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西望东扯】聚义厅上,休言浙江无人 -- 逸云三洲

共:💬110 🌺444 🌵32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家园 中央的结论是死于恶霸之手

1951年颁发给钱壮飞家属的烈士证书上,将其牺牲地定为“息烽沙土镇”,1983年中央指示要弄清钱壮飞牺牲的问题,总参三部于1984年召开了专门座谈会,钱当时的战友戴镜元、贺俊侦、黄华炳、邹毕兆也形成了两份截然不同的意见。

2000年1月3日,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给中共息峰县委党史研究室复函,指出:“1935年4月1日,钱壮飞为避敌机轰炸,在息峰流长乡失踪后,被地方反动武装杀害。”

2002年贵州省党史研究室最终裁定,将钱的牺牲地定为金沙县后山乡岩口村。

家园 不是,

我是说参加抗日运动的。

细细看看,发现开国时候,部长们民主人士多啊。

家园 邵飘萍是收了人家的钱,还继续骂人家

人家火大了,借张宗昌之手把他给杀了。

家园 你把邵漂萍和林白水搞混了

林白水(民初著名报人,《社会日报》的老板)才是敲诈勒索国务总理潘复不成、在自己的报纸上发文章骂人家,结果正主(潘复)没动作、却意外地惹翻了连带人张土匪宗昌,几天后于北平天桥被枪杀。

邵漂萍(同样是民初著名报人,《京报》的老板)是因为涉足郭松霖反奉,被张家父子捕拿,虽经多方营救也无效果,盘亘了一些时日,老张小张下令处决,建国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邵漂萍和林白水二人一前一后、因为各自的原因被奉系军阀枪杀,时间恰好百日左右,当时北平有报馆以“萍水相逢百日间”为标题,比起当下某些报人所惯用的“标题党”手段、水平实在高了若干个层次……

家园 邵飘萍确实拿了军阀的钱

邵飘萍的死因,目前有很多说法,比较流行的是因为“宣传赤化”,支持国民军等比较正面的原因,另一种是因乱拿津贴,报格有缺等负面原因。前者是根据当时军阀处置邵飘萍时罗列的罪名,以及根据《京报》报道分析得出;后者是最近学者根据当年报人回忆进行研究的成果。这里不一一例举,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共产党刊物《政治生活》,也批评邵飘萍在职业操守上的瑕疵,“邵君晚近言论的确趋于进步的。有时也发表接近民意的文字,自然我们不能证明邵君发表此种文字时的动机若何……”;“根据北京各报所载,邵君向无定见,以金钱为转移,致遭各方毒恨,最近以宣传赤化嫌疑被奉军枪毙。如此记来,似邵君素行乏检,最近又犯军阀,真是罪有应得,死得活该”。

《新闻与写作》 2008年第4期 “张学良当年为什么不肯施救邵飘萍”

外链出处

邵飘萍初创《京报》时,……这一时期,邵和皖系军阀走得很近,尤其和外交总长曹汝霖、司法总长章宗祥等高官时有交往。汤修慧曾两次与段祺瑞长子段宏业及其姨太太在拮英番西餐馆私下接触,收下段宏业开出的大额现金支票。邵飘萍为此还生过气、发过火,但最后还是接受了它。邵飘萍坐有专车、衣着高贵、出手大方、连纳两妾,这些都不是一个穷报人所能负担得起的。

张作霖花了几十万大洋收买京、津两地的报纸,《京报》的社会影响大,在各报社中得到的津贴最多。因为不少津贴都是参谋长杨宇霆代批的,张作霖面责杨宇霆:“姓邵的真他娘小人,拿了咱们的钱还这么不留情面的骂,你和新闻界的关系是怎么搞的?”杨宇霆自此对邵飘萍记恨在心。

《书屋》2007年第11期 “邵飘萍夫人汤修慧的传奇人生”

外链出处

家园 拿钱肯定是没争议的

北洋时代,稍微有点社会影响力的报纸都有政府的“封口费”可拿,《京报》因为受到读者欢迎、影响力大,从来拿的都是头一等;邵飘萍钱照拿、人照骂也是人所共知的。不过他和林白水不一样的是,邵飘萍从来不用报纸作为工具敲诈勒索,在新闻道德上比林白水强。邵的被杀,关键还是政治原因,不是私人恩怨。

家园 【原创】续五:闽赣来客

浙江聚义厅外一章:心元之源

续四:处理时迁

十三军是浙江土生土长的红军,当然严格地讲,它还算不上是一个真正的“军”。这倒不是计较其兵力、装备不足了,要是比较这个,那不但是十三军,历史上大部分的红“军”,兵力装备都是颇有限的;这里主要指的是,作为一个部队来衡量,十三军还不够不上组织严密、军令统一的标准。

事实上,浙江境内各类称号的红色武装,在十三军之前早就已经出现了;只不过后来新设立的中央军委,有参照苏联红军模式整理全国红军的行动,其中一个内容就是番号的统一。授红十三军的番号,是计划整理浙江各部赤色武装、打造出一支主力红军。该军遂有列为红军历史上最早的十四个军之一的荣耀。只是该军存在的时间太短,只来得及从称号上将若干红色武装统一了起来;真正的整军行为远不及展开。在十三军军部短暂的存续时间内,所直接指挥的部队,只是一个第一团而已;一个组织严密、军令统一的红十三军,应该说还是并不存在的。

红十三军及余部之外,其他正规番号的红军也有在浙江活动过,不过多是“客籍”。红军又不上户口,去了那里就属于那里;所谓“客籍”,不过是指成军于浙江境外、骨干多为外省人的意思。这一类部队,有红十军、红七军团、红十军团,及其余部。实际上这几支部队之间是有很紧密的血统关系的,里面的老祖,即是方志敏等人创建的红十军。由十军再往上追呢,则是赣东北的江西红军独立一团和闽北的红五十五团。所以在这里,姑且一概统称其为闽赣来客吧。

红十军建军的时间其实和十三军差不多,但底子比十三军好得多;一来其前身部队成立得早一些;二来有方志敏这样的干才,政治整军做得也比较有章法;三来嘛,该部军事骨干也多一些;当年江西红军独立一团起家的时候,就有国民党军周志群旅起义的两个连,方志敏启用起义的旧军官担任红军指挥员,使部队的军事素质得到提高。说起来也有趣,这个周志群部,追溯上去,属于贵州出来的王天培部,北伐时期的番号也是第十军,看来有点缘分哈;而周将军嘛,大概也是大方的,,以后手下竟又有三个营投奔方志敏去也,其中很多起义军官,日后成了赣东北红军的重要将领。江西独立一团的团长,是江西省委派去的周建屏。周是前滇军军官、朱德的旧部,部队扩编成军后,出任红十军军长。

方志敏等人在赣东北、闽北建立的根据地逐步发展,最后扩展到了浙西。31年3月,红十军进入浙江开化县境内,奔袭了战略要地华埠镇。次年4月,周建屏、邵式平率红十军再次入浙,占领了华埠镇。随着红十军的两次入境,中共在当地的组织也开始形成,先后成立了油溪口支部、开化特别支部和开化一区区委等基层单位,隶属赣东北省委。这时期的浙江本地干部,有傅家富等人。傅家富后来为闽浙赣省苏维埃执行委员,战斗中负重伤后,流散于民间。

红十军第三次打入开化县境,是33年6月,时赣东北省委已改成闽浙赣省委,对浙江的开拓当然更是名正言顺。不过这时的红十军,则已名是实非,确切地说,这是一支新建的红十军,现在军史上称为新十军。周建屏的老十军,则已奉中央命令,改称红十一军,调往中央苏区。新十军由闽浙赣地方部队赤色警卫师升编而成,军长是从中央苏区调来的王如痴。王军长军事资历不浅,可惜在新红十军军长任上,成绩不算太好,方志敏屡有不满,遂向中央投诉,获派军事资历更老一些的刘畴西替任,将王如痴降为独立师师长;谁知刘军长的成绩竟是一样的不佳,此是后话。且说新十军首入浙江时,带兵的尚是王军长,并且还是有所成绩的,曾在当年9月打开了开化县城。红军获得进展,闽浙赣省委对浙西地区的开拓工作遂益加重视,从34年初开始,陆续派出很多政治干部前往建立与发展组织。

与此同时,中央苏区在国民党军的围剿下,形势却渐渐危殆,于是以偏师红七军团,在抗日先遣队的名义下实施调敌任务,向闽浙赣而来。想来很多网友都知道的,红七军团溯源,即是老红十军。当年十军改称十一军进入中央苏区之后进行了整编,缩编成两个师,另调入中央红军的三十一师来充实编制。三十一师的老政委王如痴则如前述,往赣东北任职去了。这个军后来再整体缩编为红十九师,隶属新成立的第七军团;不过从赣东北去的主要干部,均已被他调。周建屏本人在去红大学习后,一度倒还是回来当过十九师的师长,不过最终还是调出了;中央红军北上时,留下一个红二十四师给项英,师长就是周建屏了。部队打光后辗转北上,改编八路军时,任一一五师三四三旅副旅长,是开辟晋察冀根据地的元老了,38年病死在第四军分区司令任上。

红七军团出发调敌前,编制里就剩一个红十九师,补充新兵后,将原来的三个团扩编成三个师,团长升任师长,均非红十军旧人。军团一级的干部中,军团长寻淮洲、政治部主任刘英、参谋长粟裕,都是红四军老干,寻淮洲与粟裕还是井冈山的老班底;粟裕是叶挺旧部,跟着朱德上山的;寻淮洲则更早,是秋收起义之后就跟上山的了。具体是那一支部队呢?就是前面提到过的、死在红十三军政委任上的潘心元的旧部。刘英入红四军要晚两年,在瑞金加入的,先后任军部会计和出纳股长,朱毛的管帐先生哈,也是了得的。

不过当时先遣队中负最高责任的倒不是朱毛旧将,而是苏区新贵,临时中央线上的了。随红七军团行动的中央代表曾洪易,说起来算是领导层中唯一与老十军挂得上号的,不过当年是由中央苏区派往赣东北当首席的,所以只能算出口转内销而已。说起来这人不咋样,强龙猛斗地头蛇,方志敏等人,没少吃他的苦头。你倒是里里外外一把刀尼,倒也好说不是?结果南方崩盘后,他又自首了。当然说句公道话,倒也没杀个回马枪,比上山去找陈老哥晦气的龚老弟要好点。就是比龚某人傻点,不是指没杀回马枪,而是这人竟然异想天开,等共产党坐了天下,又想去吃回头草,也不去想想以前留没留人情,就溜溜找上门去,结果死在监狱里了。

先遣队的第二号政治领导人,是红七军团的政委乐少华。乐少华是浙江镇海人(总算我怒同乡来哉,否则这篇又要挂外一篇的牌贴了),当年是上海的工运领袖,后来去过莫斯科一段时间,回国后在上海住了一段时间秘密机关之后进入中央苏区,因为背景对路,职务上升很快。乐少华早先在三军团时就与寻淮洲搭挡当师政委,可是两人关系不咋样,到红七军团磕碰得就更厉害。本来中革军委在指挥先遣队时,就常有人乱发条头,再加上地头上不懂军事的一号二号跟着搅和,活下来的粟大将,后来替早死的三号寻淮洲,吐了不少苦水。不过乐政委在这个职位上面,本来首要任务就是保证听上边的命令;不能因势利导,只能说是比较死板,而独立判断形势的能力,又比较有限吧。俗话说听话不能干、能干不听话,总是有点因头的。

红七军团经闽北地区攻入浙江,先后打开了庆元、清湖(今江山市境内)、常山等县城。不过该部离开中央苏区后一路闯关,兵力损失很大,于是转进闽浙赣苏区,与新十军会师。时七军团兵力已折损过半,遵令与新红十军合编为红十军团,原红七军团所部重新缩编回十九师,寻淮洲任师长;乐少华则平渡到红十军团当政委,与从新十军军长转任红十军团军团长的刘畴西搭挡。刘是老资格,黄埔一期的,既是“地主”又带大股(新红十军带入十军团的兵力比七军团多),所以安排刘于寻之上,光从人事管理角度,倒也不能算是没道理的事情;只是刘的指挥能力平平,再加上一个笨拙执拗的政委,真是比之前的乐寻配更等而下之了。不过曾代表就卷了铺盖,由方志敏随军,负总的责任。不过方并不是军事专才,不能补刘军团长之拙;加上上面要先遣队完成的又是这么个与实力大不相称的任务,蜜心硬泡喜婆,结局可想而知。

十军团编成后,寻淮洲带红十九师先行出动,寻师长官小了兵少了,可没了乐政委,大概也算一件轻松事,在浙江也就打得比较活份些,在遂安县(今淳安境内)的白马伏兵击溃了浙江保安队一部,接着攻克淳安县港口镇。渡过新安江后,迫近分水县城(今桐庐境内),距杭州不到百公里。国军紧急调补充一旅前往堵击,红十九师在分水县城附近激战一昼夜后,转往昌化县(今临安市境内),进逼临安县,杭州震动。这时红十军团主力也出动了,十九师于是奉命前往会合,折向皖南。

方志敏等率红十军团主力到外线作战,向浙皖边前进,34年12月10日在皖南汤口地区同奉命前来的红十九师会合。时敌军南北夹击过来,十军团在皖南谭家桥恶战,寻淮洲战死,军团政委乐少华也在战斗中负了重伤。乐少华后来离开部队到上海治疗,未经历红十军团的全面失败,成了一个幸存者。伤愈后,乐少华去了陕北,任军委直属队政治处主任,这是他第二次在军委直属队工作了,当年新到中央苏区时,就当过直属队的总支书记。不过这一次,职务不再节节高了。当然人生失意时或遇得意事,延安时期,乐少华经蔡畅介绍,与浦代英相识并结婚了。浦代英是云南宣威人,有个妹妹也在八路军里面,叫浦琼英,当然人们更熟悉她现在的名字:卓琳。

乐少华后来出任陕甘宁边区兵工厂的厂长,政治上的黄金时期算是过去了,但他以前在上海就是和工人打交道,回工厂去当厂长也蛮好,何况兵工厂也是要紧的部门,那年月可金贵着呢。解放战争时期,乐少华去了东北,还是搞兵工,天地则大得多了。解放后担任了东北工业部副部长兼军工局局长。看看又顺溜了吧?运动罗,三反,就在家里自杀了,时为52年初。将近三十年后,有了一个平反的结论。

乐少华在七军团、十军团的同志,大家知道的,在他去世前十几年就已大部牺牲了,当年谭家桥之后,红十军团在皖南又经连场苦斗,损失严重,决定回师老根据地,途中又曾进入浙江,在开化县境内的大龙山打过一场遭遇战。最后主力在江西怀玉山地区失败。

以后就是十军团余部的战斗了。其实就浙江境内而言,这才是该系红军最活跃的时期……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没人坐沙发?
家园 有宝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家园 咦,三反干乐少华啥事儿尼?

就自己挂啦?下集出马的闽赣客里有叶飞吗?

家园 有人举报他贪污

当时乐少华主管着东北工业生产这一块,款项、物资过手很频繁,当时制度不完备、确实有很多漏洞、也确实有干部落水了,调查的气氛绷得比较紧、恰好乐少华这个人又属于脾气倔强性格火爆脑子一根筋的人物,一时想不开就自杀了。用的是他自己的佩枪——其实从当时他还能佩枪这一点看,问题并不算严重;乐少华的个人悲剧,属于典型的情商太差、性格缺陷突出而导致的。

家园 可能没有叶飞,

叶飞主要在闽东活动,后来在南阳被老粟摆了道鸿门宴,随后闽浙边临时省委分裂,老叶也基本没到浙江去。其实粟裕还挺冤,被迫给刘英当枪使。

家园 无所谓,叶上将

活得比粟大将长,在回忆录中黑了502一道,算是报了一枪之仇!

家园 乐夫人后来出了回忆录。。

您可查看之。。《无悔的岁月》

家园 其实

对他的审查并没有开始,枪自然还在他自己手里。真审查了,枪没有了,人倒是能活下来的……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