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四个字的英雄传奇(之一) -- 绿水青山

共:💬121 🌺1638 🌵1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家园 【讨论】历史面目

历史从来说不清楚的,各有说处。但如果只能一个说话也就没有什么乐趣了啊。

家园 听到和平崛起这四个字,颉利可汗在棺材里边打滚儿边喊:

“你妹呀。当年李二在长安郊外就是这么跟我说的”

家园 送稿费了!

送花成功。感谢:作者获得通宝一枚。恭喜:你意外获得 4 铢钱。1通宝=16铢

作者,声望:1;铢钱:16。你,乐善:1;铢钱:3。本帖花:1

家园 最后一段深刻

最后一段深刻,“无论忠义还是爱情,归隐还是香艳,都是市井百姓的故事。”

“历史永远是历史,而海棠依旧是海棠。”

不管你经历的多么复杂煎熬才傲然挺立,在旁人眼中,只是看到最表象的一面,和他们自己的生活。

家园 又见此文,已经四十年没打仗了
家园

特意登陆上来,来站个队。什么和平崛起,根本是图安逸!

家园 好文章!甚合我意!丢掉幻想,冷眼观世...
家园 写的太好了

我不看精忠岳飞,是不忍看,北宋末那段历史太惨了,不仅惨,而且憋屈,比抗日那段还憋屈,抗日的时候毕竟有个八路在那里撑着,结局毕竟还是日本投降,北宋这个就是一路憋屈到南宋,最后崖山,伶仃洋里飘满了汉人的帽子。

太憋屈了。

家园 【讨论】《绍兴十八年同年小录》是有一定问题的

《绍兴十八年同年小录》有好几个版本。通行本大多不收录三代、父母、年龄。

而各版本《绍兴十八年同年小录》里都收录的内容往往有错误。例如朱熹的籍贯就给记错了。

你引用的《绍兴十八年同年小录》的那个考证在网上搜了一下,这里的曾维刚 邓广铭《韩世忠年谱》辨正一则最为详细。

邓广铭《韩世忠年谱》辨正一则

曾维刚

顷阅邓广铭先生《韩世忠年谱》,载:“娶白氏、梁氏、茆氏、周氏。……子四人:彦直、彦朴、彦质、彦古。……彦朴为茆出,彦古为周出,彦直、彦质疑皆梁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6-7页)

按:是谱疑韩彦直为梁出,误。

考佚名撰《绍兴十八年同年小录》:“四月十七日,皇帝御集英殿唱名,赐状元王佐以下及第出身同出身共三百三十人释褐……第四甲……第一百八人:韩彦直。字子温,小名檀僧,小字旃郎。年十八。六月二十八日生。外氏茆。具庆下。第一。兄弟四人。一举。娶王氏。曾祖广,故,赠太师,进封楚国公。祖庆,故,赠太师,进封鲁国公。父世忠,见任扬武翊运功臣、太保,充云南、武安、宁国军节度使,赠醴泉观使、咸安郡王。本贯延安府肤施县乌水乡强远社。祖为户。”(徐乃昌辑《宋元科举三录》,民国十二年(1923)南陵徐氏景刊明弘治本)

《绍兴十八年同年小录》乃南宋高宗朝王佐榜进士题名录,列叙王佐、朱熹、韩彦直等三百三十人。是书不仅详载了韩彦直的及第时间、科考名次、名字、生日、婚娶、三代、乡贯等情况,还明确记载了韩彦直外氏系茆氏。可见,韩彦直非梁出,而为茆氏所出无疑。

问题出在韩彦直的祖、父的封号上。根据宋 赵雄 所撰写的《韩忠武王世忠中兴佐命定国元勋之碑》记载,韩世忠的曾祖父(韩彦直的高祖父)韩则封楚国公,祖父(韩彦直的曾祖父)韩广封秦国公,父亲韩庆封陈国公。在你引用的这个《绍兴十八年同年小录》的版本里,则把韩则的封号给了韩广。如果这种封号记载都搞错的话,很难说那个“外氏茆”的记载是否准确。

另外,梁红玉其实生有不止一个儿子。同样在《韩忠武王世忠中兴佐命定国元勋之碑》中记载,苗刘兵变时,“时杨国夫人及二子质傅军防守甚严。”

这个记载和《宋史》里的“时世忠妻梁氏及子亮为傅所质,防守严密。”不同。但《韩忠武王世忠中兴佐命定国元勋之碑》是钦定的记功碑,成文离韩世忠死不过二十多年,而且还是在韩世忠的儿子的帮助下完成的,其原碑仍然存在,应当比几百年后才成书的《宋史》更为可靠。

这样,韩彦直的年龄和生母是否如《绍兴十八年同年小录》就很值得怀疑了。

我的看法是韩亮就是韩彦直。从韩世忠其他亲戚的排行来看,他的儿子辈都是“彦”字辈。所以韩彦直可能是后来改名。而韩彦直中进士前先过了两浙转运司的锁厅试。如果当时是十七岁的话,虽然韩彦直能够靠父亲得荫官,品级很高,但这么小的年纪是否能得到两浙转运司的差遣就难说了。而二十八岁倒是更有可能。如果是虚岁二十八的话则生于宣和三年。各位史家通论一般认为韩世忠和梁红玉是在宣和初年征方腊的时候遇到的。所以时间上也吻合。

家园 孟兄的推断恐怕有误

孟兄学识渊博,我还真没注意过《绍兴十八年同年小录》的问题。

但后面看到韩亮就是韩彦直的推论,直觉上不太可靠,根据记忆随便查了一下资料,感觉韩彦直的年龄不可能那么大。

《宋史·韩彦直传》:彦直字子温。生期年,以父任补右承奉郎,寻直秘阁。六岁,从世忠入见高宗,命作大字,即拜命跪书“皇帝万岁”四字。帝喜之,拊其背曰:“他日,令器也。”亲解孝宗丱角之繻傅其首,赐金器、笔研、监书、鞍马。

这段记载显示,韩彦直6岁入宫面圣时,孝宗已经被收养在宫中。孝宗是绍兴二年6岁时入宫,以此推断,韩彦直的年龄最大,也只可能与孝宗同岁,即出生于建炎元年。绝不可能早到宣和三年。而如果采信孟兄引用的资料来看,韩彦直应该出生于绍兴元年。

不知孟兄以为然否

家园 直和质是近音字

宋史·韩彦直传》:彦直字子温。生期年,以父任补右承奉郎,寻直秘阁。六岁,从世忠入见高宗,命作大字,即拜命跪书“皇帝万岁”四字。帝喜之,拊其背曰:“他日,令器也。”亲解孝宗丱角之繻傅其首,赐金器、笔研、监书、鞍马。

这段记载显示,韩彦直6岁入宫面圣时,孝宗已经被收养在宫中。孝宗是绍兴二年6岁时入宫,以此推断,韩彦直的年龄最大,也只可能与孝宗同岁,即出生于建炎元年。绝不可能早到宣和三年。而如果采信孟兄引用的资料来看,韩彦直应该出生于绍兴元年。

《宋史》成书很晚,疏漏传说很多。如《韩世忠传》只记韩世忠三子而遗漏彦朴。叙述韩世忠子嗣事迹又只记彦直而不及彦质、彦古。

韩彦直官至尚书,彦古也官至尚书,而《宋史 韩世忠传》只说彦直而无彦古事迹。

韩彦直荫补右议郎,直秘阁事在绍兴七年(建炎要录 卷一一七》)。韩彦质荫补右承务郎直秘阁事在绍兴十一年(《建炎要录 卷一四三》)。《宋史》说韩彦直补右承奉郎有误。直秘阁是贴职不同于荫补官。韩彦直得到直秘阁贴职还有言官上书抗议。贴职一般不会出生就给。事实上从言官抗议来看,韩彦直还是开了功臣子孙得贴职的先例。所以无论是彦直还是彦质得官时年龄都应该不小了。

从《小传》有各种不同版本来看,可知《小传》并非一人所作。各简繁版本应是同年各人各自传抄。到后世才有人根据各个残本辑录而成。而且不止一人辑录。这样抄出来的东西错漏甚多也不稀奇。

直和质不过一音之转,在一些南方话中甚至是同音字。《小传》中的“彦直”弄不好是“彦质”。而《宋史》以讹传讹把彦质的事迹弄到了彦直头上。

家园 宋史资料确实复杂

孟兄对相关资料的质疑我也认可。但对于提出的观点,一方面可以“大胆假设”,另一方面尚需“小心求证”。还是需要有一些实在的资料来证明才好。否则即便《宋史》成书很晚,《小传》版本不同,总是有实在的东西在哪里,可以存疑,但在没有其他确切资料的情况下,恐怕不好随便推翻。

家园 的确是只好存疑

《小传》版本不同,总是有实在的东西在哪里,可以存疑,但在没有其他确切资料的情况下,恐怕不好随便推翻。

以《小传》所载而断定韩彦直非梁氏所出也是不恰当的。《小传》并非什么珍稀版本。宋史名家如邓广铭专治韩世忠史岂会看不到各种《小传》版本?事实上《小传》版本繁多,简者过简,繁者过繁。而且并不能相互印证。例如四库版《小传》只记各人姓名籍贯而不及年龄、父母。

正因为《小传》各版本不能统一,且为孤证,故邓氏不取。

文中猜测彦直和彦质在《小传》也就一说。曾氏以《小传》而断定彦直非梁氏所出也不应作为定论,只能存疑罢了。

顺便说一句,正在写一个《梁红玉之谜》的探讨贴。还望不吝赐教。

家园 呵呵

那就静候孟兄美文

呵呵
家园 请赐教

梁红玉当过妓女吗?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