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新闻人与地震的距离 -- 梦秋

共:💬146 🌺672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家园 24岁,早成人6年了

一个成年人,还以那么情绪化的小说型语言进行新闻报道,还得到了那么多精英媒体及精英人士的交口称赞,这本身就说明了很多问题.

唐山尚且让我们思考三十年,何况现在信息这么透明的情况下。

这句话要花,我们必须反思,比如除了村村通外是否应该增加山村其他通讯手段,比如加强学校的防震等级是否应该立法以规范,全民民防学习课程为什么会停顿15年之久(俺这批人可能是全国最后一批把民防作为正式课程的学生)等等.但是,反思不是自虐,不是想象,更不是写小说,那位CNN的反思,还是留给那帮精英们自己享受吧.

家园 精英模式必将成为反面教员,因为我们骨子里是英雄主义的

"三种新闻模式"的划分非常到位.但是精英模式并不可怕,最后只能成为反面教员.

因为我们的民族,骨子里是英雄主义的.这种英雄主义来自历史的积淀.五千年与自然和外部敌人斗争的经验教训,使得英雄主义最优先被教育给下一代人.大家喜欢听评书,上西西河看"英雄本色",就是在英雄的传奇间寻找共鸣.从司马迁开始,英雄主义已经成为我们民族的艺术基调.

因此,和这一基调背道而驰的精英文学模式,包括其新闻模式,是注定不可能被整个民族接受的.它的前途,大部分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小部分成为反面教员.30年后,肯定会有新人续写《父辈的旗帜》,追记汶川救灾的英雄事迹,例如《父亲伞降汶川》,《最先到达震中的普通一兵》,而哭哭啼啼的精英新闻,早不知道哪里去了。

历史是人民创造的。站在人民的上空指指点点,只能摔得粉碎。所以,仅仅十年,南方报系就臭了大街。

家园 花赞这句!

我们的民族,骨子里是英雄主义的.

还有这句

历史是人民创造的。站在人民的上空指指点点,只能摔得粉碎。

家园 一样会保存下来

而哭哭啼啼的精英新闻,早不知道哪里去了

以《色,戒》的形式

家园 好文送花!

稍有常识的人,都能够想到,灾区的情况比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要严重得多,悲惨得多。但这个时候,新闻从业者的职业道德,应该是服从于他们的社会道德的,能够激励大家的斗志、把全体华人团结起来战胜地震灾害的新闻,才是现在需要的新闻。

家园 那个叫许斌的写的反对”多难兴邦“的文章不就是这样么

什么“纯净的悲伤”云云。

家园 大家现在一般所用的“精英”其实已经赋予了其特定的指向了

就是那种“所谓的精英”。

真正的精英是谁?是我们的子弟兵,是温总理,王大叔,袁小妹,薛小弟们 ,是自己才经历苦难,却马上又舍己犯险拯救他人的人,是废墟下唱歌的孩子们,是千千万万的英雄的普通人们!

人类的寿命短暂,但死后精神不灭的那些人,乃是真正的精英。

家园 这个难怪,跟西方的社会和文化结构有关

也许在西方,他们真得靠宗教才能形成社会的粘合剂,靠这种凄凄切切才能形成社会的缓冲剂。

家园 补充同人于野以前的一个老贴。

【原创】我看美国 -3- 言论自由与主流媒体

家园 都是好文章
家园 精辟的总结!

不知道现在的“中国传媒大学”教不教这些,如果教,应该把这里的几位都请出来讲课。

家园 拜托,自信点不好?

我就说过,我的情绪比较激动,可能写出来不利于独立媒体的气氛。

告诉他们,你自己也是独立媒体。

难道必须跟他们一个鼻孔出气,一个声音,才是独立媒体?笑话。。。。跟他们一个鼻孔出气,一个声音,那才是新闻独裁!

香港媒体,很多时候就是白痴。。。。

家园 说得是, 送花
家园 许知远的新文章,关于地震的

外链出处

看完不知道说什么好,一如既往的精英语调,冷静到冷漠的态度,东拉西扯的引用和不知所云,夹杂自己的私货,

但是和他以往的文章比起来多了一丝诚恳和一点似乎可以思考的东西......

家园 这不是一个自信不自信的问题

看一件事情,需要一定的时间和信息以形成自己的判断和观点。我不想在香港的网站上发表不成熟的观点,这样无益于交流。况且,我的文章中引用的一些例子,虽然感人,却未必能够得到证实。那个在手机上留下“宝贝”短信的妈妈(但愿这么说不是对她的污蔑)就引来了许多疑惑。不过,说实话,香港媒体的观点常常比较肤浅,甚至带有言论自由的优越感。但是他们还是存在着多样化的观点,易于交流和沟通,比较宽容——至少比我们的某些媒体冥顽不化要强很多。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