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默哀】周柏春先生因病逝世 -- kkilo

共:💬37 🌺21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家园 有个记电话号码的滑稽戏:

饭店的号码:222777-来来来,切切切。

银行的号码:531885-吾塞要,帮帮吾。

家园 周柏春

外链出处

家园 严顺开的表演更接近北派的小品
家园 还记得他们有这个独角戏的

说是上海食品公司的电话号码。

兄台好记性。

家园 播放他们一个经典段子:学英语

[MP=320,40]http://nbgg.net.cn/quyuan/sosoo/adslab/du2/nbggdu2l.mp3[/MP]

怀念一下姚慕双周柏春这对兄弟曲艺家。

26个字母倒背,49年前就经常在电台上播放,很经典的一个段子,家母说外公曾请他们来唱过堂会,特别点过这段和“吃酒水”。

在这个网上还有很多:

江南曲苑网

家园 严顺开是科班出身,中戏演济公的游本昌是他的老师

姚慕双周柏春的男弟子名字里都有个双字,双字辈是明双,比较著名的有:王双柏,王双庆,吴双艺,童双春,翁双杰等,再加80年代正式收的李青。

女弟子都用复姓,含暗双的意思,有上官青,诸葛英,欧阳莲等。两位老先生大概合收了30位学生。

姚慕双是浙江宁波人,姚是余姚的大姓之一。拜何双呆(吴语,不是发dai的音)为师,所以起艺名慕双,姚慕双原名姚锡祺,有个儿子名叫姚祺儿,弟弟周柏春原名姚振民,周是外婆家的姓。兄弟两人都曾在教育家陶行知创办的育才中学读书。育才中学原校址在石门路山海关路,是上海的名校之一。

现在姚慕双周柏春两位老先生也算是享到哀荣了,袁一灵最不幸了,退休后没什么事情可做,只好天天端着个小矮凳坐在弄堂口,天天老年痴呆下去,没多少年就去世了,当人们想起纪念他已是十年后了。

家园 后续部分

市井里的流传好像是这样的:

8Q+8Q=不谈不谈(女的情绪激动)

QQ44K=谈谈试试看(男的继续努力)

QK=弹开(女的出离愤怒了)

大鬼+小鬼=乖乖(男的惊呼,作晕倒状)

家园 笑嘻嘻好像是杨华生的老师

记得杨华生好像是拜笑嘻嘻还是笑眯眯为师的。

这些唱滑稽的一般在文革的时候都没吃到大的苦头,听说开他们的批斗会,人们看到笑嘻嘻一身的黑衣服就想笑,等到高呼“打倒黑帮分子笑嘻嘻”,他立马倒地配合,和侯宝林自备高帽子有异曲同工之妙。

杨华生过去住在福建路厦门路那里,经常去附近北京路福建路口的德兴面馆吃焖肉面,老面客都认识他。

家园 这个这个,杨华生恐怕要有意见

无论是姚周还是杨张(张樵侬),笑嘻嘻与他们都是平辈。杨的师父是鲍乐乐(刚才百度搜的)。

笑嘻嘻与姚周曾组成三响档,主要在电台里唱滑稽。后来笑又加入杨的剧团,一时杨张笑沈(沈一乐)合称四大天王。这个合作似乎是很长的,至少一直到后来的《七十二家房客》问世。

笑眯眯与以上几位也是平辈,但名气就差得太多了。

至于说滑稽演员文革时没吃什么苦头,那也要看怎么说。演三毛的文彬彬、演剃头师傅的范哈哈、还有上面提到的沈一乐,都是死在那时候的;杨华生有一段时间被强制在城隍庙扫地,一分钱工资没有(也有可能有几块钱工资,反正不够活的),他妹妹绿杨去看他,还不能和他说话,走到面前假装不小心掉下个三块五块钱的,杨趁人不注意赶紧拣起来。

今天早上电视里在播纪念姚周的节目,姚的儿子姚祺儿也提到文革时姚周两位有三年半的时间没回过家,每到换季的时候家里人就要去给他们拿被褥衣服。

你说的批斗大会观众笑场的事情我以前看吴双艺的回忆文章也看到过。他说在农场劳动的时候,因为他们算是演员,就让他们参与排练样板戏。可他们的形象无论怎样认真演戏,观众都是捧腹大笑。不过观众笑就笑了,他们在台上可是冷汗一身一身的出--把革命样板戏演成滑稽戏了,这个得是什么罪名啊!

再顺便说一句,游本昌是严顺开的老师这我也是头一回听说。(也许严在上戏上过游的课也背不住,不过游好象并没有当过上戏的老师。)不过这两位也许说是“敌人”更恰当一点。《阿Q正传》本来属意游本昌的,而济公最早是找严顺开的。

家园 上海话听不懂,不过英语真不错,北方说相声的没有这个水平
家园 谢东张西望朋友指正

对老杨的拜谁为师一直很模糊,老早听老杨说过,他那时候拜师学生意很不容易,要订三年的合同,要送两三百块大洋,收入还要全归师傅,出师后还要摆台面谢师。偶不知怎么就混到笑嘻嘻身上去了,可见记忆有时候是很靠不住的,外事不决该先放“狗”。

严顺开确实是进的中戏表演系(59年),他先考过上戏,朱端均应该比较讲究完美主义,对形体要求比较高,没有给录取。游本昌也许给严顺开等的讲过课。当过老师的说法是当年上海曲艺剧团的人所说,严顺开有段时间做过领导,在外头面子大,给每个主要演员家都装上了电话,多数伐会讲严老板坏闲话的。游本昌倒是上戏毕业的,再结合阿Q和济公的说法,还真有点是一对欢喜冤家。

十年中沪上这些演员一直没什么正事可做,好点的除了下五七干校就是打杂。听说王盘声在哪个剧场卖票,引来很多人都去借买票机会看看沪剧名角。对演员来说最痛苦的应该是没戏可演了,直到十多年后才重新走上舞台,东张西望朋友和其他朋友可还记得“出色的答案”“笑着向昨天告别”“满园春色”“性命交关”“海外奇谈”“路灯下的宝贝”等一系列的滑稽戏上演? 这大概是上海滑稽戏离我们最近也许是最后一个春天了。

文彬彬范哈哈受迫害的事情确实不知道,总以为上艺司只对付大黑帮分子。另外也只对姚慕双周柏春这对超级搭档最感兴趣,喜欢他们的说法新派幽默,和一般低俗的滑稽有很大的不同,具有一些海派文化的特点。

姚慕双和周柏春还各有一段相似的电台情缘。当时冠一时装公司(后来叫亨生时装公司)老板的千金,喜欢听姚慕双和周柏春的节目,经常打电话点他们的节目,最终下嫁了周柏春,成了一段佳话。还有姚慕双当年在四马路天蟾舞台旁的中国文化电台做节目,正好和女歌手白萍是连档,接触的机会比较多,辰光长后,两人还在电台节目上相帮,后来日久生情,还做了夫妻,又成了一段佳话。

家园 呵呵,指正可谈不上。和老兄一样,都可以算是滑稽戏爱好者

喜欢听家里老人讲山海经,无意间记下了些闲磕。

其实唱滑稽靠得是自身的悟性和脸皮,和相声演员类似,师父除了是入这行的敲门砖,其它也看不出还有什么太大用处。姚慕双当年出道半年就红,很难说能从师父身上学到多少东西。周柏春更是一开始就跟着哥哥唱电台,有没有师父都难说。

拜师是否要送两三百大洋我有点怀疑,因为当年唱滑稽的都是穷人,满师以后除了少数能走红,其他大多数人未必能赚大钱,而且地位又不高。所以家里若是能有这么多钱的话,谁还会去干这行啊。三年合同倒是差不多,蒋月泉的白蛇里讲到大生堂老板王允昌,说是别人家学徒都是“学三年、用三年”,而他偏偏多出一项规矩,还要“看三年”,借以嘲笑他“刮皮”--又多了三年的免费使用时间。

满园春色和路灯下的宝贝算是姚周派系滑稽戏中的经典了,不光他们俩,他们的徒弟们也很出彩。可惜这一拨以后滑稽界除了个王汝刚,就再也没什么人了。别看现在上海电视上似乎滑稽演员和主持人王与马共天下,我觉得现在这些人与姚周甚至双字辈相比都差得太远了。

家园 周柏春是那个捧哏的

说英语的是他哥哥姚慕双,据说早年念过教会学校,所以英语发音不错。

家园 沉痛悼念

周先生和姚先生的滑稽戏是吾极爱看的,如同北方候老先生的相声,有功力,不庸俗,已在幽默的范畴,且有文人气。

印象中最深刻的,是周姚二位以及其他上海滑稽戏的名角们出演的古装贺岁祝枝山大闹明伦堂,主题是对对子,其中周先生是用杭州话回答。熟悉沪语的朋友知道上海人说杭州话犹如北方人学吴语,难呐,但周先生愣是挺过来。不知道周星星后来的唐剧中对穿肠是否脱胎于此戏的灵感。至今还记得某些名对:

上:月圆

下:风扁

上:小篮放在大篮里,两篮并一篮

下:秀才躺在棺材里,两才并一才

有没有觉得周先生的相貌,和徐帅有些......

家园 从前大约二位先生的日子是蛮好过的,

依稀印象中,好像其中一位还专门写过旧上海专送写字楼的罗宋汤的来历,先生好像是专门点此汤。

现在到了老毛子的家乡,才知道红菜汤原来那么难喝,还是中国烹饪的文化强悍呐,还善于改造西方菜肴。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