自信心不强的表现。

家园 有,只是好久不见了

碧血汗青:【原创】《明帝国海风云》(一)

家园 【原创】我最近正在看这方面的文章

个人以为,印度,是当时世界财富的中心。

郑和的角色,不能过于拔高。虽然这样说很容易得罪人。梁启超把郑和说得很高,为太监中的伟者,但我不这么认为。

明朝主动放弃印度洋的商业网络,决定了中国后面衰弱。如果注意一下,汉朝到唐朝,一直保持着和印度的海上和陆地贸易和文化往来,想象印度给中国带来了多少东西?而宋朝,是一个伟大的商业拓展时代,开始将阿拉伯人驱逐出东南亚的商业网络,进军印度洋。而元朝,放弃了这一财产。明朝受元朝的影响,一直没有开展正常的商业往来。哥伦布是冲着印度的香料去的,葡萄牙也是,东南亚只是副产品。英国人,是靠印度起家的,YSL的最大扩张,发生在印度。

中国剪除了本国在海外的势力,造成YSL利用中国形成的贸易网络,继续东进,导致YSL势力坐大!

如此,明朝和清朝罪不可赦!具体细节我另外发问吧!

家园 南京的那个是衣冠冢

据明史记载,郑和是在最后一次下西洋时,1433年4月病逝于印度古里。至于他的遗体时安葬在印度还是运回国内,还存在很大争议。不过一般大家都认为南京的郑和墓是他的衣冠冢,他的安葬地为印度古里,但古里究竟为印度何处?至今尚无定论。

郑和下西洋的文献档案原藏明故宫,后毁于兵火,丧失殆尽。现在相关史料主要来自郑和的随从马欢、费信、鞏珍三人分别著写的的《瀛涯胜览》、《星槎胜览》和《西洋番国志》,以及流传至今的《郑和航海图》。囿于条件所限,无缘拜读。

至于为什么提及郑和,从小时候看《世界旅行家的故事》,我就一直对这方面的历史很感兴趣,而且所从事的工作一直与海洋相关。至于别的如何如何,我不关心。

家园 就是这几本书

综合的可以看看法国人伯希和写的书,冯承钧翻译。

家园 那也得占住了才行
家园 大明与印度的直接贸易能给中国带来什么?难道是香料??

而且似乎当年没有必要把印度作为贸易中转站吧?

家园 当时伊斯兰海上势力早就坐大了

事实上郑公公上岗的主要原因是他是个穆斯林,一来看得懂明朝搞到的阿拉伯人的航海资料(从蒙古人那抢的,元朝贸易那么发达的时代你怎么说放弃了航海贸易呢),二来容易和海上的回回兄弟交流。

中国和欧洲不一样,没有他们那么大的香料需求,他们为了对付漫长的严冬要准备的腌鱼腌肉以及乳制品需要大量香料,而中国到现在全世界范围内做菜时香料的使用也是比较低的,印度要是能提供大量优质廉价盐贸易倒是比较有赚头。

家园 为什么古代缺盐呢

按说当时中国的海岸线也不短了,盐场应该也有的是啊。真要说缺中国可能缺黄金宝石象牙之类的,真正的生活必需品大概几乎没有。

家园 中国一直缺粮食,"人相食"几乎每个朝代都有。
家园 明朝那个时候已经不怎么缺盐了,而且从印度运盐多半会被国内盐商做掉
家园 非也非也

郑和也是个佛教徒,道衍给他受的戒。但现在的回民和搞历史的却选择性地遗忘。类似很多海瑞是回族之类的笑话让人不耻!国内搞历史的该好好反省反省了

香料,直到荷兰人有意识地种植,阿拉伯势力才得以坐大。

中国当时的香料消耗量是世界最大的。

现在中国产胡椒量是世界最大的,就在海南。丁香坦桑尼亚最多,反而东南亚产的少了。

郑和上位仅仅在于他是皇帝宠幸的太监。换个人也可以干好,盲目拔高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不是事实。

明朝的航海技术受惠于宋朝。而元朝的贸易是畸形的,白银和黄金大量流出,结果明朝初期货币短缺。

总之,现在很多人的认识都是错的。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