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二战苏联和德国军工生产的一组数据 -- Parsifa

共:💬24 🌺85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大体上原因是

1 运输成本,美国英国援苏可以海运,可以运比较多东西,可以运大家伙。其中最安全的航线是太平洋,德国无法截击,飞机潜艇够不到。由于日苏没有宣战,美国船挂上苏联国旗就能平安到达海参崴,但是美国要运到阿拉斯加上船,苏联要走漫长西伯利亚运到前线,路途比较长。然后是大家知道最多的大西洋,从英国运到摩尔曼斯克,这条路比较短,受到德国截击也最多。还有一条是走伊朗。中国抗战广州失守后海路全断,开始靠缅甸的公路,后来甚至靠驼峰,更加困难。

2 还有就是苏德战场的激烈程度远远超过德国。苏联的实力和砝码也好于中国。德国的战争能力高于日本。中途岛后,美国就基本能够吃定日本。但是在德国方面,陆战盟国虽然在意大利还有诺曼底后的欧陆战场占优,但是打得很吃力。需要苏联牵制德国。美英到1944年才开辟第二战场,苏联很不满意。多送很多物资也可以安抚对方。

家园 我的几个看法

1 德国煤、钢、铝的产量一直远大于苏联,武器产量却比苏联少,说明不是资源不足造成,而是军工产能不足,这与盟军的大轰炸与人力资源不足有关,因此纳粹德国大量使用奴工,但这些奴工的素质与生产效率可想而知

2 德国的石油产量一直远逊于苏联,这是由于他自身没有油田,罗马尼亚提供的又有限,人造石油工业在后期又被盟军炸得半死不活。所以希特勒为什么执著于打下巴库油田是有原因的。缺油,也造成了武器的不足,因为即使生产出来也跑不动。

3 1941、1942可以说是德国的全盛期,可连此时除了飞机以外,坦克、火炮的产量竟然都远逊于苏联。可见德国的经济在当时根本没有进入彻底的战时状态,很多资源尚被用于民用经济上,这与之前轻易的胜利造成希特勒的自大有关。而飞机产量大,可能与负责空军的戈林在第三帝国的地位有关。

4 毛子近乎恐怖的火炮产量,反映了其建军思想。我想,纳粹的失误之一也在于火炮太少,尤其是中期以后可以有效对付苏联坦克海的反坦克炮。由于希特勒的坦克情结,德国耗费了过多资源在费效比并不高的重型坦克上

家园 我今年去柏林玩

看到一些关于前东德的展览。

东德在1953年发生了反对苏联和东德政府的6月17日事件,原因就是东德的工人抗议社会主义国营企业提高劳动定额,不加工资。

而后来东德人时不时逃过柏林墙投奔西德,也是因为西德生活水平高。而东德在华约社会主义国家里生活水平算是比较好的。

作为一个传统发达的国家,德国人对于生活水平的要求还是比苏联比较高一些的,不如苏联下层人民那么吃苦耐劳。

纳粹之所以统治了那么多年,在二战前民心士气高涨,还是因为他上台减少了失业率,让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提高。所以纳粹如果像苏联那样把老百姓的生活水平那样压得那么低,那么纳粹的统治威望就会迅速跌落。所以这个“德国的经济在当时根本没有进入彻底的战时状态,很多资源尚被用于民用经济上”,未必全是希特勒因为早期的胜利自大,也是现实考虑。

家园 你说的也有道理,但那主要是战前的情况

希特勒上台是靠着对德国百姓种种关于民生的许诺,上台后也确实实现了一些

一旦进入战争状态,即使希特勒全部终止民生改善,我觉得德国人还是可以忍受的,因为战争的胜利、对战败国的掠夺本身给国民可以带来实际的利益,而一种膨胀的民族虚荣感更像精神吗啡一样维持他们对纳粹的支持

我觉得,除了自大,顾忌民众不满之外,最重要的是:纳粹靠种族主义意识形态上台,强调德意志民族至上,最终还是要被这种意识束缚住。这才是放不开手脚彻底“要大炮不要黄油”的深层原因。因为,把国民生活水准弄的像“劣等民族”诸如苏联一样低的话,纳粹政权和侵略战争的合法性、合理性都会出问题了。

另外,同样为了这个意识形态,还得灭绝犹太人等民族,还得往东部占领土地转移日耳曼“过剩”人口等等,这些都是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却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事。犹太人的最终解决这一块,连宣传的效果都没有,直到战争结束都是秘密状态下的,只是为了满足希特勒个人那个疯狂的梦想而已。

家园 如果引入每生产一种武器所需工时数,会更有意思

德国武器装备的工时数应该远高于苏联。

家园 德国武器的质量优势被苏联武器恐怖的数量优势彻底淹没

德国武器的质量优势被苏联武器恐怖的数量优势彻底淹没

家园 主要是希特勒不敢过分降低德国的生活水平,到最后德国妇女都

没有进工厂做工人的。苏联,连美国都大量动员妇女的。

家园 是啊,这个也是希特勒的执著之一,妇女就应该待在家里生孩子
家园 美国人要么援助这些物资给苏联打德国人,要么留下这些物资装

备美国人打德国人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