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老兵观点】为什么中国从宋代开始没有向外开拓的梦想和勇气 -- 老兵帅客

共:💬64 🌺70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 5
上页
家园 合适的跳板确实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

在地理上,亚欧大陆东西两端都处于包围之中。

由于地球风向带和气候带的原因,亚欧大陆存在一个东北西南方向的干旱地带。加上北非沙漠,这个干旱地带大体以西亚为中心。

加上洋流影响,热带与寒带的限制,欧洲被东南方向和东北方向的干旱地带和冰冻地带阻隔,中国被西北方向和南方的干旱地带和湿热地带阻隔。

中国还有两个特殊问题,在陆地上,西南方向的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横断山脉,形成了巨大的陆路阻隔。在海洋上,南方的中南半岛又扩大了海路阻隔。

欧洲和中国在其他方向上则被海洋包围。

在实际发展中,古代,欧洲被困住了。中国曾经企图跨越这些阻隔。在明代实际上已经开始成功跨越这些阻隔。但是随着经济中心与政治中心分离,局部地区的政治倾向与整个地区的政治倾向发生背离,最终局部地区喧宾夺主,迫使整个地区放弃了对外跨越,形成了局部地区独享“收费站式”垄断利润的局面——就像早年大陆处于经济封锁时期的香港。

欧洲在中国之后也开始了大航海。大航海时代的早期欧洲也出现过类似中国的“收费站式”的垄断利润状态,部分地区独享暴利。这就是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暴利时代。不过西班牙和葡萄牙对整个地区的操纵在多年以后被瓦解了。解放了的欧洲迅速进入到了爆发期。

中国的封锁没有结束。明代东南士绅的垄断利益在清代瓦解之后,清代不但没有改革明代已经存在的垄断,反而将这种收费站式的、或者说是“窗口式”的垄断贸易方式继续强化,在北方建立了以八大皇商为代表的垄断商业模式,类似于西方早期的“专利”模式,并将此类模式转移到了两广。在康熙时代前期,三藩之乱结束之后,清政府就开始建立十三行垄断对外贸易的格局。

中国对外发展其实严重受到了地理的限制。我曾经量过地图,中国在汉代和唐代,从长安出发向西,前进到了咸海附近,东西方向直线距离达到3900公里。欧洲最强大的罗马帝国,从罗马出发向东,前进到里海-波斯湾,东西向直线距离才不过是2900公里。如果算东罗马帝国,从君士坦丁堡出发,算到里海-波斯湾,则不过是1800公里。

对于古代中国来说,“只要”再前进一两千公里,就可以接触到据说较为富庶的希腊-埃及地区了。

一两千公里,只用脚去走的话,这个距离是很可观的。毕竟,从北京走到上海或者走到深圳,只用脚去走,而且沿途都是沙漠绿洲以及你强就是部落你弱就是土匪的沙漠民族,这条路实在是太远了。

没有合适的跳板,或者说,没有合适的武装力量,这条路几乎走不通。

历史上,在中东地区走得最远的是亚历山大,从马其顿出发向东,高达4000公里。但是这是建立在波斯帝国的废墟之上的行走。在秦朝之后,中国历史上的帝国几乎都要征服半个欧洲大小的土地才算及格,征服一个欧洲大小的土地才谈得上文治武功。这就是基础。亚历山大的路建立在波斯帝国的基础之上。而且后来他也采取了鲜卑汉化的政策,让马其顿和波斯同化。

中国的古人已经做出了极大的努力,实现了极大规模的跨越。

可以说,为了获取更多资源,获得更多知识,获得更多生存技巧,扩张是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必然选择。

扩张不同于侵略。

中国的古人每当消化完成了本土及邻近区域后,都必然选择“走出去”,在新的世界里寻求更好的发展。只是在自然环境波动造成的连锁反应中,这种走出去的行为没有能够跨越亚欧大陆中部的地理阻隔。

陆地行走的艰难由此可见。

能够用军队粉碎人为阻隔的时代一直到了蒙古帝国才实现。蒙古人第一次实现了野蛮民族版的亚欧大陆地理大发现。然而同时亚欧大陆内部的文明社会也被扫荡一空。好处是,地理上的沟通使得海上通道被打通了。这是明初能够进行横跨印度洋的大规模航行的基础条件之一。与汉唐不同,宋朝开始,中国对西北的开拓就非常困难,海洋成为新的出路。

郑和下西洋是一个标志性事件。

天下很少有一蹴而就的好事。郑和下西洋这样开拓性的航行必然会遭到一些反复。在这一期间,野蛮民族的入侵进一步迟滞了中国的历史发展。最终历史没有给中国再一次尝试的机会。

西欧在这个时候把握住了机会。

在大概近七千年来的历史上,西欧第一次把握住了跳到历史最顶峰的机会。虽然与汉唐比起来他们的努力小多了,但是这仍然是他们努力的结果,值得祝贺。

通宝推:空格,
家园 中国的扩张

首先说一句,楼主的帖子是2004年写的。楼主和大多数回帖的朋友都已经不在河里混了。你这回帖明珠暗投了。

中国历次对西北扩张几乎都是为了反击。汉朝开通西域是为了包抄匈奴,断其一臂。唐朝开通西域是为了对付突厥,然后是为了对抗吐蕃。清朝拿下新疆完全是因为那里是百年死敌卫拉特的地盘。蒙古稍微有些不同,但第一次西征的起因也是因为花剌子模的威胁和挑衅。

至于下西洋,郑和之后并不是没有下西洋。郑和只不过是官方行动。郑和之前和之后,中国人其实从来都没有停止过扬帆出海。否则遍布东南亚的华侨都是哪里来的呢?只不过中国人探索到南洋之后就基本停下来了。原因也不是什“野蛮民族的入侵进一步迟滞了中国的历史发展”,而是纯粹的经济原因。当时中国是世界上最富庶的国家,移民南洋还有利可图。再往西边的海路去就没啥利润可言了。人都是从蛮荒之地往流奶和蜜的地方去,而不是倒过来。就像现在美国国内经济再不好,也没有多少美国人愿意离开美国去第三世界国家定居一样。去欧洲、澳洲之类的第二世界还行,去索马里这种国家就算了吧。

家园 哦,我主要说的是官方行动。

另外确实富庶的我们没有那么大动力。

家园 经济上的因素和政治的变化

凿空西域之前,中国对与西域的经济联系并不看重。但是凿空西域之后,商路骤然通畅,形成了较大规模的贸易路线。据说蜀汉时代经济来源的很大一部分就是蜀锦外销,销路据说也是走的西北西南等方向,西北据说还是主线。无论是否属实,丝绸之路确乎是当时中国与罗马帝国之间的一个贯通亚欧大陆的陆上贸易路线。

后来开通西域,经济因素起到一定作用,主要的还是为了打击草原民族入侵,为此必须控制天山南北两路。但是每次都起到了打通商路的作用,经济利益也很大。

吐蕃崛起之后,唐朝中衰以后,一直到元朝建立之前,陆上丝路一直不太稳定。这一时期海上贸易繁盛起来。唐宋时代,东南海上丝绸之路已经形成。

明代对海上贸易其实是比较了解的。此前元朝虽然禁止汉人经商,不知道阿拉伯人拿什么做交换,阿拉伯人在元朝取得了垄断商路的地位,但是明代依然具备远洋贸易的能力。明初进行了多次郑和航海活动。值得注意的是,郑和是回教徒。这和元代禁止汉人经商的背景结合起来看是很有趣的。所以明代官方航海的问题也许还有别的因素在干扰。

我所说的游牧民族干扰,主要是后来土木堡之变对明朝国防重心的极大牵扯,以及对明朝内部政治集团力量平衡的极大改变。这导致明朝政府对自身内部势力集团的控制不再稳定,也就无力组织如此规模的航海运动。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 5
上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