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和萨苏的《孟良崮上鬼神号》并谈张灵甫之死的罗生门 -- 钟子麟

共:💬136 🌺183 🌵1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家园 呵呵,照片挺帅,有点像偶像明星啊。
家园 蒋介石与韩练成的这段对话

原话不知道有没有出处?即使我也不会说出“一兵团含三个整编师”这样的话来,韩将军作为委员长高参,不可能连汤兵团有多少兵力也搞不清的。其次,5月11日74师才刚开始出发,按命令就是要拿下坦埠,与判断“无线电信号的密集程度”没什么关系,而且根本还没发生退守孟良崮这回事,韩将军怎么可能这时就向蒋提出中心开花的计策来?感觉像是写小说的编出来的“台词”,而且编得有点离谱了。

家园 老实说张灵甫人生的最后一幕并不光彩

如果照你所说的情节,真的很不光彩。

第一是没有胆量自尽、也没有勇气突围,对于一个军人来说既然又要“杀身成仁”、又没有胆量自己解决,其实是很丢面子的事情。

第二是临死了还强拉自己的同僚和下属陪葬,这个实在和所谓“太原五百完人”名单上、阎老西的“特警处”的那帮高级特务的所作所为没有两样。

对比一下共军这边的,无论是湘江突围时率部担任后卫任务那个红军师长——人家伤重被俘,在担架上醒过来、自己把肠子扯断而死;还是方志敏——人家兵败被俘后坚贞不屈,留下《可爱的中国》作为绝笔,坦然赴死,都比张实在是高了一个层次。

和同一时期兵败自杀、突围时阵亡的国军将领也没法比。

家园 看他的过去,就可以知道他的现在;看他的过去和现在,就可以知道他的

将来。

一以贯之而已。

家园 他并没有强拉同僚和下属陪葬,见内

1。命令下属向自己开枪等于没胆量自尽吗?那么您对史可法怎么评价呢?大秦猛士:将领让部下杀死自己倒不希罕

2。跟着他一起死的,只是与他感情最铁的,这里有解释

钟子麟:觉得这个推测没有依据

3。他只是不愿意自己突围而已。他选择不突围,你可以说这是没有勇气突围,鄙视之;他要是选择突围,你也可以说丢下还在抵抗的官兵自己突围逃命,鄙视之。反正要认为他不光彩的,怎么的都有话说。在我看来,一个将军战败,选择以自杀来陪那些战死的官兵,是对死去部下的一种负责行为,算条汉子。

家园 那个“抬着走,死在半道上”的说法

据说是采访者从当地村里老人听说的,这种来历不明的“听说”,我是不敢往书里写的。其实在山上目击张灵甫尸体的证人,国共双方有名有姓的我在书里就列了好几个,那个说法实在太扯了。

家园 日军将领那个例子并不恰当

日军将领战败自杀的时候,帮忙的下属,有的属于“介错”,也就是长官按照武士道的规矩剖腹、介错帮忙完成最后一步:挥刀斩下长官的头颅(后来也有用枪的,本质上还是扮演介错的角色)。比如旧日军末代陆相就是这样,帮忙介错的好像是他的妹夫、用手枪给他脑袋上补了一枪;太平洋岛屿争夺战中剖腹自尽的那些日军指挥官、也都是介错帮的忙。剖腹这玩意,介错是必不可少的。还有的就是伤重、不能自己了断、这才让部下帮忙。

旧日军的将领,在战败自杀这一点上一点都不缺乏勇气,像东条英机这种在军部内被鄙视的无能之辈(石原莞尔公开称之为“东条上等兵”)的政客,都敢用手枪冲自己心脏的位置来一枪。

当年北洋海军败亡,很多高级军官在最后时刻选择了自杀殉国,但是最为后人诟病的是,其中只有一个选择了用枪自杀——这种军人的方式——了结自己,绝大多数人选择了吞鸦片这种比较舒服不太血腥的方式。

至于说逼迫同僚和下属给自己陪葬,我觉得实在没啥好说的了;越是感情最铁的越不应该这样,佛经云‘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张灵甫倒好——‘我要入地狱你们也得陪着’,实在不足以道哉。

关于突围,我觉得张灵甫最后时刻的选择中,无论是率领部下有组织的突围、争取最后一线生机,还是只带少数随从只身突围,都比他这个不伦不类的拉着几个同僚下属、命令身边卫士开枪把他们打死要好。张灵甫作出这样怪异的选择、而没有勇气选择突围,实际上说明他的精神已经崩溃了,无论如何这也算不上件光彩的事情。换句话说,哪怕张灵甫学习旧日军军官,在败亡的最后一刻搞“人弹猪突”,也比他的选择要好。

顺便说一下,张灵甫生命最后时刻上演的这一幕,让我想到一个类似的例子:纳粹德国的戈培尔夫妇。柏林陷落的前夕、在总理府的地下掩体里面,夫妇两亲自用氰化钾胶囊毒死了六个未成年的子女,然后让卫兵开枪把自己打死在掩体的门口。

我没有刻意想贬低张灵甫,对于他、我谈不上有什么好感也谈不上有什么恶感,只是觉得他生命最后一刻的这个选择实在太怪异、太不光彩——如果要选择死亡去陪伴自己阵亡的部下,他有很多其它更有意义、更加阳刚的方式去实现自己的愿望。

家园 您怎么不提还有合适的例子呢?

我请您看网友大秦猛士的帖子,里面谈到的有史可法,而不是日军将领呀您坚持说张要部下‘我要入地狱你们也得陪着’,有什么依据吗?前面我已经解释过并没有这样的事,不愿意死的参谋长副参谋长等人都好好活着,而那几个自愿跟着他自杀的都是成年人,还是高级军官,与戈培尔的孩子有什么可比性呢?如果张扔下已经身负重伤躺在山洞里走不了的铁哥们卢醒(从十几岁就开始跟他了)、周少宾而自己带一队卫士去逃命,相信您也不会认为这样才够勇气才是“更有意义、更加阳刚的方式”吧?至于说突围,张灵甫最后一次指挥较大规模的突围是在当天上午10时左右,但是不成功,这点在解放军的军史上也可以查得到。从他写遗书的时间,可以断定就是在突围失败,全军阵地崩溃之后。那个时候如果他再想离开山洞活命的话,下场不过是后来的杜聿明或黄百韬、邱清泉,在我看来,还不如就这样自我了断了呢。

Anyway,对这个人这种行为,或者什么选择更好,个人看法难免有异,见仁见智吧。

家园 各自保留意见吧

我始终觉得,在同时代的国共将领中,在兵败的最后时刻选择一死的不少——相对来说国军将领多于共军,国军喜欢宣扬“自杀成仁”,但是共军不鼓励,似乎在共军的价值体系里面并没有把“自杀”和“成仁”挂上钩——和其它人相比,张灵甫的选择实在太奇怪,有胆量选择死亡、却没有勇气自我了断或者是抵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实在少见。换个角度、从价值取向上讲,我对鼓吹“自杀成仁”很不感冒,始终觉得这和封建时代的“贞洁牌坊”有点异曲同工的味道……

你说到史可法,倒让我想起了另外一个和他类似的人:瞿秋白。瞿秋白在被国民党捕获之前并没有自杀,但是被捕后他软硬不吃、坚持自己的信仰不投降,最后被枪决的时候、选择了不蒙眼、面朝行刑队枪口的方式坦然受死——我觉得这种选择,比起在全须全尾的情况下,让自己的卫兵把自己和同僚、下属一起打死,需要更多的自信和更强烈的舍生取义的道德倾向,因此更有英雄气概。

至于杜聿明、黄百韬还有邱清泉——其实还应该加上郭景云和黄维,他们的选择各异、结果各异,有人死了有人活着,但是我始终觉得他们当中的任何一个、在作出最后的决断的时候、都比张灵甫的选择更加合情合理、更容易让人理解。

家园 史可法是文人,冷兵器时代,又要等到城破再死,有人帮忙是必要的

要不然乱军之中自己动手成功率较低。

张灵甫呢?

家园 呵呵,"國軍抗戰精疲力竭,根本不愿再戰"?

也不知道是谁气势汹汹地喊出"三个月消灭共军"的?现在倒变成"國軍抗戰精疲力竭,根本不愿再戰。另外國民政府若主動開戰,恐會失去美援,那是渴望早日休養生息的國民政府所不願意的"了?

真能倒打一耙啊.

家园 胡说

国民党不愿再战是假.

共方抗日军民死于国民党发动的内战是真.

家园 嗯,答复如下

1.俺的原文引自韩练成之子韩兢所著传记。非小说也。

2,关于“一兵团含三个整编师”之类,俺倒觉得,首先韩练成原话未必如此,其次,此处韩应该不是在向蒋解释一兵团的构成,而是指当时七十四师,二十五师,八十三师靠在一起的态势。因为要结合上下文才能理解:“倾向以整编第七十四师为中心吸住共军主力、再发动10至12个整编师围歼共军这个方案。一兵团含三个整编师,以七十四师张灵甫部固守一地应该没有问题,关键是一定要保障外围后续部队的强力增援。”

3,当然,此处也有可能是韩兢未能充分理解其父原话而误传。

4,此外,(呵呵,俺本来想写进王耀武故事里的,但是,看来孟良崮一战,俺似乎不必大费笔墨了。。)---俺一直想要指出的是,孟良崮一战其实打的很险,因为:

其一,此战的第一个错误在于张灵甫的骄傲,张灵甫或者汤恩伯或者蒋介石都没有料到,土共竟然敢于在国军紧密队形前,分割包围并歼灭王牌七十四师的胆略。----换句话说,从共军方讲,粟裕敢于“从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胆略是此战胜利的第一步。---不仅仅是因为粟裕富有进取心的魄力,而在于这个决策出乎蒋军的意料之外。----但反过来讲,粟裕大将的这个决策事实上成功的概率未必能超过50%,----一个有力的例子就是此战后不久的南麻之战,华野就未能以二,六,九三个纵队攻取整编十一师驻守的四个团-----张灵甫如果不是因为地势不佳,补给不够,他的七十四师绝对不会仅在三天之内全部被歼。

其二,在阻援的战斗中,也是险到了极点,廖正国部就差一点被突破白马山。此战最险时,援军和七十四师就隔着一座白马山,(强烈建议对该战有兴趣的同学去看看此战开战前的态势图和经过图,这样才能了解此战的惊心动魄和粟裕的无比胆略和魄力。),又,李天霞的八十三师未能及时有力救援也同样是一个因素。当然,李天霞固然嫉妒张灵甫,但他绝对还没有到故意让七十四师送死的想法,只不过他也没想到共军居然真的有吃掉七十四师的胃口吧。也就是说,李天霞对七十四师的救援并不是从头到尾都没有尽力,而只是尽力的太晚了。若他早一点动手,此战结果是很难说的。

其三,孟良崮一战,七十四师面对五个纵队的围攻,最后,我军伤亡人数和七十四师伤亡人数近乎相等。可见七十四师无愧为御林军的威名。也可见此战的酷烈。--如果如韩练成所说,那324支勃郎宁重机枪能够正常工作,此战胜负,安可逆料?(有河友说,反正后来七十四师已经弹尽粮绝,所以,这些重机枪是否发挥作用都无所谓,事实上,若这些装备能发挥正常的话,七十四师的守地就不会被压缩的那么快,对战斗进程的影响是很大的。)---而且,此战歼灭七十四师后,华野本打算再乘胜追击整编25师和83师,但事实上华野已经连续三昼夜苦战,上下皆极度疲劳,已不堪再战。----所以,也可见此战华野的辛苦程度和惊险。

所以,俺对韩练成将军对七十四师被歼的“贡献”是有所保留的。韩兢的文章似乎总有点“事后诸葛亮”的味道。因为,如果此战华野未能聚歼七十四师,那韩练成的建议,就不知道是对国军有利,还是对共军有利了。-----------现在很多人把郭汝瑰,刘斐等作为国军失败的借口,其实未必公平。

又,关于“5月11日74师才刚开始出发,按命令就是要拿下坦埠,与判断“无线电信号的密集程度”没什么关系,”一段,其实华野的驻地在坦埠,国军4月3日就知道了,因为有一个俘虏兵跑到国军方告密了。因此,4月3日,华野总部还遭到了敌机轰炸,幸好防空得当,没有损失。

关于“根本还没发生退守孟良崮这回事,韩将军怎么可能这时就向蒋提出中心开花的计策来”,俺倒是觉得,中心开花之策,有可能是韩将军的提议,至于时间是哪一天,也许是韩兢的转述有误。-------从当时的情况看,““几种作战方案我都看过了,共军善打运动战,我们在鲁南就是吃了这个亏。我倾向以整编第七十四师为中心吸住共军主力、再发动10至12个整编师围歼共军这个方案。”说明可能汤恩伯向蒋提出了几个预案,然后韩练成诱导蒋选择“中心开花”一案。---因为,韩将军考虑到作战地区是山区,不利于七十四师发挥装备,火力优势,"蒋忽视了地形的制约:山区不利于重武器的设置和火力发挥,整七十四师把卡车牵引的所有105口径榴弹炮和吉普车牵引的山炮、战防炮全部仍在山下,在装 备上对解放军并不占多大优势;山区同样不利于配备重武器的增援部队运动,作为蒋身边的中将参军,韩练成没作任何提醒,原封不动地把蒋的命令送出。"----这应该是韩练成此战的主要贡献,至于整二十五师,整八十三师救援不利,天气,地势又和七十四师作对,以及共军出乎意料的坚决穿插,分割,包围都不是韩练成所可能预料到的。-----换言之,他只是贡献了一个七十四师被歼的可能性。

以上。

家园 也发一张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家园 张是抗战英雄,共方阵亡的也有抗日英雄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