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新闻人与地震的距离 -- 梦秋

共:💬146 🌺672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家园 无罪推定和公开透明不矛盾

因为有很多事情不仅仅是“罪”与“非罪”的问题,比如救灾,即使不公开透明,我也相信胡温会“立党为公,治国为民”,但公开透明更能够让所有人及时了解灾情,伸出援救之手,凝聚民族力量,振奋民族精神。

家园 我想你误解了我的问题

我并非用这个问题来质疑你的“无罪推定”选择。我的意思是,如果我们所有人都对政府的责任无罪推定,那么还有什么必要在灾后进行程序公开透明的调查呢?这个调查的公开透明和灾害信息的公开透明是两回事。

你可以相信胡温的“立党为公”,你可以相信所有的官员都“立党为公”吗?公开灾害信息不会丢官,公开调查责任可是有可能丢官的,甚至获罪入狱,在这个情况下,你还可以相信“立党为公”吗?因为属下的责任,胡温也可能地位不保,这种情况下,你还可以相信他们“立党为公”吗?既然是“无罪推定”,那么干什么那么费力气来调查自己呢,反正调查没有结果的话,也不会有责任。说句狠心话,“杀人灭口”在无罪推定下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手段;举报人死了,质疑人死了,罪证没了,自己也没有罪了,这种情况永远都可以在政府意志力下获得。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这正是我悲观的地方

美国媒体所处的政治制度也没有达到让媒体畅所欲言的程度,在某些“政治不正确”的话题上,媒体不也是沉默么。

所以我有时候想,老子的理想国度是“小国寡民”也是有道理。世界上的大国是舞台上的明星,他的所有对内对外制度都要为他的目的所服务。而所在国民众的人性与善良往往会以国界来划分,

家园 周的文就是垃圾

周的文不过是利用灾民的心理去传达她自己的预设主题。

她为了渲染自己已经预设的基调和主题,而采用歪曲、单边化和春秋笔法来实现自己的目的。这种手法和骗子无异。她只是传递了她想要传递的所谓“事实”,而根本没有费力去寻找和反映真正的事实。

家园 我觉得很多记者的文字太矫情

和地震有关的报道中,国内很多记者的文字太过矫情和煽情,本来新闻的第一要务是读者知道真相,但是报道中充满了和太多的抒情和比喻,人死了就是死了,非要说什么“又一朵生命之花凋谢了”让人看到的只是文技的卖弄,我估计是受CCTV晚会的煽情风格的影响

家园 花梦秋兄
家园 说的有理
家园 9494 打倒万恶的部分文科生

哈哈

一下笔就以为自己是超人了,

就是上空的大眼哥哥了。

家园 我怀疑这个预制板问题

你检索到的这个新闻提到了一个相关标准: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我相信就是GBJ99-86(参考;链接:

外链出处)1986年开始实施。

但是,我没有看到预制板的标准,连水泥这个字眼都没。

我估计这个还另有标准。不过,没有讲清楚,或是引用错误了。希望有国内建筑设计的专业人士来释疑。

家园 要看一个理论的适用性,

把理论放到最极端的情况下检验就行了。

支持“纯净的悲伤”的人可以想想日军屠杀过后的中国村落。“纯净的悲伤”大有用武之地,周文的细腻写作方式可以发挥得淋漓尽致。可是读者看了会有什么感觉?

×××××××××

说点题外话,不是针对梦秋老兄或者楼下的任何帖子而发,只是我自己的一点思考。

我想谈谈记者在网络时代的定位问题。我的基本出发点很简单:“1.劳动创造财富;2.我的劳动越不可代替,我的工作就越稳固;3.劳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含金量可以大不相同。

从这个角度来看,记者报道灾区的惨状是付出了劳动,第一条满足了。但是西西河里任何有一定文学素养的人在现场都可以写下一些文字,而且可以写得更好;不光记者的高级相机可以拍下预制板里的铁丝/细钢筋,普通人的手机也可以拍下来;记者可以把文章发表在报纸电视台,网络时代的普通人则可以把文章发表在网络上。我的问题:“只看文章,不看发表的媒介和作者的背景,我如何知道这是记者写的还是普通人写的?

周文的笔头再细腻,有写《庆熹纪事》的飞天红猪侠细腻?据我所知红猪侠不是记者。就算是,也还有很多其他很细腻的网络女写手,例如香蝶,沧月(沧月是建筑师)。

如果我是记者,为了凸显我的劳动具有不可替代性,我就一定要做普通人做不到的。什么是普通人做不到的?就是普通人都有自己的工作,没有时间精力去深挖细节。只要是智商为正的人,都知道中国有豆腐渣工程,都知道政府有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的问题。如果一上来就说“倒掉的学校都是豆腐渣工程”,“政府救援不力”,我只能说这只是普通人的水平。记者这么写,只付出了普通的劳动,对不起自己“专职记者”的称谓。无论CCTV方式还是CNN方式,作为记者都应该把细节给挖出来,都必须付出独特的劳动!

豆腐渣工程的可能性就算是十楼九豆腐渣,我们也不能冤枉那一个非豆腐渣的。从楼下的讨论来看,要鉴别豆腐渣,不但涉及到历史原因(以前和现在的建筑标准不一样),还要有建筑学的专业知识(预制板的使用),更要考虑地震时特殊的地质情况(冲击波从哪个方向来)。这种情况下,文科生似的抒情和指点江山是在不负责任地误导读者。

如果我是记者,我就会采用理科生的科学态度。我会把所有的坍塌学校列出来。一个个地调查清楚每个学校是因为什么而坍塌的,同时会在媒体上动态更新。做到了这一点,我工作的不可替代性和含金量就都得到了保证。

有记者从这次震灾报道看到了卖弄文笔和矫情的机会,这太幼稚;有记者从中看到了贩卖私货的机会,这是低估读者的智商,其心可诛。说句没良心遭天谴的话,我是从中看到了一举成名的机会。如果每个人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就有成名赚钱的机会,我也认了。

一点随想,大家看着好玩就行,呵呵。

顺带说一下,网络时代,记者其实有一个“生存危机”。君不见天涯八卦“考据派、细节党”集体智慧的威力?陈郢客关于天涯八卦抵制家乐福的帖子里就提到网民们为了搞清真相,自己去附近的家乐福调查拍照。如果网民都出动,就可以同时调查几十上百家家乐福,你一个记者忙得过来?网民们就是骇客帝国的特务史密斯先生(们)哟。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可惜现在没几位记者肯这么深入的调查。

  做这样的调查比那些矿难、黑心窑主工作量大得多,也困难得多。

家园 如果我是主编,我会叫手下人做这事。全国人民都看着呢,收视率高啊。
家园 薄发兄的说法说出了网络时期媒体的危机感

其实现在许多媒体,特别是平面媒体,生存危机感是比较严重的。

你在上面的那些说法,对于日报和周刊类的媒体可行性比较小,因为这是一个极大的成本投入和时间投入的问题。为了避免出现报道不全面的这种情况,许多媒体不自觉地使用了大量图片,以便造成视觉冲击,替代信息不全面的情况。另外一种平面媒体所采用的方式,则是选择不同的视角切入报道当中。所谓媒体的“有料”,意思是使用一定的信息来支持自己的角度,进而形成观点。这种情况在我们这种周刊类杂志表现特别明显。但是这也对记者的素质提出极高的要求。

手头有点事,稍候再讨论了。

家园 你说的没错

不过,排除美国这个例外,我相信全球化的进程能促使各国人民的更充分交流,最终大家可以更相互理解,能通过国际组织来解决国与国之间的问题。毕竟,自二战之后,国际组织的兴起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

家园 很赞同厚积薄发的观点

我也对国内媒体报道的浮浅很不满,这几天也老“打击”供职于一家地方媒体的朋友,说文科生和记者已经成了“两大公害”了。

其实现在网络上可以找到很多有深度的内容,如新语丝上,书剑子写的几篇帖子:

外链出处

伤痕——一个土木工程师的四川地震灾后思考

  作者:书剑子

  

  通过这次地震,暴露的问题很多。

  1、 大众科学素养不足:

  地震作为一个频发的自然灾害,几乎每年全世界都会发生一系列大大小小的地震。历史上造成重大伤亡及重大损失的高烈度地震史不绝书。但是由于我国特色的教育,孩子们从小学就开始接受长达近20年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但是关键时刻,这些哲学并不能救人一命。地震来了,只有科学的避震知识才可能给你捡回一条命。但是,官方教育体系里并没有任何关于各种自然灾害的急救知识。

  其次,多年的爱国主义科技史教育,也遭到了报应:很多人质疑政府刻意隐瞒地震预报,很多人责骂地震局及科研人员的水平低,依据就是古代张衡就能制造出能预测地震的候风地动仪,而为什么现代科技预报不了?更有人以此作为依据,开始怀疑现代科技,转向相信一堆具有“东方色彩”的“东方科学”。各种荒诞不经但是瞎猫逮个死耗子的“预测理论”都找到了市场。实际上,我并不相信历史上所谓的地动仪。虽然我没有认真地查证过史料,但是根据广为流传的官方教育,说其中间是一个直立的柱子,柱子与其周围的龙头里的珠子有关联,当地震波传来,珠子就掉到蛤蟆的嘴巴里,于是,蛤蟆就指示了地震的方位。实际上,这样的说法根本就是一派胡言:首先地震发生后,能量由三种波向远方传播,包括纵波(P)、横波(S波,震级就是根据S波的相关参数计算得到的)及面波(L波),这些波分别以不同的速度传播,且在传播的过程中,由于地层的作用发生衰减、折射、反射、滤波、共振等一系列复杂的过程。整个过程十分复杂,目前人类尚无法认识清楚。而倒立的柱子相当于一个倒立摆,遥远地方传播过来的地震波对其的作用,使其受到微小扰动后的倒塌方向根本无法预测。退一步说,就算能指示出方向,那也只能作为地震灾后报告,而不能“预测”。所以,我们的教育部门应该好好反思中国科技史的教育和急救及灾害防护方面的宣传教育。

最差的就是学校建筑。这又由多种原因决定。

  首先资金不足。在贫困山区的学校,教育拨款很少,又不能象城市学校那样可以收取大额度的各种借读费等费用,所以资金十分紧张。在建造过程中,再加上政府部门主管官员,教育局主管官员,学校主管官员,包工头等层层剥削,可以想象最后能花费在教学楼上的钱还能有多少。

  当一个地区抗震设防等级提高以后,政府部门,重要的企业等都会对房屋进行鉴定、加固。但是这些学校,70年代设计建造的房子也不会有人管。所以,学校的老房子设防不足,学校的新房子偷工减料。学校的房子没几个好的。从大量的描述和照片上可以看到,发生整体垮塌,伤亡最大的,都是采用预制板的教学楼。预制板建造方便,省钱,平时使用也没大问题,但是对抗震十分不利!我简单给大家解释一下:你用四个砖头在桌子上围成一个边框,上面放一个小石板,小石板的两端分别压在两侧的砖头上(前后的砖头仅仅起到围护作用),这个时候你前后摇晃桌子,你会发现,不那么容易把这个简易的房子摇倒塌。但是你再试试左右摇晃,保证稍稍一用力,被承受小石板重量的左右两个砖头就剧烈摇晃起来。要是你摇晃的频率恰好接近它自己的自振频率,则很快就倒塌了。这个时候虽然前后两个砖头不容易晃动,但是它“帮不上忙”。从这个小实验中可以看到——墙体被横着摇晃的时候,如果上面再有大的质量,很容易倒塌。但是如果是顺着墙的平面内晃动,则不容易倒塌。在工程力学上,这叫做“平面内刚度远远大于出平面刚度”。而如果是采用半框架结构,现浇板作为楼板,则相当于用胶水把小石板的四周与四个砖头都粘接上。这样无论从哪个方向摇晃,四个砖头都能起到作用。总有一个方向的砖头能起到强大的作用(面内刚度大)。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灾区有的房子不倒塌有的倒塌了,这不仅仅取决于房子的质量,也跟房子的朝向、承重方案等有关,非专业人士不是那么容易理解的。所以仅仅根据房子是否倒塌就直接下武断的论断说没倒塌的房子好,倒塌的房子都差,是不严谨的。

  而对于框架结构,则墙体全部是起围护作用(尽管也对抗震起很多作用,但是在结构计算分析中都忽略,这样使得结果更偏向安全),所以框架结构的房子,窗户大开间大,完全不是伤亡惨重的理由。网上有关于抗震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周锡元院士(说起来还是我的师叔呢)的采访,认为“学校校舍的抗震设计是世界性难题”,我认为很可能是记者为了政治目的刻意扭曲他的原意的。如果他的原话真的那么说的,真的是那样的观点,那也太无耻了。因为一个合格的土木工程的本科生都不会那么低水准的。校舍由于开间大、窗户多等因素,确实对抗震不利,但是并不意味着在技术上设计不出来能抵抗高烈度地震的教学楼!这是

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从很多幸存者的描述来看,大部分造成重大伤亡的教学楼都是脆性破坏,在地震开始的数十秒甚至数秒就倒塌了。并且一旦倒塌,就是粉碎性的倒塌,很难给幸存者留下多少生存空间。经过正规抗震设计的建筑结构,就是最终倒塌,也绝对不会是如此快速的脆性破坏。退一万步,就是倒塌的时候人还没来得及跑,经过良好抗震设计的建筑结构,其倒塌后也不是如此彻底的倒塌,而仅仅是关键部分的损坏造成的整体侧倾,底层框架柱屈曲等形态的破坏,能保证尚未逃生的大部分人都能有生存空间。

  所以,如此重大的伤亡,房屋结构的抗震设防不足,施工质量不好等因素是主要因素,急于用震级过高来辩解,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实事求是的!地震正常,高烈度地区的建筑物发生大面积倒塌也正常,但是如此动辄在地震来临瞬间就彻底崩溃,把数百上千人活埋,整个建筑变成活地狱式的倒塌,是无论如何辩解,也是洗刷不了清白的。

  所以,震区应该加强地震知识的宣传教育,加强抗震相关法规的建立和政府监管的力度!所有新建住宅都纳入建设局的管理之中,建设局切实服务好,提供一些常规结构农村房屋结构的标准图纸,对建房技术人员实行签字负责制度,并组织人员进行培训。实行农村房屋建设市场持证上岗。当然,不要又把这些搞成药监局那样的花钱买证。二是不收费进行服务,经费由政府专向拨款。

5、 贫富差距的扩大:

  我国的贫富差距已经位于世界前列,远远超出万恶的资本主义国家。是世界上最“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点,现在官方也都尤抱琵琶半遮面地承认这一尽人皆知的现实。这次地震灾害中,受灾最严重的人往往是最弱势的群体:学生、穷人、农民、小城镇的贫民窟等。用数以万计的性命来作为这个畸形经济的注脚,是否太残酷了点?

他还写了几篇,我就不转了。

外链出处

遗憾的是正如厚积薄发兄说言,我们在国内媒体看到的多是“道德批判”和“煽情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