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太极拳实验之科学不科学 -- 佛光普照

共:💬18 🌺37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下页
家园 【原创】太极拳实验之科学不科学

在学习一项肢体运动的过程中,我们最初想知晓这个运动的原理,觉得这样便于这个运动的学习。但是知晓了这个运动的入门原理真的就会更快掌握该项运动的入门技巧吗?小佛不以为然。下面我用两个多数人都想学会的运动项目:骑车与游泳来简单说明一下运动的原理与入门之间的距离。

骑车的入门原理:掌握你与车之间的平衡。因为在你不会骑车的时候,你日常的行走习惯的身体的平衡状态,你可以很好掌握自己的重心。但当你要骑车的时候,你就必须改变习惯,将自行车的重心与你的身体重心平衡,你与车之间的重心线垂直与地面。如果重心线偏你这边,那么势必会在你跨上车的时候车子倒向你这边。所以,掌握你与车之间的平衡,保持你与车之间的重心线垂直与地面,即可学会初步的骑行。

上面的原理说出来了,按照这个原理去操作实在太难了。不说车子的重心,自己的重心在什么地方很多人都找不到,如何去平衡?很多人就说出来,多摔几次就学会了。这个说法,我极度反对。虽然在不断摔倒过程中,你会修正自己的平衡路线,但是这个学习的方式太残酷了。

骑车入门的可操作法门:不要去想平衡身体与自行车之间的重心线。在你想跨上自行车前,将自行车放在你身体右侧,使其车身偏向右与地面成一个锐角(80度到90度之间),然后再跨上去(你身体的自我保护意识,会在你上车过程中,自动将车扶正)。当然这里只是说明学骑车的第一步:骑上去。但是我认为最早的锻炼这个新的平衡习惯的方法是,用上面的技巧,练习单腿滑行,等这个习惯以后,再练习上车骑行。将原理放在一边,只关注自己身体的感觉。

游泳入门的原理:这个还挺难说。对于不会游泳的人来说,阿基米德定理: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有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所排开液体的重量。实在很难与游泳联系起来。网上有些朋友做了更进一步的解释:

有人要问,既然人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大一点点,为什么有的人会飘浮在水面上,我想,这就是个技术问题,他一定给水一个向下的力,根据"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的道理,水也给人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加上水对人的浮力等于人的重量,所以人就飘浮在水面上了。我们游泳的时候,以蛙泳为例,手脚给水向后,向下方施力,根据"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道理,水也给人向前,向上的力.向前的力使人前进,向上的力使人不沉.脚 对水的向后的蹬力越大,水对你向前的作用力就越大,你游得就越快.当然了,还有手抱水,腿夹水的问题,这些都是力的问题。

上面不管阿基米德定理也好,力学原理也好都不能帮助你入门,因为你在水中,一动弹,你就下沉了。许多人学游泳的时候请教已经会游泳的朋友,朋友往往给出一个:多喝几口水就会了的答案。我对这个答案一样深恶痛绝。我从小在河边长大,而且天生很胆大,我不知道喝了多少次水,可最终在我的童年时代也没有学会游泳。

游泳入门的可操作法门:浮冬瓜。站在水中(水深最好能到胸口的),吸一口气,然后紧闭鼻和口,将两腿向上蜷起来并用手臂抱住,然后你闭上眼睛,任自己在水中。你会发现你开始会慢慢下沉(甚至会沉到水底),等你沉到最低点的时候,你开始上浮了。最终根据你的姿势,你身体的一部分会露出水面。这样多练习几次,你就克服对水的恐惧以及对水是否能浮起自己的担心。接下来的锻炼就是,与上面操作一样,但是让手和脚尽量舒展,趴在水中。然后在你可以趴在水中的基础上,就可以开始让手臂慢慢划水了。这样你就可以开始游泳了。

估计看到这里,不少朋友觉得我偏题了。的确偏题了,但是我是故意的。因为太极拳这个运动的学习也存在上面同样的问题,而且更为复杂。我用上面两个肢体运动来举例说明的原因是:一个牵扯到重心的平衡,一个牵扯到力学原理。而这两个也是太极拳的基础原理。

我在之前的文章中也论述过太极拳的一些原理。但是单纯的讲出这些原理能帮助各位太极拳爱好者去学习太极拳吗?这是我最近一直在考虑的问题。最终得出的答案是:原理很科学,操作性不科学。

科学研究的基础就是那些个公理、定理。然后利用实验获取数据,利用定理中的公式去计算分析。最终,会得出一个报告。这种理论能否用于日常生活,实在很难说。那些公理、定理虽然将事物的某一部分外在的原理解释了出来,但是你想要将那些公理、定理所解释的现象的效果重现或者加强,仅仅凭借那些公式原理是不行的。况且那些对现象的研究也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千百次的测试得出来了。任何一个运动都牵扯到数个定理,如何让这些定理互相配合产生最大的效果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况且现今科学还不能解释所有的哲学问题,更不要说所有的自然界内在以及外在的现象了。

在太极拳中,公理定理公式的作用,我觉得有两个方面:

一、 当作科普读物去读,读了在练拳的过程中就忘掉;

为何要在练拳的过程中,忘记这些原理的东西?因为对手一个力量打在你身上,你是来不及去分析力量、然后选择出抵消,平衡化解的力量的方法了。你必须要连你受力点的感觉也要忘掉,你的身体是一个整体,没有什么局部的感觉,一处动全身动,一处受力,全身去反应。你的心智应该关注在这上面,而不是原理上。要靠自己的心智去专注,去体会,去感觉。对抗锻炼很激烈,你会比较容易体会这一点,因为你怕对手打到你,让你疼痛。在平常练拳的过程中,你能这样做才能起到更好的效果。因为只有你在平常练拳的时候这样做了,在与对手对抗的时候,你才能全身放松、灵活自如。所以,忘掉所有的原理定理、忘掉所有的外在感受去练拳,你才能走上入门之路;

二、 帮助工业研究机构,生产出辅助太极拳锻炼的设备。

我觉得这点作用能造福于所有的太极拳爱好者。但是,这种设备一定需要大师级的前辈在一旁做检测分析,不然很容易走偏差。比如太极球,是一个很好的练习太极拳内劲的器材。但是外面又有几个人能用太极劲去使太极球呢?大多数人还是用手力臂力去玩。这个设备的客户群体是高手或入门以后的人。针对太极拳初学者的锻炼设备太少了。所以,我觉得能够在学习太极拳的过程中,接触现代科学的理论基础,去做一下研究,能够生产出帮助初学者学习太极拳的设备,那么就是很好的一件事情。

下面我用类似骑车游泳的例子来说明一下太极拳入门过程中的一个要点:掌握中定劲。

中定劲的原理:全身各处放松,掌握自己的重心。对于不规则的人体按照物理学上讲的找重心的一个方法是悬挂法。当然这个方法不具备可操作性,因为你需要找你在不断运动过程中的重心,而悬挂法是需要相对静止的去找重心。但是如何来找这个重心呢?手脚头肩腰任何一个地方变化都会改变你的重心,你如果将关注点放在这些能改变重心的地方,那么你就算有两个脑袋也想不过来,更不要说有效的与对手搏击了。

对于这个中定劲的锻炼,有许多师傅的答案是:多练拳,自然会出来。这个方法我同意,但是练拳多数人是会越练越偏的,你不给指明一个方向,如何能找到中定呢?所以,拳是要多练,但是不是一个系统锻炼中定劲的方法。

中定劲的入门可操作方法:全身放松,头顶米袋,双手举大石。全身放松当然是基础,任何的运动项目,只要放松了才能发挥最好的成绩,这里我就不论述了。头顶米袋的作用在于让你的背部头顶保持一个相对平稳的状态,这样就可以保持身体的中正了。但是这样是中正了,但是劲在何处呢?那么你就让别人帮忙让双手在举起一块大石吧。一定要比你臂力所能承受的力量重的石头。在这个状态下,你就不能只靠手腕的力量去支撑了,你的身体会调节让手臂来帮助支持,但是你手臂也支撑不了,这时候你的肩部就开始酸痛,然后你的身体知道会调节腰髋来让下盘帮助支撑,接着你的膝盖受不了了,力量传导到了脚下,你的脚与地面的作用力越来越大,你试着放松脚背,力量就这么一下子传出去了,你的脚底板会发热,发胀但是你已经不感到酸痛了。这个时候你用感觉去感受你体内的运动,你会发现大石的压力沿着你的身体一直传导到地下,而你的身体内部也产生了一股饱满的劲支撑着外力。这就是中定劲。这时候你如果动一动手指,你会发现你的全身会跟着一起动,这就是由中定劲的出现产生的整体劲。(按照我上面描述的中定劲锻炼方法训练,需要身边有老师或者朋友协助,以免发生意外。在此声明,按照上述中定劲入门可操作方法,锻炼出现的意外,小佛概不负责,望各位拳友量力而行)

如果能根据上面米袋加石头的机制,制造出一个根据人体劲变化而增加压力的设备,那么大家锻炼起来就方便了。因为劲比局部的力要大,所以只要测试到人各个局部的力量大小,就不用担心设置的压力会将自己的身体压坏。只要大家能体验到这个中定劲,那么就有了劲的感觉以及练拳的目标了。剩下的锻炼就是在日常练拳的过程中去找这个中定劲,当这个劲不找不想自己出来的时候,你就走上入门之路了。毕竟不会太极劲就不能说自己会太极拳。

那么这个头顶米袋,手举起大石的过程是怎样的一个过程呢?从身体体会上来说是一个将散乱在身体各处的力气,经过身体的调整合成一股力抵御住外来压力的过程。从物理学上来说是一个将自己的重心与大石头以及米袋的重心线重合,从而让身体可以承受更大压力的过程。初始状态如下:

米袋的重心线,石头的重心线与你的重心线分别为a,b,c三条不重合的线。

因为石头的重量大于你手臂所能承受的力度,所以只有你将石头后移才能用上半身去分担石头的分量,米袋虽然不重,但是如果不讲米袋的重心线与你的重心线重合,米袋(用光滑的水袋可能更好一些,但是难度也就大了)势必会滑落。所以如果要保持米袋的稳定,而且还能让自己的身体能支撑住大石头。

在你将石头举起来后,你的手臂会越来越酸,然后会变得很胀痛,最后你忍受不了,必须将石头放下。其实你的身体已经可以支撑这个大石头,为何会产生这样很快就支撑不了呢?有没有方法可以延长自己支撑时间呢?

身体很快支撑不了的原因是你的重心点在上半身,靠近你的手臂与肩膀交接的地方,你这个地方承受太多的压力,你身体其它比手臂更能承受力量的地方承担的力太少了。主要原因有三点:一,你的肩部不放松;二,你的手臂与肩膀的夹角不能将力给传导下去;三,力量已经传导脚了,可是又反弹了上来。

所以你要想延长自己支撑的时间,就必须“听”着米袋、石头以及你身体的细微变化(就算没有大石头压在你的身体上,你外表看上去静止的站在那里,身体里面也是不停的变化的,最明显的可能就是呼吸引起的身体变化),当这些细微变化可能影响到你的重心线的时候,你需要及时将其调整回来。当然你要能听的真切的前提条件就是你能够放松。这样你就会根据外力以及自己身体的细微变化,保持一个手臂与肩部之间畅通的道路让力可以流下去,让身体各部分去分担(平衡的分担,围绕着自己的重心线,不偏不倚的让身体各部承受,不然你会因为局部受力太大,而倾倒)。剩下的就是一个保持这个通道里面力量不停息的向下走的意念了。当然做到这个的前提就是前面两个,身体足够的松以及听米袋、石头以及自身变化听的很真切,而且身体也做了相应的维持自己整体重心的调整。这样石头的压力就不会停留在你的手臂、肩部或者腰部,会沿着你身体的通道,一直流向脚底,然后流入地下。当你掌握了这个技巧,你就可以举起来你手臂承受力量数倍的大石头,而且可以保持平衡许久。直到你身心疲惫了,意识松懈了,一个变化没有听清楚,局部受到了压力,然后你倾倒了。

上面的例子就好比治理洪水,你要不停的疏导,如果那里堵住了,你没有及时疏导走,就会决堤。同时你还需要多条支流一切泄洪,支流疏导的水量不平衡,洪水涌向少数几条支流,待到洪水势成的时候,也会造成很大的伤害,你也就无力回天了。所以,你要“听”的真切,及时调整才能将自己的整体劲调整出来,任何的局部用力,都会破坏你的整体劲。只有整体劲出来了,你才可以发挥出神奇的力道。要将这个整体劲练成和平常用力习惯一样的条件反射,你就成功了。这样围绕你重心点的前后左右上下都是平衡一体的,下面多一点,上面势必也会同样反出同样劲路。这样说大家可能不明白,但是当你举起那个大石头的时候就会明白我说的话。当你举起来以后,你实验一下,用脚使劲压地面,你会发现你的手会受不了石头的压力。当你脚背放松,带动脚底放松的时候,你发现你手能承受的石头的压力也大了,石头对你的压力感觉也没有刚才那么强了。这样就是检验我上面的你能将身体放松多少你上面就能产生多大的支撑力理论的一个实验。同样,你用手臂使劲顶着大石头,你也会发现你的脚底板会承受来之地面的巨大作用力。

那么要如何调整呢?当然是围绕自己的重心,不能为了维持米袋在头顶的稳定,以及大石头的压力而破坏了自己的重心。所以你在保持米袋平衡的时候不能乱动头,要上米袋与你的头融合成一体,忘掉米袋的压力。这里应该比较好操作,类似在手指上顶着足球,你保持足球平衡的过程。玩过的朋友就知道,如果手指乱动,足球很快就掉下去了,只有你将足球的重心与你的手指手腕手臂连成一体,才能保持的久。那个体会足球重心偏失的感觉也就是“听”。对于重量超过自己手臂支撑力的大石头就不那么容易了。这么大的分量压在我的手掌、手腕、手臂上我如何能轻松的调整。是的,直接调整手掌、手腕、手臂你是不可能做到的。因为手腕一松立马石头的压力就涌向了手臂,你本能的反应会让手臂承受的力量反弹回到手腕处。因为这是普通人的用力习惯,什么地方与外力接触,什么地方就使力去抵抗(要么逃掉,这里我们暂不讨论,放弃逃掉的情况)。懂得一点用整体力的朋友,估计可以在肩部继续放松,然后压力会传导到腰上,这里要小心,一不小心腰部就会扭伤(玩过举重的朋友应该有体会,在刚开始玩杠铃不熟练的时候,举起杠铃的时候腰部会受到冲击)。然后就是能在腰部放松让力量传导到腿部、脚下。这时离成功已经不远了。但是如果你脚底板不会放松,你会感到脚底的压力大到你无法承受,会感觉腿一直在那里发抖,站都站不稳。

像上面那样一路下来,每一个关节稍不小心,就会受伤,不是一个可操作的办法啊。聪明的朋友估计估计已经想到该如何放松,如果将力量传导下去了。

答案就是:从下往上松。先将自己的脚调整好,贴住地面,放松。然后调整自己的小腿与脚踝之间不要有挤压力,然后是膝盖与小腿之间不要有压力,然后松胯,将裆部裹起来(这样可以将上半身的受力传导腿部),然后松脊椎,松肩膀、松手臂、松手腕、松手掌。

按照上面的操作,你实验一次,肯定要比你从手腕开始向下一边松一边压要轻松的的多。但是就是我告诉大家这个方法了,你们操作的时候可能还是会存在一些问题就是:一松感觉就一泄气,然后石头又压上来了;还有就是两条手臂、两个肩膀、腰胯、两条腿似乎受力不均匀,自己还要花费力气去平衡身体自己的不平衡。这些问题的成因,主要有两点:一、你松的不够透彻,一会松,意识停下来就忘记松了,所以石头的压力又感觉到变大了;二,你是从局部去松的,就是感觉脚受到压力就去松脚、感到肩膀受到压力了就去松肩膀。你身体松的目的,不是为了松而松。松服务的对象是你的重心,你的松要使你的重心更稳固。也就是说当你感到右腿承受的压力变大的时候,你不应该单单只放松右腿,这样你一松,开始可能发现重量向下走了,但是很快你会发现力量都倾泻到你右腿来了,很快你就站不稳了。正确的做法是,右腿松的时候左腿也要同时松,右腿承受的力量大松多一点,左腿松少一点,这样两个腿都有向下松的东西,不至于单独一边松而破坏了你的重心。身体各部位的放松都要协调一致为重心服务。只有这样你才能产生整体劲去“吃掉”外力。而不是局部的力气去抵抗外力。

上面的测试方法只能让你体会到整体劲,不是一个锻炼整体劲的好方法。因为外力的压迫下产生的整体劲是一种“死劲”。这种劲很难在与对手过招的时候灵活的运用出来。所以锻炼太极拳的劲的时候,如果你还没有掌握这种劲,不推荐使用负重的方式去锻炼。也就是说如果你已经可以随时随机发出整体劲了,那么你可以采用负重的方法来,增大自己锻炼强度。如果你还使不出来整体劲那么负重的锻炼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充其量只能作为一个体验来辅助整体劲的锻炼。让你检测是否最近针对整体劲的锻炼已经纯熟了,可以很快调整到用整体劲去处理外力。

现在我们用上面的方法感觉到了整体劲,那么我们到底应该如何锻炼整体劲呢?

对于整体劲的锻炼各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方法。我只说出我平常用的方法。找两个固定的很牢固的柱子,柱子的粗细要能单手握紧。柱子之间的举例要大约与肩同宽。然后你两手轻轻握在柱子上,身体垂直下蹲(保证尾闾是垂直地面)。当然如果你可以做到不用手握着柱子也可以蹲下去当然更好。这整个过程中你只能是下盘(腰部)用劲,而且这个劲不能断断续续,要一直保持住。你就这样深蹲下去,然后再起来,反复练习。这个看似简单的锻炼其实很辛苦,初学者如果你姿势到位,一个都做不完整。我现在也最多一组六到九个。整体劲的锻炼是一项基本功的锻炼与站桩一样是需要长期坚持才能产生效果的。不要希望看了一篇文章就能立即学会的,从文章中你学到的只是万法之一,将这个方法吃掉变成自己的,真正的修炼才开始。大音希声,大道无形。不要去探求什么绝世的武功秘籍,奇特的锻炼方法,一切好的东西都不会是很复杂的,简单可操作才是好的武功秘籍,适合自己的才是好的锻炼方法。那么难的是什么?将一个简单的锻炼方法一直坚持下去。具体训练方法如下图所示: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上面的锻炼方法是让你学会靠自身的调整产生整体劲。因为我们的力在通常状态下是散乱在身体各部分的,即使是遇到外力也是局部去抵抗,除非自己力气很大,不然很难轻易处理对方的来力。如果我们可以锻炼到身体随时随处都可以发出整体劲,那么我们的太极拳就可以发挥以弱胜强的奇特功效了。

整体劲锻炼会有助于你将自己的劲听清楚。当你能将自己的重心、自己身体各部分的劲都听清楚了,调整的时候也能整体按照重心去调整的时候,你去与人交手,就可以像听石头一样将对手身体里面的劲路听得清清楚楚了。甚至在对手不知道自己的劲路已经改变的时候,将对手引入你的圈套。整体劲的锻炼与松的锻炼是一体的,都是要贯穿研习太极拳整个过程的。只有不断刻苦锻炼,不断提高要求才能进入太极拳的大门。

学习太极拳最好能找到一名老师。但是老师大多有名师和明师两种。我的认识是,功夫高深上口就阴阳啊意识啊的老师都是名师;看不出功夫如何,但是能根据你的具体情况,为你安排锻炼计划的老师就是你的明师,一定要好好把握。另外还有三种师兄:一种,习惯将太极拳流于口头,并将自己所学理论化科学化,这些师兄你敬畏其学识也就好了,不要与之理论,更不要将其科学分析用于练拳中;二,每天话很少,肢体语言很多,这样的师兄你最好能天天与其过招,望早日成为其对手,你师兄的金口也就会开了;三,喜欢将自己的练拳体会讲出来的,这样的师兄说的话你要认真听其经历了,因为这也许就是你马上要经历的,早一点认识,少一点弯路。

练拳的过程就是一个验证的过程。将自己学习到的关于太极拳的知识,不断验证不断裁剪使其更适合自己的过程。所以,诸位只有不怕辛苦,克服万难才能有所成就,这就和修道成佛一样,不能只是空谈,要亲身去验证拳法拳理,并说出来让同行一起帮你验证,只有在身边人身上都通行的理论,才是相对正确的。

关键词(Tags): #造拳#太极拳实验#太极产业化
家园 沙一个发.
家园 我送花,你得宝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家园 一样一样的

我赞同你关于游泳的说法。我老婆是个下水就自动翻转的主,尽管水深才到臀部。后来认识了我,我用了5堂课教会了她游蛙泳,尽管游得不怎么样。我用的方法跟楼主基本一样。

家园 送花!

讲得很细致。我才练太极了几个月,瞎说几句。太极是非常科学的东西。太极思想就是,只有该使力的地方才用力,别的地方就放松。而这一点是很难做到的。

我们普通人在如何使力上有太多不正确的观念:总是局部用力,而且使力方法不对,肌肉都成硬块了。大家可以试一下,很多人的脊柱两侧都可以发现痛点,一般在肌肉很硬的地方,不用太用力就可以感觉得到。另外一个容易发现硬块的地方是面颊咬肌:就在耳朵下面靠前一点的地方,用手指关节轻轻摩擦一下那里试试。。。

家园 你说得很对

太极拳是一项很科学的运动。但是太极拳的运动规律与人习惯上的运动规律是不同的。太极拳强调整体:牵一发全身相随。而平常的习惯是局部运动。如果让全身整体配合起来,就要靠长期的太极拳拳架练习以及心性的调整。两者都是重要的前面一个是基础,后面一个是中心。关于心性的锻炼,我以后会有专题讲解。练习太极拳就是练一个心(意),这个东西练好了,整体也就协调起来了。

家园 切,这么学自行车的是笨蛋

我儿子(六岁)骑上就走了,哪里需要找什么重心在哪里。

家园 摘录一个网友的问题,对实验补充说明

在你的这篇手握柱子锻炼整劲的方法中,为什么我的感受是只是腿部的肌肉在用力?身体从站直慢慢沉到大腿与地面平行前其实和桩差不多,都可以把身上的力沉到脚底,但当达到90左右及继续向下时就已是大腿的肌肉在受力了,感受整个过程倒像是腿部肌肉的练习,是我哪里做错了吗?还是身体松的不够没有达到要求?在这一年中我几乎也是每天早晚都练拳,每天晚上也都基本坚持站桩,在浑圆桩中肩胸背腰胯都可以做到一定的放松。

对这个练习中还有几个细节不明白

1、面对两根柱子时脚的站位是否也是像桩中的要求,两脚与肩同宽两脚平行?是否可以外八一点?

2、两臂是否需要伸直?离柱子的距离是否是正好等同于臂伸直的距离?可否向内多站点两臂可否弯曲?

3、这个练习如果主要是锻炼腿部的肌肉力量,那么博主的意思整劲其实就是腿劲?

如果上面成立,我觉得后面的方法可能更直接些。师傅曾经说过他们以前学太极拳时,老师要求他们每天背对着树站低桩,将整个后背靠着树保持背直,只是借靠树调形体而不产向后的力,然后身体向下蹲渐渐到大腿与地面平行,他说这个桩很苦不建议我们练。他现在极力推荐我们站如浑圆桩类的高桩,说这个才是更好的练习。

下面我来回答你的问题:

1、面对两根柱子时脚的站位是否也是像桩中的要求,两脚与肩同宽两脚平行?是否可以外八一点?

需要两脚与肩同宽两脚平行,你做个简单的实验:你在两脚外八状态做深蹲起立操作,你的膝盖也会外八,这样会让你养成一个不好的松的习惯,也就是劲先向两边外八分开,然后到膝盖再向下。不是说外八这样不能练好松,而是说这是一个远路,不如上来就直上直下的松。等你松的功夫好了,外形的动作就不重要,也就是说你身体掌握了松的用劲方式的话,你既可以外八向下松也可以两脚板平行向下松,因为松到最后是一个身体内部“意”的运动,而不是外在的肢体上下运动。但是,在开始练习的时候,这样大腿膝盖向前弯曲直上直下,是一条更直接的向下松的路径。

2、两臂是否需要伸直?离柱子的距离是否是正好等同于臂伸直的距离?可否向内多站点两臂可否弯曲?

手臂不能弯曲,一定要是直的,当在站立的时候手臂与柱子的距离小于手臂伸直的长度,手臂是斜向下拉着柱子(最好一只手只用两根指头勾住柱子),随着下蹲身体向后,当手臂与柱子所在平面垂直的时候,手臂的长度等于身体离柱子的距离。为何要这样呢?如果手臂弯曲,手臂就会用力,这就会干扰你身体整理向下的力,因为多了一个手臂的水平方向的力,尽量放松手臂,让所有下蹲和起立的力都由脚底发出(刚开始锻炼的时候,可能感觉是大腿用力而且特别辛苦)。你之前提到达到 90度的时候继续向下就是大腿的肌肉在受力,这个感觉没有错,刚开始练习的时候是这样的。但是不能一直让大腿用力,你要用意见加上轻微的肢体动作让大腿放松,将挤压在大腿上的受力给松下去。具体如何做呢?那就要多体会一下当你舒服的坐在一个靠背椅上的时候你大腿部分的形态以及感觉(身体放松背部直直的靠在靠背上)。你观察几次就会发现,在你坐在椅子上的时候,你的大腿根部是收在身体里面的,而且屁股也没有撅出去的(你可以坐在椅子实验一下,你不撅屁股的时候上半身的力量很舒服的落在腿上,你也感觉不到压力,你把屁股撅出去,你立马就会感到出现了力点有了压力)。

所以这个练习的根本就在于让你学会在你深蹲下去的时候,将屁股收进去(背部到屁股的垂直于地面直线在臀部没有明显的突出),同时将你大腿根部也收到胯部里面去,同时要让臀部有一个从后向前裹的感觉,这样你的上半身的压力就会随着你的大腿内收以及臀部像前的裹力顺利向下了,虽然你的大腿依然会感觉辛苦,但是已经不会感觉到压力点,大腿的肌肉也会慢慢放松下来。(练到后来,当你身体达到90度左右的时候,让别人碰你的大腿,应该可以像水袋一样晃荡,那就说明你比较松了)

3、这个练习如果主要是锻炼腿部的肌肉力量,那么博主的意思整劲其实就是腿劲?

整体劲其实是一个身体整体协调一致发出来的劲,并非是腿劲。你练到后来就会发现,你所有的力量都是有脚踝发出的(所谓的力发于根,这个根就在脚踝附近)。也就是你练到我回答你的问题2最后的状态的时候你就可以感觉到力从脚发出来感觉,大腿身体各处都很放松,没有一处肌肉用力。何处肌肉用力你的整体劲就断在哪里。

你最后的结论是很正确的。那个靠树也可以变成靠墙。我也时常这么练习。很辛苦,锻炼的目的也是我上面的目的,而并非锻炼大腿的肌肉以及力量,而是当你大腿肌肉变紧的时候,要自己调节将压力给松到脚底去,而不是死撑在那里锻炼大腿肌肉。为何前辈们让你选择靠树呢?就是为了让你的背部是直的屁股是不向后凸出。但是外形上做到这样,你的大腿还是会受压迫很辛苦,所以你必须要将你舒服坐在椅子上的身体形状以及感觉给搬过来,然身体的压力慢慢向下通向脚底板。我说一下要点:

1、背部到屁股的连线近似直线并垂直于地面;

2、膝盖可以一直向前弯曲,大腿下落,不允许左右晃荡,以及屁股向后凸出;其实膝盖向前弯曲与屁股向后凸出都是一种将上半身压力卸掉的方法,但是屁股向后凸出也把路线变复杂了,也就是本来一步的顺着腿部的运动向下,变成了先将力量随着屁股向后折断,然后再通过大腿向前向下松下去。而这个过程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当你大腿感觉压力很大的时候,你根本就松不下去,力量就加在你的大腿上了。

家园 特别顶一下骑车和游泳那一段

我小时侯我妈教我骑自行车就是这样教的,一个礼拜就会了!游泳是我爸教的,他湖边上长大的,水性好,但是不会教,坚信“多喝几口水就会了”的理论,结果我喝了19年的水也没学会(心理上产生恐惧和腻烦)!工作后遇到一个同事,游泳很好(从小训练过的),他按照专业套路来教(跟小佛的程序类似),结果我也是一个礼拜就会了!现在我蛙泳,自由泳,仰泳都还可以,结果是我爸再也不愿意和我一起游泳了!哈哈!

得出的结论:一是老师很重要;二是正确的理论+操作性好的训练方式方法能保证出功夫(当然前提是训练者本人要肯下工夫)!

家园 这个也有天赋的

有的人平衡能力天生强!

关键是你这个爸爸的基因好!呵呵

家园 马屁拍到这个地步,不花不行了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短帖送花,友情赞助。不涨乐善、声望】

家园 送鲜花一朵

的确如您所说:老师很重要,还需要一些可操作的训练方法。

家园 花一把小佛!

当作科普读物去读,读了在练拳的过程中就忘掉

就是熟能生巧, 巧能生精嘛.

帮助工业研究机构,生产出辅助太极拳锻炼的设备。

参见哈佛对气功的普及方法: 链接出处

最后一个小小的建议: 小佛太能写了,但吃惯快餐的读者不一定这么能读. 不如把一些讲解变成视频, 视频比码字, 画画简单, 效果还好一个档次. 未来的趋势一定是: 没视频没真相...

家园 太极是内动

最后一个小小的建议: 小佛太能写了,但吃惯快餐的读者不一定这么能读. 不如把一些讲解变成视频, 视频比码字, 画画简单, 效果还好一个档次. 未来的趋势一定是: 没视频没真相...

很多时候,你从外面看是看不到什么东西的。

家园 花你的建议

多谢您推荐的文章以及给我的建议。这个我也在考虑中,虽然太极拳有很多东西从外在看不出来,只能亲身去感受,但是我所谈到的一些初级的基本功的锻炼方法,还是可以做成视频来供大家参看的。

只是我自己有些地方也做得不到位,所以不敢拿出来混淆视听以至于误人子弟,等过几年我水平到了,我一定将这部分补全。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